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93节

  一个国渊便可价值万石粮秣,这句话如果是别人说出来的,众人只会嗤之以鼻,可偏偏说这话的人是李贤。

  百战百胜的李贤,众人不禁思虑其中的意义。

  儒学大师郑玄闻听之后为国渊加了这么一句评语:“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连郑玄都称之为国之大器的人岂是等闲之辈?

  “承蒙都尉厚爱,国渊愿效犬马之劳!”

  这就是应诺下了。

  李贤高兴的很,又收了一个长于内政的人才,往后他后路无忧了。

  不过,适才只顾着招呼国渊,把管宁晾在了一旁,李贤急忙说道:“如果幼安先生愿意,也可以统筹流民事宜”。

  管宁颇有傲气,哪里肯在这个时候接受邀请?那样的话岂不是显得他不如国渊?

  “管宁谢过李都尉,不过我常年客居他乡,如今陡然回转,想回乡看看,还请都尉准许”

  收了一个国渊已经是意外之喜了,李贤哪里肯再得罪管宁,“幼安先生客气了,天下之大你可自去之”。

  这就是还给管宁自由了。

  管宁闻听之后很是舒服,至于是走是留,那是以后的事情。

  李贤已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这话,日后若是管宁想抽身离开,李贤自然不好拦阻。

  国渊可以说是被请来的,管宁却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若不是李贤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说不定管宁早就拂袖而去了。

  寒冬腊月,早一刻救援,流民存活的机会就大上一分。

  关于流民的事情商议妥当之后李贤便急急派人将这命令传达下去。

  首先,军卒要准许流民入境,其次,流民营要准备衣物、粮秣,而为了防止宵小滋事,李贤又得将流民编排起来,这样的话才便于管理。

  没有国渊之前,李贤忙的天昏地暗,可国渊与管宁加入之后,李贤顿时觉得轻快了很多。

  专业的事情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既然国渊长于屯田,那便将流民交给他,这也算是人尽其用。

  安置流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人,这样才能让流民心生感激之情,若不然,只会有人心生愤懑。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道理自古皆然。

  青州流民听闻李贤的号令之后,家家户户群起响应。

  除却必要的粮秣过冬之外,青州百姓都把多余的粮秣拿了出来。

  当然了,也有囤积居奇,试图卖出高价的百姓。

  对于人世百态,李贤了解的极为透彻,他早就想推行教育政策,可一直缺乏实施者。

  后世里,隐约记得管宁就是一个教育家,如果将他收入麾下,那李贤治下军民的素质绝对可以大幅提升。

  孔子讲究有教无类,管宁秉承这一理念,一直客居辽东,一生讲学,他曾婉拒曹操封下的各类官职,只是一心讲学。

  相较于国渊劝民农事的道路,管宁走的是讲学授道的路线。

  两者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都是当世名士,足以流放百世的大能。

  什么时候才能找个由头把管宁收入麾下呢?

  李贤绞尽脑汁,思索了许久。

  后来,徐庶又为李贤总结了几个字“投其所好!”

  管宁喜欢什么?他喜欢讲学呀,那便找些流民整日里向管宁求学,看他会怎样!

  

第269章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兖州的流民一路上受尽了白眼,天寒地冻,体弱多病者都已经冻毙在道路两侧,即便是侥幸存活的那些由于缺衣少粮的缘故也奄奄一息。【】

  如果不是心中存有希望,苟延残喘的流民们早就迈不动脚步了。

  临近剧县边界的时候,流民们听到一阵铜锣声响起。

  “铛铛铛”

  “都尉大人在十里开外设了粥场,诸位父老乡亲可以自取之”

  “铛铛铛”

  “都尉有令,今日粥汤不收一文钱”

  “铛铛铛”

  “都尉有令,入我剧县须得遵我号令,不从者,杀无赦”

  ……

  嗓门奇大的军卒守在各个路口,将李贤草草制定的各项规定念了出来。

  听闻可以喝到免费的米粥,流民们俱是大喜过望,至于后面的几个杀字,仓促间并没有人往心里记。

  一路行来,各地的官府豪族对他们畏之如虎,从来没有人给过他们好脸色,而对于李贤,百姓们都是道听途说,从未谋面。

  不少人甚至绝望起来,若是李都尉在剧县不肯赈济流民的话,那又该如何是好?

  堪堪临济边界的时候,兖州百姓甚至有一种未知的恐惧感,到了剧县,等待大家的会是什么?

  第一波抵达剧县的流民有四百人,他们离开兖州的时候,村内满打满算有七百人,可一路行来,却折损了大半乡民。

  当初,是族内的族长一力促成了举村迁徙的举措,沿途间伤亡了那么多的族人,如果李贤对他们见死不救,方姓族长已经决定要自戮谢罪了。

  好在李贤李都尉有着一颗“仁义”之心,竟然真的愿意赈济流民。

  香喷喷的粥汤就在几百步开外,方家村的乡民们甚至闻到了浓郁的米香。

  “咕噜噜”,饿了许久的肚子急剧地叫唤起来。

  乡民们快速迈动脚步,就要扑向粥场。

  谁曾想,半道上突然涌出一队军卒,他们手持利刃,嘴里道:“兖州的父老乡亲听好了,若想领取粥汤,须得遵守秩序,不可乱了次序”。

  乡民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不明白这伙军卒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方姓族长踱了出来:“敢问差爷,何为秩序?小民饿了一路,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勿怪”。

  为首的一名军校对着方姓族长微微颌首,道:“你是主事的?”

