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74节

  虞翻闻言,身子晃了一晃,身旁众将也是大惊失色。

  能够在这个时候突袭己军营寨的,也只有那个神出鬼没的徐盛了。

  攻占坞堡后,他们都以为徐盛部已经前往钱塘,因此并未将骑军留下,不料又着了敌人的道。

  太特么阴险了!

  所有人这时候都已意识到,敌军这是在想方设法地阻碍他们赶往钱塘。

  何雄沉声问道:“堡内的伤兵逃出来没有?”

  斥候面含悲戚,痛声道:“尽没。”

  众将恨得咬牙切齿,商升有些心虚地低下了头。

  何雄朝虞翻抱拳道:“军师,我军后方缺少骑兵,是否要将部分骑军派回?”

  虞翻面沉如水,缓缓道:“不必了,敌军是在诱使我骑军分兵,派人通知后续部曲,在各处坞堡多留一曲士卒便是。周君,你以为如何?”

  周昕自从出征以来,便沉默寡言,只在别人主动询问时,才会回答几句,闻言道:“军师的安排甚好。只是在下认为,自从我军出征以来,为了阻止严毅攻取钱塘而被迫分兵推进,主力一直无法有效集结,这才给了敌军机会。这种情况至今仍未得到改善,眼下情势唉,在下有一句话不得不说,我军需提前安排好退路。”

  诸将颇为不满,只是碍于他曾经显赫的身份,不愿出口反驳。

  虞翻却对周昕的话很是赞同,通过一两日的交锋,他已切身体会到了敌军的棘手,心中也愈发坚定了夺取钱塘的决心。

  绝不能让钱塘落入严毅之手,否则以此子显露出来的谋略和锋芒,一旦坐大,遍观整个江东,将来恐无人能制。

  他略微一想,下令道:“在水留五百军抢修木桥,待援军抵达后,再添五百驻军。其余各部加速朝钱塘行军,沿途少于三百驻军的坞堡,不必理会!”

  众将大声应喏,随即各归本部,督促士卒加速行军。

  此刻,十里之外的钱塘城,战斗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严毅亲自擂鼓,陈敢、樊毅诸将轮番披甲上阵,率领士卒攀城而战。督战队杀气腾腾地站在阵前,但凡发现后退之人,立即射杀!

  对于临阵脱逃者,严毅在严氏处理办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平日里,他极为重视军纪,不但加强了对士卒的心理教育,还通过心理威慑等手段,使士卒的服从性日渐增强。

  战时,则是严令各部军官必须亲自带头上阵,同时将原本固定的督战队改为各部轮流督战。但有不遵军令者,轻则施以刑罚,重则立即处死。

  而在战场之外,手段就更多了。比如亲属连坐、罚没土地、提高犒赏、加强抚恤、重新强化徒有虚名的军爵待遇、革除军中积弊等等。

  尤其是逐渐得到落实的军爵待遇,给了士卒极大的激励和诱惑,因为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获得军爵的士卒不仅能得到钱粮、土地、宅院等赏赐,还能享受减免部分徭役和赋税的特权。晋升军职的机会也更大。

  其次,军爵可以由直系亲属降等继承,以及用来抵罪。对于那些出身低微却拥有军爵的士卒,在衣食出行、土地拥有上限、婚姻、丧礼等方面的限制,也逐级放宽。

  如此一来,获取军爵便成了很多人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自然人人趋之若鹜。

  事实上,很多军爵待遇早已存在,只是各个势力大多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很少认真实施,或是只针对部分人实施。严毅只不过是将其进一步完善后,顶着巨大压力,严格落实而已。

  只此一点,就获得了几乎所有士卒的认同。

  士卒们既是在为自己卖命,也乐意为严毅卖命。

  这从他们在战场上的悍勇表现就能看出来了。

  不到两刻钟,攻方士卒便开始陆续登上城墙,并且占据了几处墙垛。

  钟进闻讯大惊,率领亲卫士卒匆匆从北城赶回,一面指挥抵御,一面声嘶力竭地大喊:“快去城中,将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召集过来守城!”

  他的亲卫都是朱治留下的精锐,拼死奋战下,勉强将攻上城墙的敌军士卒拦截在一片狭小区域,却始终无法将其驱下城墙。

  陈敢见状,亲自登城而战。樊毅也不甘示弱,带人从另一段防守空虚的城墙发起猛攻。

  城墙上,一名名士卒如雨点般坠落,很快又有其他士卒冲上。

  严毅望着惨烈的战场,听着士卒们发出的惨叫,掌心渐渐被汗水浸湿,忽见一名骑卒飞马来报:“禀少君,魏司马阵亡!”

