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毅霍地站起,冷声道:“将军欲保项上人头否?”
朱治起身指着自己的头颅,冷笑道:“某头在此,速速来取!旬月之内,必教汝来陪葬!”
严毅沉吟道:“此话何意?”
朱治冷哼一声,昂首不语。
严毅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语气森寒道:“施氏与汝之家眷尽在我手,汝欲试我剑之锋利否?”
朱治冷笑道:“自有汝之亲族陪葬!”
严毅后退两步,冷冷道:“我给你脸面,你才有,我不给,你只不过是一条丧家之犬。来人,给我绑了!”
身后亲卫一拥而上,将朱治按倒在地,绑了个结结实实。
朱治只当是要被押去砍头,一面挣扎,一面破口大骂。
一名亲卫一巴掌扇在他脸上,脸颊上登时出现一个红印,又取来一块破布,塞进他的嘴中,咒骂声顿时变成了支支吾吾的闷哼。
朱治平生从未受过此等羞辱,气得差点晕过去,挣扎得愈发激烈。
两名亲卫拖着他朝营寨北门行去。
严毅转身走出房屋,心中暗自思忖,朱治方才的神态和话语,似乎颇有几分把握,倒是让人不敢轻忽。
此人心中倚仗,无非是吴景军,如此看来,吴景军的推进速度恐怕比他预期中还要快。
吴景军目前已经临近故鄣,想必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攻克故鄣。
严毅一面思索,一面纵马朝营寨北门驰去。
营寨已经空空荡荡,沿途可见一顶顶尚未拆除的帐篷和一堆堆篝火,由于天空已经逐渐明亮起来,一些士卒正在扑灭篝火。
严毅来到北门,只见士卒们正在列队,排成一个个豆腐块般的方阵。
此时已有五千军抵达巨野亭,其中战力较弱的两千军被他派去驻守钱塘东、西、南三面方向的据点和要道,营寨中仅有三千军,其中四百三十人是徐盛率领的骑卒。
没过多久,三千军便列队完毕,在军旗的指引下,朝钱塘南门行去。
严毅在中军骑马而行,簇拥在他身旁的是徐盛、姒青、范偃、李丑、赵错、樊毅等将,随行的还有五花大绑的朱治,此时正被人按在一匹显眼的白马上。
半个时辰后,全军抵达钱塘城墙西北角。
严毅下令全军士卒从距离城墙仅有三百五十步的地方列队走过,示威之意昭然若揭。
除此之外,便是要让守军好好看看朱治了,以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斗志。
第136章 攻城
此时的钱塘城墙上,已经站满了守城士卒,一道道目光投射向敌军最显眼的中军处。
望着敌军近乎羞辱般地从城墙下经过,一些守军脸上不禁露出愤恨之色,大部分的守军则是惊惧。
当他们看见被绑在白马上缓缓前行的朱治时,脸色瞬间凝固,转为震惊与骇然。紧接着,城墙上出现了一阵骚乱,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传遍各处墙垣。
所有守军都未料到,朱治不但被击败,居然还被生擒!
那些至今仍不愿相信朱治战败的士卒,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更是呆若木鸡,浑身忍不住地颤抖起来。
朱治低垂着头,脸色惨白,双唇微颤,指甲深深嵌入手掌,眼中光彩尽失,如一潭死水。
钟进闻讯赶来,目睹朱治惨状,不禁泪洒衣襟,大喊道:“严毅,士可杀不可辱,快将都尉放下!”
严毅充耳不闻,只是认真观察城墙情况,不时和身旁的将领交流看法。
钱塘城墙之坚固,自不必说,青砖垒砌,坚若磐石。雉堞如齿,箭楼高耸,周围护城河环绕,水深难测。
尤为棘手的,是城墙的高度。
钱塘的城墙,足足有十米高!
严毅穿越以来,还是第一次亲眼看见这么高的城墙。人在墙下时,一股高不可越的感觉油然而生。
古人云:‘城高一寸,险增一分’。
此话绝非虚言。
城墙每高一尺,都需要更多的命去填!
除此之外,钱塘的城墙还筑有瓮城。
瓮城,即城门外之重关。多数位于城门外侧,少数位于城门内侧,与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其形状类似倒置的瓮,故得名“瓮城”。
另外,瓮字还有瓮中捉鳖之意。因为当攻城方突破瓮城后,还需面对主城门的防御,一旦不能完全掌控瓮城,内外城门齐闭,闯入瓮城的攻方士卒便会陷入‘瓮中捉鳖’的困境,九死一生。
即便攻城方完全掌控瓮城,攻占主城门的难度也比平日要大很多,因为瓮城的存在有效限制了主城门前方的空间,使攻城方的兵力难以展开,攻城器械亦难施展。
再加上瓮城在箭楼、角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藏兵洞,使得攻城难度层层递增。
严毅将这些情况一一看在眼里,暗暗思索破城之法。
姒青眉头紧锁,忽然道:“少君,昨日我来城下看过,当时守军还没有这么多,一夜之间,竟增加了不少,待末将再绕城仔细看看。”
严毅微微颔首:“文向,你领一百骑兵,沿途保护!”
徐盛抱拳领命,与姒青一道,带着百名骑卒,纵马而去。
两人绕城一周,时而疾驰,时而勒住马匹,仔细观看,看了半个时辰,方回去复命。
全军这时已临近南城门,姒青回返严毅身前,脸色有些难看,抱拳道:“少君,末将已探查完毕,守军的确增加了很多,至少有五千人!”
