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95节

  顿时双手拿了起来,仔细端详著。

  这名为手机的物件,光滑又细腻,用手指轻轻触摸著,感受著那冰凉的质感,不知是用什么材质所造,但看起来,就觉得异常珍贵!

  其中一面,虽是黑漆漆的,但光滑透亮,信中所说,这叫屏幕,按照信中介绍,按下了一侧的开关。

  顿时屏幕就亮了起来,朱福宁顿时就瞪大了眼睛,美目中全是震撼。

  屏幕里的画面,令人炫目,也不知是如何画成,上边还有不少看不懂的图标,小小的看起来非常可爱,用手指轻轻划过,眼前的画面和图标就跟著手指一起滑动,简直太神奇了!

  她的注意力,顿时就被手机吸引了。

  李晗说手机主要是送给自己“拍照”的,找到那个“拍照”的图标,然后用手指轻轻一点。

  画面突然一变,朱福宁被吓了一跳,双手一抖,手机顿时就掉了下去!

  因为她看到,自己崇宁宫里的景象,竟然会瞬间出现在了那屏幕之中!

  谢谢书友们的票票

第141章 大明皇宫的自拍潮

  刚才,刚才发生了什么?

  为何自己闺房内的景象,会出现在那画面里?

  朱福宁惊魂未定,小脸吓得煞白,一颗心“怦怦”直跳,刚刚那一幕,简直太匪夷所思了!

  就好像是变戏法一样,不,这比变戏法还要神奇!

  好容易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她这才想了起来,李晗在信中说了,这个手机,能够将景象瞬间就记录下来。

  自己真是个小笨蛋,一见到那魔幻的一幕,瞬间就给忘了一干净。

  赶紧四下看看,四周此时没有人,吐了吐舌头,还好刚才惊慌失措的样子没人看见。

  啊呀,刚才一著急,把手机给掉了,那么珍贵的东西,不会摔坏了吧?

  朱福宁顿时紧张起来,心中又是懊恼又是心疼,这可是李晗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要是摔坏了该如何是好?

  慌忙弯腰去捡,这才发现手机掉在了针线筐里,急忙捡了起来,左看右看,还好还好,没有摔坏,赶紧将手机捧在怀里,心疼得不得了。

  然后又将手机放在了眼前,闺房内的景象,又出现在了屏幕中。

  随著自己的手移动著,屏幕里的景象,也跟著移动,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令人无法想像!

  按照信中说明,她尝试著将手机对准了窗前的一盆寒兰,然后像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般,郑重的点下了拍照的图标。

  只听见“咔嚓”一声清脆的响声,寒兰的图片,瞬间被记录在了手机之中。

  这便是李晗所说的照片了吗?

  仔细一看,她不由张大了嘴巴,一对美丽的眸子中全是惊艳之色。

  太美了,太逼真了!

  那花瓣,那花蕊,都清晰可见,甚至就连兰花周围的窗台,都在画面里。

  这世上,怎么可能有和现实物件一模一样的画?

  可是却又明明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不,仔细一看的话,其实照片比真实的兰花更好看,颜色更饱满,光线也更柔和。

  如果,用手机来给自己拍照,不知道自己在照片中会是什么样子呢?

  点了一下屏幕中的画面旋转的图标,只见画面突然一转,然后她惊奇的看到,自己居然出现在了画面里!

  猛然间在屏幕里看到自己,朱福宁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心中还在纳闷画面中的女子是谁,咋还看著有些眼熟。

  然后她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自己么?

  但,这真的是自己吗?

  为什么看上去比镜中的自己,还要美上几分呢?

  她跟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左看看右看看,各个不同的角度照著自己,然后她发现,将手稍微抬高一点点,从上往下照是最好看的。

  随著“咔嚓”一声脆响后,朱福宁急忙点开照片,然后看著照片中的自己,都惊呆住了。

  原来自己还可以这么美的吗?

  只见照片中的自己,皮肤白皙,五官深刻,眼睛又大又圆,几乎是世间难得的美女子!

