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77节

  如此浩大的声势,顿时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守门小厮早已飞奔入府,向全柔禀报。距离府门较近的全氏族人、奴仆、婢女闻讯而来,在府门前跪了一片。

  严毅走下车舆,让众人起身后,便站在府门前等候,给足了全柔面子。

  他清楚全柔内心的矜持,也知道自己在招揽士族之人方面的天然劣势。因此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和礼遇。

  若非全氏只是普通士族,再加上时局动荡、地利之便,恐怕他连招揽的机会都没有。

  而要招揽那些高门世族就更难了。对方客气些的,或许会设宴款待,虚与委蛇一番。若不客气,恐怕连门都不会让他进,直接闭门谢客。

  方今乱世,士族子弟待价而沽,择优而仕。吸引他们的,通常有三个方面。

  一是效命之人的出身、势力、诚意、才能、志向和发展前景。

  二是个人利益及家族利益。

  三是以天下为己任,试图辅佐明主,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严毅吸引全柔的,自然就是第二点了。第一点也占部分原因,尤其是仁城之战和钱塘之战,给了全柔很大的震撼。

  朱治乃江东名将,王朗坐拥整个会稽,是当下江东权势最盛之人。这样的两个人,居然都败给了严毅。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他身上的巨大潜力。

  对全柔来说,严毅正是当下最适合他下注的人选。胜过严毅的势力,他难以得到重视。弱于严毅的势力,他看不上。而他的根基钱塘,又在严毅之手。如此一来,留给他的选择就极少了,严毅可以说是他的最佳选择,也几乎是唯一选择。

  全柔是一个聪明人,当严毅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礼遇,大张旗鼓地亲自拜访时,他便放下矜持,急匆匆走了出来。当然,按照心照不宣的规矩,他还需要推辞一番,等到严毅再三礼请,方可‘勉为其难’的接受。

  “少君大驾光临,在下有失远迎,望乞恕罪。”

  全柔走到府门处时,又恢复了气定神闲、洒脱不羁的摸样,慢慢走下台阶,与严毅在众目睽睽之下,互拜一礼。

  他是矜持,而非傲慢,不敢做得太过火。严毅的仁德之名,他固然听说过,但对方的狠辣,他也有所耳闻。

  尤其是此子的行事风格,往往出人意表,让他颇有些忐忑。

  想想朱治的惨状吧,在数千双眼睛注视下,被人像捆猪一样拖拽游城,一世英名尽毁。这样的事,很少有人干得出来。

  两人郎有情妾有意,谦让几句后,便相携步向府门。

  来到府门台阶前,又谦让三番,方才一同登阶。严毅从宾位登阶,全柔从主位登阶。

  严毅有些不习惯这些繁琐的礼节,甚至有点烦,但他不得不遵守,因为礼制是这个社会秩序存在的根基。

  两人进府后,严毅带来的随从开始将大包小包的礼物搬进全府。

  全柔的府邸并不大,前后三进而已,但是雕梁画栋,精美奢华。前院还有一座演武场,陈列着刀枪剑戟。二十余人正在操练。

  两人来到后院正厅,厅内中央悬挂着一柄三尺长剑,剑鞘上刻着‘忠勇无双’四个字,显是主人的心爱之物。

  “此乃冯公孙之剑。”全柔介绍道。

  严毅穿越以来,恶补了不少知识,知道冯公孙是指冯异,本朝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

  两人在厅内坐下,天南海北地畅谈了一番,天色愈暗。

  全柔命人在客堂摆下宴席,又趁此难得机会,将族内青年才俊悉数召来作陪,连他三岁的儿子全琮也过来凑热闹。

  严毅很是喜爱机灵古怪的全琮,解下腰间的虎形玉佩给他玩耍,又赐他良田百亩。

  全柔十分高兴,直到一名名婢女端着食盒走入堂内,方才命人将全琮带走。

  酒过三巡,宾主尽欢。全柔有意让族中子弟在严毅面前留下印象,遂命众子弟一一敬酒。

  严毅酒量甚大,以他此时的地位,也只需走个过场。看见顺眼的,便饮半杯,若是不喜,轻抿一口,便将酒盏放下。

  待全氏子弟敬酒完毕,他似笑非笑地道:“全君族中子弟,皆一时才俊,若是久居族内,不免明珠蒙尘。如今天下纷乱,正是英雄用武之时,不如让他们到我军中和各曹任职,为百姓出一份力,如何?”

  全柔推辞一番,只说让诸子弟自行决定,应允之意表露无疑。

  而严毅则是在为今后削弱各族私兵做准备了。须知历史上的东吴,军队并不是由朝廷统一征召和操练,而是由各族私兵构成。若遇战争,便由孙权下令,各族将领带上自己的私人部曲参战。孙权甚至连在各族地盘上征兵的权力都没有。

  此事议定后,严毅与全柔各取所需,也算是皆大欢喜。

  全柔虽然精明能干,胸有韬略,但在对未来时局的发展和时政利弊的预见方面,拍马也赶不上严毅。看似短期得利,实则是一步步落入严毅的掌控之中。

  酒宴过后,全柔命族中子弟退下,将严毅请入静室之中。

  此番没有第三人在场,两人说话随意不少,从江东局势聊到钱塘军政之事,渐渐步入正题。

  严毅见时机成熟,便诚恳地道:“全君,如今天下动荡,百姓流离,群雄割据,正是英雄挺身而出、匡扶社稷之时。全君德才兼备,胸怀韬略,乃当世之贤才。若能得全君出山相助,共谋大业,不仅是在下之幸,更是天下庶黎之福。”

  全柔当即谦虚地推辞。严毅再邀,全柔再拒。直到严毅许诺钱塘令一职,全柔方才拜伏在地,装出一副感激的摸样:“柔得少君看重,愿效犬马之劳!”

  严毅大喜,连忙将全柔扶起。

  全柔在钱塘深具名望,正是让钱塘快速步入正轨的不二人选。得此人相助,相信钱塘很快就将为他源源不断地提供钱粮和兵员。

  但他也不会让全柔在钱塘待很久,等到钱塘一切步入正轨,便会寻机将他调走。

  钱塘令虽为县中极职,但无兵权在手,也只不过是他手中大一点的傀儡而已。

首节上一节77/77返回目录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