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船之后,大臣们面对的是如潮水般汹涌的人海,百姓们热切的目光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般被百姓热烈拥戴的感觉,他们从未体验过。
在工人们,百姓们的欢呼声逐渐平静后,杨思义趁势再次递上奏章。
“陛下,此时此刻,臣有要事启奏!”
朱元璋威严含笑,点了点头。
“准奏!”
“臣,恳请陛下设立工匠技术官学!”
“准!”
杨思义庄重地摆出跪拜大礼的姿势,高声致敬道:
“多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著他的呼唤,周围的大臣们如同潮水般纷纷跪下,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片,共同呼喊著: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接著,无数的匠人和百姓也被这庄严的气氛所感染,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跪倒在地,齐声高呼: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时间,万人同呼的场面蔚为壮观,那磅礴的呼声如同海浪般汹涌澎湃,震撼著每一个人的心灵,回荡在天际之间,久久不散!
朱元璋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面对著热烈的人群,他抬头看向了遥远的天边。
此时此刻,老李,你又在何方?
今日之成就,有老李你一半的功劳,咱老朱,想和你一起,见证这一时刻啊!
赵瑁和众大臣一起,跪拜在地上,脸上强挤出一丝笑容,有点苦涩,他明白,自己大势已去。
码头上的工人百姓们逐渐散去,一众大臣又回到了奉天殿,宫女和太监们看著文武百官们,满脸惊愕的出门,又满脸兴奋的归来,也是疑惑不已。
难道今日圣上带著满朝文武游玩去了?
进入奉天殿,就当满朝文武以为今日就此结束,准备下朝时,未想,李敏又站了出来。
“陛下,臣也有要事启奏!”
“李爱卿但说无妨。”
“臣欲奏闻圣上,户部侍郎孙元良,行径不端,贪赃营私,中饱私囊,致使大明工业之发展受阻,甚至于洪涝赈灾之时,他也敢贪墨,致使损失惨重,国运蒙尘。
望圣上明察,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都惊骇的看著孙元良,而孙元良则是满脸死灰。
勋贵和武将们站在另一旁,一副等著看好戏的样子。
赵瑁和侯相白脸色一变,两人对视一眼,突然间,一个念头闪过脑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怪不得在孙元良要弹劾杨思义和李敏二人时,二人面色不改,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怪不得李敏要带著众人去看那蒸汽船,还煞有介事的带著大家去试航。
此前他所造的势,都是为了现在这一刻!
这是中了李敏的连环计了!
不,光李敏一个人,他没有这么大的能耐,那么李敏的背后……
当猜测到真相后,赵瑁和侯相白不禁冷汗直流。
这朝堂之上,只有一个猎人,其余者,皆为猎物!
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就黑了下来,“此话当真?”
“陛下!”
孙元良倏然跪倒于地,惶恐陈词:“陛下明鉴,李敏之言,纯属血口喷人!
臣自入仕以来,一直恪守清廉,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岂敢有丝毫贪墨之行?望陛下明察秋毫,勿为谗言所惑,还臣清白!”
“孙元良,死到临头,还敢嘴硬!”
李敏义正言辞道:“陛下,臣并非无的放矢,自有铁证在手!”
“李敏,你少血口喷人了,什么铁证,我看你完全就是在诬陷于我!”
“是吗?”
李敏冷笑一声。
“三月初三洞庭洪涝,陛下拨下一笔十二万两白银和十万贯宝钞给工部赈灾之用,但工部只收到十一万两银子和九万贯宝钞,这些钱,可是经过你孙侍郎之手的!”
“三月十五第二笔二十万贯宝钞,四月初一白银十五万两,四月二十白银三十万两,但工业司只收到九成左右,那些不见了的钱去哪儿了,孙侍郎你可有解释?”
孙元良的脸霎时间变得煞白,他浑身开始哆嗦起来。
“陛下,冤枉啊陛下!”
“还冤枉?”
李敏并不打算放过孙元良,“这几笔加起来,不见的款子足有近十万两,我看,你孙侍郎一人也没有这么大的能耐,你背后还有其人!”
说著,李敏从袖中掏出帐簿和一迭条子,呈送给了朱元璋。
“陛下,这是工部的帐簿和户部的批条,其上户部批了多少,工部收到多少,记载得清清楚楚,都有半印勘合!”
朱元璋看著帐簿,脸色越来越难看,“啪”的一下,他将帐簿甩在了孙元良的脸上。
“孙元良,你还有什么话讲?”
面对著铁证,孙元良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恐慌,汗如雨下,脑袋磕在地上哐哐做响。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眼见朱元璋正怒视著他,他慌忙又看向了赵瑁和侯相白。
未等孙元良开口,赵瑁站出来道:
“孙元良,你贪赃枉法,其罪可诛,死到临头还嘴硬,陛下,臣恳请陛下严惩此国贼,剥皮充草,以儆效尤!”
