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哪里能赚钱发财,人们便往哪里去,便是这个道理。
而富裕的州府,便是百姓们梦想中能发财的乐园,特别是铁路网架设好之后,更是如此!”
朱元璋不自觉的点头,对于这个观点,他再同意不过了,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去,古往今来,无论是谁,特别是商贾更是如此。
“此乃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没有协调好的话,那便是一场潜在的危机。
而前边我所提到,人便是最重要的资源,当各地的人力资源都向一个州府集中后,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富裕的州府将不堪重负,即便拥有再多的人力,但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的话,这些多出来的人力,那就不是资源了,而是不稳定因素。
老朱你一定对流民的印象非常深刻吧?
而与之相对应的,那些在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州府,将会在铁路网建成后,加速流失自己的资源,特别是人员的流失。
人越少,财富便越少,而财富越少,百姓则更会离开,去寻找能获取新财富的地方。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句话对应到单个人身上时,可以当成笑话听听,而一旦发生在群体身上时,那对于本地州府而言,就是一场恐怖的噩梦!”
看到这里,朱元璋几乎惊出了一身冷汗,原以为只有天灾或是战争出现时,才会有流民,没想到在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流民!
而且老李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虹吸效应已经发生了,而且现在还在持续之中。
从工业化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向应天府和松江府集中了,光是应天府去年小半年,便新增接近五万户人口。
这在此之前,是完全不敢想像的!
只不过那时的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因为人口的增加,给工厂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而应天府也足够大,所以根本就没有人意识到,这会是个大问题。
而照老李所言,一旦应天府的人口达到饱和,那将是一场谁也预料不到的危机!
幸好有老李提醒,看来以前自己想得还是太天真了,有老李的保驾护航,自己才能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否则一步错那就是步步错,最终会达到无法挽回的余地。
那么又该如何应对虹吸效应呢?
“当然,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力资源的集中并非坏事,因为这能给工业带来足够的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之所以我现在就要提前告诉你虹吸效应的概念,便是为了配合江南地区铁路网的建设,避免经济中心过度虹吸周边,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那么老朱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避免过度虹吸呢,方法一直在你手中,我早告诉你了哦。”
第328章 看不见的手
这是……
看到这里,朱元璋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老李这是啥情况,咋还考校上自己了?
这是怕自己把以前所学的东西给忘了还是怎的?
话虽这么说,不过朱元璋却是脑袋转了起来,开始思索回忆起以前李晗传授给自己的真传。
那么,老李所说的,那个早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对了,朱元璋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
以前在老李讲到贸易和货币时,他便专门提到过,为了避免货币被少数人过度集中,需要朝廷进行调控,额对了,咱老朱记起来了,就叫看得见的手!
这么一想的话,朱元璋的思路全打开了,当时老李就提到了,为了避免发达地区过度吸收落后地区的资源,便可采取转移支付的手段,来对落后地区进行补贴。
看来在那时,老李便已隐晦的告诉自己虹吸效应这一概念了,如此一来的话,老李说得没错,方法确实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便是朝廷那只看得见的手!
想到这里,朱元璋顿时心情大好,再一次为自己的机智感到高兴,此时他的心情,就像是幼时念私塾时,先生让自己背书而自己背出来了一样。
那么应对过度虹吸的策略,便是转移支付了?
带著自己猜测的答案,朱元璋继续看了下去。
“想必老朱你已经回忆起当初和你讲的工业反哺农业了吧,没错,这个方法就是利用朝廷那只看得见的手,来避免应天府和松江府对周边区域的过度虹吸。
概括而言,便是十四字真言,朝廷积极调控,确保区域均衡发展!”
看看,看看,就说咱老朱机智吧,嘿嘿!
朱元璋心中异常得意,要说自己最放松的时刻,便是读李晗的来信,而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回答出老李的问题了。
不过这十四字真言,概括得还真是精确,区域均衡发展,也即是让各地都有钱赚的意思吧?
“那么在详细展开之前,我们还得了解一下,朝廷这种看得见的手,以及看得见的手相对应的概念,即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朱元璋又愣住了,这些概念咋都是一套一套的,层出不穷,老李啊,你肚子里到底还有多少货,怎么感觉跟掏不完似的,怕不也是个知识的聚宝盆吧?
“朝廷这只看得见的手,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宏观调控,简单而言,便是朝廷通过制定各种政策,下达一系列决策,来协调经济发展和市场贸易的行为。
就像是以前和你提到的转移支付,便属于宏观调控的其中一种行为,而更多的,像是决定发行宝钞的多少,亦是如此。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吧?”
嗯,老李你这么一说的话,确实简单易懂,宏观嘛,便是让咱老朱带领著朝廷,从整个大明全局的角度考虑,调控,便是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那么看不见的手,相应的概念要比宏观调控要抽象一些,我尽量说得简单易懂一些。”
老李,你尽管放马过来,咱老朱经过这么多封信的薰陶,脑子可比以前好使多了!
朱元璋很有自信,然后他便傻眼了。
“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而言,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著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机制是啥,市场规律又是啥,什么又叫经济人理性原则,啥又是理性选择?
