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点了点头,取下佩剑递给士卒,得到对方允许后,掀开帐门,走入帐内。
两名士卒紧跟在他身后。
朱治正躺在榻席上闭目养神,听到脚步声,睁眼望来,目光很快便落在陈显身上。
两人四目相对,神色皆复杂无比,仿佛藏着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陈显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拜道:“都尉!”
朱治起身将他扶起,语气中隐含一丝叮嘱:“你已投效严毅,你我之间各为其主,今后不可再如此称呼。”
“诺!”
陈显眼角有些湿润,张了张嘴,似有些难以启齿。
朱治淡然道:“说吧,严毅让你来做什么?”
陈显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少君让你去故鄣城下,劝降守军,同时澄清一件事。”
“什么事?”
“刺杀之事,与少君无关。”
朱治沉默片刻,闷声道:“我若不答应呢?”
陈显再度跪下,泣声道:“请都尉答应此事,否则会有不忍睹之事发生。”
朱治冷笑道:“我倒要看看,何为不忍睹。”
陈显咬了咬牙,在他耳边低声道:“都尉若不配合,少君便会将你带到故鄣城下,当众脱去衣衫,再换上妇人的衣裙,绕城供众人观赏。”
朱治呼吸一窒,气得浑身直颤:“竖子!”
故鄣乃是他的故乡,若是在家乡父老面前,被人扒光衣服,再换上妇人衣裙游城,当真是生不如死。
陈显劝道:“都尉,既然刺客非少君所派,你为他澄清此事,也是在理。孙氏行事如此歹毒,都尉何苦再为他们卖命。”
朱治脸颊抽搐,谓然一叹:“罢了,你去告诉他,我愿为他澄清此事。”
陈显松了口气,转身离去。
第193章 两策之择
一刻钟后,朱治来到故鄣东门,只见城下旌旗猎猎,枪戟如林,显是大战在即。
严毅策马立于城外五百步处,见他过来,翻身下马,温声道:“让将军受委屈了,在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朱治瞥了他一眼,冷哼道:“莫在此惺惺作态。”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周围一道道充满敌意的目光。
陈敢大喝道:“少君留你一命,已是宽仁,你若再做此态,我立刻杀你,再向少君请罪!”
严毅瞪了他一眼,朝朱治笑道:“将军若是对在下以前做的事心怀不满,在下愿当众向将军道歉,只要将军肯归降。”
朱治冷笑不已,索性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严毅叹了口气,缓缓道:“将军养伤期间,又有两批刺客前来行刺,若非在下命人严加保护,将军安有命在。来人,带他去城下!”
朱治听罢,脸上闪过一丝痛心之色,神思恍惚地被人带到阵前。
“我是不是见鬼了,那人好像是朱都尉。”
“他不是被严毅杀了吗?”
“你知道个屁,我听说是吴景派出的刺客。”
城墙上的守军,有的是孙氏的部曲,有的是袁氏的部曲,还有不少是故鄣人,对朱治都不陌生,此时骤然见他出现,都是惊愕不已,议论纷纷。
朱治被城墙上的骚乱惊醒,缓缓抬头,目光从一名名守军身上扫过,沉声道:“我乃朱治,刺杀我的人,非严氏少君。”
身旁的士卒提醒道:“大点声!”
朱治深吸一口气,又大声说了一遍。劝降之语,却是闭口不言。
他的话犹如一道惊雷,在城墙上炸开,很快便传遍四方。
“擂鼓!”
在城墙守军的骚动不安和一阵诡异的氛围中,严毅下达了攻城的指令。
由于飞楼等攻城器械尚未运抵,士卒们只能依靠云梯攀爬城墙。
千余名士卒推着云梯,顶着箭雨,呐喊着朝城墙冲去。
砰砰砰!铛铛铛!噗噗噗!
箭矢撞击盾牌、铠甲和刺穿皮肉的声音不绝于耳。
大多数箭矢被盾牌拦下,少数箭矢射击在铁甲上,留下一道不大不小的凹痕,只有极少数箭矢射中轻装步卒缺少铁甲保护的手臂或腿部,造成一些创伤。
至于那些重装步卒,在全套的两层铠甲保护下,几乎是毫发无伤。
严毅和众将相顾一笑,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这钱花得值。
相比之下,韩佑军的伤亡就要大多了,不过韩佑是个机灵鬼,见势不对,便立刻下令降低了攻城力度。
他转身瞥了一眼严毅派来的督战队,心里嘀咕:‘只是试探性攻城,严毅应当不会怪罪于我吧?’
