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的就是一个指东打西,指桑骂槐,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自然也留下了厚黑的政治智慧。
不过啊,老朱你知足吧,如今的督察院御史还只是让你下个罪己诏而已。
很温柔了已经。
明朝中后期,以御史为代表的清流,那是真敢玩儿命的。
动不动就玩大头撞柱子,大头撞墙壁,主打的就是一个头破血流死给看。
而且这还是光宗耀祖的事,谁要是在皇帝面前一头撞死,那叫死谏,家里的族谱都能单开一页的。
或许就是这些文臣玩得太变态了,导致明朝中晚期也出了那么多不正经的皇帝吧。
接着,李晗看到朱元璋让他去问问老天,差点没笑岔气了。
这个老朱真当咱老李是鹿力大仙呢?
虽然咱老李不懂问天,但咱懂科学呀。
这是进入小冰河时期的典型气候特征了。
小冰河时期不光表现为气温明显下降,冬季奇寒无比,而且夏季大涝和大旱频繁爆发。
不过老朱的这一次来信,倒是解决了一个史学界争执了许久的问题。
即是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的说是十五世纪明宣宗时,有的说是十四世纪末洪武年间。
从老朱的来信看,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
史学界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大明王朝的衰亡与小冰河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大明国祚长达二百七十余年,期间天灾频发,几乎未曾间断。
尤其在明朝中后期,小冰河期的影响愈发显著,气温骤降,洪涝与大旱等极端天气接连爆发,粮食收成锐减甚至绝收。
百姓食不果腹,千里饿殍……
否则百姓也不会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了。
这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得告诉老朱,让他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有了土豆和红薯的话,单单在粮食方面,相信是能扛过去的。
土豆基本一年两熟,但红薯却大不相同,北方地区由于日照少温度相对低,一年只能种一季。
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好种植的话,一年种两季没问题。
要是两广和琼州等热带地区,温度高日照充足,只要方法得当,种上四季也是可以的。
看到信的最后,李晗抚摸着下巴,想要在大明建立狙击小组?
虽然看起来,狙击貌似就是一枪定乾坤,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却是任务取胜的关键。
潜行、伪装、隐蔽、侦查、通信,一环套一环,一个都不能少。
除此之外,狙击队员还得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临时应变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训练。
要想这些全部做到,以目前大明的实力,显然不太现实。
不过呢,有自己的帮助,培养几个简配版的大明双狙人,还是没有问题的嘛。
潜行的话,大明夜不收的名声,如雷贯耳!
夜不收早在元朝时就已有建制了,洪武早期,边军之中,夜不收就是重要的武装侦查力量,只不过到明宣宗时期,才正式成军。
要知道,夜不收可是有一套详细的训练纲领和行动准则的,其专业性比起现今特种部队,也不遑多让。
《北征事迹》记载,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大同守将郭登一边严阵以待,一边派出夜不收营救英宗。
他们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方案,详细规划了行动路线。
尽管瓦剌太师也先戒备森严,层层设防,夜不收的总旗仍然秘密潜入瓦剌营地,找到了英宗的关押地点并与他取得联系。
告知英宗当夜有五名夜不收来营救他的消息和具体的出逃路径,其过程虽无赘述,但期间的惊险和曲折可想而知。
后来由于英宗的胆怯,导致行动无疾而终,但此事也从侧面说明,只要运用得当,特种作战是能改变战局的。
谢谢书友们的票票支持,收藏也很重要哦
第76章 老朱何须让天来评价
至于伪装、隐蔽、侦查和通信,那就得靠现代装备的支持了。
星空迷彩的隐蔽性就挺不错,考虑到大明首要作战目标是大漠,那么便先采用荒漠版的迷彩。
吉利服的话,给老朱送套设计图,让他们因地制宜自己做去。
侦查的话,带夜视效果的望远镜是个不错的选择,电池的问题也好解决,还是买买买。
最后便是通信了,狙击作战的话,通信主要目的是随时向指挥部报告侦查情况,以及汇报打击效果。
通信装备无须大规模铺开,可以考虑买点专业性强的电台,再配上无线耳麦。
这一整套下来,除了枪差了那么点意思外,其余的,也是让大明夜不收,开始走进现代化了。
一想到在自己的努力下,大明边军夜不收,一个个身着迷彩服,秘密潜行在夜幕之中,那成就感油然而生呀。
说办就办,李晗闭店,然后便出门大采购了。
这不买不知道,一买吓一跳。
军品,还是有点贵的啊。
迷彩服的话,市面上买不到原品,只有高仿复刻的A货,不过加上荒漠作战靴,打折后也要大几百一套了。
一口气按各个型号大小,先买二十套,洒洒水啦。
专业级的无线电台,李晗早有心里准备,也买了十套。
只不过带夜视效果的望远镜,那是真的贵啊!
