这个导演要谢罪 第76节

  作为一线指挥员,他拒绝了马上撤离的命令,动员战士们利用炮火掩护的有利条件展开反击,一举摧垮敌人的战斗意志,坚守到彻底天黑再胜利撤退。

  木小林受此激励,主动要求参加战斗。

  这个桥段“借鉴”自《能文能武李延年》。

  《李延年》的结尾,我军已经守到弹尽粮绝,指挥员动员战士们勇敢冲锋。

  在陈一鸣看来,这个编排多少有点“为了强行升华而制造高朝”的嫌疑。

  无论如何推演,《李延年》里的我军残兵,都应该尽力把战局拖到天黑,以等待后续援兵赶到保住阵地,而不是反向冲锋把人和阵地一起送掉。

  当然,《李延年》里的我军援兵“及时”赶到了,因此这波反冲锋摇身一变成了真冲锋。

  代入观众视角,反冲锋的结尾,比之被拯救的结尾,确实要更加积极主动一些,主角都一下子高大了不少。

  陈一鸣基本上把《李延年》的冲锋桥段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只不过对内在的人物动机做了一番“魔改”。

  天马山阵地同样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况,石磊饰演的金指导员同样保持着坚韧的战斗意志,尽力挖掘着内部的一切有利因素。

  一个大前提在于,金副指导员并没有上帝视角,对他来说,坚守到第二天天黑才是上级下达的命令。

  命令就是命令,只要他还没有牺牲,阵地上还有我军战士,坚守的命令就要得到坚决的执行。

  哪怕已经得到团长下达的撤退令,金副指依旧不放弃自己的职责,只要他指挥的连队还在阵地上,就有义务阻止联合军的任何一名士兵踏足天马山主阵地。

  他组织反冲锋,有一个前置条件,就是刚刚得知天黑前的6点45分,自己会得到一轮炮火支援。

  团长的本意,是通过炮火急袭阻断敌人的追击和定位,掩护天马山守军撤退。

  金副指则因地制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决定利用这一轮“久违”的炮火支援,果断发起反冲锋,打乱敌军的进攻节奏,挫动敌军的战斗意志,为敌前撤退赢得更加主动的态势。

  这也是我军历来的思维习惯,你打的,我打我的,就算是阵地防御,也要力争主动、以我为主。

  因此,金副指的战前动员,一定要遵循上述的思考过程,讲清信息,讲明原因,讲透道理。

  这样一来,战士们在绝境之下的奋勇反击,才有足够的支撑,不会被误解为“跟敌人拼了”。

  也就是说,金副指的站前动员,实际的听众并不限于阵地上的战士们,还包括镜头外的广大观众。

  对于这场戏的编排,石磊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陈一鸣的赞赏,原因就在于剧本对人物动机的细腻处理。

  愿意像陈一鸣一样,全面、可信地刻画指导员形象的电影,真的是凤毛麟角。

  然而陈一鸣却只觉得受之有愧,他终究没能把“写实”贯彻到底。

  李玉成和他的战友们所经历的真实战史,更加残酷和惨烈,却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不适合直接复制到电影里。

  ……

  金副指的战前动员,一长段台词全程脱稿,被石磊演绎得即极富感染力。

  表演结束之后,整个会议室掌声雷动,石磊站起来连连逊谢不敢当。

  陈一鸣笑着打趣,“石老师,这掌声你完全可以坦然受之,这一大段你说的一气呵成无可挑剔,没给老段找茬拖堂的机会,这样大家伙才能赶紧收工吃饭去嘛。”

  段一宁当即反击回来,“按你这个道理,你们应该再给我鼓鼓掌啊,石老四演得再好,也得我宽宏大量不是么?”

