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53节

  猛地一拍朱棣的肩膀,“好小子,看来你在演武场混了那么久,也不是没一点用的嘛。”

  朱棣呵呵傻乐了起来,难得朱元璋称赞他,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爹,你看,四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嘛。”朱标乐呵呵的开著玩笑。

  “哈哈哈哈”

  众人发出了愉悦的笑声。

  天色渐晚,家宴结束后,众人逐渐散去,朱元璋也回到内殿寝宫,准备给李晗回信了。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连日来萦绕在心头的阴霾也一扫而空,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土豆和红薯为啥不多留点,那味道确实令人难忘。

  只能再等三个月,待土豆和红薯丰收后,再大饱口福了。

  摊开信纸,朱元璋下笔写道:

  “老李,最近大明接连灾难,不是洞庭洪涝,便是甘州大旱,百姓食不果腹,是你悲天悯人,赐下那土豆和红薯,解救我大明百姓于水火之中。

  否则,咱都被礼部鸿胪寺那群夫子给烦死了,说什么不施仁政,是老天在谴责咱呢。

  还嚷嚷著让咱解散锦衣卫,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这老天和锦衣卫有啥关系?

  以咱看呀,这些家伙就是心中有鬼,怕给锦衣卫给查了出来。

  更气愤的是,督察院的御史们,还让咱下罪己诏,这不是瞎起哄么。

  这群家伙就是闲的!

  幸好老李你及时送过来的土豆和红薯,帮了咱的大忙了。

  从今往后,大明将不再出现饥荒,这份恩情,咱老朱永远也还不完呀。

  虽然咱俩之间的情谊,说谢有些俗套,不过咱老朱还是得说一句,咱代表大明百姓,向你表示感谢了。

  只是咱老朱心里有个疑问,为何自大明开国以来,洪涝干旱接连不断,到如今洪武十五年,大规模洪涝已经不下十次,大旱更是接踵而至。

  莫非,咱大明真的犯了老天的忌讳?

  这些年来,还没过过几天安生日子的。

  但自开创大明以来,咱一直兢兢业业的,未怠证,也未暴政,自问咱老朱也并非昏庸之辈呀。

  老李你是神人,要不帮咱问问老天,看老天是个啥意思呗。”

  写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笑了起来,刚开始通信时,他就称老李上仙上仙的,或许人家真有那个问苍天的本事吧。

  “关于徐达他们三个对于针发枪的用法,咱和老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现阶段,针发枪和子弹才刚刚开始生产,想要大规模列装,还得等些时日。

  因此汤和的建议,确实是最合适著手于眼前军队建设的。

  不过对于你提到的狙击小组,咱著实兴趣十足,千里之外取敌将之首级,确实令人神往。

  虽千里做不到,但有了针发枪,百步穿杨还是没问题的。

  因此,这狙击的战术,能否再详细讲解一番?”

  将信写好后,送啥子礼物朱元璋又犯了难。

  对了,老李喜欢画,那自然也会喜欢书法的。

  近日,二子朱送了自己一幅《兰亭集序》的摹本,乃隋唐时楷书大家褚遂良的临摹之作。

  历朝历代,《兰亭集序》的摹本众多,但褚遂良的摹写,不光形似且神更似,以神似并重而著称。

  而且《兰亭集序》,不就是王羲之和友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时,豪情大发而随手泼墨而成么。

  用此书贴来表达二人之间如高山流水般的友情,再合适不过了。

  只不过可惜没有《兰亭集序》的真本,据传真本被唐太宗李世民给一同带入昭陵了。

  而后,昭陵被梁朝节度使温韬挖掘盗取,听说《兰亭集序》也被他一并盗出。

  至此,再无人见过其真迹。

  还真是憾事一桩呀。

  求票票收藏追读。

第74章 越来越糊涂的老父亲

  这段时间,李默默发现自己老爹有点奇怪,时而患得患失,时而神神秘秘,有时候都不知跑哪儿去了,也不见个人影的。

  可家里的买卖没出问题啊,而且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不过这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老爹似乎不怎么提李晗家的铺子了。

  看来,是自己送的老山参起到了效果。

  不过李默默眼下无暇顾及她老爹的事情,最近她忙得焦头烂额,几乎要昏头转向了。

  外省市的连锁店已经开张,一连铺开好几家,据当地的地区经理回馈,市场反应很不错。

  同时她还策划了新的商业模式,即以连锁店为平台,邀请鉴宝专家坐镇,开展民间古董的测评和比武,以此为噱头,扩大影响力。

  线下,鉴宝专家一对一和宝友见面,同时开展在线直播,迅速在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出圈。

  当然,鉴宝是表,卖东西是里,核心,是收购民间散落的宝贝。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为一个月后的鉴宝大会做准备。

  鉴宝大会,由享有全国最高影响力的央视一套精心策划并主办,旨在深度挖掘民间瑰宝,以独特视角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与辉煌成就。

