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63节

  进入奉天殿,就当满朝文武以为今日就此结束,准备下朝时,未想,李敏又站了出来。

  “陛下,臣也有要事启奏!”

  “李爱卿但说无妨。”

  “臣欲奏闻圣上,户部侍郎孙元良,行径不端,贪赃营私,中饱私囊,致使大明工业之发展受阻,甚至于洪涝赈灾之时,他也敢贪墨,致使损失惨重,国运蒙尘。

  望圣上明察,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都惊骇的看着孙元良,而孙元良则是满脸死灰。

  勋贵和武将们站在另一旁,一副等着看好戏的样子。

  赵瑁和侯相白脸色一变,两人对视一眼,突然间,一个念头闪过脑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怪不得在孙元良要弹劾杨思义和李敏二人时,二人面色不改,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怪不得李敏要带着众人去看那蒸汽船,还煞有介事的带着大家去试航。

  此前他所造的势,都是为了现在这一刻!

  这是中了李敏的连环计了!

  不,光李敏一个人,他没有这么大的能耐,那么李敏的背后……

  当猜测到真相后,赵瑁和侯相白不禁冷汗直流。

  这朝堂之上,只有一个猎人,其余者,皆为猎物!

  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就黑了下来,“此话当真?”

  “陛下!”

  孙元良倏然跪倒于地,惶恐陈词:“陛下明鉴,李敏之言,纯属血口喷人!

  臣自入仕以来,一直恪守清廉,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岂敢有丝毫贪墨之行?望陛下明察秋毫,勿为谗言所惑,还臣清白!”

  “孙元良,死到临头,还敢嘴硬!”

  李敏义正言辞道:“陛下,臣并非无的放矢,自有铁证在手!”

  “李敏,你少血口喷人了,什么铁证,我看你完全就是在诬陷于我!”

  “是吗?”

  李敏冷笑一声。

  “三月初三洞庭洪涝,陛下拨下一笔十二万两白银和十万贯宝钞给工部赈灾之用,但工部只收到十一万两银子和九万贯宝钞,这些钱,可是经过你孙侍郎之手的!”

  “三月十五第二笔二十万贯宝钞,四月初一白银十五万两,四月二十白银三十万两,但工业司只收到九成左右,那些不见了的钱去哪儿了,孙侍郎你可有解释?”

  孙元良的脸霎时间变得煞白,他浑身开始哆嗦起来。

  “陛下,冤枉啊陛下!”

  “还冤枉?”

  李敏并不打算放过孙元良,“这几笔加起来,不见的款子足有近十万两,我看,你孙侍郎一人也没有这么大的能耐,你背后还有其人!”

  说着,李敏从袖中掏出账簿和一叠条子,呈送给了朱元璋。

  “陛下,这是工部的账簿和户部的批条,其上户部批了多少,工部收到多少,记载得清清楚楚,都有半印勘合!”

  朱元璋看着账簿,脸色越来越难看,“啪”的一下,他将账簿甩在了孙元良的脸上。

  “孙元良,你还有什么话讲?”

  面对着铁证,孙元良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恐慌,汗如雨下,脑袋磕在地上哐哐做响。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眼见朱元璋正怒视着他,他慌忙又看向了赵瑁和侯相白。

  未等孙元良开口,赵瑁站出来道:

  “孙元良,你贪赃枉法,其罪可诛,死到临头还嘴硬,陛下,臣恳请陛下严惩此国贼,剥皮充草,以儆效尤!”

  孙元良顿时心凉了半截,他怒指着赵瑁,“好,好你个赵瑁,你这该死的奸贼!”

  “陛下,都是赵瑁和侯相白指使罪臣的,臣愿将功赎罪,臣愿将功赎罪啊!”

  “孙元良你闭嘴!”

  侯相白站出来怒斥道:“孙元良,你贪墨公款,罪证确凿,如今死到临头,竟还妄想污蔑我等,血口喷人,企图以此脱罪,简直无耻之至!

  臣恳请陛下,诛杀此贼!”

  孙元良一屁股坐在地上,面如死灰,如今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救得了他。

第88章 京师匠造书院

  在朱元璋的令下,孙元良被刑部收监,由于此案重大,经三堂会审,又牵出各部的一大批蛀虫。

  不少官员锒铛入狱,而后被判斩立决,而孙元良则被剥皮充草,公开示众。

  赵瑁和侯相白,则被判流放千里,家中产业一并被朝廷收归所有,落了个人走茶凉的下场。

  经此孙元良一案,不少新的官员补充进各部,朝堂焕然一新。

  杨思义由于驭下不严,被朱元璋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不过在骂了他后,又赏赐了他一副眼镜,杨思义笑得合不拢嘴,总算不用看着李敏卖弄眼镜瞎炫耀了。

  不过朝堂的大清洗,并未在民间掀起多大的波澜,但工厂的兴起,却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进厂做工已经成为新的风尚了,虽然苦点累点,但工钱高啊,只要肯干活,那就有钱挣。

