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96节

  李贤只要将自己的态度表明就可以了。

  接到王、孙两家厚实的“罪证”之后,孔融当即立断,第一时间便派人查封了两家的产业,擒住了他们一家老小。

  不过,由于两家犯的并不是什么谋逆大罪,所以罪不至死,顶多是折损些银钱罢了。

  如此处置,虽然令李贤不甚满意,可他却也知道,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了。

  经过这件事情,李贤与孔融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裂痕,双方对彼此的信赖再也不复从前。

  与此同时,都昌城不再调拨粮秣了。

  没有粮秣补充,用不了多久,剧县的流民便会无粮可食,到时候,连东莱军卒都会饿肚子。

  断绝粮秣补给,这是孔融对李贤的制裁,他希望李贤能够低下头,再向他宣誓效忠。

  往日里,李贤对孔融是何等的恭敬?

  在孔融看来,让李贤低头应该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只可惜,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了孔融的意料。

  接连三日,李贤都没有半点服软的迹象,这让孔融有些心慌意乱。

  李贤想要做什么?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李贤认为自己对孔融已经仁至义尽了,既然对方要断他粮路,那他便证明给天下人看看,不是他李贤离不开孔融,而是孔融离不开李贤!

  断绝粮道?

  李贤第一时间派人与吕布接触,商议盔甲换粮秣的事情。

  吕布闻听之后大喜,北海国的盔甲之坚利已经颇为有名。

  如果能够借机交好李贤,他日,双方人马合击曹军那岂不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吗?

  对于兖州流民逃入北海国治下的情形,吕布并不恼怒,百姓逃了也好,反正粮秣都被他搜刮了出来,只要军卒不曾缺粮,谁去管那些泥腿子的死活?

  说起来,吕布虽然占据兖州大部,可麾下兵马在面对曹操的时候,依旧不占据数量优势。

  之前陈宫曾经提议,让吕布与李贤结盟,那时候吕布觉得曹操不堪一击,所以拒绝了陈宫的提议。

  可冷静下来之后,吕布明白,曹操虽然坐守困城,可麾下实力强劲,如果没有得力帮手相援,仅凭他手中的那数万人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曹操怎么样的。

  曹操一日不死,吕布兖州之主的地位就不安稳。

  因而,此番听闻李贤甲衣换粮秣的事情之后,他第一时间拍板定案,“没问题,告诉你家都尉,只要是我吕奉先有的,他可自取之!”

  使者笑道:“将军如此豪爽,我家都尉知道了一定会颇为感动”。

  吕布又笑道:“我打算开春与曹操决战,到时候,如果你家都尉有暇,可以前来观战”。

  使者眨了眨眼睛,应道:“好,我会一并报与都尉知晓”。

  “嗯,你且自去”

  “喏!”

  使者离开之后,侯成说道:“主公,李贤不过是孔融帐下的一条狗罢了,你有必要对他如此吗?”

  吕布翻了个白眼,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眼下正是李贤最困顿的时候,如果我仗施援手,他日我有需要,李贤怎会坐视不管?”

  “可孔融才是北海国相呀”

  “东莱军两万兵马,孔融有多少军力?”

  侯成一滞,道:“我明白了,主公是想讲李贤收入囊下?”

  “哈哈,没错!我吕奉先哪里不如孔融了?只要李贤归顺,不费一兵一卒,北海国便可入我囊中,此乃一箭双雕也!”

  侯成讪笑道:“主公大才,吾所不能及也!”

  吕布笑骂道:“你瞧瞧高顺,再看看张辽,别他娘的整日里就知道睡女人,开春我与曹操开战,还指望你们上阵厮杀了,若是一个个都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末将明白,主公宽心便是了”

  “滚吧”

  “喏!”

  

第271章 骑虎难下的孔融

  

  北海国相孔融与北海都尉李贤起了间隙的消息在有心人的传播下很快就传扬开来。

  谁是谁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尤其对于无法改变立场的那些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站对位置,辨清敌友。

  夷安、介亭两城可以说是李贤的根基所在,城内城外的官员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李贤的烙印。

  流言一出,城内顿时暗流涌动,往日里受到排挤的那些官员与富户勾结到一起,成夜议事。

  夷安县尉胡七、介亭县尉赵亮与宁家堡的宁毅、李家堡的李得财闻讯之后也派人相互通信。

  李贤离开之前曾经吩咐过,若是事情有变,两城两堡须得互为犄角,携手御敌。

  至于周家堡、胡家堡,这两座与李贤颇为友善的乡堡,自然也不能疏漏了,提醒他们多加防备,宽出严进,这也是题中之义。

  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胡七等人不敢擅自离堡外出,据说孔融已经断掉了李贤大军的粮秣补给,李得财等人本想往剧县运送粮秣,却又怕李贤骂他自作主张。