  大会由国内顶尖古玩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各个民间收藏打分,然后选出民间瑰宝的前十强,再从十强中,选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一经电视台和各行动网络平台预告,瞬间在民间掀起轩然大波,迅速破圈,不少人都将家里的老底儿都翻传了,就是想找个宝贝出来,去央视展示展示。

  当然,光前十强的奖励,就足以让人眼红了,不光能在国家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一个月,而且还可获得优渥的奖金。

  这光宗耀祖的机会,民间的收藏家们可不想错过。

  李默默,自然也想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让自家公司上央视的榜单,这可比什么GG都好使啊。

  为了鉴宝大会,整个公司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了,可李天明却又玩儿失踪了。

  自从上次从李晗家铺子回来后,他便打消了兼并的念头。

  这小伙子来头不简单,偷摸摸的找人打听了李晗的底细,却什么都没打听出来。

  李晗就和其他人一样,简简单单上学,简简单单工作,社会关系也不复杂,朋友不多,能打听出来的就那几个,其中还包括许年和李默默。

  那他说的画《携琴访友图》的那个朋友,到底是谁?

  不会是他自己画的吧?

  怎么可能,年纪轻轻的怎会有那么高的造诣。

  越是如此,他就越想知道李晗到底藏了什么秘密,而且一想到李默默对这小子特别上心,他心中就觉得窝火。

  可不能让自家好白菜被他给拱了!

  ……

  当李晗收到朱元璋的回信时,他再一次感慨,老朱可真是啥都敢往自己这里寄啊!

  褚遂良的摹本《兰亭集序》,他也敢大大咧咧的送过来。

  问题是,褚遂良是隋末唐初的著名书法大家,此《兰亭集序》摹本,是在李世民的指令下,临摹仿写的。

  实际上《兰亭集序》的摹本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冯承素的神龙本。

  而褚遂良的也不遑多让,他的摹本既有王羲之书法的飘逸之感,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褚遂良的摹本被后世称为米芾本,是因为米芾曾在其上题跋。

  神龙本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而米芾本则收藏于湖南博物馆,都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但是,现在李晗手中的米芾本,却有个很尴尬的地方。

  因为其上没有项元汴的题跋。

  项元汴是明代著名收藏家和书法家,给众多书法名作作过题跋,其中便有神龙本和米芾本。

  但是,这家伙是1525年生的!

  也就是说,他是嘉靖时期的人,朱元璋送自己画的时候,恐怕项元汴爷爷的爷爷,还是个小蝌蚪呢。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有没有项元汴的题跋都无所谓,反正李晗也没打算拿出去卖。

  重要的是,褚遂良这幅《兰亭集序》摹本的成书时间,是唐初贞观年间,距离洪武十五年,已过去七百多年了。

  这米芾本,能保存到朱元璋手里,实属不易。

  可经不起折腾啊。

  这玩意,论年岁的话,和《携琴访友图》以及老朱的肖像画比起来,那是属于祖宗辈儿了。

  但凡破损一点点,李晗都得来个自缢以谢天下。

  正在柜台上研究著如何保存米芾本时,余光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进了店内。

  定睛一看,哎呦,这不是这几天老往自己店里跑的大主顾嘛。

  李天明一进到店内,便看到了柜台上垫著一大块垫毯,而垫毯上,貌似半摊开著一幅字。

  李晗这小子,到底有多少宝贝玩意?

  李天明凑近一瞧,一眼便看到,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

  顿时被吓了一跳,脱口而出道:“米芾本?”

  李晗赶紧将身子掩在字帖之上,生怕李天明的唾沫沾上去了。

  “你离远点,别一惊一乍的。”

  虽说是大主顾,但也不能这么没有边界感嘛。

  李天明后退两步,然后下意识的说道:“你去湖南博物馆行窃了?”

  李晗差点没一口老血吐了出来,虽然是老主顾,但乱说话一样告你诽谤啊!

  不过李天明的意思他懂,任谁看到自己这里多出一幅米芾本,恐怕下意识都会这么认为吧。

  摇了摇头,然后道:“这不是米芾本。”

  不是米芾本?

  李天明狐疑的看了过去,果然,其上没有项元汴的题跋,这才松了口气,还以为这小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了。

  不过,虽说不是米芾本,但为何其上字迹和褚遂良的字形神相差无几?

  褚遂良倒是不止临摹过一幅《兰亭集序》,但是,如果说是褚遂良作品的话,那纸张的质感也不对啊。

  贞观距今一千多年了,而那字帖看起来,估摸算著只有个六七百年,这年份对不上啊。

  但仔细想想还是不对,历史上,有模仿王羲之的字模仿得形神皆备的,也有模仿褚遂良的字模仿得很好的,但是……

  临摹兰亭集序,即临摹出了王羲之的神韵同时还写出了褚遂良风格的人,他却是从未听闻过!

  这历史上有这一号人吗?

首节上一节53/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