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94节

  如今,恶人自有恶人磨,军卒一刀斩了青皮之后,反而赢得不少乡民的好感。

  强取豪夺的青皮死有余辜,不过,他们的死去也使得百姓们意识到,万事须得小心,不然的话,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斩杀当场。

  国渊知道杀鸡儆猴有时候会过犹不及,他见众人神情有异,嘴里便说道:“大家伙儿放心,只要你们遵从号令,绝不会有人动你们一根汗毛,这一点我在此保证!”

  乡民将信将疑。

  为了增加可信度,国渊只得扯起李贤的虎皮,道:“李贤李都尉已经让我全权负责流民安置事宜,你们只要卖力干活,其他时候尽管把心放到肚子里去”。

  “喏!”

  说罢,国渊便掏出军牌,道:“这是都尉给我令牌,有了它,军卒也得卖我几分颜面”。

  短暂的接触下来,国渊的处事风格让人大为感动。

  看得出,国渊是真的为民着想,愿意为流民做实事的人物。

  听闻国渊便是流民的主事者,众人都是大喜过望,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国渊的号令。

  没了后顾之忧,乡民们干起活来更加卖力。

  在流民齐心合力的劳作下,一棵棵树木从山中运了出来。

  简单的加工处理过后,流民们用木材建起了房舍。

  人多力量大,没多久,一排房舍就有了大致的轮廓。

  间或有流民加入其中,刚开始,国渊一个人还可以照应的过来。

  等到后来人丁增多之后,连管宁加入其中都有些忙不过来。

  期间,对于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乡民,国渊都使人记了下来,而针对偷奸耍滑之辈,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就驱逐出去了。

  在这寒冬腊月的日子里,净身出户,等于被判了死刑、

  在李贤的经营下,剧县已经成为流民的大本营,这里有着严格的人丁管理制度。

  一旦发现外来者,村堡内的流民便会示警。

  若是走投无路的寻常百姓也就罢了,乡民怜其可怜,说不定会给些吃食,可对于被驱逐出来的货色,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死活。

  剧县临近乐安国、兖州的地方有着大片的荒地,这一次,李贤打算用他们来屯田。

  冬耕的季节已经过去了,不过这并不妨碍流民们翻垦土地。

  今年把土地翻起来冻着,来年种上庄稼之后多数都能有个好收成。

  建立起足够的房舍之后,国渊便带着流民开垦荒地,挖掘沟渠。

  李贤建造的大水车国渊已经见识过了,在这偏离河流较远的地方,水车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在国渊看来,李贤想出的这以工代赈的方式很是妥当,即解决了流民空闲劳动力的问题,又不至于荒废了土地。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国渊麾下已经有流民六千人,按照村落,国渊将其分成六个屯,每屯一千人,设屯长一人。

  往日里,屯长便负责流民的日常管理工作。

  六个民屯对外号称流民营,营房建造在距离剧县县城三十里开外的地方。

  往北便是开垦出来的大片土地。

  流民营外的高杆上,几个血淋淋的人头正吊在那里,他们全都是图谋不轨,或者是意图恃强凌弱、奸银妇女的恶棍无赖。

  将头颅悬在木杆上,有震慑宵小的作用。

  刚开始,李贤把流民营的相应事宜交给国渊,众人还抱着看好戏的态度,他们不认为一个书生能够把这种繁琐的事情做好。

  可一个月的时间过去,国渊将流民营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这顿时使人刮目相看。

  男丁出外劳作,体力不足的妇孺也没有闲着,按照李贤的吩咐,国渊交给他们一项工作:缝制军服、军袄。

  汉末年间可没有机械化流水线,军卒身上的号衣都需要一针一线的缝制出来。

  正巧,奔赴辽东换置马匹、皮毛、铁矿的徐盛已经回到了剧县。

  风尘仆仆的徐盛满载而归,他非但带来了两百匹战马,还带来了大量的物资,数百斤重的皮毛就是其中的一项。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皮毛缝制的衣物最能御寒,李贤有心为麾下军将们装备这种皮袄。

  让别人做的话,还要花费银钱,可让流民营来做,就完全不需要客气了。

  想到这里,李贤便将动物的皮毛交给国渊,让国渊转交给流民,完成加工制作。

  每日里,流民营中都是一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景象,为之付出的代价便是:剧县的粮秣很快就要告罄了。

  为了维持流民最基本的食物要求,李贤动用了剧县的军粮。

  一开始,周东昌便警告李贤,如果不想想办法,军粮很快就会见底。

  老百姓没了粮秣吃食都会生出逃难的想法,军卒要是没了食物,他们又会怎样?

