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98节

  陛下这也太厚爱徐天德了吧,就连烧鹅也御赐了?

  徐达也是被朱元璋这一顿操作给整懵了,好一阵儿后他才回想起来,当初自己患上背疽,陛下来探望自己时,说过要送自己一百只烧鹅的,陛下这算是兑现承诺了吧。

  既然烧鹅都送上门了,干脆再开几瓶好酒,一边吃喝一边商谈建军大事好了。

  反正曾经不少关键战役,不就是在一众人吃吃喝喝中定下的作战方针么,这都属于优良传统了。

  于是三人商量了整整一个晚上,在消耗了三瓶国窖1573,外加两瓶五粮液,还有数只烧鹅后,三人决定,根据奇人的海军组建建议,定下了组建海军的人员标准。

  当然,最基础的标准是,必须得会读书识字,而且还得会算术。

  按照陛下的话说,海军是正儿八经的专业技术兵种,要是大字不识一个,连个火炮上的标尺都不认识,那还怎么打炮了?

  而且海军所有人员,都必须入厂和工人一起,参与军舰的制造过程,真派个白丁过去,那就是看无字天书啥都看不明白了。

  按照这个标准的话,卫所首先就被三人排除了,卫所的兵,都是军户出身,识字的真没多少,那在卫所里基本上都是小旗以上的官了。

  如今打仗可不比以前了,现在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后,打仗的战术和以前有了本质的区别,一个卫所上千人的协同作战,小旗、总旗的作用那是无法取代,属于卫所的中坚力量,那都是宝贵疙瘩。

  真把人家的宝贝给撬走了,那千户们还不得发飙啊。

  虽然以三人的老资格而言,哪个千户没随他们打过仗,见了面都得恭恭敬敬喊一声国公爷,也不敢真给三人甩脸子,但也没必要为难人家千户不是?

  因此商量来商量去,还是从京营中挑人吧,那里会识字算术的人多。

  徐达还打算直接从帝国理工大学里去找人,不过很快就被汤和、李文忠二人给否决了。

  大学里头的,正儿八经的国之栋梁,稀缺人才,都是陛下的大宝贝,要是去那要人,不说陛下了,光是李敏就得撸起袖子和他们几个武夫拼命了吧。

  定下了方案,三人在京营战力最强的守中卫和神策卫中,精心挑选了不少既识字又机灵的士兵,而管理京营的中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就是李文忠兼任的。

  挑选好人手外,就得开始训练了,而训练的第一步,便是要让所有人都学会游泳!

  而徐达更是从海贸的船队中调了一艘船过来作为训练之用,不过当第一次乘船出海时,三人惊讶的发现,不少人都吐了。

  得,还是先习惯坐船吧。

  除了京营外,还有现有的负责海防的水军,都得改组为海军,不过现有的水军人员,虽然水性都不错,而且不少人还有操船出海的经验,但识字的著实不多,还得给他们找来先生,先教会认字再说。

  就在海军官兵的基础训练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时,李敏和杨思义也没闲著。

  拿到图纸后,李敏便召集了工业司的研究员,还有钢铁厂、船厂的以及军器局的相关技术人员,当然,刘三悟更是跑不了。

  如今工部的工业司,已经基本上脱离了生产范畴了,而成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其下设有冶炼局,便是专门负责研发新型钢铁材料的机构,还有轮船局、蒸汽局、铁路局、无线电局、军器局等部门,而军器局下,还有枪械所、炸药所、火炮所等多个研究所。

  而这些研究局,主要工作,便是和工厂对接,对工厂生产提出建议,改进生产工艺,优化流程,并解决工厂不能自己解决的技术问题。

  同时,各局还会自己对新型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在空闲之余,也会和帝国理工大学进行技术上的探讨。

  短短一年的时间,李敏已经将工业司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研究机构,研究的范围也几乎全部覆盖了大明目前的工业门类。

  除此之外,各工厂也有自己的技术研究部门,只不过和工业司比起来,范围虽然更窄,却是更加专精一些。

  将研究任务分发下去后,李敏在抽空之余,也会回到学校,继续他的电磁研究。

  经过几番努力后,吴道行和学校的老师们,又将电磁发电机更新了好几个版本,现在就等著接上蒸汽机,用蒸汽机代替人力来发电了。

  与此同时,杨思义命人也将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做出详细的调查表格,然后从户部中挑选出好些个精明能干的官员,前往江南各州府进行产业统计。

  ……

  军器局内,各研究所都抽调了所里的精干人员,集中力量攻关军舰的主炮。

  就连刘三悟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身为工部正五品郎中,统管整个工业司,关于主炮的研究试制的所有细节工作都得他来负责,因此他所肩负的重担,可不比李敏少。

  没办法,只能先停下自己一直主抓研究的全自动步枪,交给枪械所其他的研究人员,先保证全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不要停下吧。

  然后再把工作重心放到新型火炮的研究中来。

  虽然这火炮并非他擅长的领域,但刘三悟有两个优点,一是在经过流水线生产的锻炼后,他擅长将所有工程都拆分细化,然后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寻求突破。

