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432节

  于夫罗狠狠地看了胡庸一眼,对方犹在马上,生龙活虎一般。

  今日看来,八成是奈何不得胡庸了,于夫罗叹了口气,不再多言。

  当务之急是大军撤离此处,至于报仇雪恨之事,来日方长,只要匈奴还在,一切便有机会!

  要是主力尽数折损,就算杀了胡庸,又能怎样?于夫罗想的明白,只不过,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浮现出来,谁来断后?汉人骑军、步卒尽在此处,如果没有人留下来断后,汉人又怎么会坐视大军撤退而置之不问?

  厮杀正酣的时候,任何一种撤离都对于军心士气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打击,若是组织不当,兵败如山倒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自古以来,溃兵自相践踏,折损无数的例子不知凡几。步卒尚且如此,骑军更容易出问题。万一战马受惊伤人,倒霉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说不定会连累整个大军。

  于夫罗环顾四周,嘴里道:“大军撤离,须得有人断后,诸位,谁有信心?”

  众人皆不应答。一群贪生怕死之辈!

  于夫罗铁青着脸,嘴里道::“无人为我分忧吗?”

  依旧默不作声。

  于夫罗额头青筋直跳,“断后之人,无论生死,可得牲畜二千头,奴隶一千!”

  数量过千,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由此可见,于夫罗真是被逼急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是,勇夫也得活下来才好。

  若是因为些许银钱,最终却命丧此处,便有再多的钱也没了意思。

  于夫罗铁青着脸,道:“既然无人断后,那我留下来便是”。

  “单于不可,万万不可呀”

  于夫罗只是冷笑,“我为匈奴之主,尔等贪生怕死,这断后的事情我不做,谁来做?”

  此时,一名膀大臂圆的黑汉沉思一番,嘴里道:“单于,我阿斯玛深受单于大恩,此番便由我率部断后吧”。

  有人做了出头鸟,众人全都松了口气。

  于夫罗看了阿斯玛一眼,嘴里道:“此事非同小可,你可要想清楚了”

  “生死有命,我想的很清楚”

  “好,既然如此,这里便交给你了,切记,一定要多加小心”

  “大单于也要多加保重”

  于夫罗无言以对,阿斯玛留下来断后,有死无生,身为匈奴单于,于夫罗觉得自己很失败。

  “呜呜呜……”

  匈奴人特有的号角声响起,声音凄厉,这是告诉大家可以撤退了。

  终于可以逃了,匈奴骑军大喜过望。

  汉军出乎意料的难缠,再留在这里,大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收兵的号角声响起,匈奴人归心似箭,然而,与其交手的汉军却不肯轻易放手。

  对于青州军来说,这些匈奴人可都是战功呀。

  煮熟的鸭子已经到了嘴边,哪能让他们再飞走?

  数百步开外的地方,周仓的背嵬军正快步而来,只要大家加把劲,让这帮该死的匈奴人全军覆没这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情。

  想到这里,无论是胡庸的背矛军还是赵云的乌桓骑军,都使出浑身解数,摆出一副不将匈奴人留下绝不善罢甘休的模样。

  匈奴人转身欲逃,再也没有人顾得上胡庸了,这时,前来接应的背矛军终于将其护在阵中。

  胡庸也是累坏了,他与陈到、朱然并肩作战,杀敌无数。

  此时,随同胡庸出城的三百精骑只剩下一百人,活着的也是人人带伤,不过,死在汉骑手中的匈奴人足有**百人,也就是说,正是这帮精骑的牵制,才为大军的顺利围剿创立了前提。

  否则的话,若是匈奴进一步驱民攻城,事情会往哪一步发展还是模棱两可的事情。

  “啊……”

  匈奴人逃了,适才悍勇杀敌的乡民们终于清醒过来,他们环顾四周,痛不欲生。

  家园被毁,家人伤亡殆尽,这一切的一切,都拜匈奴所赐!

  胡庸“咕噜噜”喝了几口酒水,辛辣的味道冲淡了所有的疲惫,便是身上的大小伤痕也好了很多。

  耳畔,传来乡民若有若无的哭嚎声。

  想到之前乡民的悍勇模样,胡庸咬牙切齿,嘴里道:“杀光匈奴人,绝不放过一个!”

  说罢,胡庸换了匹战马,再度往前冲去。

  “杀光匈奴人!”

  陈到、朱然略一休整也恢复过来,他们都换了趁手的兵刃,背矛军敬其身手,但有所需,无所不从。

  “杀光匈奴人!”

  胡庸的背矛军已经尽数出城,之前,于夫罗驱民攻城的行径犹如禽兽,早就触怒了所有军卒。

  如今,匈奴转身欲逃,背矛军哪里会轻易放过?

  杀,杀,杀!

  唯有杀尽匈奴人,才可一舒心头怒气,

  对于背矛军的弓手而言,亲手射杀无辜的乡亲,这是他们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梦魇。

  虽说,射杀百姓的命令是军将下达的,为的也是守城,可是,想到那副犹如地狱的情景,弓手们便觉得心愧难安。

  匈奴不除,心结不开!

  荏县四门紧闭,城中人马已经尽数出城,如今城中空虚,若是有人趁乱攻城,李贤哭都没地方哭去。

  城头,徐干松了口气:“大事定矣!”

