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此时老朱你唯一能做的,便是和其他的卖家一起,争夺那可怜的一百只市场份额,你们会通过降价等手段进行竞争,原本一钱一只的烧鹅,今天你六十文可以卖,明天他就敢降到五十文,后天四十文……
最终大家陷入恶性竞争的死循环,直到所有的烧鹅都烂在手里。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参与到养大鹅的行当中来的人,或许他们以前是耕地的,又或许是种菜的,因为养鹅赚钱,所以他们抛弃了以前的行当,这便导致了粮食和蔬菜的减少。
后果会如何,就不用我说了吧。”
朱元璋的眉头紧皱,他最怕的便是,粮食减少这种事情了。
或许,在进行市场贸易之前,通过朝廷调研,提前了解市场的需求,然后再下政令,规定生产多少产品出来,这样,不就能更好的做到资源有效调配,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了吗?
想到这里,他不免有些激动起来,这个法子是否可行,还得问问老李。
“那么为了有效避免市场的盲目,此时朝廷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得发挥作用了。”
没错,就是这样,咱老朱和老李你想得那简直叫一模一样啊!
“这也是在江南地区铁路网建成之前,老朱你必须要提前进行布局,避免整个江南一带,乃至整个大明,出现烧鹅风波。
在这里,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解决方法,协调区域均衡发展!
具体如何做,让我们再来举例,这一回老朱你不是卖烧鹅的了,而是生产铁锹的工厂主。
由于你打造的铁锹,既轻巧又结实,一挖就是一麻袋颇受欢迎,而为了找到更好的钢材打造菜刀,于是你找到了开冶炼厂的徐达,两人达成协议,徐达定期给你供应上好钢材。
那么徐达在接到你的订单后,他会去找优质的铁矿石来冶炼钢铁,于是乎又找到了矿老板李文忠,让李文忠定期给他提供优质铁矿石。
与此同时,李文忠为了更快采掘出更多的矿石,决定采购更多的铁锹,于是他又找到了你。
那么在这一系列行为中,你、徐达和李文忠三人形成了一条互补的产业链,你们之间,相互提供需求,互补互助共同致富。
说到这里,老朱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按照我的规划,整个江南地区,便是要整合起来,形成这么一条甚至是多条互补互助的产业链条!”
第330章 感谢老李的馈赠
朱元璋放下信件,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睛,李晗在信中所讲述的内容,实在令他过于振奋,大脑消耗有些过度了。
而且,就这么看信的话,眼睛实在太累了。
命人将佛案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了寝宫,回到寝宫后,戴上眼镜,嗯,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虽然老李送来的宝贝有很多,不过朱元璋认为,仅就他个人而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就是眼镜了。
如今的大明,戴眼镜早已成为一股风潮,不光是文官,不少武将比如徐达、李文忠之流也喜欢戴个眼镜装斯文,就连大街上的小商贩,都会在鼻梁上架个铜架子装眼镜,好像显得很上档次似的。
或许,朱元璋琢磨著,将制造眼镜的工艺从老李那搞来,这又是一门好买卖呢。
他笑了笑,接著定了定心神,将那些有的没的给拍出脑外,继续思考著。
当李晗以烧鹅为例,提到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缩减时,其实他脑海中还冒出了另一个想法,既然市场需求减少了,那为何不开拓市场呢?
他记得以前老李在给自己讲解海贸时,就专门提到过,英吉利国殖民海外,就是一个不断开拓新市场和寻找原材料产地的过程,同理,大明在国内市场需求饱和甚至萎缩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啊!
这其实也是要打造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保证大明的海外市场不断扩大,这样就不会出现市场需求减少的情况了。
不过当看到产业链这一概念时,朱元璋的大脑仿佛被什么猛的击中了一般,一瞬间所有的思路都打开了,他开悟了!
