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87节

  王朗沉默半晌,摇了摇头道:“秋收在即,我怎能让百姓再受兵戈之苦?此事暂且搁下,回头再议。文向,你新任功曹,事务繁忙,我有意让元谨再去一趟钱塘,设法赎回仲翔,你以为如何?”

  元谨指的是会稽主薄吴修,此人乃王朗心腹。

  “府君体恤民力,真乃仁德之君。”许靖恭声道:“元谨有苏张之才,胜我十倍,足可担此重任。”

  王朗闻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周氏叛逃后,营救虞翻已迫在眉睫。若是虞翻再弃他而去,他将颜面尽失。

第178章 伊籍

  吴修接令后,领了辅义中郎将一职,匆匆准备了车骑、文书、礼物,当日便率领数十行人赶往钱塘。

  进入钱塘地界后,车骑沿着官道行进,沿途所见,令他大吃一惊。

  钱塘之战才过去一个月,西线交战区域的各个乡亭竟已井然有序,全然看不到战争留下的痕迹。

  反观会稽,至今仍陷于战后的颓靡与混乱之中,两相对比,更显钱塘恢复之迅疾。

  官道之上,车马络绎,行人如织。偶有仆从众多的华丽车舆经过,也是遵纪守礼,不争不扰。

  官道两侧,农夫耕种,孩童嬉戏。更远处,一队队役夫正在夯筑新路、垒砌坞堡,尽是一番忙碌景象。

  吴修越看越是震惊,意识到钱塘这位新邻居远比想象中更难对付。

  怀着沉重的心情,他来到钱塘传舍,递上文书,等了不到两个时辰,便得到了严毅的召见。

  初见之时,吴修对这位钱塘之主的印象很好,对方并不像商升描述的那般杀伐狠戾,也不似许靖口中所说的蛮不讲理,反而是沉静温和,彬彬有礼,令人如沐春风。

  但是半个时辰后,吴修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恨不得立刻拂袖而去。

  他精心准备了半天的说辞,他引以为傲的临场应变,在这里全然没用!任他说得口干舌燥,任他气得浑身发抖,对方都只是轻飘飘地回一句:‘一亿钱’。

  可怜的吴修还不知道,他已经被许靖卖得干干净净。

  周氏举族叛逃的事件影响太过恶劣,使得王朗这次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赎回更重要的虞翻!而王朗的态度,早就被许靖派人快马告知严毅。

  许靖当然无法容忍吴修顺利完成任务,即使完成,也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才行,否则岂不是显得他之前的‘交涉’太过无能?

  所以严毅现在就是稳坐钓鱼台,只等着收钱了。

  他原本还有些犹豫,是否要放走甚为看重的虞翻,但是扩军耗费的钱财实在太多,即便他在钱塘刮了数亿钱,也有些顶不住了。用虞翻换取赎金就成了当下的最佳选择。

  最终,底牌被看尽的吴修只能含泪接受了严毅提出的所有条件。

  双方以虞翻回返会稽为前提,达成如下协议:

  一、会稽军向钱塘军提供五架最新研制的双弓床弩,折价一千五百万钱。

  二、钱塘商船于两年之内,驶经会稽海域以及在会稽诸港口停靠时,无需缴纳‘海津钱’,会稽水师予以保护,折价五千万钱。

  三、王朗方向严毅方提供三千五百万钱赎金。

  协议中提到的双弓床弩,便是许靖之前向严毅积极推销之物了。此弩‘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需以双牛之力拉动,射程足可达到惊人的九百步,破坏力极强。

  其实,在钱塘一战中,严毅就已经从会稽军缴获了十余架床弩,不过这些床弩只是旧式弩,射程只有七百步。

  吴修对贩卖双弓床弩之事,只是略微迟疑便答应下来。首先,已经有许靖贩卖平海在前。其次,他对双弓床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此弩只是在旧式弩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百步射程,区别不大。

  这个时代大多数的人,对军伍之事的认知还停留在谋略战术、士卒数量和操练、粮秣供应等方面,对军事技术普通缺乏重视。

  但拥有后世思维的严毅却是十分清楚,这区区两百步里面蕴含的重大价值。

  他隐约记得,床弩技术发展至巅峰时,射程好像已经达到了两千步,乃是绝对的战争利器。而这个射程提升的过程,足足经历了数百年。

  要想将床弩射程从几百步提升到两千步,可不光是增加几头拉弦的牲畜这么简单。正如后世的战机一样,不可能一下子就从三代机进化到六代机。

  期间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研发过程。

  会稽床弩的射程从七百步增加到九百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严毅用区区一千五百万钱换来这两百步的提升,简直就是白菜价。

