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91节

  但是孙策已经不在乎了,因为他即将前往江东,开创属于他自己的基业!

  “来人!立刻召集诸将议事!”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一名名久经沙场的名将和悍将相继走向舒县官寺。

  韩当、程普、陈武、吕范、孙河.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弓马双绝,历史上的江东铁壁,官至东吴昭武将军,加都督称号,封石城侯。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淮泗老将之魁首,孙氏三代之柱石,江东十二虎臣之首。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庐江上甲之雄,死战护主之烈,孙吴精锐‘庐江上甲’便是由此人统帅。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孙吴肱骨之臣,绸缪帷幄之智,历史上官至东吴大司马,封南昌侯。

  孙河,字伯海,孙坚族子,孙策的‘侍卫长’。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已经名动一方或是才能卓越的英杰之士。

  铛铛

  舒城官寺南街传来玉佩轻叩剑鞘的声音,一名白袍青年步履沉稳从容地向官寺大门走去,靴底从街面零落的箭矢踏过,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这青年年约二十,身高八尺,双眉似剑,鼻梁高挺,面容在夕阳照射下如一块温润的玉璧,俊朗至极。行走时袍角翻飞,如鹤翼舒展,既有几分江南水乡的灵秀,又散发出一股英气和威严。

  吕范刚走到官寺门口,望着青年的身影,不禁笑道:“公瑾,看你这姿态,倒像是在踏青。”

  周瑜微微一笑,以手指地:“子衡,你看到的是刀剑,我看到的却是一条通往天下太平的道路。你看,这满地残旗是青草,烽烟为线谱,流失作落英。以此风光,寄大丈夫之志,岂不快哉。”

  两人相视大笑,并肩走入官寺。

  官寺前院议事厅,孙氏诸将汇聚一堂。

  孙策环顾左右,朗声道:“此番前往乌程,策有二略,欲与诸君商议。其一,以吴景、乐就二军攻吴郡,我军与桥蕤军合为一部,向南攻伐钱塘,此乃齐驱并进之策。其二,以桥蕤、乐就二军拦截钱塘、余杭援军,我军与吴景军合为一部,先破许昭、许贡,再取乌程,进而横扫吴郡,此乃我专而敌分之策。诸君以为,当用何策?”

  四支军队中,吴景军士卒数量最多,孙策军最能打,孙、吴二军合兵一处,几乎占据了四军七八成的战力,是为我专。

  众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专之策,孙策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他要和吴景一起先取吴郡作为基业!听不懂的,当真就是傻子了。

  “伯符,我军虽有一万,但其中六千军要交由李丰统领,此人乃袁术心腹,不可不防啊!”程普提醒道。

  众人听罢,纷纷面露不忿之色,对袁术的这一安排大为不满。袁术既让孙策领兵,又处处提防他,着实可恨!

  孙策握了握拳,目光落向周瑜、吕范:“公瑾、子衡,可有应对之策?”

  周瑜与吕范目光相接,彼此眼中皆映出一抹成竹在胸的从容。

  “公瑾妙算,胜我十倍,范愿洗耳恭听高见。”

  “子衡深谋远虑,瑜不如也,岂敢僭越?”

  众人望着相互推辞的两人,皆是一脸无奈,满头黑线。

  孙策轻咳一声:“子衡,你来说。”

  吕范笑道:“此事简单,李丰明日才到,伯符可连夜从一万军中选出四千精锐,收为己用,将六千老弱留给李丰统领。”

  孙策微微颔首,面露喜色。

  周瑜也笑着说道:“伯符,我已与父亲商议过,愿将族中两千精锐交予你,助你一臂之力。”

  他和孙策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虽无兄弟之名,却有兄弟之实,此举既是出于私谊,也是周氏看好孙策的未来和发展,准备在其身上做出投资。