  全新的火炮,包括炮管、磨盘式炮台、用来旋转炮台的水压动力装置等等,特别是这水压动力装置,属于全新的东西,光靠军器局一个衙门,还真不行。

  因此他还找来了工业司其他的局,机械局、蒸汽局、钢铁局等官衙一起协同研制。

  用来研制炮管的新型钢材的冶炼任务,就交给钢铁局,水压动力装置,交给蒸汽局,而剩下的像是无烟炸药、炮弹等等,便由军器局自己上了。

第339章 杨思义的野望

  刘三悟还有一个优点,便是知道专业的事情得专业的人来干。

  特别是军械这一行,外行人还真干不了,就像是炸药的配置,让不懂的人来做,那非得是非死即伤不可。

  因此刘三悟将火炮的主要试制工作,交给了火炮所的所正,周道明,而他,便和李敏一样,当起了甩手掌柜,负责协调工业司各局之间的工作便好。

  和刘三悟还不一样,周道明家传并不是做火炮的,而是做烟花爆竹的,早在大明进行工业化改革之前,因为有一手调配火药的好手艺而被招入了早期的军器局,成为一名火药师傅。

  在工部组建工业司,新设各种部门后,本来周道明想著是不是会被分配到炸药所,不过却被刘三悟给调到了火炮所,还向李敏建议给他升官当了所正。

  不光是因为他会调配炸药,而且对火炮也颇有研究,在此之前,工业司也曾尝试著改进火炮,而主要工作就是周道明在做,毕竟他算是军器局里最早接触火炮的那一批人了,而且最开始他便是负责给火炮调配火药的。

  不过在此之前,火炮所一直都是个比较冷清的衙门,和其他局所比起来,枪械所那是最热门的衙门了,毕竟时不时就得需要试制新枪,那里的人员最多,下拨的经费也最高。

  其次便是炸药所了,炸药所不光负责新型炸药的研制,还得负责子弹的改进和生产,也是大家都想去的地方。

  反观这火炮所,虽然和枪械所等一同时间成立,但那段时间大明并不重视火炮,而且相较于死沉笨重还不实用的火炮而言,针发枪、半自动步枪才是陛下的心头好,勋贵武将们的最爱。

  因此火炮所自成立之初,一直以来,便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界,要人手没人手,要经费没经费,成立许久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成就。

  这让火炮所的人在工业司里都是低人一等,就连和其他所的人见面了,都是低著头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的。

  不过现在好了,新型火炮的研制任务一下来,火炮所顿时成了军器局乃至工业司最炙手可热的衙门,那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总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扬眉吐气了一把。

  就连周道明走起路来,都比以前要额外的昂首阔步了许多。

  工业司在忙个不停,其他的工厂也是开足了马力,由于松江府的船厂还未正式投入使用,应天府最大技术最强的福兴船厂,只有将目前手中的活全都转给了盛祥、清口等船厂,而专心为新军舰的建造,扩建全新的船坞。

  就在所有人都为新的军舰而努力忙碌时,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最先实现突破的,却是定远级战舰的动力装置,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

  工业司是因为蒸汽机而组建的,因此在蒸汽机研制建造这一方面的实力最强,而且有现成的图纸在,各种工艺流程也是一清二楚,只要按照图纸来一步一步来便能实现了。

  随著舰船动力实现突破,船身的各个子部件也一样一样造了出来,传动轴、螺旋桨也一一被建造了出来。

  随即,福兴船厂也开始了定远级舰体的建造工作,铺设龙骨,建造船身,而为了方便各种大型零部件的运输,工部决定,直接在机械厂区和船厂之间,再铺设一条铁路。

  厂区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多远,十几天便铺设好了,这样大大减少了运输的麻烦,不过也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铁轨穿过了应天府的城区,一时之间,铁路沿线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了,当火车载著各类大型零部件从应天府呼啸穿过时,不少百姓纷纷跑过来看这平时难得一见的奇景。

  虽然从应天府到马岭之间也有一条铁路,但那在郊外不是,哪有在城里看得方便嘛。

  而不少小商贩更是嗅到了商机,沿著铁路线摆满了小摊儿,卖烤红薯烤土豆等各种小食,一时间买卖竟然红火得很。

  当杨思义见到这一幕时,不由感慨,铁路果然能带动经济贸易的发展啊。

  不过,这铁路可是户部拨银子修的,也不能白白给你们看啊,是不是得向陛下上个奏折,向这些小商贩收个税什么的?

  陛下在实行工业改革后,财税那是大大增加了,当时为了提高百姓购买力,还特意下了圣旨:

  军民常用杂物等税,凡嫁娶丧祭,时节礼物,染练自织布帛,农器,车船运载非贩卖货物,各处小民挑担蔬菜,溪河货卖杂鱼,竹木蒲草器物,并常用器物,铜锡器物,日用食物,一律免税。

  当然,陛下下了免税旨意后,确实赢得了众多百姓的赞美声,不过,他老人家的真实心思杨思义还是能猜透一二的。

  小商贩那点税,才能收上几个钱?开厂赚钱了,陛下自然是瞧不上了,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还能捞个仁君的好名声。

  只是现在看来,这些小商贩赚得也不少啊,蚊子腿再少那也是肉不是?

