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字帖,李晗又是从哪儿得到的,别说又是朋友给的啊,咱都查过来,压根儿就没那号朋友!
本想著自己这一趟瞒著李默默,翘班偷摸摸的过来,能摸清一点李晗的底细,却没想到却是越查越糊涂了。
午夜写书不易,求票票收藏,感谢书友俗人E个和素颜、伊然狠美的打赏。
第75章 大明双狙人的可行性
在李晗的古玩店中,李天明再一次无功而返。
李晗他是越来越看不透了。
一个小小的古玩店,濒临倒闭的那种,却拥有价值上亿的木雕木艺品。
一幅看不出作者的《携琴访友图》,其画功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清代名家仿作。
好吧,这还不算什么,毕竟民间藏龙卧虎,能超越名家的,也不是不可能。
但今日见识到的那幅米芾本,却彻底让李天明彻底看不懂了。
按理来说,他也在古董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本身的鉴赏能力,早已超过一般的专家,且对字画,也颇有造诣。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真迹早已失传,能够传世的摹本,也都是稀世珍品,他几乎了然于胸。
但今日店中的那一幅,他愣是看不出是谁的作品。
难道是某位历史名家还从未现世的墨宝?
对对对,一定是如此,李天明一拍手掌,他的逻辑终于闭环了。
只是,这李晗到底是什么身份,竟然还能收藏到名家尚未现世的字帖!
一想到自己死活查不出李晗的背景,他眉头一皱,这里头的门道,似乎有些深啊。
李天明越想越觉得如此,这小子看不透啊,不行,还得另想办法。
看著李天明匆匆的进来,又匆匆的离开,李晗也是一头雾水。
想不通的事就不去想,何必让别人之事来烦扰自己呢。
将米芾本收了起来,放入精致的画筒中,先暂时如此吧,待找到合适的保存方法后,再做打算。
也不知道朱元璋在信里写了什么,先看信。
拆开信封,仔细读了起来。
看到开头,李晗心怀大慰,能帮到大明的百姓,自己那天往邮箱里分批搬了一下午的土豆红薯,虽然累成了狗,但也值了。
接著他便乐开了花,没想到明初的文臣,就已经开始这么刚了吗?
竟然还敢让老朱解散锦衣卫?
虽说朱元璋也的确解算了锦衣卫,但绝不是洪武十五年。
不过,这其实是一个双方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但又互相装糊涂的游戏。
老朱自然知道文臣借天灾之口,来寻锦衣卫的茬子,毕竟民初的锦衣卫确实是大臣们的克星。
而文臣也清楚,老朱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但文臣依然装糊涂。
自然,老朱也清楚,文臣知道他老朱知道文臣心里的小九九但老朱也要装糊涂。
主打的就是一个看破不说破,朝堂的游戏,只要不是彻底撕破脸皮,哪怕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明面上都装糊涂。
主打的就是一个指东打西,指桑骂槐,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自然也留下了厚黑的政治智慧。
不过啊,老朱你知足吧,如今的督察院御史还只是让你下个罪己诏而已。
很温柔了已经。
明朝中后期,以御史为代表的清流,那是真敢玩儿命的。
动不动就玩大头撞柱子,大头撞墙壁,主打的就是一个头破血流死给看。
而且这还是光宗耀祖的事,谁要是在皇帝面前一头撞死,那叫死谏,家里的族谱都能单开一页的。
或许就是这些文臣玩得太变态了,导致明朝中晚期也出了那么多不正经的皇帝吧。
接著,李晗看到朱元璋让他去问问老天,差点没笑岔气了。
这个老朱真当咱老李是鹿力大仙呢?
虽然咱老李不懂问天,但咱懂科学呀。
这是进入小冰河时期的典型气候特征了。
小冰河时期不光表现为气温明显下降,冬季奇寒无比,而且夏季大涝和大旱频繁爆发。
不过老朱的这一次来信,倒是解决了一个史学界争执了许久的问题。
即是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的说是十五世纪明宣宗时,有的说是十四世纪末洪武年间。
从老朱的来信看,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
史学界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大明王朝的衰亡与小冰河期有著密切的关系,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大明国祚长达二百七十余年,期间天灾频发,几乎未曾间断。
尤其在明朝中后期,小冰河期的影响愈发显著,气温骤降,洪涝与大旱等极端天气接连爆发,粮食收成锐减甚至绝收。
百姓食不果腹,千里饿殍……
否则百姓也不会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了。
这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得告诉老朱,让他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有了土豆和红薯的话,单单在粮食方面,相信是能扛过去的。
土豆基本一年两熟,但红薯却大不相同,北方地区由于日照少温度相对低,一年只能种一季。
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好种植的话,一年种两季没问题。
要是两广和琼州等热带地区,温度高日照充足,只要方法得当,种上四季也是可以的。
看到信的最后,李晗抚摸著下巴,想要在大明创建狙击小组?
