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51节

  韩杨见状,毫不示弱,驱动战马,如一道闪电般迎向魏虎。

  这两支肩负重任、投鼠忌器的劲旅,竟罕见地在阵前展开了斗将。

  须知两军交战,临阵斗将是极其少见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唯有千军万马的激烈厮杀。

  不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作为一种心理战术或者鼓舞士气的手段,斗将也偶尔会发生。

  砰!

  在双方士卒屏气凝神地注视下,韩魏二人纵马交错而过,手中兵刃在空中乍合乍分,发出清脆的金属碰撞声,迸射出数点火星。

  两人都是久经战阵之将,甫一交锋,便已试探出对方马力和臂力,各自拉动缰绳,调转马头,蓄势再战。

第105章 碰撞

  第二次交锋,韩魏二人便不再试探,而是端坐马鞍之上,挥动兵刃,杀作一团。

  只见空中斧来棒往,铿锵之声连绵不绝,一招一式,毫无花俏,都是从生死战阵中历练出来的杀招,招招要命。

  两人斗了二三十合,不分胜负,都已开始喘起粗气。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魏虎渐渐退向己阵,韩杨察觉到一丝不对,正欲拨马而回,敌阵中忽然射来一支冷箭,从马颈射入,溅起一蓬血花。

  韩杨胯下战马长嘶一声,前蹄跪倒,将他掀下马来,铠甲与地面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

  魏虎回马杀来,手中狼牙棒霍地击出,欲取韩杨性命。

  韩杨边躲边退,险象环生。

  “兀那狗贼,暗箭伤人!”

  陈敢目眦欲裂,纵马而出,欲救韩杨,麾下亲卫唯恐他有失,紧跟着追出阵列。

  魏虎身后立即冲出百余人。

  两拨人马迅速接近,一方试图救人,另一方则是要助魏虎斩杀韩杨,双方在阵列中央杀成一团。

  徐盛和朱亥几乎是同时扬起手臂,指挥军阵朝前压去。

  随着两支军阵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只听空中嗖嗖连响,密如飞蝗的箭矢从双方阵中腾空而起,朝着对方军阵倾泻而去。

  双方士卒慌忙架起木盾格挡。

  一时间,箭矢插入木盾的笃笃声和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几轮箭雨过后,战场上已经横七竖八地倒下两三百名士卒。

  徐盛军的装备要优于朱亥军,伤亡仅有对方半数。

  这时候谁也不敢后退,主动后退的一方随时有被敌军掩杀击溃的风险。

  徐盛军的骑卒数量远胜敌军,其中一曲骑卒在双方军阵推进的刹那,便已冲向阵列中央,救下韩杨,将魏虎部冲溃,然后在敌方军阵压来之前,迅速脱离战场。

  由于朱亥军的阵列排得极其严密,长枪如林,将阵列外围护得滴水不漏,六百铁骑难以找到突破口,只能远远地跟在敌军周围,仗着弓力和臂力优于对方的弓弩手,不断射杀敌军士卒。

  正是凭借骑射的优势,徐胜军在交战初期占据了一定优势。

  此时的对手如果是钱铜和邹他,阵势必然就会逐渐开始散乱了,但是朱亥率领的这支部曲,面对被动挨打的局面,除了推进速度骤然减缓之外,阵列并未显露乱象,即使偶尔露出破绽,也会被朱亥等人迅速调整过来。

  砰砰砰!

  随着一阵抢矛刺击盾牌的声音响起,两支军阵轰然相撞,犹如两股汹涌的巨浪相互拍击,盾牌碎裂声、铠甲碰撞声、兵刃相交声、士卒呐喊声,交织成一片,震耳欲聋。

  密密麻麻的士卒挤在一起,前仆后继,都想压过对方。

  陈敢率领的六百重装步卒倚仗装备优势,一度将敌方阵势逼退一二十步,但是朱亥的指挥经验十分丰富,并未组织反扑,而是主动让阵型内凹,试图利用己方步卒的人数优势,将陈敢部围困绞杀。