  不过杨思义也只是想想而已,这得罪人还费力不讨好的事,他可不会去干,再说了,如今国库不缺钱,光是一次海贸的收入,就是比以前一年的税收还要高出不少,就更别提各种工业品贸易所产生的税收了。

  不过,要说最赚钱的买卖,那还得是白糖,这东西不光国内卖得紧俏,在海外,那更是卖疯了。

  如今在占城开辟的种植园已经全面启动,糖厂也已经开工建设,等著投产后,更会有不少的真金白银哗哗流入大明的国库。

  而且,听说陛下早就盯上了日本的几座金矿银矿,因此还特意派出那道衍和尚作为大明使臣前往日本,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把那些金银给搬回来。

  看来道衍和尚还得加把劲儿了。

  当然,相比于这些实打实的货物交易,在宝钞进入各国流通后,那才是真正的日进斗金啊!

  只不过除了高丽和安南外,宝钞在琉球、日本等国,还只是和大明交易的国际货币,额,国际货币这个词,他是和陛下学的,估计陛下是从奇人那听来的吧。

  等什么时候,宝钞成为这些国家的法定货币后,那大明便能真正做到从经济上控制这些国家了。

  那届时,自己不光是大明的财神爷,更是众多番邦的财神爷了!

  当然,这个简单朴素愿望的实现,得需要大明拥有强大的海军才成,杨思义那是比任何人都迫切希望看到新的战舰出现。

第340章 老朱的新想法

  随著定远级铁甲战列舰的试制正式步入正轨,朱元璋也能稍微松一口气了。

  一国之稳定,无外乎士农工商的稳定,朝堂自不必说,文官基本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而武将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的都想去海外建功立业。

  经过和文坛士族一年多的较量,如今自己已经取得全面优势,只待火车全面铺开,瓦解士族基层势力,便再也没有力量能够威胁到皇权的统治了。

  而在农桑一块,在经过两广琼州的大力培育种植后,如今已在全国推广种植,在南方地区都已经收获了两季了,现在市面上红薯和土豆压根儿就不是啥稀罕物,而成了百姓重要的辅食。

  就连杨思义这位大明首席帐房先生,以前除了头疼国库税收外,还得花费无数心思在农桑上面,现在他最关心的却是,如何发展贸易,增加税收。

  想来再遇上天灾人祸,最起码在粮食这一块就不用著急了,而老李所言的小冰河期,相信大明如今也有能力安全度过!

  “工”这一块的话,以前是指手艺人,小手工业者,如今在大明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便是工业。

  这一块是发展得最快也是最好的,也是大明强大的基础。

  至于商的话,他如今倒是能摈弃以前对于商人的负面看法了,毕竟商人能带活贸易,也带来了巨量的税收。

  而且很多时候,他却也经常会用商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展开任何一个项目之前,他都会思考,能不能带来效益,对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等等。

  虽然还有众多问题,不过总体而言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让他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那便是,如果将国民生产和贸易,做好提前预计和规划,事先了解好市场需求,给各大工厂下达生产计划,是不是更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避免出现老李所言的恶性竞争呢?

  同时,也给各州府下达生产任务,比如绍兴就产黄酒和生丝,常州就生产丝绸,这样或许也能避免富裕地区出现过度虹吸的现象?

  那么重点就在于预计市场需求了,这一点又该如何做到呢,得,还得去问问老李。

  当闲下来后,朱元璋便开始给李晗回信了,同时命人特制一套最全最新的《大明志书》。

  这可是老李开了金口要的东西,可不能随便马虎应对,随便在书局里找一套就完事儿了。

  得用最好的纸张,命最好的印刷匠给重新印制一套,如果不是没有那个闲工夫,朱元璋都想自己给李晗手抄一套了。

  “老李,自拜读你上封来信后,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说实话,铁路带来的诸多改变,是咱以前从未想过的,就像是铁路的到来,能极大提高人员的流动,而人员的流动给本地人口结构带来的巨大改变,冲击士族势力对于基层的统治。

  光是这一点,便让咱感觉,以前所学的东西都是白学了。

  在以前的老观念里,咱担心的是,人口流动越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便越多,最后造成流民,后果不堪设想。

  也因此在此之前,咱命各地官府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还创建了路引这一套制度。

  毕竟元庭的灭亡,便是从无数流民开始的,想当初咱也是这流民中的一员呢。

  不过在你的建议下,大明开始发展工业和贸易,人员流动,带来的却是更多的贸易和劳动力,这显然,完全打破了咱以前的认知。

  咱认为,光是对于人口流动的管理,或许又是一套全新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其中应该包含著更为深刻的道理。

首节上一节198/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