一刻钟后,严毅初步摸清了守军的状况,遂下令全军撤退。
正如情报所言,故鄣城内的守军,一半是老弱之兵,另一半是从乌程前线撤下来的疲惫之师,其中不少还是伤兵,战斗力乏善可陈。
故鄣城墙也只是和乌程城墙相当,不及钱塘城墙的高大坚固,只待攻城器械运抵,便可发动总攻。一两日内,当可攻陷此城。
望着潮水般退去的敌军,城墙上的守军纷纷松了口气。
尤其是东门的守军,更是有种从噩梦中醒转过来的感觉,敌军的装备实在是太精良了,很难想象,他们手中的刀剑怎样才能对其构成威胁。
此时已是酉时三刻,晚霞洒遍大地,再过大半个时辰,夜幕就要降临了。
严毅率军回到营寨,刚脱下铠甲,便见殷离拿着一卷简策匆匆走来。
“少君,乌程援军出发了,吴景亲自领兵,约有万人。”
严毅看完简策,吩咐道:“立刻召集诸将来我帐中议事,多派斥候,看看吴景今夜是否行军。”
殷离领命而去。
不一会,众将齐聚帅帐。
严毅在上首胡凳坐下,目光扫视左右,笑问道:“吴景已亲率一万军从乌程出发,今有两策,诸将可议。第一策为遏援克邑,周昂与陈敢二位将军可率五千精锐拦截吴景军,其余各部于两日内攻克故鄣。第二策为围点打援,以韩佑军拦截故鄣守军,我军选择一处有利地界,以逸待劳,与吴景军决战。”
众将议论纷纷,分为两派。
以范偃为首的十多名战将支持遏援克邑之策,理由是乌程与故鄣之间多为平原,地势平坦,没有适合伏击的地方。若是与吴景军正面作战,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即便能胜,伤亡可能也会比较惨重,从而失去短时间内攻克故鄣的能力。不如先攻克故鄣,再联合各军,蚕食敌军。
赞同围点打援之策的则是徐盛、周昂等将,同样是十多人。
徐盛起身抱拳道:“少君,属下在乌程作战月余,深知敌军情况。吴景兵势虽盛,士卒也颇精锐。但是鏖战一个多月,士卒多已疲惫,伤兵甚众,其中不少还是刚补充的新兵,战力相比一个月前,已十不存六。反观我军,养精蓄锐,装备精良,将士无不愿为少君死战,若是选择一处适合重装骑军和重装步军作战的地方作为决战地,末将以为,可一战而溃敌军!”
范偃等人纷纷惊讶地向他望去,继而露出思索之色。
徐盛接着说道:“若是遏援克邑,拦截之军无险可守,很可能遭敌围困,倍而击之,即便能重创敌军,自身也有覆灭之危。而负责攻城的五千军,又如何确保能在短时间内攻克故鄣?韩佑军是否会出全力,是个大问题。以末将观之,其人顺则动,劣则静,在我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攻城,此人多半会犹豫观望。”
严毅听罢,沉吟片刻,问道:“若是与吴景军决战,何处可作为决战之地?”
他的问话很具有倾向性,显然是更赞同徐盛的观点。众将顿时不敢再提遏援克邑之事。
帅帐内再次响起一片议论声,显然在决战之地的选择上,众人都颇为头疼。
毕竟在茫茫平原上,想要找到一处地利明显的战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交战双方在这种地形上,比拼的往往是士卒战力、士卒数量以及将领的指挥能力。
周昕转头看向周昂,投去一个问询的眼神。
周昂明白乃兄的意思,是要自己抓住机会,多在严毅面前显露才能。
他先是朝周昕微微点头,然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缓缓起身。
第194章 声讨
帅帐内烛火跳动,摇曳的烛光在周昂脸上交错,将他额头上那道征战留下的箭痕映照得更为清晰。
周昂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这些目光中有友善、期待,也有轻蔑和排斥。
周氏三兄弟未立寸功,其中一人还是降将,却受严毅看重,同列显位,已经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
周昂轻吸一口气,面向严毅,朝这个给予他信任和地位的年轻统帅投去感激的一瞥,抱拳道:“少君,末将认为,可将故鄣以东十里的长乐亭作为决战地!”
“长乐亭官道纵横,可充分发挥我军骑兵优势,对敌各部进行袭扰和切割,以实施步骑协同、分割包围,逐个剿杀的战术。”
“长乐亭距离我军更近,我军有更多时间备战和占据各处要道。”
“战局胶着时,方便就近抽调韩佑军进行增援。”
“长乐亭是敌军增援故鄣的最佳路线,但绝非唯一路线。为防止敌军改走其他路线,我军应示敌以弱,先派三千军进驻长乐亭,摆出拦截攻城的架势,待敌接近时,再让七千军向长乐亭移动。等到敌军察觉时,即便想做调整,也绝对来不及了。”
周昂一口气说完,朝投来赞许目光的徐盛微微点头,在众人的惊诧和沉思中坐回胡凳。
严毅思索片刻,锐利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心中已有决断,长笑道:“文向、义休之言,甚合我意!吴景既然敢来,就别再回去了,传我军令!”
“撤走北城之军,任敌斥候出入!”
“徐盛、周昂、陈敢、樊毅率领三千军,率先进驻长乐亭,占据亭部各要地!”
“其余各部,撤至故鄣以东五里!”
“传令韩佑军,待我军后队向长乐亭行进时,其大部向故鄣东城移动!”
宣令完毕,众将同时起身,轰然应诺。
一个时辰后,围困故鄣北城的部曲在守军的惊疑目光中缓缓撤离。
城中守将先是派出几名斥候,小心翼翼地出城查探,见无异状,很快便是二十余骑冲出城门,向吴景军驰去。
过了半个时辰,陆续又有三十余骑驰出北门,奔行的方向,同样是吴景军。
此时,夜幕已完全笼罩大地,月亮犹如被薄纱裹住的明珠,朦朦胧胧地悬挂在深邃的夜空。
吴景军正在距离故鄣三十里区域处安营扎寨。
由于担心遭到夜间伏击,吴景并未选择在夜间行军,而是打算好好休整一晚,待到天明,再一鼓作气推进至故鄣城附近。
营寨尚未搭建完毕,他便收到了故鄣守军发来的军报。
军报对敌军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催促他尽快支援,稍有迟缓,城池便有倾覆之危。
故鄣守军的求援令,在吴景的预料之中。
他没有丝毫惊讶,反而对传令兵如此轻松地赶到本寨,生出一丝不解和警惕。
但另一份军报没有给予他过多思考的时间,军报展开的一刹那,便紧紧揪住了他全部的心神。
朱治竟当众澄清,刺客非严毅所派!
吴景望着军报,瞳孔骤然收缩,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得六神无主,握住军报的双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