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84节

  杂草者,以赵氏为首的几大豪强也。

  禾苗者,追随严毅的军政新贵也。

  这些新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徐盛、范偃、曹秋、陈敢这些追随严毅开创基业的肱股之臣。第二类是风评和能力得到严毅认可的豪右、富户等乡亭一级族群。第三类是出身和官职不显但德行能力出众的人才。

  这三类人将逐渐填补赵氏等老牌豪族所遗留的权力与利益真空,重塑严毅辖下各地的势力格局,成为巩固他统治根基的新兴力量。

  至于全柔等投靠严毅的部分豪族,严毅虽然给他们留下了一定的利益空间,但也在逐步给他们戴上枷锁,以限制其发展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草行动’的各个细节也更为清晰地展现在全柔等人面前,看得他们心惊胆战。

  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严毅为了彻底将多余的杂草清除干净,并没有同时对几大清洗目标下手,而是先用近半部曲封锁钱塘全境,截断各族的逃亡路线,方才一个个地铲除。

  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赵氏。

  赵氏覆灭后,这场清除行动大约还会持续数日,以每日一族的速度稳步推进。

  当真是除草之后,连草根也铲了。

  其手段之凌厉狠绝,吓得幸存下来的各族族长乖若驯犬。

  当严毅早上出城巡视时,他还只是半个钱塘之主。而当他晚上返回钱塘时,整个钱塘已尽在他手。

  “少君,先回府吗?”

  车驾从西门驶入钱塘城后,殷离恭声询问。

  严毅正在闭目养神,闻言淡淡道:“去赵府,看看赵瑞。”

  攻克钱塘后,为免惊动各族,他并未将赵瑞囚入牢狱,只是将其禁锢在府邸,与外界隔绝。

  如今大局已定,是到了榨干赵瑞最后一滴价值的时候了。

  吁!

  一刻钟后,御手轻拉缰绳,将车舆稳稳停在赵府门口。

  严毅走下车舆,步入这座钱塘标志性的奢华府宅,来到囚禁赵瑞的密室。

  从府宅外面看,赵府灯火通明,气派非凡,与昔日别无二致。但是府内却是一片死寂,看守森严,和牢狱没什么区别。

  赵瑞当然享受不到虞翻、周昕那样的待遇,他只是一个将死之人。

  破城当日,他就被囚入密室,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可怕遭遇,身心饱受摧残。

  当严毅走入密室时,赵瑞正赤身裸体地趴在木驴上,下体殷红一片。一个相貌凶狠的大汉正站在他身旁,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将他胳膊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每割一块,便问一声:“说不说!”

  看见严毅一行人走入密室,大汉连忙将刀放到一旁的木台上,垂手而立。

  殷离望着大汉,面无表情地问道:“都招了吗?”

  大汉闷声道:“还差赵氏豢养的死士名单没有供出。”

  殷离皱了皱眉,赵瑞不肯提供死士名单,摆明是要日后行刺严毅,这厮报复心理很重啊。

  他的嘴角露出一丝残忍的笑容,面向严毅,躬身道:“少君,能否再给属下半个时辰?”

  严毅在赵瑞的身体上扫了一眼,转身朝室外走去:“不用了,给他包扎一下伤口,准备一些吃的,带去偏房。”

  一刻多钟后,穿上一件干净衣袍的赵瑞被人抬到一间厢房,放在榻席上,榻席旁的案几上摆满了酒菜。

  “殷离留下,其他人出去。”严毅在榻席坐下,双手端起一盏酒道:“赵君,在下敬你一樽。”

  殷离拿起酒盏,递到赵瑞嘴边。

  赵瑞神色复杂地看了一眼严毅,慢慢将酒饮尽,虚弱地道:“只求速死。”

  殷离又用勺子舀了一些肉酱放入碗中。

  赵瑞饿了两三日,早已饥肠辘辘,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严毅等他吃得差不多了,语气平缓地道:“赵君心愿,自当满足。只是赵氏乃百年大族,若是族灭,赵君日后到了地府,只怕也难心安。”

  赵瑞沉默了一会,声音嘶哑地道:“如果我把名单告诉你,你能不能放过我的几个孙子,让他们离开钱塘?”