  魏司马指的便是魏宽,此人并非第一个阵亡的战将,鏖战至今,严毅军中伤亡的战将已多达六七人。

  严毅想也不想地从腰囊中取出一枚令符,递给身旁的李丑:“速去南城,接替魏宽!”

  李丑点了点头,接过令符,骑上战马,朝南城疾驰而去。

  严毅登上楼车,眼见冲上城墙的士卒逐渐增多,心中微微松了口气。

  然而,就在此时,城中仓促召集的援军以及北城的一些士卒陆续赶至,堪堪又将阵线稳住。

  城墙上的尸体几乎已经堆到了墙垛高度,双方士卒踩在尸堆上杀成一团。

  严毅脸色铁青。他知道,要不了多久,己军必能攻克西城,只是在这段时间内,士卒伤亡必然又会增加不少。

  忽然,城墙另一端火光大盛,喊声四起。千余名颇为精悍的守军手执兵刃,杀气腾腾地冲上城墙。

  钟进见状大喜,高喊道:“子元,快来助我!”

  楼车上的严毅也露出一丝喜色,握拳道:“大事定矣!”

第151章 钱塘易主

  此刻冲上城墙的这支生力军,正是全柔召集而来的全、董、许、吕四族族兵。

  全柔头戴矛尖兜鍪,身穿锁子甲,亲自领兵,走在最前,身旁是数十名铁甲亲卫。

  虽然换上了铠甲,但他的气质变化并不明显,仍然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摸样,只是多了几分煞气。

  钟进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有这支生力军加入,足以扭转局势了。

  全柔麾下三百族兵的勇悍,他是清楚的,丝毫不弱于他的亲卫。

  其他几族的族兵虽不及全氏之兵,但也胜过新募之军。

  然而,就在钟进放松之际,全柔忽然停住脚步,双手平举,朝他深深一拜。

  钟进心中诧异,对全柔的举动大惑不解,两军厮杀之际,还讲这些虚礼作甚?

  他抱了抱拳,算是回应,忽然双眼瞪大,面露惊骇之色。只见全柔身旁士卒如狼似虎般冲出,竟是对着周围的守军砍杀起来,瞬间便砍翻二三十人,哀嚎四起。

  倒地的守军猝不及防,至死都未弄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他守军也是目瞪口呆。

  钟进脸色苍白,大喝道:“全柔,你疯啦!”随即猛然醒悟,只觉眼前一阵天旋地转,手指颤抖着指向全柔,怒声道:“狗贼,安敢背我!”

  刹那间,所有人都反应过来,全柔反了!

  这个钱塘城中深具名望之人,居然在两军交战的紧要关头,投向了敌军。

  守军如遭雷击,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士气瞬间跌至谷底,攻方士卒则是士气大振!

  战局顷刻间风云突变,原本有些僵持的战场,开始呈现出一面倒的趋势。

  全柔叹了口气,朝守军高喊道:“大势已定,尔等皆我钱塘之民,家中尚有妻儿老小,切勿白白送了性命,降者不杀!”

  他转头望向灯火通明的钱塘城,心中感慨万分,想不到短短时日内,钱塘竟是两易其主。

  而全氏一族千余口人的性命,也算是保住了。

  全柔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更多的是如释重负,他心中的压力,绝非表面上那么轻松。

  前日,严毅击溃周昕时,他便隐隐有了决定。眼见严毅军攻城在即,终不敢再耽搁,于昨夜派人出城,和严毅暗中达成了约定。

  对全柔来说,选择严毅并非完全出于战局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更长远的谋划。

  王朗家大业大,却非开拓之君,经过近一年的经营,其手下势力格局已经固化,利益也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没有他的位置。反观严毅,却是新近崛起,开疆拓土,势头迅猛,必定会对他有所倚重。

  正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更何况这只鸡随时可能化身为凤,一飞冲天。而会稽那只凤,未必就是真凤。

  事实证明,他选对了,至少从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相比全柔的如释重负,钟进就是满脸的绝望之色了。