  庐江周氏二世三公,乃是江东首屈一指的高门望族,有‘吴中豪首’之称,这样的世家大族若是全力支持某人,石头也能变成金子,更何况是被世人视为项羽再生的孙策。

  此番孙策能快速攻克舒城,作为内应的周氏至少要占一半功劳。

  “我得公瑾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孙策得好友鼎力支持,心中喜悦胜过得了一万精兵,大笑着在周瑜胸口捶了一记,两人四目相对,开怀畅笑。

  就在孙策连夜挑选四千精锐编入麾下部曲时,一个消息也在钱塘城内快速传开。

  “听说了吗?少君明日就要领兵出征了。”

  “何止听说,调动的兵马我都亲眼看见了。”

  “我大兄在兵曹当差,说这次要打的是.哎,你这婆娘,揪我耳朵干嘛,快松手!”

  “希望少君早日平安归来,咱们才有好日子过。”

第187章 上架感言

  兄弟们,在本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明天,本书就要上架了!

  说实话,没啥特别的感觉,因为写公众章节已经写习惯了,突然上架反倒还有些觉得不习惯,甚至还想再多发些公众章节。

  但是在起点,上架终归是一本小说必走的环节,正如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样,都要走这个过程,都有这一天。

  我是第一次写小说,完全没经验,居然大胆到敢来起点混,现在想想真是觉得不可思议。

  在起点这个猛兽横行的恐怖森林行走,我就像是一个菜鸡,完全一脸懵。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不是有兄弟们的支持,我可能坚持不到现在。

  特别是一些兄弟,经常给我投票,我名字都记得滚溜熟了,每次看见都有一种亲切感。

  千言万语,想说很多,但最终发现到了嘴边,只有感谢二字。

  感谢每一位喜欢本书,支持本书的兄弟!

  打算订阅的兄弟,我们继续一起往前走。没有订阅打算的朋友,也感谢你们这三个月的陪伴和支持。

  兄弟们手里如果有多余的月票和推荐票,欢迎使劲朝我扔,票票对人气提升的作用巨大。

  喜欢唠嗑的兄弟,也可以通过评论相互进行交流,有什么问题,我都会第一时间回复。

  最后,对起点平台和编辑青舟说一声感谢。

第188章 出征

  早上卯时四刻,晨光熹微,钱塘城门的轮廓在薄雾中渐渐清晰。

  城门外的田野上,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平日里早起劳作的农夫,今日却未见踪影。

  城门内的北街市集,也是行人寥寥,冷清得很,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此刻,这些本应出现在田野、市集的农夫和商贩,以及那些早起的百姓,竟是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了钱塘北门,将北门官道两端的空地站得满满当当。

  嘎吱

  随着一阵密集而整齐的脚步声在北城响起,紧闭的城门在围观人群的注视下缓缓开启。

  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沿着深邃的门洞鱼贯而出。

  当第一排士卒的身影出现在城门外时,官道两侧的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发出阵阵欢呼。

  隐藏在人群中的细作,有的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有的在人缝间缓缓向前挤动,试图看得更清楚一些。

  他们肩负着打探钱塘扩军细节的使命,但是一个多月来,钱塘军一直在军营进行封闭式操练,让他们劳而无获。

  如今,除了要完成使命以外,连他们自己内心,都生出了浓浓的好奇,想一睹这支神秘军队的真容。

  据说那位声望日隆的钱塘之主,在这支军队身上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日驶进军营的辎重车络绎不绝.

  只要一想到那支击败朱治和王朗的军队有可能再次壮大,他们心中便充满了紧张和不安。

  但是此刻,当他们终于看见这支隐藏许久的军队时,心中的紧张和不安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轻松的情绪。

  这分明是一支平平无奇的军队嘛。

  只见绝大多数士卒身上穿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布甲,这样的防护程度,一轮箭雨就能撂倒一大片。