按照老李所举的例子,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产业链,便是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的一条完整的生产链条,事实上,任何商品的制造和售卖,都存在一条从材料到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其实产业链一直都存在,自从人这种东西开始出现收买售卖的行为开始,产业链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以前的所谓产业链,相当简单粗陋罢了。
他的大脑转得飞快,所谓产业链的形成,其最基础的逻辑,就是老李以前所讲的需要和交换,这也促使了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明白了什么是产业链,朱元璋此时才意识到,李晗的野心,到底有多大,这也不禁让他怦然心动,一旦实现,那江南将变成什么样子,无人能预料!
而他也似乎更能理解什么叫资源配置整合,确保区域均衡发展了。
那么按照老李的说法,便是要将整个江南地区,用产业链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互补的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战。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朝廷具体应该如何调控,如何发展产业链条,确保区域均衡发展?
朱元璋脑海中似乎闪过一丝灵光,但就是突破不了,他冥思苦想,却是丝毫而不得。
得得得,还是看老李如何说吧,想不通的问题就去老李那寻求答案,谁让他才是大明工业化的引路人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利用产业链条,来确保区域均衡发展呢?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也是江南地区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叫做区域优势互补!
即各地发展其优势产业,和其他区域相互协调,达到互补的目的。
比如,绍兴盛产黄酒,这是绍兴的优势,而常州盛产丝绸,那么两地之间,是不是就能互相交易黄酒和丝绸,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当然,还有更进阶的方法,即将产业链条融合进去,常州盛产丝绸,而绍兴养蚕业发达,也盛产生丝,那么将绍兴的生丝运到常州进行生产,这样便避免了常州自己产生丝而造成的成本上涨了。
采用绍兴的生丝,常州丝绸的生产成本也能降下来,这便是我一开口所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整合。”
区域优势互补?
朱元璋猛的一拍脑袋,对对对,老李,不不,大师,这一次,咱老朱真的悟了啊!
同理,大明同样也能和海外的市场,将海外市场纳入大明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链条的优势互补!
不过,朱元璋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重新配置譬如生丝、丝绸的过程中,肯定会触碰到当地士族集团的利益。
比如采用绍兴的生丝,那么常州生丝集团的利益肯定会受损,如此一来的话,想要在江南形成区域优势互补,遇到的阻力肯定会不少。
虽然在修建铁路之初,自己就已经想著用铁路来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但当时的自己,可远远没有现在考虑得深远。
“当然,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意味著会将以往形成的利益集团的资源分配权,给打个粉碎,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在老朱你不想大开杀戒的情况下,如何用更为怀柔的手段来处理利益集团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开始我们说到的铁路网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第二个变化了。”
好嘛,老李没想到你在这儿等著咱呢,朱元璋一边笑骂著,一边又深深佩服,李晗的逻辑,真是一环套一环的,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铁路网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江南区域内的人员流动频率,会极速增长,这带来的后果是,原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士族宗族势力,会因为家族人口的减少、外来人口的增多,而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更有可能,原有的士族体系,会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被冲破,这样一来,原本把持基层控制权的士族利益集团,将一步一步失去对基层的控制。
这样一来所形成的权力真空,难道老朱你不心动吗?
恐怕届时,皇权不下乡的古老传统,会随著铁路的建设而一一被打破吧。”
咝~~~
看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老李所说的这些,他却是从未去思考过。
怪不得老李一开始说,要有格局,现在看来,自己的格局,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原有的士族权力体系被冲击后,而形成的权力真空,自己何止有兴趣,那简直是欲罢不能!
整个大明,有资格填补这个权力真空的,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
感谢老李的馈赠!
作为一国之君,自己应该做到高瞻远瞩,更要有前瞻性啊!
第331章 鲶鱼效应
“给你讲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老朱你吸收了多少,这样吧,我给你出个题目,在下次回信时将你的回答一同送过来,就当考科考时写策论一样。
至于行文格式嘛,尽量用大白话就行,没必要咬文嚼字的,不过却是有一点要注意,遣词造句一定要精准,不要用过多无用的赘述。”
不是,老李,你还真来考校咱啊!
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放眼这天下,只有他考校别人的份儿,没想到今次被人考校了啊!
老李你还真是古今天下第一人呢!
“题目很简单,我也不考你别的,便是在对江南进行区域资源调控时,你必须得提前了解的,便是江南一带,各州府具有哪些优势资源,这些优势资源之间应该如何互补,如何利用各地优势产业形成有效互补的产业链?