徐盛也神色凝重地道:“应该是城中连夜征召的新军。”
严毅心中多了几分忧虑,面上确是依然沉静,并未表露出来,语气如常道:“钱塘人口非运城、仁城可比,守军在城中征召新军本就在预料之中,诸君不必忧虑。”
众将相继点头,神色舒缓不少。
严毅心中暗自庆幸,若非他在守军还未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兵临城下,切断了城池和各乡亭的联系,城中守军必然远不止五六千之数。
须知各乡各亭各里,才是真正的兵源所在。
一刻钟后,全军抵达钱塘南城门外,开始列阵。
由于云车和飞楼的行驶速度极慢,此时尚在途中,还未抵达钱塘,阵中仅有二十余具云梯和数辆冲车,尽被推到城墙之下。
城墙上的守军如临大敌,钲声响彻全城。
严毅正欲下达攻城指令,一名斥候飞马来报:“禀少君,永兴、富春二城的驻军已经出城,正朝钱塘而来。”
他的脸色微微一沉,眼中闪过一丝怒意,王朗这厮干别的不成,捡便宜倒是一流,这是撕破脸皮要与他争夺钱塘了。
永兴便是后世的杭州萧山区,富春则是杭州富阳区,两城距离钱塘很近,下午就能抵达。
严毅不动声色地问道:“敌军有多少人?”
斥候连忙道:“共计四千人,两城各两千军左右。”
范偃问道:“少君,以路程来看,敌军下午就会抵达钱塘城,我军是否还要按原计划攻城?”
严毅微微颔首,瞥了一眼何恭:“攻城吧。”
何恭闻言,脸色不禁苍白了几分。他本以为严毅在王朗出兵的情况下,会放弃攻城,但是现在看来,这一刀还是躲不过去啊。
毫无疑问,严毅这是要拿他当炮灰了。
而这也是他投靠严氏,必须纳的投名状,只有过了这一关,严毅才会逐渐开始信任和任用他。
何恭不敢违抗严毅之令,只能硬着头皮率领麾下五百军,从阵列中走出。
他本有七百人,其中两百人已经被严毅打散派往各处据点。
一起出列的还有王超的五百军。
这一千军堪称是严毅麾下最弱的两支部曲了。
“擂鼓!何恭部攻瓮城西门,王超部攻瓮城东门!”
随着范偃一声令下,一千名士卒推着云梯,呐喊着冲向钱塘南门瓮城。
翁城有两个城门,分别位于东西两侧,南门主城门则是面向南侧,三座城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呈三角形,这种结构主要也是出于防御方面的考虑。
“中军上前两百步,用箭矢压制城墙敌军!”
范偃立即下达了第二道军令。
一千名精锐步卒迅速上前,手中弓弦拉满,朝翁城城墙上倾泻箭雨。
两军随即展开激烈对射,箭矢在空中往来穿梭,密如飞蝗。
严毅及诸将均认真观察守军的射击情况。
咔!
当云梯的抓钩扣在城墙上时,射向翁城的箭雨骤然消失,迅速更换了压制目标,转而开始射向南门两侧的城墙。
一名名士卒左手执盾,右手执刀,沿着云梯蚁附而上,攻城战开始了
所有将领皆目不转睛地望着战场。
战斗结束得很快,不到一刻钟,严毅便下达了撤退的军令。
何恭如蒙大赦,王超也是松了口气,急忙率领残部撤回本阵。
三四百具尸体躺在了瓮城城墙之下。
严毅面无表情地收回目光,开始与众将讨论战情。
此次攻城并非真正的攻城,仅仅只是一次试探,目的是观察守军的战力情况。
第137章 废物与蠢货
短暂的试探攻城结束后,众将陆续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守军的弩箭堪称精良,箭矢数量充足,但是士卒的射术跟不上装备水平,箭矢准头不足,力道不稳,明显是缺乏训练。”
“守军对危机的应变能力不足,相当多的士卒缺乏作战常识,战斗意志较为薄弱,士气低落,面对我方登城的士卒,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甚至是胆怯。不过在守军之中,有少量士卒的战斗力很强,应当是朱治留下的精锐。”
“守军的指挥比较混乱,常常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想必是缺乏守城之将,或是守将指挥经验不足。”
“城墙极为高大厚重,防御工事完备,滚木、石、火油等守城器械充足,给我军攻城带来很大困难。”
“守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掩饰了种种缺陷。”
“我军士卒数量不足,缺乏攻城器械,目前很难攻克钱塘”
众将你一言我一语,意见虽不尽相同,但大多切中要害,颇为中肯。
范偃忧心忡忡地道:“少君,陈敢、徐寿等部下午才能抵达钱塘,我军在援军抵达之前,很难攻克如此坚固的城池。若是多给我军一天时间,必能攻克钱塘。但是王朗军恐怕不会给我们这个机会,一旦王朗军参战,我军将腹背受敌,有倾覆之危。”
姒青担心严毅过于执着于攻克钱塘,而将自己置于险境,忍不住提醒道:“我军现在实际上是面对钱塘守军、吴景、王朗、韩佑四支敌军,稍有不慎,局面便有可能崩坏,一发不可收拾。”
众将纷纷点头,对范偃和姒青的话大为赞同。范偃疏直,姒青忠诚,敢当着严毅的面直言不讳说出这些话的,也只有他们两个了。
眼下己军看似强势,实则已经危机四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严毅手按剑柄,沉吟不语,目光缓缓转向一旁的徐盛。
徐盛凭借一连串的战功,在军中的地位和威信提升很快,虽然年少,但没有人敢轻视他,时下风气也推崇锐意进取的年轻俊杰,以才干论英雄,而非以年齿论高低。徐盛正是严毅军中备受瞩目的那颗新星。
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几分思量,缓缓开口道:“敌军虽然强大,但却有着各自的立场和利益诉求,难以展开协同配合,我军或可利用这一点,从中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