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351节

  事关朱桓,陈到不发一言,他没有乱作决断。

  孙进瞧的明白,朱桓与陈到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过密切,否则的话,陈到绝不会沉默不语。

  “二位如果需要些什么,尽管开口,只要我能做得到,绝义不容辞”

  陈到拍着脑袋想了想,嘴里道:“给他一柄趁手的长弓”。

  孙进笑道:“好,没问题”。

  “再给他一柄趁手的武器”

  孙进微微有些尴尬:“不知道朱兄用的是什么武器?”

  朱桓喜上眉梢,道:“除了猎弓,我喜欢用刀”。

  “好,恰好库房内有袁术收藏的一柄精铁刀,你可以试试”

  “多谢刘将军了”

  没多久,两名军士抬着一个木盒缓步而来。

  孙进努了努嘴,示意朱桓上前。

  神兵利器就在眼前,朱桓蠢蠢欲动。

  如果朱桓追击荆州军的时候,手里能有这样一柄宝贝,死在朱桓倒下的荆州军绝不止四个!

  陈到眼光毒辣,他一看就看出了朱桓的期待:“去吧,看看是什么宝贝”

  得了陈到的允许,朱桓方才上前打开木盒。

  纯黑色的刀鞘,看上去平淡无奇,并没有太过出彩的地方,不过,朱桓却知道,如果这刀真被袁术收藏过,那么一定有其非凡之处。

  兴冲冲地拔刀出鞘,朱桓吹起毛发。

  “噗”,极其细小的声音下,黑色的发髻断成两截。

  朱桓大喜:“吹毛断发,着实犀利,刘将军,这等宝贝我朱桓无消受不起呀”。

  陈到松了口气,这等神兵利器确非等闲,如果朱桓据为己有,很有可能引起刘进的嫉恨。

  与其这样,倒不如推辞掉,省的惹祸上身。

  刘进微微有些肉痛,不过,想到陈到的名头,他便释然了。

  现在,朱桓默默无闻,可是,陈到的朋友又会差到哪里去?

  “宝刀赠英雄,这等宝贝,滞留在库房中反倒是浪费”

  “刘将军”

  朱桓还要推辞,却被陈到阻住了,“既然这样,朱桓,你便收下吧,咱们兄弟只要记着刘将军这份恩情便妥了”。

  朱桓确实爱煞了这刀,此时,陈到说的爽利,他便不再推辞,当即笑道:“如此,多谢了”。

  刘进笑着摇头,表现是很是淡然。

  收了人家好处,自然不能不有所所表示,陈到斟酌一番,嘴里道:“我估摸着,大军很快便要出兵庐江,刘将军应该早做准备才对”。

  刘进愿意上阵厮杀,李贤定下的犒赏制度很是诱人,如果能够杀敌立功,这自然是极好的。

  不过在此之前,刘进想搞清楚一些事情:“孙策撑不住了吗?”

  孙策谋夺阴陵城的时候,曾经挟持过刘进的家人,因而,刘进对孙策印象极差,只要是孙策倒霉,刘进一定乐此不彼。

  如果有可能,刘进巴不得听到孙策暴毙身亡的消息,只可惜,遗憾终归是遗憾,孙策依旧活得好好的。

  在刘进期待的目光中,陈到笑了起来:“江东军虽然没能抵住荆州军,可他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假日时日,反败为胜只是时间问题”。

  “如此说来,咱们不必与荆州军硬碰硬,只要坐山观虎斗,坐等胜利者即可”

  “不错,正是这个理儿”

  三人又聊了几句,陈到便告辞离去。

  刘进好人做到底,又为陈到、朱桓各自寻了一匹马,这样的话,陈到赶路的时候便可以节省不少气力。

  朱桓久在山林间,从未有过骑马的经历,陈到却是骑术精湛。

  一开始,朱桓骑马的速度甚至比不上之前二人徒步而行的速度,等到朱桓渐渐熟悉坐骑,陈到的速度终于提升了。

  一路上耽搁了这么久,也不知道李典是否出兵了,再者,于禁、甘宁又到了哪里?

  行了约莫有益佰利,陈到真的遇到了李典的大队人马。

  见了李典之后,陈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

  李典只是侧耳聆听,许久之后方才说道:“陈到,你觉得孙策还抵得住吗?”

  “挡得住,江东军实力犹存,孙策只是在消磨荆州军的锐气,我琢磨着,他很快就会反击一场,提振士气”

  “这么说的话,我们倒是不需要出现的太早了,对否?”

  “不错,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孙策好不容易得了庐江,肯定不舍得轻易放弃”

  “孙策已经来了两拨信使,再不出发的话,难保孙策会不会恼羞成怒”

  “荆州黄祖与孙策有杀父大仇,两人之间早晚要分个你死我活,眼下,江东军实力不足,只能借助于我们的力量”

  “与荆州军比起来,江东军确实实力不足,不过,我总觉得孙策是在隐藏实力”

  “不错,我也觉得孙策是在隐藏实力”

  “那该如何是好?”

  “救援庐江可有什么好处?那孙策可曾允诺过什么?”

  “不曾”

  陈到摇头笑道:“哪有空手套白狼的道理?咱们数万大军人吃马嚼,怎么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须得让孙策破费一二”。

  “如何行事?”