虽然看起来,狙击貌似就是一枪定乾坤,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却是任务取胜的关键。
潜行、伪装、隐蔽、侦查、通信,一环套一环,一个都不能少。
除此之外,狙击队员还得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临时应变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训练。
要想这些全部做到,以目前大明的实力,显然不太现实。
不过呢,有自己的帮助,培养几个简配版的大明双狙人,还是没有问题的嘛。
潜行的话,大明夜不收的名声,如雷贯耳!
夜不收早在元朝时就已有建制了,洪武早期,边军之中,夜不收就是重要的武装侦查力量,只不过到明宣宗时期,才正式成军。
要知道,夜不收可是有一套详细的训练纲领和行动准则的,其专业性比起现今特种部队,也不遑多让。
《北征事迹》记载,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大同守将郭登一边严阵以待,一边派出夜不收营救英宗。
他们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方案,详细规划了行动路线。
尽管瓦剌太师也先戒备森严,层层设防,夜不收的总旗仍然秘密潜入瓦剌营地,找到了英宗的关押地点并与他取得联系。
告知英宗当夜有五名夜不收来营救他的消息和具体的出逃路径,其过程虽无赘述,但期间的惊险和曲折可想而知。
后来由于英宗的胆怯,导致行动无疾而终,但此事也从侧面说明,只要运用得当,特种作战是能改变战局的。
谢谢书友们的票票支持,收藏也很重要哦
第76章 老朱何须让天来评价
至于伪装、隐蔽、侦查和通信,那就得靠现代装备的支持了。
星空迷彩的隐蔽性就挺不错,考虑到大明首要作战目标是大漠,那么便先采用荒漠版的迷彩。
吉利服的话,给老朱送套设计图,让他们因地制宜自己做去。
侦查的话,带夜视效果的望远镜是个不错的选择,电池的问题也好解决,还是买买买。
最后便是通信了,狙击作战的话,通信主要目的是随时向指挥部报告侦查情况,以及汇报打击效果。
通信装备无须大规模铺开,可以考虑买点专业性强的电台,再配上无线耳麦。
这一整套下来,除了枪差了那么点意思外,其余的,也是让大明夜不收,开始走进现代化了。
一想到在自己的努力下,大明边军夜不收,一个个身著迷彩服,秘密潜行在夜幕之中,那成就感油然而生呀。
说办就办,李晗闭店,然后便出门大采购了。
这不买不知道,一买吓一跳。
军品,还是有点贵的啊。
迷彩服的话,市面上买不到原品,只有高仿复刻的A货,不过加上荒漠作战靴,打折后也要大几百一套了。
一口气按各个型号大小,先买二十套,洒洒水啦。
专业级的无线电台,李晗早有心里准备,也买了十套。
只不过带夜视效果的望远镜,那是真的贵啊!
国产的还好,价格从一千到几千不等,进口的那就是各种天价满天飞了。
当然,也有便宜的,钓鱼佬专用红外夜视器材,几百块也能搞定。
只是钓鱼和打狙击,毕竟是两码事,于是便精心挑选了既能作为狙击瞄准镜使,又能作为侦查的单筒夜视望远镜。
大采购的感觉真的很爽啊,李晗突然理解为何女孩子喜欢逛街了。
回到家后,把信写好,然后又将东西分批给朱元璋送过去。
……
朱元璋最近忙得几乎都停不下来了,军器局已经开始针发枪的试生产,蒸汽机的仿制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与此同时,他也命人按照李晗所提供的矿藏图,找到了几处大型煤矿和铁矿。
虽然心中已有预期,但当矿藏真的被发现时,朱元璋的内心充满了惊喜和感慨。
老李赠送的矿藏图,对于大明而言,具有无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就算不进行工业,大明也需要大量的铁制品和钢制品,百姓的锄头、犁,家里用的锅,乃至军队用的各式兵刃,哪一个不需要铁矿和煤矿?
矿藏一经发现,矿场的建设便迅速启动,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冶铁炼钢的工厂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
而在朝堂上,李敏和杨思义两位尚书正承受著巨大的压力。
为了建设冶铁炼钢工厂,杨思义从户部调取大笔款子给了李敏,这一举动引发了文臣们的强烈质疑。
他们纷纷指责这一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是与民争利,很可能导致民间工匠破产。
特别是督察院的御史,更是蠢蠢欲动,准备弹劾两位尚书,试图阻止这一他们认为的“奢侈”工程。
这段时间来,两位尚书大人的头发那是大把大把的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