同时因为人员的加速流动,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对流动人员予以管理,如何将流动人员更好的融合进产业制造之中。”
好题目!
朱元璋读完题目后,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学以致用。
朝廷想要对江南的地区进行资源配置整合,那么就必须详细了解江南到底有什么。
不是那种江南是鱼米之乡,绍兴黄酒美名扬,苏州织造天下闻名的泛泛而谈,而是要具体到,常州的生丝优势,比起以织造闻名的苏州生丝产业而言,具体有哪些优势。
是技术,还是价格,亦或是产量等等,一旦比较出优势,又能如何进行优势互补?
这不光考验当地官员对下辖地区的了解程度,也考验户部对各地的统计能力,更考验自己作为一国之主的统筹能力。
这一项一项的,便是治理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能力啊!
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而非今日想著谁是忠于自己,明日想著谁又是个大奸臣。
老李这是在提前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呢,或许这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也可以作为考核官员的标准之一。
想到这里,他突然觉得,对于官员的考满,标准必须要重新制定了。
“其二,铁路网的建设所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我将其称之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后颇有些无语,这是个什么词儿,看著还挺有胃口的。
要整生僻词汇,老李你也整一些看起来上档次一些的吧,像什么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这些,一看就充满了玄机。
像这个鲶鱼效应,看起来就像是和养鱼有关,而且,鲶鱼是什么鱼,自己咋从未见过,能吃么?
“鲶鱼是什么鱼老朱你不用管,这玩意儿原产地在非洲,味道还算不错,刺少肉多,肉质鲜嫩,等以后大明船队能航行到非洲时,能引进回来作为食用鱼也是极好的。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要和你讨论这种鱼如何吃,而鲶鱼效应,和鱼也没有任何关系。”
刚才咱老朱看信差点没流出口水来,还在想著鲶鱼肉到底有多鲜嫩呢,结果老李你说鲶鱼效应和鱼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何取了这么个破名啊?
害咱老朱还在这儿瞎想半天,不行,今晚得让御厨做鱼吃。
“鲶鱼效应,原本的意思是,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额对了,沙丁鱼在大明的名称叫,即在运输过程中,加入鲶鱼可以激活的生存环境,使它们更加活跃,从而减少缺氧死亡的概率。
这种现象,便称之为鲶鱼效应,对应到市场经济生活中便是,通过引入外来因素或者强者,激发弱者或内部成员的竞争活力,从而提高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
原来如此,朱元璋摸著下巴,他自然是知道的,宋朝时的渔民便在东海一带捕捞到了,当时也被称为沙鱼,现如今,也成为沿海一带的主要食用鱼了。
要不,今晚就让御厨做汤吃?一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肚子似乎还咕噜咕噜叫了几下,竟感觉有些饿了。
停停,打住,咋尽想著吃去了,都怪老李,尽把自己往吃鱼上带。
自嘲的笑了一下,朱元璋却是想到另外一个例子,当初加入义军反抗元庭时,徐达因为和自己是发小,所以早早就加入到自己麾下了。
虽然徐达智勇双全,不过在屡建奇功后,却是有些骄傲自满,从而产生了懈怠心理。
而后,随著另外一个更猛的猛将常遇春的加入,徐达或许是感到自己地位不保,又开始认真起来,接连又立下赫赫战功,包括鄱阳湖大捷,一举歼灭陈友谅主力六十万。
这或许就是鲶鱼效应的表现之一吧,常遇春便是那条勇猛的鲶鱼。
“那么说回原来的话题,江南地区因为通上铁路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自然会吸引外来的人力和资本,这些便是一条条的鲶鱼。
由于外来户的涌入,将进一步打破江南各地原有的人口结构,随即而来的,将是原有的宗族地方势力,将进一步被瓦解。
而本地的利益集团在受到威胁后,他们所能做的,除了和外来户展开竞争,为了生存下去,他们还会如何做呢?
除了依附朝廷,依附皇权,对于他们而言,恐怕选择也不会太多吧。”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