  交易达成后,吴修片刻没有多待,逃也似地离开了钱塘。这是一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令他深感羞辱的地方。

  严毅对此人也没有丝毫兴趣,他还有更重要的人要接见。

  略微休息之后,他便在听事堂召见了两个来自荆州的客人。

  其中一人,锦缎绕身,蹑丝履,商贾气息十足,乃是依附刘表的陶氏商行二当家陶彦。

  另一人的来头就更大了。

  此人姓伊名籍,二十八九岁,身形清瘦,面容儒雅,双目狭长而有神,颧骨略高,颌下蓄着疏朗的短须,颇有士人风骨。

  伊籍字机伯,兖州山阳郡人,与刘表是同乡,很早就开始追随刘表,如今在刘表麾下担任记室参军事一职。

  严毅对伊籍是比较熟悉的,此人能青史留名,后世知名,除了其自身才能外,更重要的是在刘表逝世后,无缝衔接般地跟随了刘备。

  平台有时候比自身才能更重要,伊籍无疑是一个有眼光的人。

  严毅与陶、伊二人见礼后,笑着道:“久闻二位大名,今日得见,足慰平生,请坐!”

  陶彦将东向首席让给了伊籍,自己则在次席坐下,脸上浮起一抹商贾之人特有的殷勤笑容:“少君击败朱治、王朗、钱铜、邹他等辈,连克三城,名震江东。在下近来在各处行走,常听人言‘严郎覆吴楚,群枭偃如蓬’,可知君之威名。”

  寒暄数语后,他接着说道:“蒙少君厚爱,赐我商行此次合作之机。在下夙夜兢惕,幸得周全,已将少君所需的军械和战马安全运抵钱塘。每件军械,每匹战马,在下都已命人仔细验看,皆是上品,请少君放心。”

  严毅温声道:“有劳陶君了,君难得来钱塘,不妨多留几日,让我略尽地主之谊。”

  他这次与刘表合作,也是机缘巧合。

  原本他是想从江东采购军械,但江东最大的几家军械商突然态度一致地大幅削减了和他的交易,只肯将一些品质中下等的普通军械卖给他,这与他走精兵路线的方略严重不符。

  而这几家军械商的底细他也清楚,一是王朗,二是许贡。

第179章 帮我捎点东西

  王朗和许贡不愿再与严毅进行大批量的军械交易,其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是严毅对军械品质的要求太高,他们手中的军械大多品质较差,难以满足严毅的需求。

  其次是江东各个势力间的明争暗斗越发激烈,他们已经有了养虎为患的危机意识,开始在非战场领域对严毅进行针对性的打压。

  严毅顿时就不爽了,老子手里多的是钱,还怕买不到东西?大手一挥,便让人向外散布大肆收购军械的消息。

  消息散布出去后,顿时风起云涌,各地军械商蜂拥而至,将钱塘港挤得水泄不通。

  就连和钱塘相距甚远,又无水路相通的周术和祖郎,也都遣人过来,试图分一杯羹。

  严毅权衡一番后,在众多军械商中选择了依附刘表的陶氏商行和依附袁绍的郭氏商行。

  刘表坐拥荆州,袁绍虎踞河北,这两家都是远胜许贡、王朗的顶级势力。不但兵多粮足,手中军械更是优良,完全能够满足他的需求。

  更何况,刘表与袁绍不但与他没有利益冲突,彼此还都有着共同的敌人,那便是袁术。

  刘表如今在襄阳、樊城、邓城一线屯驻重兵,正是为了防御袁术。而袁绍自阳城一战后,早对袁术恨之入骨。这两人都巴不得严毅干死袁术。

  事实上,刘表和袁绍早就想在江东寻找一个敢于对袁术保持进攻性对抗的势力进行合作,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突然崛起的严毅可谓是给了他们一个不小的惊喜。

  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三方甫一接触,便有相逢恨晚之感,很快就达成了合作。

  而三人之间的合作,更像是一个大哥、二哥提携三弟的行为,严毅从中得到两位‘哥哥’不少的支持。

  仅是军械交易,便是按成本价卖给他,前提是要他全力牵制和遏制袁术的发展。

  严毅自无不可,他本来就打算攻伐吴景,此举足以给刘、袁二人一个满意的交待了。

  这种合作关系,陶彦只能算是略知一二,而伊籍却是知道得比较清楚的,所以他对严毅的态度大为不同,客气、恭谨中又带着几分亲近。

  陶彦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充当的角色,他只是一个双方初次见面的引见之人,待严毅与伊籍开始畅谈后,便知趣地告辞退下。

  陶彦离去后,伊籍笑呵呵地道:“少君攻取钱塘,实乃可喜可贺之事。在下此次前来,乃是受君侯所托,为少君奉上一份贺礼。”