  “小民是这几百口方家村民的族长”

  “嗯,这秩序嘛,就是排队取粥的意思,都尉定下这规定,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领到粥吃,不必担心青皮无赖!”

  方幽连连颌首,道:“都尉思虑周全,小民明白了”。

  说罢,方幽便说道:“让妇孺上前领粥,壮年劳力其后”。

  有了吃食,流民便有了存活下去的希望,尚未见到之前,方幽在族人中受到了不少非议,可此番,李贤愿意设下粥场赈济流民,这就说明方幽定下的迁徙之策是行之有效的。

  方幽在族中的地位重新得到了巩固。

  族长发话,村中的妇孺便迟疑地往前行进,其后,成年壮丁虽然面带菜色,却也无人反驳。

  两侧的东莱军卒看到这一幕之后很是欣慰,到了这时候,方幽依旧能够约束族人,这说明他自身有不小的威望,见了米粥之后,能够克制**,让身体虚弱,最需要吃食的妇孺先行,这又说明对方有着一颗“秉公”之心,这样的人物,为首军校暗暗地记在了心中。

  之前,李贤已经吩咐过,如果有青皮无赖滋事生非,不遵号令,可当场击杀!

  一众军卒已经磨刀霍霍,没曾想,遇到的第一波流民竟然颇守规矩。

  几百步的距离不知道行了多久,一名身材瘦削的女子踱到煮粥的大锅之前。

  一名军卒盛了一碗厚实的米粥,递给了女子,嘴里道:“慢些喝,都尉吩咐过,大人可以喝两碗,车轮一下的孩子一碗”。

  捧着热腾腾的粥水,女子眼泪滴落到碗中,她千恩万谢,当时捧着米粥便行到了一旁。

  有了第一个,后面的百姓很快就按照顺序领到了各自的粥汤。

  一旁,都尉府的文吏记下了吃粥的人物数量,等到众人全部吃完过后,他敲了一击铜锣,道:“谁是主事的,过来一趟”。

  方幽刚刚把米粥吞下肚子,他抹净嘴角,一路小跑着来到文吏跟前,“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你族中有男丁两百八十一人,女丁一百三十二人,其中,孩童八十人,老者十三人,对否?”

  族人的数量方幽早已经铭记于心,闻言之后,他连连颌首,道:“不错,正是如此”。

  “嗯,不知道你们有何打算?”

  作何打算?方幽被问的愣神。

  是呀,原本在迁徙的路上,所有人都把剧县当成了终点站。

  可现在,到了剧县,李都尉也肯仗施援手,可乡民们却不可能一直白吃白喝的。

  就算李都尉家大业大,也撑不住这种吃法呀。

  可是,乡民们又能做什么呢?

  “实不相瞒,我等并无打算”,方幽几乎是涨红着脸,才说出这句话。

  记录的文吏却也不恼,他说道:“嗯,你们是短暂停留,还是打算常驻?”

  方幽饶有兴致:“短驻如何,常驻又有什么说法?”

  文吏很有耐心,嘴里道:“如果只是短驻,过了明日午时,这粥场便不再欢迎你们了,你们需要自谋生路”。

  方幽急切地问道:“常驻呢?”

  “若是常驻的话,只要用心干活,保管缺不了你们的吃食!”

  “啊,还有这等好事,常驻,常驻!”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方幽生怕对方反悔,急忙应诺下来。

  “那好,如果是常驻的话,你们须得遵从号令”

  “那是自然!”

  “嗯,如果你们愿意,从今日起便听从国功曹指挥,他会告诉你们怎么做”。

  国功曹也就是国渊,他对芝麻绿豆大的官职不以为意,只要能够帮到百姓,便是一介白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此番,听到文吏吩咐,方幽连连颌首,道:“愿意,愿意,只要能给一口吃食,让大家伙儿活下去,便是为都尉做牛做马也愿意!”

  国渊吁了口气,道:“老丈不必如此,李都尉也不会让你们做牛做马,这城外天寒地冻的,要想熬过冬季,大家伙儿须得建所容身的房子”。

  方幽松了口气,道:“这是题中之义,国功曹还有什么吩咐,不妨一并说出来”。

  “其他的事情还等把房子建出来之后再说吧”

  “喏!”

  有了方家村的乡民作为榜样,后续的流民很快就学会了排队取粥,期间,曾有青皮肆意妄为,试图抢夺他人的米粥,被东莱军卒发现之后,抽刀斩杀于现场。

  喷出老远的血液告诉所有人,李贤手中也有刀枪,谁若是忤逆了他,很有可能横尸当场。

  当然了,对于青皮的死去,乡民们非但没有任何同情之意,反而觉得军卒杀的大快人心。

  流民辗转迁徙期间,青皮们仗着有一把子气力,很是夺了不少米粟。

首节上一节19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