  林萧当即双手一拍非常敷衍地呱唧了一下,嘴上也不饶人,“行了,鼓过了,老段你可以闭嘴了。赶紧吃饭,坐了一下午饿死我了。”

  陈一鸣大声宣布,“都去食堂,马制片今天请客,羊肉锅子已经备好了,特意从内蒙搞过来的草原羊,实在不可不尝。”

  百无聊赖的幕后们瞬间欢声雷动,把马云腾夸上了天。

  大家闹哄哄地飞速润往食堂,大壮凑到陈一鸣身边低声问道,“不是你张罗的吗,干嘛安到我身上,我要他们的感激又没用。”

  陈一鸣掩嘴轻笑回答,“这片子不好拍,到时候免不了劳动您老人家跳出来唱白脸,得罪人的事儿估计不会少,所以先给您攒点人品。”

  大壮倒是不以为忤,“我又不懂拍电影,也就能给你帮帮这种忙了。不过真有那么难吗?我坐着看了一下午,觉得演得都不错啊,光听台词我都挺代入的。”

  陈一鸣也不解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时候他就知道了。

  “你多留意一下保罗和他的助手,平时的衣食住行生活待遇,还有他们提出来的需求,能办到的就尽量办到,这戏拍下来他俩有得累。

  另外,跟申大姐说,坚果那边有空档的斯坦尼康摄影师也打听着,咱们手上得有备胎。”

  马云腾颇为诧异,“你是不是未雨绸缪得有点儿杞人忧天了?”

  陈一鸣吐槽道,“不会用成语就别装文化人,杞人忧天是这么用的吗?我现在不多想些,事到临头真有人撂挑子怎么办?你来扛机器?你会吗?反正我不会。”

  大壮被怼得连连后退,“柱爷高见!我明天就办,行了吧。”

第96章 懂的都懂 爱不释手

  当晚的火锅宴按下不表,现场只提供了啤酒,某个酒量渣渣的陈姓导演总之是没有出丑丢人。

  第二天,老天爷很给面子,微风多云,正是《1951》最中意的天气。

  剧组一大早集体开拔,摄影车、道具车、后勤车排出一条百米长龙,直奔山坳处的头一个外景地。

  按照陈一鸣拍板、小美细化的制片表,开机的第一场戏就是大场面,也就是剧本第一幕抢救物资的大群戏。

  摇摇晃晃地坐在车子上,头一回掌舵制片组的小美趁机向陈一鸣请教制片表里的玄机。

  “陈导,你确定的制片表,怎么跟教材里完全不一样啊,而且很多都是书里说的制片大忌。”

  陈一鸣忍不住乐了,“制片还有教材?你看得什么书啊?”

  “《好莱坞商业电影制片指南》,说是南加州电影学院的指定用书呢,我特意找坚果留学的朋友帮我带的。”

  “爱看书是好事,不过这本书以后别看了,在华国行不通的。回头碰壁你可别埋怨作者,这锅人家不背。”

  “为什么啊?我觉得书里讲得挺有道理的,多快好省,特别符合我对拍电影的认知。

  再说了,《魔都假日》不就是那么拍的吗?”

  “等这部电影拍完,让大壮帮找个电视剧剧组,你去体验体验就知道了。

  我只能说懂得都懂,不懂的说了也不懂,你也别问,听到不如悟到。”

  小美被他懂与不懂的瞬间绕晕,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干脆直接问他今天的戏。

  “开机第一场戏,不该挑最简单的一场戏来拍吗,开机大吉讨个头彩。

  你倒好,哪场戏难拍哪场,剧组都没有磨合过,今天一天都够呛能拍完吧?”

  陈一鸣摇了摇头不再回答,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示意话题终结。

  小美的问题,如果敞开来讲,能写出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如果简而言之,一句话足矣。

  因为陈一鸣有钱有权又任性呗。

  这老实孩子入行太浅,还没摸透混剧组的秘诀。你一个制片主任,头上的制片人是导演铁瓷儿,该听谁的话还需要考虑?

  陈一鸣选大群戏开场当然是有理由的,只是不太方便广而告之而已。

  整个剧组100来号人,来自五湖四海好几个单位,一大半都是第一次跟他合作,他不抓住刚开机地位最稳固的时机验验货,那他上辈子就白混了十来年剧组。

  至于制片表具体怎么排合理,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全看实际情况。

  有充足话语权的导演大多会选择顺拍,也就是按照剧本的前后顺序,从开头一幕一幕地顺着拍到结尾。

  前世陈一鸣看《大腕》的最大感受,就是对电影里老泰勒的羡慕嫉妒恨。

  他老人家想不清楚怎么拍的时候,可以把整座紫禁城空置着,一广场的群演搁太阳地里晒着。

  大丈夫当如是啊!