  “大军开拨必须要安家费,便以这安家费的名义向孙策开口”

  “你觉得孙策会同意吗?”

  “都到了这关头了,遮遮掩掩的有啥益处?”

  “李使君可是打算与江东孙氏联姻的,惹恼了孙策,万一这厮怀恨在心,那又该如何是好?”

  “不妨事,孙策不会太小气的”

  “喔?这是为何?”

  “庐江百姓四处逃散,如果再熬下去,庐江很快就成为荒无人烟的地方了”

  “有这么严重吗?”

  “确有此事”,朱桓出言为陈到作证。

  李典疑惑起来:“孙策治兵甚严,应该不会什么大乱子呀”

  “不是江东军兵乱,而是黄祖的荆州军太过凶狠”

  “怎么说?”

  “黄祖所带粮秣不多,一路上全靠了烧杀劫掠才行到皖县,百姓早已经离心离德,用不了多久,黄祖便会懊悔不已”

  “这么说来,如果我们出兵的话,也算是替天行道?”

  “不错,黄祖闹这一处可是把刘表的名头搞臭了”

  “庐江可是孙策的治下,他就没有什么反应?”

  “荆州军就在那里,打败他们才能有时间收敛民心,若是败了,一切不过是镜中花罢了”

  “也是”

  

第424章 料敌先机 运筹帷幄

  

  一番商议之后,李典决定按兵不动,大军主力留在九江,等候于禁、臧霸以及甘宁。

  李贤北上下邳之前曾经再三叮嘱,一旦荆州大军来犯,务必集结全部人马,否则的话,任何人不得擅自行事。

  李典镇守九江、于禁驻守广陵、臧霸看护丹阳,他们三人的兵马加起来足有二万四千人,除却镇守地方,维持必要影响力的兵马,三地可以抽出两万人的精锐。

  两万人的兵马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无论是臧霸的开阳军,还是李典、于禁的徐州新卒,他们都经历过多次厮杀,是见过血的老卒,真要是上了战场,他们的战力完全超过了孙策所属的江东军。

  孙策招兵买马,好不容易扩充到两万余人,可是,其中有一半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卒,正因为如此,黄祖的荆州军才能够势如破竹。

  庐江郡内的局势一天比一天恶化,若不是周瑜略施小计亲领水军打了黄盖一个措施不及,小胜一场,说不定荆州军攻势更猛。

  荆州军本为复仇而来,他们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连下庐江郡五座城池,掳获钱粮无数。

  连接大胜,荆州军心士气极为旺盛。

  消息传到下邳,李贤将徐庶、陈宫召集到身边,询计纳策。

  “黄盖来势汹汹,仅靠孙策的江东军怕是抵挡不住,我认为,必须调兵相援,否则的话,战局于我不利”

  陈宫锊须颌首:“使君所言极是,黄盖此人阴狠毒辣,若是让他破了庐江,只怕九江、丹阳难逃浩劫,与其消极避战,倒不如果断出击”。

  李贤吁了口气,道:“黄盖虽狠,可却不足为患,我真正担心的却是刘表,若是战事持久,刘表再度增派兵马,那我方该如何应对?”

  陈宫凝眉苦思,不发一言。

  眼下,李贤的势力范围由北向南是一块狭长地带,最北方的平原郡与袁绍、曹操接壤,必须重兵驻守,否则的话,很容易为敌人所趁;中部的下邳是徐州的中心所在,下邳已经被曹操破了一次,李贤掌权之后,绝不容许第二次攻破郡城的情况,因而,下邳也必须留守一支军马;南方的九江、丹阳、江陵不必多说,新占之地,更是需要精兵留驻,否则的话,很容易滋生事端。

  这么算起来,倘若刘表增派人马,李贤连增援的人手都没有。

  徐盛的神策军是李贤手中唯一一支可以仰仗的机动力量,不到关键时刻,李贤不会将这个砝码用掉。

  上位者必须学会运筹帷幄,将一切可能发生的祸患消弭殆尽,否则的话,事到临头极有可能手忙脚乱。

  荆州刘表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真要是惹得荆州精锐尽出,南方的战事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徐庶思虑一番之后,嘴里道:“融授首、袁术逃遁不知去处,我徐州的敌人只剩下曹操以及袁绍,这本是喜事,可兖州、河北的战事随时可能停止,如果我方大军陷入南方的战事,不可自拔,岂不是会为他人所趁?”

  陈宫也补充道:“祭酒所言极是,庐江可以去救,但是,一定得把握一个尺度”。

  李贤好奇:“什么尺度?”

  “一击必杀,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黄盖主力,让刘表不敢轻举妄动”

  李贤眼前一亮,不无期待地说道:“公台,你觉得臧霸、李典他们可以做到吗?”

  陈宫半晌不言。

  李贤又问:“怎么?”

  “知己知彼方能决胜千里之外,开阳军的战力我有所耳闻,可我对李典、于禁麾下兵马的实力却并不了解,再者,黄盖所部实力如何,我也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是在无从判断”

  李贤有些失望,却知道陈宫说的是实情:“这么说来,在对敌之前,我只能继续观望?”

  “不然,听说孙策缺少军械,主公不妨支借一些”

  李贤微微颌首,道:“九江囤积了不少军械,我这便让李典借给孙策”。

  “主公不打算增派援军了吗?”

首节上一节351/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