  徐盛见势不妙,连忙下令骑军从两翼支援,付出数十骑的代价,方才将敌军两翼逼退。

  从整体来看,徐盛部的冲击力更强,稍占优势,但是朱亥部的作战经验和战斗韧性要强出一筹,双方杀得难解难分。

  不过朱亥的脸色却是十分难看,战局看似陷入胶着,但他知道,己方的损失至少要高出两三成。

  威胁主要来自敌方骑卒的袭扰。

  若非他竭力维持阵型不乱,损失还会更高。

  好在对方骑卒手中的箭矢越来越少,给己方造成的伤害也逐渐减弱。

  但是朱亥已经不想再打下去了,凭借丰富的临阵指挥经验,他意识到真正的危险还在后头。

  士卒的注意力不可能永远这么集中,在激烈的战事中,破绽会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一旦阵势稍有松动,被对方骑军抓住机会,整个军阵就会被冲散,届时面临的就是一面倒的屠杀。

  想到朱治交待的任务和临行前的叮嘱,朱亥不再犹豫,开始指挥军阵徐徐后退。

  在付出一定代价后,因为后撤而稍显凌乱的军阵再次被朱亥调整过来,重新恢复了紧凑和严密。

  徐盛看得眉头紧锁,感觉对方就像是一只全身带刺的刺猬,实在是难以下嘴。

  此时已是下午酉时,天色渐渐开始变得有些昏暗。

  徐盛意识到继续打下去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既然拦截对方的目的已经达到,便下令停止追击。

  两支军队在逐渐脱离接触的过程中,仍在组织弓弩手不断射击,朝对方的阵列倾泻箭雨。

  直到完全脱离射程,双方士卒才带着满心的不甘,各自归营。

  回归营寨后,徐盛迅速安排医治伤兵,起釜造饭和对尚未完工的营寨进行修缮,同时向朱亥军派出使者,提出收回阵亡士卒尸首的要求。

  朱亥自然没有异议,于是双方各自派出一百士卒,连夜打扫战场,将阵亡士卒的尸首带回营寨。

  当伤亡情况统计出来后,徐盛、陈敢等人的神情都变得异常难看。

  此役一共阵亡了三百人,伤七百余人,重伤者约有两百。

  伤亡主要集中在那些轻装步卒。重装步卒和骑卒倚仗精良的装备防护,伤多亡少。

  想到敌军的伤亡只会更加惨重,众人的心情才稍微好转。

  这一战,朱亥部主要是吃了没有骑军的亏,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徐盛简单用过晚膳后,便立即将此役战报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整理,快马加鞭呈报严毅,同时派出游骑,催促严舆和范偃两部加速向狮山行军。

  他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个阴影,那就是朱治的另外五千军在哪里?

  若是这五千军比己方援军先一步抵达狮山,后果不堪设想。

  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徐盛连夜组织士卒修筑营寨,然而收效甚微。

  士卒俱已疲惫不堪,急需修整!

  徐盛无奈之下,只能在营寨四周匆忙搭建起一排简易栅栏,并在关键位置设置了鹿角、土垒等防御工事,同时安排士卒昼夜轮流巡守,以保营寨安全。

  半夜时分,徐盛突然从梦中惊醒。

  他做了一个可怕的噩梦,梦见己部被数千朱治军重重包围,无路可逃,最终全军覆没。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徐盛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了,再无一丝睡意,点燃烛火,在案几上摊开舆图,认真看了起来.

第106章 徐盛之危

  徐盛派出的传令骑卒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路,于次日凌晨丑时抵达严毅军寨。

  严毅从睡梦中被人唤醒,听到是徐盛的军报,顿时睡意全无。

  看完军报后,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凝重。

  徐盛军先敌一步抵达狮山,成功阻敌的消息让他松了一口气,但是朱亥军的反常举动和不知去向的朱治军又令他心中升起一丝疑惑和担忧。

  与徐盛身处前线、情报受限不同,严毅总揽全局,是有一套完善的情报搜集体系的。除了散布四方的侦骑不断带回消息外,整个察事府也在昼夜不停地为他提供情报。

  在情报搜集方面,察事府和军中派出的侦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侦骑在明,察事在暗。

  在仁城与钱塘之间,隐匿着不少察事府的死士。

  这些死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伪装成商贾、黔首、猎户、樵夫、乞丐、流民等形形色色的身份,用他们擅长的方式打探消息。

