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好了!庄外突然来了数千人,其中有三五百士卒!”
赵威神色惶急地飞奔进堡中祠堂,朝跪坐在一排排神主牌前的赵瑞亲弟赵亨大喊。
赵亨闻言一惊,转头望向赵威,急问道:“何人部曲?”
赵威喘了两口气,恨声道:“竖的严字旗,连飞楼都运来了,分明是要攻堡!”
赵亨浑身一软,跌坐在蒲团上,喃喃道:“上当了!那封信有问题。”
数日前,钱塘失陷,赵瑞音讯全无。就在他收到消息,准备逃离钱塘时,先是一屯士卒过来围了庄园,接着又是一名赵氏亲信送来一封赵瑞的亲笔信,信尾盖着赵瑞私印。
信中直言一切安好,让他耐心等待数日,赵氏自当平安度过此劫。
一封信,一百士卒,使得赵亨权衡半日,终是放弃了突围的念头。此时想来,悔之晚矣。
“我好傻,是我太天真了。我对不起列祖列宗,我是赵氏的罪人啊!”
赵亨悔恨得险些流下泪来,颤颤巍巍地从蒲团上站起。不知是跪坐太久,还是心神恍惚,身子竟晃了一晃。
赵威连忙上前扶住他:“父亲,现在该怎么办?”
赵亨站稳身形,一时间也是六神无主,对方既是有备而来,赵氏焉有生机?
正在犹豫时,堡外传来了数千百姓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诛赵氏!”
“诛赵氏!”
赵亨与赵威面面相觑,心中同时涌起一股绝望。
堡外,数百士卒已在坞堡四门列队完毕,肃穆无声。
历经多场大战,这些士卒的气质已逐渐变得沉稳而凌厉。他们对武器的使用从陌生转向熟悉;对军令的执行从迟缓转向迅疾;对生死的态度从惶恐转向漠然。
战场就是最好的演练场,逐渐将他们磨砺为合格的战士。
士卒数量最多的西门,一架飞楼被缓缓推到阵前。
这是一架小型飞楼,高度只有五六米,缴获自钱塘府库,最适合用来攻克坞堡。
堡墙上的守军居高临下地望着敌军,心里却没有一丝安全感,只有无尽的恐惧。
赵氏大部分的族兵,已在钱塘之战中伤亡殆尽。留在坞堡的,多是徒附和家奴。
让这些人去欺压百姓,他们有一整套的手段。但让他们上阵作战,他们立刻就从狼变成了羊。
堡外的敌军,才是真正的狼!
对如今的严毅军而言,攻克一座豪强的坞堡,不啻于牛刀杀鸡。
之所以如此郑重其事,不过是严毅有意在百姓面前彰显武力,想让这些百姓看看,他们眼中强横无比的赵氏,是如何被轻松碾碎的。
咚咚!
战鼓擂动,响彻四周。
密集的箭矢飞向坞堡,将守军压得抬不起头。
紧接着,巨大的飞楼缓缓向前,桥面板高高抬起,轰地一声,落在墙垛上。
如狼似虎的攻方士卒踏着桥面板,冲向堡墙。
不到一刻钟,战斗结束,坞堡易手。
现场的数千百姓看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过神。
如同一座巍峨高山,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赵氏,就这么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了?
百姓们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惊愕和难以置信。
短暂的沉默后,他们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欢呼,不少人喜极而泣。
压在他们身体和心中多年的那块巨石,终于被人移走了。
“少君威武!”
“少君为我等做主,恩同再造!”
距离坞堡最近的百姓激动不已地呐喊起来。
越来越多的百姓随之发出呐喊,声震苍穹。
严毅回身朝百姓们施了一礼,动作浑然天成,已经看不到丝毫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生疏。
他转身朝范偃吩咐道:“即刻在此设募兵台,招募可用之兵。”
这场覆灭赵氏的战役就是最好的征兵宣传片,足以让他招募一支数量更庞大的军队,而且天然具备一定程度的忠诚。
完成募兵后,他此行的目的差不多就算达成了。
当然,还有赵氏海量的财富。
第171章 财富
赵氏在钱塘盘踞百年,也盘剥了百姓百年,其积累的财富,已经不能用车载斗量来形容了。
这个时代,豪强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土地兼并,将大片良田沃土收入囊中,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
他们以权势为刀,以金钱为刃,将自耕农的土地一点点蚕食殆尽,最终将一县乃至一郡的大部分土地尽数掌控。
百姓们或沦为佃农,或流离失所,而豪强们的庄园却日益扩张,成为地方上不可撼动的霸主。
赵氏能在钱塘长期屹立不倒,是因为能够覆灭他们的势力本就很少。而在这有限的势力中,又因为顾忌影响、千丝万缕的关系、利益共同体等原因,迟迟未能动手。
但对严毅来说,这些因素都不存在。
他的出身本就不高,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下手自然狠辣。
若是在和平时期,这些豪强他很难撼动。但是这个乱世,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刀,所有规矩在这柄刀下都形同虚设。
只要有实力,只要讲究策略手段,他就可以用乱世这把刀,将他的敌人一个个诛除。
虽然会付出一些代价,但严毅不在乎。他知晓历史的发展轨迹,深知这些豪强一旦像野草一样地生长起来,会是多么的可怕。