  严毅客气地道:“君侯太见外了,机伯下次再来,切勿再带什么礼物。”

  伊籍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从袖内取出一卷贺书奉上:“这件礼物乃是君侯亲自挑选,少君看了一定喜欢。”

  严毅闻言,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接过贺书,翻阅起来。

  只看了几眼,他的瞳孔便微微一缩,眼神中露出一丝惊讶。

  刘表送来的贺礼,竟然是两百艘战船!其中斗舰五十艘、冒突五十艘、艨艟一百艘。

  严毅心中大喜,暗道二哥真是太豪气了,随便一出手,便送了他大半个钱塘水师。

  如今他麾下的战船总共也才三百余艘,刘表的这份贺礼,可谓是解了他燃眉之急。

  有了这五百艘战船,他就不用再龟缩在钱塘湾,可以出去欣赏一下东海的美景了。

  虽说会稽水师拥有八百艘战船,实力仍在他之上,但会稽的海岸线绵延数百里,导致会稽水师需分兵驻守各港,难以集中,已然无法对他构成致命威胁。

  严毅心情愉悦地合上贺书,暗暗思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刘表出手如此阔绰,必然是有所图。

  果然,伊籍见他面露满意之色,立刻趁势问道:“在下听闻少君添置了两艘平海,不知少君打算用此船开拓何处海贸?”

  严毅深知刘表之所以对他另眼相看,其一是他手中的军队和一连串耀眼的战绩,其二便是钱塘港了,他也乐于向对方展现更多的价值,以获取更多的好处。

  “不瞒机伯,在下打算开拓南洋诸国的海贸,已经颇有进展了。”

  伊籍心中一喜,暗道果然如此,此子倒是眼光毒辣,甫一攻占钱塘,便盯上了南洋。

  正如严毅猜测的那样,刘表早已对钱塘港垂涎三尺,只是距离实在太远,难以下嘴。

  刘表做梦都想与南洋诸国展开贸易,只是南洋诸国的商船,到了钱塘湾附近后,便不肯再向北走了。因为钱塘、合浦、徐闻等大港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贸易需求,往北多走一里,便多一里的成本和风险,吃错药了才继续往北跑。

  再加上长江航线的一些水域并不适合巨型海舶航行,这就使得刘表心中那颗对海贸的向往之心,永远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

  如今既然有了三弟,那颗沉寂了许久的心,自然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伊籍脸上带着笑容,有些紧张地问道:“不瞒少君,我家君侯对南洋诸国的一些特产颇感兴趣。如果少君能在南洋建立贸易渠道,不知能否为鄙主运一些东西过去,再捎一些东西回来?”

  严毅心中冷笑,你家君侯想捎带的,恐怕不止是一些吧,而是以船为计量单位的海量货物。

  伊籍见他面露迟疑之色,连忙道:“当然,此事若能达成,全赖少君之功。所得利润,鄙主愿与少君六四分账。”

  严毅忍不住问道:“我六他四?”

  伊籍暗道你想屁吃,陪笑道:“少君说笑了,是鄙主占六成。”

  严毅面露为难之色,长叹一口气道:“既是君侯心愿,在下本当全力为其达成。只是机伯你有所不知,这远洋航行的成本,光是海船的研发、制造和维护,以及航海风险、人力使用、仓储运输、舰队护航、南洋诸地的税收和各种打点,就是一个天价。区区四成利润,连填补折损都不够。”

  他看着伊籍一脸懵的摸样,已知对方对远洋之事即便有所了解,也绝对不多,顿时有了狠宰一笔的心思,在案几上翻出一卷简策,递给伊籍。

  “机伯你看,去年七月赵氏遣三艘海船往扶南,一艘触礁沉没,一艘遭林邑水寇劫掠,仅一艘载货而归。四成利润..呵呵。”

第180章 资助

  伊籍接过简策,低头看了一会,默默无语。

  远洋贸易的风险确实很大,严毅也不可能事先在这里藏一份行船志来欺瞒他,行船志里的记录必然是真实情况。

  他考虑了一会,用商量的语气说道:“少君,在下有一个提议,两家仍按六四分成,鄙主在钱粮物资上对少君给予一些资助,少君以为如何?”

  严毅对这个提议颇为心动,正所谓事到行时方知难,在开拓南洋海贸之事上,他确实遇到了困难。

  这个困难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钱!

  从事远洋贸易,需要很多很多钱,光是船只购买和维护的花费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费用了。

  严毅从钱塘获取的钱财,大多数已经花在了扩军上,仅购买战马就花费了两亿钱。

首节上一节87/1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