国产的还好,价格从一千到几千不等,进口的那就是各种天价满天飞了。
当然,也有便宜的,钓鱼佬专用红外夜视器材,几百块也能搞定。
只是钓鱼和打狙击,毕竟是两码事,于是便精心挑选了既能作为狙击瞄准镜使,又能作为侦查的单筒夜视望远镜。
大采购的感觉真的很爽啊,李晗突然理解为何女孩子喜欢逛街了。
回到家后,把信写好,然后又将东西分批给朱元璋送过去。
……
朱元璋最近忙得几乎都停不下来了,军器局已经开始针发枪的试生产,蒸汽机的仿制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与此同时,他也命人按照李晗所提供的矿藏图,找到了几处大型煤矿和铁矿。
虽然心中已有预期,但当矿藏真的被发现时,朱元璋的内心充满了惊喜和感慨。
老李赠送的矿藏图,对于大明而言,具有无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就算不进行工业,大明也需要大量的铁制品和钢制品,百姓的锄头、犁,家里用的锅,乃至军队用的各式兵刃,哪一个不需要铁矿和煤矿?
矿藏一经发现,矿场的建设便迅速启动,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冶铁炼钢的工厂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
而在朝堂上,李敏和杨思义两位尚书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建设冶铁炼钢工厂,杨思义从户部调取大笔款子给了李敏,这一举动引发了文臣们的强烈质疑。
他们纷纷指责这一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是与民争利,很可能导致民间工匠破产。
特别是督察院的御史,更是蠢蠢欲动,准备弹劾两位尚书,试图阻止这一他们认为的“奢侈”工程。
这段时间来,两位尚书大人的头发那是大把大把的掉啊。
幸好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给强行压了下来,他不可能让自己的工业大计,毁在短视的文臣手里。
不过也有两个好消息,其一便是矿藏图里,除了标记了煤矿和铁矿外,还标记了其他众多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的具体位置。
就像是云南的铜矿,好在他的眼光足够长远,去年便已平定云南,随着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设立,云南又重新回到中原的怀抱。
有了铜矿,制造铜钱的原料便有了着落。
而且还找到了好几处银矿,随着不少白银补充入国库,建工厂的钱有了着落,而且也为宝钞的锚定,垫下了基石。
不过朱元璋并不打算全力开采国内的银矿,他的目光,始终放在倭国那三座超级银山上。
另一个是杨思义已经命人找了几块合适的田地作为试验田,用来种植红薯和土豆。
相信很快就能传来丰收的好消息了。
下了朝后,他再一次走进了佛堂。
虽然身体很疲惫,不过精神倒是饱满得很。
不知道老李问老天,问出这个什么结果呢?
不知道老天认为他朱元璋,是千古名君,还是昏庸之主?
一想到这,他的心情竟还有些忐忑。
身为九五之尊,天子皇帝最为牵挂者,岂非天命所归之昭示乎?
看着佛案上又是满满登登的一堆东西,朱元璋的嘴角翘起,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虽然对李晗的神奇操作早已见怪不怪,但心中依然充满了期待。
反正信中会有答案,还是先看信吧。
不过看到第一句话,朱元璋的表情立刻变得异常精彩。
“老朱啊,你都是要带领大明走向工业化的人了,咋还那么迷信,还要问老天?
你呀,就是小农思想流毒太重,这种想法要不得。
于公,对中华而言,你让中华南北重归一统,让汉人不再受鞑虏的欺辱,光凭此成就已经可以名垂青史了。
于私,对马皇后情深义重,对儿女子孙虽说不是个完全合格的长辈吧,但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朱元璋的眉头拧成了川字,老李这到底是夸咱呢,还是骂咱呢?
想来还是夸的多一点点吧。
“不过人无完人,你老朱只要对得起大明的百姓,对得起这天下就行,何须要让那虚无缥缈的老天来评价你?
老朱,做好你自己就行!”
不知为何,朱元璋的眼睛突然有些湿润。
自当了皇帝后,他的耳边只出现过两种声音。
一种是“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另一种是“陛下刚愎自用,不施仁政,天必谴之”。
却从没有人和他说过,“老朱,做好你自己就行”。
在满朝文武的眼中,他是皇帝,在后宫皇后嫔妃的眼中,他还是皇帝,甚至在儿孙眼中,他依然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