历史上的东吴,就是一部孙氏与各地世族、豪强的斗争史。
曾经的孙权,坐领江东,雄心勃勃,试图超越孙策这座高山,一统天下。
但当他步入中年后,平定天下的志向就像他日渐衰老的身体一样,慢慢湮灭了。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开始任用酷吏,加强法治。试图打压世族、豪强,加强皇权,给孙氏留下一个强大的东吴。
然而,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世族豪强已经坐大,不是他用常规手段能对付的了。而用武力铲除,又根本做不到。若是这些世族豪强联合起来,随时可以将他卖给曹魏。
到了晚年的孙权,对世族豪强的忌惮已经逐渐转为恐惧。当他发现自己想尽办法,依然无法破局后。只能无奈地用政治斗争的手段,在各大世族之间搞平衡,以此维持自己的统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晚年昏聩的形象。
孙权与江东世族、豪强的爱恨纠葛史,对严毅来说,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所以他从创业伊始,就开始有选择地打压豪强。
虽然他知道,这些豪强就像野草一样,烧了又会长出来。不是仅靠一个时代,一些制度,就能彻底解决的,因为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
但在当下,这样做能够增强他的权力,确保他的利益,最大程度地让他凝聚力量,如此便足够了。
身后事,自有后人去做。
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不过是一只大一点的蚂蚁而已,能够做好当下,为后世打下一些基础,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铲除赵氏、掠夺其财富,就是眼下最符合他利益的事。
仅一座丹枫庄,掌控的财富就有数千万钱。
像这样的庄园,赵氏在钱塘总共有四座。
除此之外,还有遍布钱塘各地的店铺、工坊、屋宅、私库、田亩、矿山、商队、船队、债契等等。
和跌倒,嘉庆吃饱等话语,绝非一句虚言。这个世界上的财富,总是掌控在极少数人手中的。
赵氏虽然不能同和相提并论,但严毅也不是嘉庆。吃下一个赵氏,对目前的他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
接下来,就是将这些财富和资源转化为暴力,疯狂输出的时候了。
严毅一面思索后续计划,一面处理现场诸事。
这些事情并不需要他花费多少精力,几乎都是各个下属在署理细节,他只需要做出最终的决策。
“少君,在庄内找到很多失踪百姓。粗略估计有六七百人。”
“庄园西面枫林内发现两个尸坑,大约有三百具尸骨。”
“赵威死了,赵亨还活着。另擒获赵氏族人两百余口。”
“堡内发现一条地道,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了。现场有挖掘的痕迹,不过尚未打通。”
一个个消息如雪片般汇聚到严毅这里。
此刻他正站在坞堡西门门楼,望着一个个行人从堡门穿行而过,其中就包括那些失踪的百姓。
周围很是喧嚣,欢呼声和哭泣声交织成一片。
欢呼多是由寻到亲人的百姓发出,哭泣则是来自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
枫林的尸坑他也去看过了,一具具尸体赤裸裸地堆叠在一起,如同被丢弃的牲畜,令人不忍目睹。其中一些尸体布满鞭痕、刀伤和灼烧的痕迹,显然生前曾遭受过非人的折磨。
如此惨状,直接导致赵亨刚刚走出坞堡,就被愤怒的百姓如潮水般淹没,只偶尔看见赵亨身体的某个部位在人缝中一闪而过,血迹斑斑,堪比凌迟。
紧接着,部分赵氏族人也步了赵亨后尘。
钱塘的大小官吏脸色惨白地看着这一幕,瑟瑟发抖。
不少人已经闭上眼睛,或是低下了头。
严毅锐利的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冷冷道:“都给我睁大眼睛看着,看看什么叫百姓之威,不可轻!”
殷离这时走了过来,呈上一份简策。
严毅接过简策,看了几眼,便递还给殷离,冷声道:“念!”
殷离展开简策,每念一个名字,便有一个官吏被士卒拖走。
“少君饶命!”
“下官知罪了,求少君宽恕。”
一阵哀求声中,在场官吏很快就少了四分之一。
严毅望着余下的官吏,面无表情地道:“此皆赵氏党羽,多有害民之举,诸君勿慌。”
事实上,这还是他手下留情了,只处理其中罪责深重者。若是深究,在场一半官吏都要消失。
余下官吏,有的面色苍白,有的目光躲闪,也有的面露振奋之色。
严毅接着又从殷离手中取过另一卷简策,念了二十余人的名字。
这一次就不是惩处,而是奖赏了。其中既有钱塘之战中立功之人,也有平日恪尽职守或是才能出众之辈。
全柔目睹这一切,心中顿时打消了让全氏取代赵氏地位的念头。他知道,从今以后,钱塘将只有一个声音,那便是眼前这个威势日重的年轻人。
第172章 赵瑞
就在严毅率军横扫丹枫庄的时候,钱塘各乡亭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场除草行动。
正所谓除莠以利苗,杂草不除,禾苗如何能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