  不过,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细作察觉出了异样。

  眼前行过的这些士卒,身躯健壮,精神饱满,队列严密而整齐,悍勇之气扑面而来,若是穿上铠甲,那绝对是一支精锐之师。

  除此之外,骑兵也比较多,大约有近千人,其中大部分穿皮甲,少部分穿鱼鳞甲。

  细作们的目光逐渐汇聚到了那些穿鱼鳞甲的骑兵身上,纷纷露出郑重的神情。

  鱼鳞甲属于大铠,重达百余斤(后世的五十斤),造价昂贵,维护复杂,制作费用几乎和江东的战马售价不相上下,通常只有军官才会穿戴。

  但它的防护力绝对是一流的,叠压的甲片可以分散冲击力,有效抵挡箭矢射击和刀剑劈砍,伸缩自如的甲片也能为穿戴者提供较高的灵活性。

  尤为吸引细作们注目的是,眼前这些骑兵,穿戴的居然还是整套的鱼鳞甲。

  除了身甲以外,披膊、腿裙、护颈和护臂也一应俱全。

  这已经不是重装骑兵了,而是用钱堆出来的精锐重装骑兵!

  好在这些骑兵的数量不多,大约只有两百名,出了城后,他们便迅速驰向远方,消失不见。

  细作们纷纷松了口气,还好,还好,只有两百人,如果近千名骑兵都是这种装备,那就真的是要人老命了。

  这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一名名细作循着周围百姓的目光望去,只见铁甲铿锵间,一道英姿勃发而不乏威严的身影策马而行,周围精锐环伺,气势逼人。

  众人呼吸猛地一窒,心脏剧烈跳动起来,传闻果然不假,严毅乃是亲自领兵出征。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需要立即传递回去。

  严毅连战连捷,汇聚在他身上的光环,已经不仅仅是权势这么简单了,与之相伴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八个字。

  细作们不敢在严毅身上多看,唯恐引来怀疑,纷纷低下头,悄无声息地退出人群.

  一眼望不到头的队列仍在缓缓向城门移动。

  当大部分士卒走出城后,辎重营在后队的护卫下,开始加入出城序列。

  辎重营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出现在严毅军中的二十余架床弩和数十辆中小型霹雳车。

  足足过去一个时辰,整支军队才全部离开钱塘城,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从官道上消失。

  严毅此次出征,率领的正是包括徐盛部在内的一万精锐野战军,留守部曲中,钱塘占了七千,驻守之将是姒青。仁城留了两千人,运城留了一千人,守将分别是徐寿和李丑。

  四个时辰后,当晚霞的红光洒遍大地时,出征的九千军抵达鹿山附近,开始安营扎寨,起釜造饭。

  又过了大半个时辰,夜幕笼罩大地,营寨东北方向的官道上,忽然出现上千火把,一支风尘仆仆的部曲正向营寨行来。

  严毅闻讯走出帅帐,来到营寨东门,恰好遇上领兵前来汇合的徐盛。

  两人分别已有一个多月,彼此之间都甚是挂念,在营门前相视而笑。

  徐盛满脸激动之色,跃下马背,大步走到严毅身前,单膝跪下,抱拳道:“盛不辱使命,已将部曲安全带回。”

  严毅向他身后望去,只见火光映照下,一张张犹带血渍与污渍的脸庞虽显疲惫,却透出一股坚毅之色。

  出征之前,他曾叮嘱徐盛,要以保存自身为前提参与乌程之战,不到危急关头绝不死战,未遇绝佳战机绝不犯险,看来徐盛完成得不错。

  “此战,我部伤亡四百余,骑卒一百,步卒三百。”

  “吴景掳来不少丹阳青壮充实军伍,这些人对少君和周昕十分敬慕。或是临阵倒戈,或是偷偷跑来加入我部,吴景不敢再使用这些人,兵源已逐渐跟不上损耗。”

  “末将从降兵和丹阳百姓中招募了五百佼佼者,算上伤兵,我部目前共有士卒一千六百五十七人。”

  “吴景派人刺杀朱治之事已经传开,虽然吴景矢口否认,但全军士气仍是大受影响,对吴景不满的人越来越多。”

  “吴郡联军战力孱弱,仍处劣势。”

  帅帐之中,徐盛将自己这一个多月的征战经历娓娓道来。

首节上一节91/1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