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乌程赶来的两千援军,此时严氏在仁城已经聚集了六千军。
不待诸将坐下,严毅便斩钉截铁地道:“传令全军,卯时造饭,辰时攻城,一个时辰内,我要攻下仁城!”
众将微微一惊,目光齐刷刷落到严毅脸上,见他一副肃穆的表情,都是重重点头。
对攻城方来说,要在一个时辰内攻克仁城,并不是太难的事,只是损失会比较大。
事实上,早在昨天下午,当攻城器械运抵后,严毅军便发动了一轮攻势。
当时距离黄昏仅剩一个时辰,因此严毅并未贸然发动总攻,而是以李辩率领的降军为主,对仁城进行了一次试探性攻击。
帐内诸将中,李辩可谓是心情最差的一个。
在昨日的攻城中,他的部曲伤亡了六百人,算得上是伤筋动骨了。
严毅明显是将他的部曲当做炮灰来使用,但此时的形势,他也无力反抗。
好在严毅并未将事做绝,在钱粮上对他给予了一些补偿,同时也将另外四百降兵调拨至他麾下,以此作为安抚。
本来李辩部免不了还得再当一次炮灰,不过这厮运气不错,徐盛部的危局算是间接让他摆脱了沦为炮灰的命运。
第107章 三声
诸将在帐内商议了一番细节后,各自离去,开始为攻城做准备。
早上卯时,正是夜色与晨曦交织的时刻,一抹鱼肚白在东方天际悄然浮现,演绎着昼夜更替的静谧与神秘。
在密密麻麻的篝火映照下,严毅军提前一个时辰开始造饭。
这一动静立刻就惊动了仁城守军,邹他双目充满血丝地出现在城墙上,亲自部署防务。
在巨大的压力下,他整夜未眠,身体和精神都疲惫到了极点,脑袋里一片浑浊,嗡嗡直响。
按照时间推算,朱治军应该会在今天抵达仁城,踏着七色云彩来救他。
邹他心中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充满了恐慌。
在敌军昨日的攻城中,他就已经隐隐感觉到,仁城怕是守不住了。
但是朱治给予他的待遇远胜严毅,跟着朱治,他依旧可以割据称雄。而若投靠严毅,他将失去梦寐以求的权势。
邹他实在是不甘心!
“朱治乃是江东名将,严毅不过是一黄口孺子,他怎么可能胜过朱治?”
“只要我再坚持一天,朱治援军必至!”
邹他对朱治抱着深深的期望,他就像是一个输急眼的赌徒,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度过这次难关!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在何恭和邹平的反复劝说下,邹他面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不得不开始考虑投降之事。
按照朱治军的行军速度推算,最迟今日下午,朱治军将抵达仁城。
邹他决定坚守到下午未时。如果朱治军届时还未出现,他便献城投降,老老实实当一个富家翁,度此残生。
然而邹他并不知道,他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真正将他推上绝路的,正是他寄予厚望的朱治军。
若非朱治军给严毅带来的压力,促使严毅不计代价也要立即攻克仁城,他是极有可能坚守到下午的。
咚咚!
随着辰时临近,在震耳欲聋的金鼓声中,严毅军开始在城下集结。
密密麻麻的士卒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在城下排好队列,铁甲森森,旌旗猎猎,有若实质的肃杀之气在城池周围蔓延开来。
与昨日的攻城不同,严毅军今日显露出的声势,犹如狂风暴雨一般,给守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仁城东、西、南、北四面城墙,皆被攻城方摆下阵列,团团围住,俨然一副要对四门同时展开进攻的架势。
随着乌程的攻城器械也陆续运到,整座城池周围,仅飞楼就有四具,冲车十余辆,云梯更是有数十具之多!
不止邹他心惊胆战,在他身旁的何恭和邹平更是脸色煞白,一副大祸临头的惊恐摸样。
何恭明显感觉到,敌军这是要搏命了!
他很想再劝邹他投降,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又是在阵前,实难开口。
这时,敌军阵中忽然鼓声大作,北门正前方一处军阵如波分浪卷般迅速分开,露出一条通道,十余名战将簇拥着严毅,从阵中策马而出。
严毅面沉如水,显然是心情糟糕到了极点,眼中射出浓浓的杀意,朝城墙上喊道:“邹他,朱治已视你为弃子,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降是不降!”