  严毅神色如常,似乎并未将名单放在眼里,轻笑道:“赵君的这份名单对我来说无足轻重。想取我性命的人很多,不差你这几个。只是在下有两件事想向赵君请教,赵君的回答若是能让我满意,在下可以答应赵君的要求。”

  赵瑞的呼吸急促了几分,低声道:“你说。”

  “我听闻赵君的船队与南洋诸国一直有贸易往来,能否和我说说其中细节?”

  赵瑞微微一怔,似乎没有想到严毅会问这样的问题,随即反应过来,对方是想开拓海外贸易。

  他思索片刻,沉吟道:“如今南洋最大的势力,当属扶南,其次是林邑,然后是狼牙修、丹丹等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国和部落。”

  赵瑞喘了几口气,接着道:“我族船队与扶南的贸易较多,已经合作了数年,至于林邑等国,少有往来。扶南的宝石、象牙、沉香、胡椒、棕榈糖等都是很紧俏的货物,利润极高。”

  严毅不动声色地听着赵瑞讲述,心中却在冷笑。

  扶南就是后世的柬埔寨,林邑则位于越南中部,这两个都是南洋的大国。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如果从交州诸港出发,与扶南进行贸易,那么航线就很难绕过林邑的势力范围。

  林邑与扶南之间矛盾颇多,赵氏如果与林邑少有往来,林邑又怎么可能会轻易让赵氏通过所辖海域,与扶南进行贸易?

  赵瑞分明是有所隐瞒。

  “南洋很多小国都依附于扶南,你若是想与南洋诸国进行贸易,扶南无疑是最佳的合作对象。”

  赵瑞不知道严毅已经察觉出不对,仍在那里侃侃而谈。

  严毅如果不是靠着前世记忆,懂一点南洋的地理和历史常识,只怕真要被他忽悠瘸了。

  (下周一、二、三的时候,辛苦兄弟们追读,特别是周二章节追读一下,多谢。)

第173章 两万军

  赵瑞花了一刻钟时间,将南洋情况说完,已是累得气喘吁吁。

  严毅神色如常,语气却是冷了三分:“我对赵氏在南洋的买卖渠道颇感兴趣,不知赵君可愿如实相告?”

  最后四个字,他几乎是一字字说出。

  赵瑞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安,强装镇定道:“少君当真愿意放过在下嗣孙,让他们安然离开钱塘,绝不加害?”

  严毅淡淡道:“大丈夫一言九鼎。”

  赵瑞双目紧紧盯着他的脸庞,观察了一会,长吁一口气道:“少君若能守喏,在下愿将南洋的买卖渠道和死士名单一起奉上。”

  严毅眼中没有半丝喜色,叹了口气道:“我对赵君坦诚以待,赵君却为何要害我?”

  赵瑞吃惊道:“在下已是将死之人,岂敢加害少君?”

  严毅冷笑道:“我若依君所言,与扶南展开全面合作,岂不是要彻底激怒林邑,今后我的船队又怎能踏足南洋?”

  赵瑞的心思被一语道破,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

  他之所以敢在言语里掺杂欺瞒与误导,正是倚仗如今知晓南洋内情的人寥寥无几,自认为绝不可能被识破。

  若能搅乱严毅在南洋的布局,即便是死,他也瞑目了。

  可谁知,心中才刚刚升起一丝希望,转眼就已破灭。

  赵瑞望着严毅,眼神中满是惊愕与不信,仿佛见了鬼一般,心乱如麻。

  这小子还没及冠啊,才特么十九岁,他怎么会如此清楚南洋的内情?

  忽然,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一股凉意从脊梁骨直窜脑门。

  只见严毅正用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眼神盯着他,仿佛一头即将扑来的猛兽,下一刻就要将他吞入腹中。

  赵瑞猛然惊醒过来,心中最后一丝对抗之心荡然无存,哀求道:“小人绝不敢再有欺瞒,求少君再给我一次机会。”

  严毅盯着他的眼睛,一字字道:“我知道你还藏有一笔钱,只要你肯交出来,刚才的事情我可以不计较,之前的承诺也仍然有效。否则,我要你赵氏全族生不如死!”