  哪家小伙子,要是进了工厂呀,那可得把街坊邻居羡慕死,说媒结亲的,得把家里的门槛都踩扁了。

  百姓们所期望的国泰民安,不就是这般景象么。

  进厂的风潮甚至吹到了北方,在北方百姓的嘴中,都流行一个新颖的词语,叫南下打工。

  一开始大家并不愿意背井离乡,离开老婆孩子,只不过当看到几个胆大的在南方挣到钱后,一个个心思也活络开了。

  由于朱元璋放开了一些户籍的限制,各地衙门也随即开始放开路引了,百姓们只要持有衙门的路引,便能南下进厂。

  不少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的百姓,现在纷纷背井离乡,前往南方挣钱。

  不过如今最风靡的,也是在整个大明传得沸沸扬扬的,便是朝廷开办的匠人官学了。

  朱元璋特意为这大明第一所技术学校赐名,名字很响亮,甚至盖过了国子监

  京师匠造书院。

  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名的人络绎不绝,只不过报名的条件就拦住了许多人,要会读书写字。

  但这依然阻拦不了百姓们的热情,不少上过几年私学,却考不上秀才的学子,便纷纷报名这技术官学。

  要说这读书人啊,也不尽是迂腐之辈,非得在科考这一条路上走到黑。

  人家心里也会琢磨,这京师匠造书院,那也是官学,皇帝背书,学成进了厂子,那也是吃皇粮的,算半个官身了。

  这不比一辈子死磕那秀才举子强多了?

  至于束的话,当然现在他们学会了个新鲜词儿,叫学费,那是全免,只需自备伙食费就行,

  不过学成后是要考核的,考核通过,即刻被分配到各个厂子,要是通不过的话嘛,那就得交两贯宝钞的补考费,重新来过了。

  这个点子当然是李晗出给朱元璋的,当朱元璋看到这个有点损的方案后,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仔细一想,这确实是一记妙招。

  免费招学,那些家里条件不好的学子,也能上得起学。

  而两贯的补考费,却能激励大家努力上进,即便真有那烂泥扶不上墙的家伙,两贯学费也能补贴官学财政。

  总之,学生学成了进厂,朝廷获得优秀的工人,学不成,也有钱进账,反正两头不吃亏。

  李敏和杨思义也纷纷为这个法子叫绝,都说陛下英明睿智,朱元璋笑着接受了两人的马屁。

  反正老李给咱出的点子,那和自己的点子有什么区别么?

  不过报名的人还是太多,在劝退了众多报名人后,在万众瞩目中,京师匠造书院开学了。

  首批学生,大约两千余人,此时,他们在书院内,好奇的打量着一切。

  他们还未想过,自己将在未来为大明带来多大的影响,如今他们最兴奋的,还是有了一条新出路,未来可期。

  不少人热烈讨论着自己的将来,憧憬着进了厂子后,也能生产不用划桨、不用风帆的大船了。

  “没想到咱们匠人,也能和那些士子一样,进到这官学来读书啊,就像是做梦一般。”

  说话的学子,以前是个工匠,因为会读书写字,便被招了进来。

  另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立即附和道:

  “老哥说得没错,进了厂后,只要肯干活,还能升段长、主任什么的,干得好还能升主事呢,那就和进士一样了,都是官身了呢!”

  “你们可知道,咱们学成了,是去造船呢,还是去造火铳呢?”

  “什么火铳,有点见识没有了,我可听街坊二大爷那三孙子说了,那叫针发枪,就和志怪小说里的暴雨梨花针一般,威力无穷的!”

  “你才没见识呢,你们可知道,工业司里,还有那会动、会说话的画片儿,里边还有长腿娘们儿,可白可漂亮了。”

  一说到会动的画片,大家的精神头更足了,纷纷用自己贫乏的想象力,猜测着那画片到底有多神奇,里边的娘们儿到底有多好看。

  恨不得立刻就跑到工业司,去见识见识。

  最后,所有学子们一致认为,去问问书院的老师。

  他们都听说了,书院的先生,都是画片儿里的漂亮女先生教出来的。

  当陆有为跨进教室的一刻,他还有些不敢相信,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自己一个末流的匠人,没想到也有当先生的一天。

  这都是托了陛下的洪福啊!

  最初和他一起,进工业司的那批工匠,如今已是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了。

  有的继续留在工业司,做技术研究,大部分则被分配到各个厂子,成为技术指导。

  还有的,则像他一样,来到这京师匠造书院,成为了首批老师。

  老师这个词,在陆有为的印象中,貌似只有大儒的关门弟子,管大儒叫老师的。

  而一般的士子,则称传道授业者为先生,在工匠这一行,更多的是叫师傅。

  不过京师匠造书院成立后,陛下便统一了称呼,从今往后,都称老师了。

  比起先生,陆有为更喜欢老师这个词儿,显得上档次,自己也和那些大儒是一个层次的了。

  当幻想着,自己也和那些大儒一样,为学子们传道受业解惑时,当他一走进教室,没想到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

  陆老师,工业司真的有会动的画片儿吗,那画片儿里,真的有漂亮得跟天仙似的女先生吗?

  求票票求收藏求追读

首节上一节63/1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