邹他被他不带丝毫情感的冷漠语气吓了一跳,左手剧烈颤抖,几乎就要说出一个降字,然而当着满城将士的面,话到嘴边,却是鬼使神差般地吐出一句:“我乃堂堂大丈夫,岂能屈膝降贼!”
话刚出口,心中就已生出一丝悔意,然而话如泼出去的水,再难收回。邹他强忍心中惧意,尽力让表情放松,朝周围部将道:“定然是朱都尉援军将至,此子才会如此急于攻城,我军只要再坚守半日,援兵必至!”
何恭和邹平眼中露出一丝绝望,都感觉邹他已经脑子不正常了。
“好一个不恤部将生死的堂堂大丈夫!”严毅怒极而笑,忽然手指邹他身旁诸人,大喝道:“邹他暴虐百姓,驱众若驱犬羊,人人得而诛之!四千人出城,仅他一人狼狈而回,如此视部属如蝼蚁之人,岂值得以性命相殉?谁若取其首级,我必厚待!”
邹他怒道:“严毅!左右皆是我袍泽兄弟,共历生死,岂会听信你巧言令色之辞,你莫要以谗言行此卑鄙离间之事,否则天必诛你!”
严毅面容冷峻,语气中透出一股无可逆转的坚决之意,令人不寒而栗:“天地所诛之贼,非他人,正是你这鬼神难容之人!我数三声,尔等可速取此贼首级,若迟疑不决,三声既毕,即刻攻城!城破之时,全族皆诛!一!”
“二!”
邹他环顾左右,见众人皆岿然不动,不禁大笑,手指严毅道:“莫说三声,三百声也无用!”
忽听身后一道熟悉的声音如雷霆般炸响,厉喝道:“三声足矣!”
邹他悚然一惊,正欲转身,忽觉颈间一凉,头颅已冲天而起,脑海中最后一幅画面,是他那具鲜血喷涌的无头躯体和众人惊恐的眼神。
全场一片死寂!
何恭左手探出,抓住邹他头颅,迅速后退至城墙另一侧,在数十名亲卫重重护卫下,带血的刀尖指向众人,大喝道:“邹他无道,视我等如刍狗,我已代众人斩之,愿同我归附严氏少君的兄弟,立刻随我打开城门,何去何从,速决勿疑!”
“同去!”
第一个站出来的,居然是邹他族弟邹平。
众人大惊!
与何恭昨晚已经与严氏内应暗中接洽不同,邹平此时站出来,既是顺从本心,也是迫于无奈,严毅那句全族皆诛,现在仍在他脑海中回荡,令他惊恐不已。
以严毅的身份,当众说出这般狠绝之语,必会付诸行动。不降便是全族覆灭,降了还有一线生机。
邹他已经死了,没必要再为此人陪葬!
“同去!”
“我也愿去!”
众人呆愣片刻,唯恐落后他人,纷纷高声应和。
连何恭、邹平这两个邹他最信任的人都降了,他们还充什么英雄好汉?
于是乎,在邹他死不瞑目的头颅瞪视下,众人抬着他的尸首,一起下了城墙,迅速打开城门,将邹他的头颅和身躯摆在城门之前,跪地请降。
严毅望着洞开的城门,充斥胸腔的愁云散去不少。
何恭的临阵变节,实在是出乎他的预料,当真是意外之喜。
事实上,城中守将上至校尉,下至军侯,但凡没有明确表态拒绝的,内应都在积极策反。
只是进展如何,他心里也没底,不过是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
没想到,何恭在重重压力之下,居然真的反了!