  赵瑞仿佛看见了世间最可怕的魔鬼,喉咙里挤出几声神经质的惨笑,良久,他缓缓低下头,声音沙哑而无力,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小人愿说。”

  一刻钟后,严毅起身离开厢房,身后是瘫软在地的赵瑞。

  殷离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低声问道:“少君,当真要放过赵氏的几个嗣孙?”

  严毅顿住脚步,淡淡道:“答应了就要做到,将他们带去运城,幽禁至死。”

  殷离身子微微一抖,躬身领命。

  严毅出了赵府,登上车舆,返回严府,开始处理白天城里积累下来的公务,直到深夜方才睡去。

  此后数日,他没有做出大的举动,只是一面关注乌程的战事进展,一面收尾清除豪族之事。

  以赵氏为首的几大豪族覆灭后,钱塘各族如惊弓之鸟,胆气尽丧,纷纷收敛锋芒,安分守己。

  往日里嚣张跋扈的豪族子弟,如今皆闭门不出,每日只躲在家中,小心翼翼地遣人打听消息。往往严毅稍有动作,便吓得魂不附体,可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但对钱塘的百姓而言,却宛如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日子开始一天天地变得好起来。

  民心如水,水可载舟。

  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严毅开始加快扩军的步伐,在钱塘、运城、仁城各个乡亭全面展开募兵。

  如今他财大气粗,民心在手,征兵令甫一下达,便得到了各地百姓的积极响应。

  仅钱塘一地,短短数日功夫,便募集了一万军,而且都是经过筛选的优良兵员。

  就连钱塘周围的郡县,也有百姓闻讯而来,部分选择在钱塘定居,部分选择加入军伍。

  严毅将新募的一万军编入麾下部曲,共计一万五千五百人,其中三千五百人是严白虎的部曲。

  严白虎的三千五百军,他并不打算留下,于是将其派往乌程,重归严白虎麾下,参与乌程之战。

  其余的一万二千军,便是独属于他的私人部曲了,再加上徐盛带走的一千五百军,钱塘之兵已然接近一万四千人。

  除此之外,运城和仁城也分别招募了两千五百军和一千五百军,使得两城的驻军各自达到了三千军。

  总计下来,严毅麾下的部曲在完成扩军后,已然达到恐怖的两万人。

  当真是疯狂暴兵了

  当范偃拿着最新的军籍册总录,匆匆赶到钱塘官寺,呈递给严毅时,他的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亲身参与和亲眼见证一支两万人的军队诞生。

  严毅倒是仍然沉得住气,他将军籍册反复看了几遍,渐渐意识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是士卒的训练,而是领兵之将的匮乏。

  这不是两千军,而是两万军啊!按照两百人一曲的编制,就是整整一百曲,让他一时之间去哪找这么多合格的军侯、屯长、队率?

  暴兵的时候是爽了,后遗症却不小.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在严峻形势和下一步扩张的双重推动下,这是必走的一步,越早完成越有利。

  严毅拿着军籍册想了许久,脑海中闪过一个个念头,最后道:“将全军分为野战和驻军两个军种。野战之军的编制为一万人,军官和军械物资优先配备野战军。至于驻军,可分为两个序列进行编制,钱塘驻军为第一序列,运城、仁城驻军为第二序列,优先完成钱塘驻军的编制。”

  范偃对这个方案很是认可,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赞同地点点头。

  严毅接着道:“继续在全军范围内拔擢新的军官,老兵带新兵,老将带新将,尽快完成全军编制!”

  范偃抱拳应喏:“末将尽快完成野战军的编练,只要将这支部曲带出去经历几场战阵,很快就会有新的领兵之人涌现出来。”

  严毅微微颔首,战场确实是最好的熔炉,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的领兵之将。

  只是普通战将可以刻意培养,良将却是难求啊!

首节上一节84/1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