  这里就体现出顺拍的好处了,导演的思考逻辑与电影的拍摄顺序是一致的,拍摄过程中每一个的突发奇想和临机一动,都可以即刻反映到后续的拍摄中。

  换个说法,就是导演对整部电影具有最大的掌控力,始终牢牢把控剧情的走向。

  更加任性的导演,甚至会拍到一半来了灵感,把已经拍完的废掉重拍,姜麻匪和凯哥哥都是个中豪杰。

  与顺拍相对的另外一个极端,则是先易后难结合分组拍摄,也是陈一鸣前世混圈儿的看家本领。

  目的只有一个,省钱。

  这种拍法导演的自由度最小,就是个喊咔工具人。

  因为剧本都被拆零碎了,外景地、演员档期、道具和设备被制片人拼接的严丝合缝。

  导演第一不能过于严苛,因为工期比品质更重要,一旦延期不是经费超支的小问题,而是整个项目完蛋的大事件。

  第二是不能瞎鸡儿乱改,因为拍摄是跳拍,你在A组也不知道B组是个什么状况,不死死扣着剧本拍的话,拍完之后素材大概率剪不到一起。

  这种拍法极大地保证了完片率和财务健康,对制片人和投资老板是一大利好。

  陈一鸣前世经历过的一个剧组,拍到一半撞上最大投资人断供,制片人把后面的戏份咔咔咔一通砍,横城租个景突击补拍几场戏,居然照样完片上映了。

  原因很简单,简单的室内戏、夜戏、正反打对话戏已经全部拍完,片子的故事轮廓已经很完整,后面还没拍的,都是费钱费时费力的外景戏、群戏、大场面动作戏。

  这部分其实就是锦上添花,豪有豪的拍法,省有省的拍法,伸缩度极大。

  好比某土豪拍出一百万订购一台车,工厂先拿十万搭出一个能动的车壳子,这叫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至于后续交车的时候,给的是五菱神车还是奔驰大G,全看工厂的良心了。

  人家TVB拍《射雕英雄传》,拿塑料布当瀑布,也没妨碍成为一代经典不是。

  ……

  小美不理解的是,陈一鸣以上两种拍法都没选,定下来的是既吃力又浪费的先难后易拍法。

  也就是郜叔联系的K-18教练机尚需等待排期,否则陈一鸣还会进一步加大难度,跳到天上从飞机戏开始拍。

  陈一鸣当然也是有理由的。

  《1951》的外景地是自己搭的,随便用没有时间限制。

  主要演员签的都是长档期,半年内随时待命。只有侯永、李箭签的是1个月,因为两人戏份少而且是内景戏,不挑天气。

  加上设备、道具也都是自己攒的,不存在到期归还的问题。

  因此陈一鸣有极大的自由度,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拍摄方式。

  相对而言,只有军方提供的重武器不由陈一鸣控制,所以飞机、大炮、坦克这些大杀器出镜的戏份,要尽量往前安排,给后续拍摄预留冗余。

  虽然说先易后难的拍法更有利于磨合剧组,但也只能说大体上如此,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至少陈一鸣觉得,《1951》就不适用。

  剧组的幕后都是来自华国几大制片厂的业内精英,陈一鸣不担心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担心的是他们的配合度和对自己理念的认同。

  谁让他连三十岁都没到,嘴上没毛呢。

  陈一鸣很清醒,拍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矛盾,而且还不会少。

  越是有能力的精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就越是固执。

  对于迟迟无法认同、难以合作的成员,陈一鸣只有一个办法,不换脑子就换人。

  所以他宁愿把矛盾暴露在最初期,换人要趁早不是吗?

  ……

  上午8点半,车队抵达外景地,各部门开始按照事先的安排,投入紧张的前期准备。

  陈一鸣还是很“仁慈”的,一般这种复杂的大场景,剧组都是半夜就出发,摸黑完成化妆、置景、铺轨等准备工作,天一亮就开拍。

  胶片时代这样做是为了抓天亮那一刻的魔术光线,数字时代则纯粹是为了赶进度省钱。

  不过陈一鸣已经做好了第一天素材全是废片的心理准备,索性宽松一些就当排练了。

首节上一节76/2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