  她瞬间就爱上了自拍。

  李晗送给自己的礼物,真是一件神奇的宝物啊!

  心中却是对李晗更加好奇了,不知是何等的奇男子,才能造出如此神奇的珍宝来。

  想来他也应该是爱美之人,否则这手机,“拍”的来的画儿,都这么美呢?

  兴致越来越浓,按照信中的提示,她又找到了各种视觉特效,只见画面中的自己,一会儿戴上了眼镜,一会儿头上又长出了两根鹿角,真是太有趣了。

  其中一个能将自己的嘴巴突然变得夸张无比的特效,更是让她笑得死去活来。

  等下就用这个画面特效,去捉弄一下皇兄们,那该多有意思呀!

  ……

  工作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太慢,而假期的日子,时间却又过得太快。

  元宵节过后,皇宫又恢复到往日的状态,不过洪武十六年的大年,却让所有人印象极其深刻。

  这个大年,恐怕是他们过得最特殊的一次了。

  除夕夜的烟花,让所有人都见证了一场堪称奇迹的焰火盛宴,而最后金龙的出现,更是让所有人惊为天人!

  关于金龙的讨论持续发酵,整个大年期间,前往皇宫祈福的人络绎不绝,甚至不少外地的人,也闻讯而来,都想见一见传说中的神龙。

  而本地人,都绘声绘色的给他们描绘著除夕夜的奇景盛况,让不少人捶胸顿足,叹息自己错过了一场绝世祥瑞。

  无意间,这又将朱元璋的声望推向了新的高潮。

  而皇宫内,如今却是打开了另一场新的潮流,那便是拍照。

  宫里的人,现在都知道了奇人送给了六公主殿下一个神奇的宝贝,那宝贝,能瞬间给人画上一副逼真精美的画像。

  朱福宁将宫中所有人几乎都拍了个遍,拍了之后还炫耀般给人看,不少被拍的宫女受宠若惊,她们也没想到自己还有如此花容月貌的一刻。

  其他皇子公主就更别提了,特别是朱棣,被她用夸张的特效整蛊了好几次,整得朱棣也是没脾气,凭啥其他皇子拍得那么威武帅气,到自己这儿了就跟个猪头似的。

  直到给他拍了几张正常一点的照片后,朱棣这才转怒为喜,连续好几天都缠著朱福宁给他拍照,还凹了不少造型,书生装的,武士装的,臭美得不行。

  不光朱棣,就连朱元璋自己都迷上了拍照,小照片那么一拍,还别说,顿时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好几岁一般。

  怪不得老李说怀庆一旦迷上手机拍照,就会把他给抛到脑后去了,不过……

  朱元璋身为帝国皇帝,自然会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

  这手机拍照和拍视频的功能,可不可以应用到斥候侦查中去呢?

  将敌人的详细部署都手机拍下来,这样前线的主帅就能更加精准的了解敌人的动态了!

  仔细考虑了一番,觉得这个点子不错,嗯,到时候给老李写信时,再询问他一番,要是能再送几个手机过来就更不错了。

  大年过完了,一切也步入正轨,开年的头等大事,便是著手组建大明海贸股份公司。

  这个名字,自然是李晗给取的,至于为何不是有限公司,自然是想让勋贵和皇子们承担无限责任。

  发展大明海洋贸易的初衷,是为大明工业发展寻找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大明的影响力,同时增加朝廷的收入。

  而与之带来的个人财富,只是附带价值而已,而这个时代的勋贵们,恐怕也不了解什么叫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为大明开疆拓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无限责任,能够有效避免这群大明的顶尖贵族躺平,必须都起来为公司干活,成为公司的牛马!

  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不是?

第142章 组织里有坏人

  洪武十六年初,刚过完年不久,便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皇帝陛下决定开海禁了!