  无奈之下,李得财只好与宁毅等人商议。

  通过书信相互联络之后,李得财强行按耐住运送粮秣的念头。

  远在剧县的李贤无论是否有命令传达,胡七、赵亮等人只要为其守好基业,确保后路不失,这样的话,就算有功无过了。

  相反,如果胡七等人自作主张,作出一些影响局势的举措出来,极有可能坏了李贤的部署。

  流言终归不足为信,没见到李贤的手令之前,仅仅凭借传言就草率决定,这样的人无疑是愚蠢的。

  因而,对于赵亮等人来说,以不变应万变才不会出错。

  好在没过多久,李贤终于有命令传来。

  赵亮、胡七、宁毅、李得财见到的手令都是一模一样的,上面要求他们筹备粮秣,急速运往剧县。

  至于夷安、介亭,李贤给出的要求非同寻常:严密监视各方动向,必要时可以便宜行事。

  什么叫便宜行事?就是说,一旦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胡七、赵亮便可以动用武力。

  在北海国南麓,胡七、赵亮、李得财等人掌控的武力足有两千之数。

  听上去数量不多,可这两千人已经是方圆百里之内规模最大的武装力量了。

  即便是即墨城,城内的守军也不过八百人上下而已。

  一旦事情有变,这两千人足以做很多事情了。

  不过,此番运送粮秣,随行的护卫起码得有五百人,这样才可以确保粮秣的安全。

  粮秣,宁家堡、李家堡内存储了五千石。

  宁家堡的粮秣是借助水车的便利从两千多亩土地上收获的,而李家堡的粮秣却是李得财用卖酒的利润所得购买来的。

  粮秣丰收的季节,粮价极低,李得财果断出手,抢购了一大批粮食。

  为此,李得财还与几个粮商结了怨。

  不过,就目前来看,李得财所做的一切还是值得的。

  李贤的军令尚未抵达之前,粮秣、护卫就已经准备妥当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番,军令下达之后,翌日一早,五百军卒便押运着一千石粮秣上路了,随行的还有驱赶车马的马夫、苦力。

  这样一支规模不小的运粮队伍,所经之处自然引起很多人注意。

  没过多久,都昌城内的孔融便听说了这一情况。

  事态的发展完全超乎了孔融的掌控,原本他以为断绝了李贤的粮秣,对方便会轻易就范,可谁想到,李贤竟然一反常态,非但没有服软告罪,反而摆出一副“你奈我何”的模样。

  这时候,孔融已经是骑虎难下,郡内的官吏也分成两派。

  一派劝阻孔融,让其收回“断粮”的呈命,毕竟东莱军是北海国之根本,若是逼的李贤投往他处,受损倒霉的只会是北海国;另外一派坚持孔融无错,他们蹿啜孔融,试图下令给太史慈,让其围攻东莱军。

  无论是东莱军还是北海军都是北海国少见的精兵,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不过,真正令孔融犹疑的是,太史慈是否会听从自己的号令?

  一个李贤已经令北海国局势大乱了,若是再加上太史慈,连孔融都不确定事情会发展到哪一步。

  毫无疑问,如果李贤与太史慈联手,无论如何,孔融都是守不住都昌城的。

  惶恐之下,孔融才猛然发觉,离开了李贤,他真的再无帮手了。

  南方的陶谦刚刚受了李贤的大恩,于情于理都不会掺和到北海国的事情上来,而曹操跟袁绍与孔融早有怨隙,更不能指望,那么,还能指望谁呢?

  无奈之下,孔融做了最坏了打算:“若是李贤举兵反叛,诸位以为谁可助我?”

  厅内哑口无言,东莱军的犀利之处,众人早有耳闻。

  连夏侯渊的曹军都能击杀的军马,岂是等闲郡兵可以阻拦的?

  之前,众人吵来吵去,核心议题无非是如何限制李贤,束缚住他的手脚。

  可有一点,一直没有人去提起:如果李贤真的叛了,又该如何是好?

  孔融话音一落,就连叫嚣大军围剿李贤的官员都哑口无言。

  李贤与太史慈交好的事情不是什么秘密,等闲人都有所耳闻。

  倘若李贤真的反了,太史慈有什么样的立场,这还是模棱两可之间的事情。

  不知道过了多久,孔融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之前,蹿啜孔融断掉东莱军粮秣补给的也是厅中的这帮家伙,现在,麻烦惹了出来,他们除了跳脚说大话之外竟然连一个靠谱的法子都没有,这让孔融如何不恼?

  “国相,久闻刘备刘玄德急公好义,不如派人携重金前往乐安国,请其出兵相助?”

  等了半晌,终于等到一个稍微靠谱些的法子了,孔融微微颌首,道:“刘备兵马不过数千,如何敌得过李贤?”

  “刘玄德麾下有关羽、张飞两员大将,自可与李贤抗衡!”

  孔融颇为意动。

  “国相不可,眼下李贤未有反意,若是我们再三威逼,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胡扯,李贤如此嚣张跋扈,眼中可有国相?”

  “住嘴,王、孙两家勾连贼寇袭击李贤,这是大罪,国相快刀斩乱麻,这本是施恩于人的大好时机,只可惜,咱们棋差一招,竟然断了李贤的粮秣,如此以来,等于将剧县的百姓彻底推到了李贤的那一边”

  听到这里,孔融很是后悔,如果他不是报有一念之仁,饶了王、孙两家族丁的性命,而是尽数诛杀,想必李贤也会有所触动。

  现在倒好,都昌断了东莱军的粮秣补给,偏偏又拿不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就给了李贤自立的名头。

  孔融原本就不是个杀伐果断之人,此时惹恼了李贤之后,他迟迟拿不定主意。

  忽而,厅内有人出言说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国相可要听上一听?”

  孔融精神一振:“速速道来!”

  “上策,恢复东莱军的粮秣补给,修书一封送于李贤,重金赏赐其军将,宽慰军心,国相毕竟是李贤的恩主,如此作为,可使得李贤不敢轻易言反,否则,他必定会为世人唾弃!”

  孔融摇了摇头,直觉告诉他,这上策是如今最好的选择,可若是恢复粮秣补给,这就等于告诉天下人,孔融怕了李贤,这让视声名如命的孔融如何能接受?

  “何为中策?”

首节上一节196/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