  因此,在徐盛两眼摸瞎之时,严毅却是在拂晓前,连续收到了严舆、范偃和察事府传递过来的消息。

  严舆和范偃的行军很不顺利。

  为了尽快抵达狮山,严舆和徐盛一样,都是沿着仁城以西的官道行军,范偃因为是从运城出发,走的是仁城以东的官道。

  严舆部行至狮山西南方向十一里的栖迟亭时,前队便遭到朱治军数百骑军突袭,猝不及防下,前队五百军直接被击溃。

  严舆大惊之下,不敢贸然前行,一面接应败军,一面打探四周敌情,等到确认附近只有这一股敌军时,天色已暗,只得安营搭寨。

  范偃则是率军行至毛竹山附近时,遭到千余朱治军阻截,两军反复争夺毛竹山要道,皆死伤惨重。

  严毅将两份军报反复对比,对严舆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严舆部本可在昨日抵达狮山,却因敌军数百骑的袭扰,整支大军裹足不前,白白浪费了三个时辰的宝贵行军时间。

  毕竟不是自己的部曲,关键时刻还是靠不住。

  严毅脸色有些阴沉地合上战报,在军帐内来回走动,暗暗思索朱治这支骑军的意图。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殷离带来了朱治军主力的消息。

  听完殷离汇报,严毅大吃一惊:“朱治的主力怎么会出现在西平里?”

  殷离神情凝重地道:“从时间推算和沿途传递的情报来看,朱治军主力应该是兜了一个大圈子,穿越狮山西侧的丘陵地带,连夜行军至西平里,绕到了徐盛部身后。”

  “严舆这个蠢货,坏我大事!”

  严毅的脸上瞬间涌上一抹怒色,不复往日的沉静,猛地抬脚踢翻了一张胡床,胡床翻滚着撞上一张案几,发出沉闷的声响。

  本来,朱治军主力翻越丘陵,绕到徐盛部身后,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只要严舆顺利抵达狮山,与徐盛合兵一处,控制住狮山一带的要道,立刻就能截断朱治粮道,届时只需缠住对方半日或一日,等他亲率仁城之军南下,就能借助优势兵力夹击朱治军,使其有覆灭之危。

  但是现在,徐盛与严舆二部反而被朱治切割开,朱治既可攻击严舆部,也可以与朱亥南北夹击徐盛部,局面顿时就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姒青眉头紧蹙,沉声道:“徐盛退路已被截断,朱治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徐盛。”

  殷离赞同道:“不错,朱治若是攻击严舆部,严舆即使不敌,也可退回仁城,朱治没有全歼严舆部的机会,真正危险的是徐盛部。仅凭徐盛目前的一千五百军,很难抵挡朱治五千军的围攻。属下担心的是,届时严舆不会舍命去救徐盛。”

  严毅下意识握紧了拳,徐盛部是他麾下的核心精锐,若是出现什么闪失,将会对他构成致命的打击。

  姒青担忧地道:“少君,我军是否应当立即南下,解救徐盛部?”

  严毅沉思片刻,长长叹了口气:“恐怕来不及了,我军最快也要下午未时至申时才能抵达狮山,以朱治的能力,他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必然上午就会发起攻击。到那时,不但徐盛有覆灭之危,我军也会中朱治围魏救赵之计,后面若再出现什么变数,怕是连仁城也会被朱治救下。”

  姒青和殷离面面相觑,都是焦急万分。

  严毅双眉紧蹙,沉默良久,忽然看向姒青,沉声道:“子越,我即刻手书一封,你快马赶回乌程,让我父亲立即亲自赶往严舆部,务必要让严舆全力牵制朱治军。告诉严舆,他的一切损失,事后我会给予足够补偿。我攻下仁城后便立即赶去狮山!”

  姒请神色郑重地点点头。

  严毅在案几上摊开一块绢帛,匆匆写了一封信,盖上大印,递给姒青。

  姒请接过绢帛,大步离去。

  帐外很快便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迅速远去。

  严毅随即唤来传令兵,吩咐道:“召集众将,立即来我帐中。”

  不一会,帐外便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和铠甲甲片摩擦的金属撞击声,一名名披挂齐整的战将陆续来到帅帐,足足有三十余人,以军侯居多。

首节上一节51/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