  直到这时候,李贤才意识到之前自己作出置换粮秣的举措有些过于草率了。

  越是兵荒马乱的年月,粮秣越是值钱。

  真正被强敌围城的时候,金银如同砂石一般,毫无用处,唯有实打实的粮秣才可以活人性命。

  许久无战事的北海国虽然也积攒了不少粮秣,可却也没有肆意挥霍的道理。

  想到这里,李贤决定改变方针政策。

  以后的军械买卖都须得用粮秣来置换,不然的话,一概不许。

  与此同时,李贤打算暂缓与公孙瓒的米粮交易。

  反正有了那二十大船的粮秣,已经足够公孙瓒度过这个寒冬了。

  至于袁绍,想必他不会在这不利于大军出行的日子里强行出兵。

  春暖花开的时候才是军卒征战厮杀的最好季节,冬季,正是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

  兖州,吕布依旧在横征暴敛,哪怕治下的百姓十室九空,他依旧没有收敛的意思。

  这时候,陈宫连出言提醒的兴趣都没有了。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在陈宫看来,吕布的败亡只是时间道理。

  吕布在兖州越是不得民心,百姓们便越会想念曹操的好处。

  一动一静间,局势便渐渐往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发展了。

  下鄄城中,曹操在整兵备战,他誓要一雪前耻。

  接连败给李贤、吕布,曹操在军中的威望已经岌岌可危,他迫切需要一场大胜来挽回军心士气。

  不过,曹操虽然避在城中不曾出战,可城外发生的事情他却了如指掌。

  尤其对于吕布的一举一动,曹操更是大为关注。

  兖州百姓迫于无奈,四处迁徙的消息,曹操早已经听说了。

  虽说此举对曹操暂时有利,可从长远来看,吕布等于把原本属于曹操麾下的子民赶到了北海国去。

  北海国内有曹操深深痛恨的李贤李维中!

  如果可能,曹操不愿意有一名兖州百姓流落在外。

  可城内粮秣有限,城池的空间也有限制,曹操不可能来者不拒。

  这样以来,曹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直往北海国而去。

  后来,有人给曹操出了个主意,他认为流民赶赴北海国已经不可阻拦,那便放任自流。

  北海国的粮秣总归是有限的,流民吃的越多,留给李贤使用的军粮便越少……

  在目光短浅之辈看来,流民除了消耗粮秣之外别无用处。

  曹操虽然觉得这理由有些过于牵强,可思来想去,在解决吕布这个大敌之前,也确实没有其他的办法,于是,他便不再去纠结百姓迁徙的事情。

  此时,百里开外,刘备的兵马在与高顺的陷阵营交手过后便不再多做滞留,他带着充裕的战利品回到了乐安国。

  有了在兖州抢夺的米粟、财货,刘备足以过一个丰腴的肥年了。

  扬州郡,雀占鹰巢的袁术渐渐缓过劲来,他时时刻刻都打算报复曹操,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罢了。

  听闻吕布夺了曹操的兖州之后,袁术大喜过望,他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念头通达的感觉。

  如果不是曹操,袁术坐拥几十万兵马,治下千里之地,又怎么会沦落到淮南来?

  在袁术麾下,有勇有谋的孙策崭露头角,成为淮南军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第270章 北海国内的暗流

  

  五日之后,赵云与周仓联袂归返。()

  五千兵马追剿贼寇,只要能够发现行凶的歹人,按理说绝无失手的道理。

  是否得手了?

  李贤闻听军马回转之后急忙出城相迎,甫一见面,周仓便抱拳行礼,道:“回禀都尉,幸不辱命”。

  “喔,贼人何在?”

  “匪首何大以下六百贼寇尽皆伏诛”,说罢,周仓又道:“无一活口”。

  怎么可能没有一个活口?

  李贤情知其中必有缘故,当下微微颌首,嘴里道:“众将士辛苦了,营中已备好酒肉,今日大家可以开怀畅饮”。

  背嵬军卒听罢过后俱是喜上眉梢,他们大声欢呼,“我等谢过都尉!”

  “谢都尉恩典”

  此起彼伏的感激声汇聚到一处,声浪震天。

  李贤笑道:“有功就有赏,尔等清剿流寇有功,我自然不会亏待了你们!”

  城门附近的几门军将听了之后面带喜色,李贤是出了名的言出必践,他说不会亏待大家就一定不会亏待了。

  周仓虽然对所谓的赏赐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可瞧着麾下将士群情激动,他也不好置身事外,于是便与赵云一同抱拳,谢了李贤的恩赏。

  又在门口寒暄了一阵子,在李贤的许可下,军将们便纷纷卸甲归营。

  营中,早有流民在屯长的指挥下支起了铁锅。

  锅内热气翻腾,肉香扑鼻。

  营中如何用餐也是有规矩的,军卒拿到自己的餐具之后须得按照次序排队盛饭。

  刚开始,总有些军卒不以为然,他们试图挑战军规。

  毫无例外,所有人都被苛以重责。

  轻者军仗伺候,重者一律开革。

  随着东莱军取得了一系列战事胜利,东莱军卒在民间颇受追捧。

  无论是平民之家还是略有资财的富户豪族,他们全以与东莱军结亲为荣。

首节上一节194/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