  此刻的他,已被逼至一处墙垛,退无可退。周围守军逃的逃,降的降,只剩下他的亲卫仍在奋力抵抗,但很快便被屠戮殆尽。

  钟进披头散发,背靠冰冷的墙壁,身前是森冷的刀枪,以及一双双充满敌意的眼睛。

  他惨笑三声,笑得几乎连眼泪都流了出来。忽然扔下佩剑,转身面向全柔,神色郑重地作了一揖:“子元,你我相识一场,望你念在昔日的情分上,为我办两件事。”

  全柔神色严肃,点头道:“请说。”

  钟进眼底闪过一抹柔和,语带恳求地道:“我有一妻二子,尚在城中,若是方便,请保全一二。”

  全柔毫不犹豫地道:“钟君放心,在下必定护其周全。”

  钟进松了口气,接着又道:“都尉在钱塘时,对你一向礼遇有加,请你在严氏少君面前,设法为他求情,保他一命。”

  全柔面露难色:“钟君应知,此事非我力所能及,能救朱治的,唯有吴景。”

  钟进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终是没有开口。俯下身子,再度朝他一拜,忽然大吼一声,冲前两步,胸膛顿时被几杆长枪穿透,气绝身亡。

  全柔长长叹了口气,缓步上前,对着他的尸身深深一拜。

  钱塘自此易主!

  两刻钟后,严毅胯下的战马从尸堆旁踏过,由西门而入。

  穿过昏暗而幽深的门洞时,周围空气骤然变冷,顿时让严毅生出一种错觉,仿佛感受到了这座城池的呼吸,以及一股难以言喻的沧桑与力量。

  他策马步出门洞,火光与晨曦的微光映来,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一条足够容纳六辆马车并排行驶的宽阔街道笔直向东延伸出去,街道两侧各有一条青砖垒就的沟渠。渠外高楼林立,飞檐翘角,青砖灰瓦的楼阁错落有致,阁楼底层多是商铺,酒肆、茶楼、布庄、粮铺等一应俱全。

  阁楼两侧,是一排排里坊,层层叠叠,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啊!”

  严毅微微一叹,眼中浮现出一抹震撼。运城、仁城与钱塘相比,简直如同乞丐与富翁的差距,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就连乌程也稍逊一筹。

  一股难以抑制的振奋悄然从他心底涌起。只要守住此城,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临近枯竭的钱财和各类物资将再次塞满他的府库,折损严重的兵员会很快得到补充,危机四伏的局面也将安定下来。

  他翻身下马,走向正率领城中百姓迎接他的全柔等人。

  站在全柔身旁的,还有一些城中的官吏和大族的族老。其中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双手恭敬地捧着一个精致的木匣,匣内盛放着一方黄绶铜印。

  看见严毅走来,众人连忙齐声作揖:“拜见少君!”

  严毅神色沉静,不疾不徐地回了一礼。

  捧印的中年男子上前一步,微微垂首,将印匣递至他身前,语气中带着五分畏惧与五分恭敬:“下官钱塘功曹喻秋,奉钱塘之印在此恭候少君大驾,望君笑纳,保我钱塘一方百姓平安。”

  严毅拿起这枚象征钱塘之主的官印,随手放进腰囊。

第152章 借兵

  全柔见严毅浑然未将官印看在眼里,眼皮不禁一跳,暗道此人要么是行事不拘小节,要么就是野心极大。整了整衣冠,领着五个身穿铠甲,却毫无军伍气息的中年男子上前拜见。

  两人尚是第一次见面,严毅不禁多打量了全柔几眼。

  他对全柔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然并非是从书籍中得知,而是前世玩游戏时偶然得见。隐约记得此人的各项属性都比较平均,大多在七十左右,而且水军属性颇高。

  此人在历史上既担任过尚书郎右丞,也出任过丹阳都尉,似乎是一个能文能武之人。

  至于其真实本领如何,就只能慢慢观察了。

  严毅很乐于招揽这些历史上的东吴臣属。对他来说,多招揽一人,孙氏的力量便削弱一分,而挖墙脚这种事,也是真的会让人上瘾!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态度温和地道:“此番攻取钱塘,多赖全君出力。若非全君深明大义,领兵相助,我军伤亡不止于此。全君之功,毅铭记于心,日后还望全君为钱塘的安定贡献一份力量,还百姓以太平。”

  全柔听出严毅话语中的招揽之意,但他深知以退为进之道,眼下绝非答应的最佳时机,含糊其辞地道:“在下生于钱塘,长于钱塘,自当为百姓出一份力。”

首节上一节74/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