  天子刘协神情兴奋,无论如何,这都是在他眼皮子里底下发生的战事,之后,少不得各路人马的吹捧。

  天子刘协,亲临战阵,冒箭矢,青州军将一心,悍不畏死,杀死杀伤匈奴数万人,堪称大捷!

  刘协忍不住意淫起来。

  身为大汉天子,刘协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他迫不及待的想去证明自己。

  只是,刘协进入青州以来,还没有上过一次朝,其中固然有朝臣匮乏,不足以上朝的缘故,可最大的可能却还是因为李贤,李贤认为还没到时候。

  此番,荏县之战,大胜匈奴,应该是时候了吧?

  天子权威呀,刘协只是想一想便觉得有些期待。

  城下,厮杀依旧在继续。

  匈奴人接连脱离战场,在阿斯玛的掩护下,他们往东逃了!

  周仓的背嵬军见状并未着急,他们只是迈着恒定的步伐,向前,向前,向前。

  不知不觉间,几百步的距离转瞬及至。

  阿斯玛浴血厮杀,蓦然惊回首,却见一员红脸大将纵马杀来。

  “来者何人?”

  “取你性命之人!”

  周仓连寒暄都懒得寒暄,上来便痛下杀手。

  阿斯玛虽有武力,可哪能比得上周仓?

  周仓痛恨匈奴人驱民攻城的行径,出手一招狠似一招。

  三五个回合下去,阿斯玛便身手异处。

  “赵子龙,太史慈,接下来看你们的了”,周仓念叨一声,并未追赶骑军,而是下令军卒围剿残敌,打扫战场。

  此时,赵云统领骑军已经追了出去,只是,匈奴人惯于奔逃,他们虽然人马俱疲,可毕竟在塞外生存了几十年。

  生死存亡之际,所有人都卯足了力气,逃,逃得越远越好。

  无穷的压力下,匈奴人迸发出所有潜力。

  背嵬军不打算争功,可是,背矛军却不想咽下这口气。

  匈奴人驱民攻城的时候,背矛军就在城中,若不能将这些贼子尽数杀死,背矛军卒会自责一辈子。

  阿斯玛一死,留在城外断后的匈奴人便死伤殆尽,侥幸未死的那些也不再坚持,他们或是乞降,或是逃窜,总之,不再厮杀了。

  一名背矛军将高高举起大刀,正想一刀了解了一名匈奴人的性命,可那人却痛苦流涕,眉目间俱是哀求之色。

  “他姥姥的!”

  军将下不了手,这一声怒骂,不知道是骂自己,还是在骂匈奴。

  “噗哧“,斜拉里刺出一根长枪,那人看了军将一眼,道:“匈奴人丧尽天良,使君有言在先,可以不收俘虏”。

  众人当即吸了口冷气,一直以来,李贤都以宽厚的形象待人接物,如今,若是陡然传出“杀俘”的声音,只怕对他而言不是好事。

  徐干在城头,将一切尽收眼底,“使君,杀俘不祥呀”。

  李贤哼了一声,道:“匈奴人与禽兽无疑,杀之无妨,长史也是读过书的人,我且问你下,书中可曾有人遇到今日这般情形”。

  徐干绞尽脑汁,半晌之后方才叹口气道:“恕我才疏学浅,未曾在书中看到这般情景”。

  李贤击掌叹道:“对啊,就是这个道理,匈奴人的凶残,连古人都没遇到过,书中自然没有答案,不过,我却记得一句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匈奴人屠戮百姓,区民攻城,已经与禽兽无疑,人杀禽兽,天经地义!”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徐干与刘协咀嚼着这句话,都觉得意味无穷。

  这话多了些睚眦必报的味道,不过,用在当下却很是应景。

  匈奴人残暴不已,对他们仁慈,只会助长他们的凶性,下一次,若有机会,他们定会变本加厉地报复!

  刘协微微颌首:“说得好,匈奴人已经是禽兽了,杀他们,自然无所顾及”。

  天子一言既出,徐干便再无反驳的意思。

  其实,徐干并不是菩萨心肠,见不得人杀人,他只是担心杀俘的恶名传出去,坏了李贤好不容易积攒出的威望。

  不过,连刘协都支持李贤,徐干还去反对干嘛?

  “咦,匈奴人往东去了,这可如何是好?”天子刘协不懂李贤的布局,当下忍不住焦急出声。

  李贤镇定十足:“不妨事,陛下拭目以待便是”。

  还有悬念?

  刘协果然瞪大了眼睛,不愿放过一个细节。

  “驾,驾,驾”,于夫罗率领匈奴残军狼狈出逃,他们策马狂奔,一边逃,一边小心身边的流矢暗箭。

  背矛军的步卒渐渐跟不上脚步,距离越来越大,唯有赵云的骑军追了上来。

  单从数量上看,于夫罗的匈奴兵马尚占数量优势,只是,无论如何于夫罗都不敢再战了。

  好不容易脱离战场,要是再滞留一次,谁还会像阿斯玛那般断后?

  想到忠贞的阿斯玛,于夫罗的心情很差。

  大军逃离战场,对众人而言,这便成功了一多半,剩下来看运气就可以了。

  “单于,我们真要往东吗?”

首节上一节432/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