此人若是不反,他也只能不计代价地挥军攻城,以他现在的心境,城破之时,当真就是要大开杀戒了。
虽说不至于屠城,但以邹他为首的几个主要将领,必然是要族诛,以儆效尤。
第108章 支援
杀人,乃至将一族之人诛绝,对如今的严毅来说,已经不会构成多大的心理障碍。
在一场波及上万士卒、数万百姓的战争面前,一族之人的生死,实在算不了什么。
这个乱世对他心性的影响之深,已经到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一丝惶恐的程度。
严毅心中微微一叹,挥了挥手,身后诸将闻讯而动,率领部曲冲向城门,迅速接管仁城防务。
当整座城池皆已落入掌控后,严毅在己方士卒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纵马入城。
连战连捷之下,他已经在士卒们心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
何恭和邹平带着仅剩的十多名军侯、屯长,以及数十名文吏,毕恭毕敬地站在城门前,低眉垂首。
“拜见少君!”
当严毅行至身前时,何恭再次跪倒,大礼参拜。
严毅骑在马上,居高临下地俯视匍匐在地、姿态卑微的何恭,眼中带着一丝审视。
邹他麾下这些部将,除了一个战死的韦宽令他感到惋惜外,其余诸人,他没有一个看得上的。
不过何恭斩杀邹他献城,免去一场兵戈,乃是大功之人,他即便轻视,也必须以礼相待,树立一个标杆。
严毅翻身下马,亲自扶起何恭,态度温和地道:“何君深明大义,保全众多将士性命,使满城生灵免遭刀兵之祸,涂炭之苦,实是大功一件,我当上表天子,保举汝为长宁校尉,晋爵三等,赐田三百亩,帛千匹,金五十,宣谕全军,以显汝之功绩。”
何恭大喜过望,感激道:“少君恩德,末将虽肝脑涂地,亦难报万一,从今往后,愿誓死追随少君,效犬马之劳,万死不辞。”
他心中无比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相比邹他,严毅实在是要大方太多了。
邹平在一旁听得瑟瑟发抖,严毅赏赐给何恭的,正是当初给予邹他的承诺,眼下却不知要如何处置邹氏。
他诚惶诚恐地拜伏在地,颤声道:“罪人邹平,拜见少君。邹他逆天而行,今已伏诛,乞君垂怜,饶恕邹氏一族。若蒙君恩,得存血脉,我族必当肝脑涂地,永感大恩。”
对邹他的不识时务,严毅厌烦到了极点,已然有了杀鸡儆猴的心思,当即冷哼一声,翻身上马。
邹平惊恐至极,连连叩首,直至头破血流,眼看严毅就要走远,连忙抱住何恭,哀求道:“兴远,救救我族。”
何恭平日和邹平关系极好,心中不忍,硬着头皮走到严毅身旁,恳求道:“少君,末将斩杀邹他时,邹平乃是首应之人。此人虽是邹他同族,然其心向君,未尝有二。恳请少君宽恕他一次。”
严毅勒住缰绳,在邹平紧张至极地注视下,神色渐渐缓和下来:“既如此,只诛邹他一脉,邹氏其他族人,迁去运城居住吧!”
“多谢少君不杀之恩!”
邹平闻言,仿佛自鬼门关前徘徊一遭,侥幸得返,长松一口气后,大声拜谢。
严毅策马入城,象征性转了半圈,便立即出城。
此时的当务之急,是赶往狮山解救徐盛部。
他丝毫不敢耽搁!
如今仁城连同降军在内,共计七千二百军,分别是:严毅本部二千五百军、徐寿和王超率领的两千乌程援军、李辩部一千军、何恭部七百军,以及由仁城徒附、民夫组成的近千降军。
严毅在城外迅速召集诸将,吩咐道:“王超,你立刻率领一千军,赶赴毛竹山,辅助范偃击破孙裕部,不得有误!”
王超抱拳大声道:“末将遵命!”
严毅目光转向殷离和徐寿,郑重道:“你二人率领一千五百军及一千民夫军驻守仁城,封锁各库,妥善安排善后事宜,不可懈怠!作战之事,以徐寿为主,其余诸事,以殷离为主。”
徐寿乃是徐瑛族弟,眼下除了此人,他也找不到其他更可靠的人留守仁城,处理善后之事了。
至于留下殷离,就是要其盯着徐寿。
为此,他不惜将本部精锐留下五百军,暂由殷离统领。而一千民夫军的指挥权,同样是交给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