  从洪武三年以来,陛下先罢太仓黄渡市舶司,后废泉州、宁波、广州三地市舶司,大明民间海贸遂告断绝。

  直至洪武十四年,更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至此,大明和海外的交流,全部终止。

  重开海禁的政令,一经报纸宣传,消息火速火爆全国,众人议论纷纷,有赞成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赞成的多为工厂工人以及民间的工厂主们,工人们的想法其实很朴素,他们造的东西卖得越多,卖得越好,他们的俸禄酬劳自然就越高,没有谁会和钱过不去。

  再加上,早在工厂建设之初,工部就已经开始进行宣传,大明的东西,要卖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要让各域外番邦,用上大明的产品,感受大明的文明和先进,以教化之。

  有了这么一层崇高使命的加持,工人们自然举双手赞成。

  在工业司建设的公办工厂之外,民间也有不少财大气粗的商户也纷纷建厂,开海禁,发展海贸,自然对他们有利,因此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

  除此之外,沿海的渔民、各类靠海吃饭的商贩就更乐见其成了,自实施海禁以来,渔民捕鱼也受到不少限制,而那些靠和番邦做倒手买卖的商贩,更是只能另寻出路。

  开海禁,于他们而言,便是又重新找到了活路,因此对于朱元璋的政令,更加感恩戴德。

  反对的人,除了部分老古板外,多为江南士族,他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海禁乃大明国之根本,不能动摇。

  说得倒是冠冕堂皇,但朱元璋心中却是清楚明白得很,海禁实施后,唯一能对外贸易的,便是江南士族!

  哪怕是海禁实施最严的洪武十四年,他们依然有渠道将生丝、丝绸、瓷器、茶叶等贵重货物私自销往日本、吕宋等地,谋取大量利益。

  开海禁,触碰到他们的核心利益了!

  以往朱元璋由于政局不稳,加上北方尚未平定,对江南士族的所作所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如今北伐大军已经凯旋,大漠高丽纳入大明版图,天下大势已定,加上有李晗的强力帮助,那么是时候,动一动江南士绅阶层了。

  有意思的是,作为大明舆论场的中坚力量,儒生学子们,却旗帜鲜明的分为了两派。

  反对的一派自然是江南各地书院学子,他们代表的是江南的利益,自然为士族说话。

  江南自古出文人,这一派声势浩大,但也有不少大儒,对于开海禁一事,却是称赞有加。

  赞成的文人中,有不少是参加过论学大会,见识过热气球奇观的大儒学子,他们的思想,相较而言也更加开明。

  大明全国,无论是官员还是儒生,无论商人亦或是手艺人,还有地主农民,都在热烈讨论著,就在这一片争议声中,朱元璋却悄然的干了另外一件大事

  大明海贸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了!

  朝廷以户部牵头,出资一百二十万贯,占了六成股份,余下的四成股份,则由勋贵皇子们瓜分。

  徐达是第一个积极响应的,拿出了五万贯的巨资,虽说他一年的俸禄也才五千石禄米,换算成银两也就是四千两多一点,不过他乃功勋之首,获得的赏赐也是最丰厚的,因此拿出十万贯来也实属正常。

  李文忠、汤和等勋贵也纷纷踊跃出资,拿出来的钱从五万贯到两万贯不等。

  皇子们稍微穷点,不过朱棣咬咬牙也拿了两万贯,加上徐妙云从嫁妆里掏出来的钱,也凑了三万出来。

  由于有朝廷背书,原本对于合资出海贸易缺乏兴致的勋贵和皇子们也来了兴趣,就连朱福宁,也从例钱里拿出五千贯来,入了小小一股。

  这让朱元璋不得不感慨,以朝廷背书这一招,真是绝妙至极。

  资金到位,便准备正式开始海贸了,至于货物,便是早就定好了的白糖。

  由于船厂连夜加班加点生产,现在大明已经拥有五千吨级的蒸汽船四艘,三千吨级的八艘。

  第一批船队,由全部五千吨级蒸汽船和六艘三千吨级的船组成,其中三艘五千吨级的船里全部装满了白糖,而三千吨级的蒸汽船,其中三艘运满了全副武装的火枪兵,剩下的船只,则装满了煤炭、淡水、粮草、弹药等补给品。

首节上一节95/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