孙元良顿时心凉了半截,他怒指著赵瑁,“好,好你个赵瑁,你这该死的奸贼!”
“陛下,都是赵瑁和侯相白指使罪臣的,臣愿将功赎罪,臣愿将功赎罪啊!”
“孙元良你闭嘴!”
侯相白站出来怒斥道:“孙元良,你贪墨公款,罪证确凿,如今死到临头,竟还妄想污蔑我等,血口喷人,企图以此脱罪,简直无耻之至!
臣恳请陛下,诛杀此贼!”
孙元良一屁股坐在地上,面如死灰,如今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救得了他。
第88章 京师匠造书院
在朱元璋的令下,孙元良被刑部收监,由于此案重大,经三堂会审,又牵出各部的一大批蛀虫。
不少官员锒铛入狱,而后被判斩立决,而孙元良则被剥皮充草,公开示众。
赵瑁和侯相白,则被判流放千里,家中产业一并被朝廷收归所有,落了个人走茶凉的下场。
经此孙元良一案,不少新的官员补充进各部,朝堂焕然一新。
杨思义由于驭下不严,被朱元璋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不过在骂了他后,又赏赐了他一副眼镜,杨思义笑得合不拢嘴,总算不用看著李敏卖弄眼镜瞎炫耀了。
不过朝堂的大清洗,并未在民间掀起多大的波澜,但工厂的兴起,却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进厂做工已经成为新的风尚了,虽然苦点累点,但工钱高啊,只要肯干活,那就有钱挣。
哪家小伙子,要是进了工厂呀,那可得把街坊邻居羡慕死,说媒结亲的,得把家里的门槛都踩扁了。
百姓们所期望的国泰民安,不就是这般景象么。
进厂的风潮甚至吹到了北方,在北方百姓的嘴中,都流行一个新颖的词语,叫南下打工。
一开始大家并不愿意背井离乡,离开老婆孩子,只不过当看到几个胆大的在南方挣到钱后,一个个心思也活络开了。
由于朱元璋放开了一些户籍的限制,各地衙门也随即开始放开路引了,百姓们只要持有衙门的路引,便能南下进厂。
不少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的百姓,现在纷纷背井离乡,前往南方挣钱。
不过如今最风靡的,也是在整个大明传得沸沸扬扬的,便是朝廷开办的匠人官学了。
朱元璋特意为这大明第一所技术学校赐名,名字很响亮,甚至盖过了国子监
京师匠造书院。
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名的人络绎不绝,只不过报名的条件就拦住了许多人,要会读书写字。
但这依然阻拦不了百姓们的热情,不少上过几年私学,却考不上秀才的学子,便纷纷报名这技术官学。
要说这读书人啊,也不尽是迂腐之辈,非得在科考这一条路上走到黑。
人家心里也会琢磨,这京师匠造书院,那也是官学,皇帝背书,学成进了厂子,那也是吃皇粮的,算半个官身了。
这不比一辈子死磕那秀才举子强多了?
至于束修的话,当然现在他们学会了个新鲜词儿,叫学费,那是全免,只需自备伙食费就行,
不过学成后是要考核的,考核通过,即刻被分配到各个厂子,要是通不过的话嘛,那就得交两贯宝钞的补考费,重新来过了。
这个点子当然是李晗出给朱元璋的,当朱元璋看到这个有点损的方案后,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仔细一想,这确实是一记妙招。
免费招学,那些家里条件不好的学子,也能上得起学。
而两贯的补考费,却能激励大家努力上进,即便真有那烂泥扶不上墙的家伙,两贯学费也能补贴官学财政。
总之,学生学成了进厂,朝廷获得优秀的工人,学不成,也有钱进帐,反正两头不吃亏。
李敏和杨思义也纷纷为这个法子叫绝,都说陛下英明睿智,朱元璋笑著接受了两人的马屁。
反正老李给咱出的点子,那和自己的点子有什么区别么?
不过报名的人还是太多,在劝退了众多报名人后,在万众瞩目中,京师匠造书院开学了。
首批学生,大约两千余人,此时,他们在书院内,好奇的打量著一切。
他们还未想过,自己将在未来为大明带来多大的影响,如今他们最兴奋的,还是有了一条新出路,未来可期。
不少人热烈讨论著自己的将来,憧憬著进了厂子后,也能生产不用划桨、不用风帆的大船了。
“没想到咱们匠人,也能和那些士子一样,进到这官学来读书啊,就像是做梦一般。”
说话的学子,以前是个工匠,因为会读书写字,便被招了进来。
另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立即附和道:
“老哥说得没错,进了厂后,只要肯干活,还能升段长、主任什么的,干得好还能升主事呢,那就和进士一样了,都是官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