老李,你咋又干这缺德带冒烟的事情,这每一个字咱老朱都认识,可组合到一起,这都是啥跟啥啊!
一时之间,朱元璋的心情仿佛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著实有些刺激,刚才还在洋洋得意,此时却是升起深深的挫败感。
呵,杨思义老匹夫不是自诩大明财神爷么,仅仅两次海贸,只不过带来几百万贯的进帐,就把那家伙给狂的,认为自己精通市场贸易了,就连走起路来都额外的昂首阔步。
真得把这段话扔给他看看,让他也见识见识,啥叫市场机制,啥叫市场规律!
“当然,这么说的话可能太抽象了,我在这里还是举个例子吧。”
老李啊,你也知道自己太抽象了啊,不过举例子最好,咱老朱最喜欢看你举例子了!
“比如老朱你是卖烧鹅的,每天正常能卖出一百只左右的烧鹅,每只烧鹅卖一钱银子,那么在正常情况下,为了保证每天正常供货,你会每天从农户手中收购一百一十只大鹅左右。
而这十只大鹅的数量,便是你供货的冗余,即便卖不出去,也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损失,因为保不齐哪天就会多卖一些。
而农户则会根据你的需要,来控制养殖大鹅的数量,如果养殖过多的话,他卖不出去则会亏本,同理,你也不会收购过多的大鹅,因为同样会亏本。
在这一经济活动中,你、养殖大鹅的农户和购买烧鹅的客人,三方共同构成了一个烧鹅市场,你们三方,便是这个烧鹅市场的经济人。
你所收购大鹅的数量和卖出的价格,是你根据市场的需求判断所决定的,同理,农户养殖大鹅的数量,也是他根据市场的需求所判断出来的。
上述这一套行为模式,便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规律。
那么这种基于市场规律而做出的理性判断,便叫做经济人理性原则下的理性选择。
这么说老朱你能明白吧?”
能倒是能,只不过在老李你的嘴里,咱老朱从生产锄头的工厂主,一举变成了卖烧鹅的小商贩了呀。
朱元璋忍不住呵呵乐了起来,整个大明,恐怕也就只有他敢这么和自己开玩笑吧。
不过自己却丝毫没有半点怒意,反倒有种乐在其中的感觉。
在老李的例子中,扮演各种角色,还真是令人有种全新的体验。
或许,自己等空闲下来,真去买卖烧鹅看看,也切实感受一下市场的经济活动?
第329章 产业链
“那么看不见的手,简单而言就是市场规律,便是市场规律,在无形中指引著你和大鹅养殖户收购和养殖大鹅的总数。
也就是说,市场,便是通过市场规律这种看不见的手,来调整大鹅这种资源的配置。
在这种配置机制下,社会便形成了分工,有人卖烧鹅,有人就会养大鹅。”
这么一举例的话,咱老朱便了然了。
朱元璋满意的抚著胡须,颇有一种智商陡然上升的优越感,这老李啊,就喜欢故弄玄虚,也犯那些酸儒文人的臭毛病,有时候就喜欢用那种谁也看不懂的生僻术语来唬人。
哪怕是孔圣人在世,也得被他唬得一愣一愣的吧。
直接举例子多好啊,一目了然一看便知的,虽然看不见的手的概念确实抽象了一点,但咱老朱已经彻底明白啦。
烧鹅这个例子,可以替换成任何售卖的货物,就像是那些开在应天府的工厂,每日为了订单而没日没夜的开工生产。
以白糖为例,便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满世界收购甘蔗制造白糖,而两广琼州的甘蔗种植户,便为了满足糖厂的需要,而大面积种植甘蔗,这便是经济人在市场的指引下做出理性的选择。
瞧瞧,多简单的事儿呢。
朱元璋一边得意的笑著,一边继续读著信,然后他便不淡定了。
“不过,市场在多数情况下并不理性,发疯的时候居多。”
朱元璋的眼珠子顿时就瞪大了起来,老李这是啥意思,这个转折让人颇有点猝不及防啊!
“因为贸易的本质是逐利,而在利益面前,能保持理性的人又有多少,因此市场实质上是盲目的,我还是继续给你举例子吧。
依然是卖烧鹅的剧情,此时老朱你依然每日卖出一百只烧鹅,而养殖户依然根据你的需求而选择养多少大鹅,此时市场还是理性的对吧?”
嗯,没错,朱元璋跟随著李晗的思路不自觉的点点头。
“就在老朱你日复一日的卖著烧鹅,大家稳稳当当过著日子时,此时,市场中突然杀出一名不速之客,此人名叫徐达,颇爱吃烧鹅。”
一看到徐达的名字,朱元璋忍不住噗嗤一下就笑了出来,刚才就觉得例子中少点什么,这样一看的话,嗯,对味儿了。
对了,说到烧鹅的话,朱元璋此时一拍大腿,他突然想到了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自己好像还欠著徐达那厮一百只烧鹅呢。
下次给他补上。
“这徐达啊,每天无烧鹅不欢,不光他爱吃,家里人也爱吃,更爱请大家吃烧鹅,一天就要买五百只烧鹅。
这五百只烧鹅叫什么,叫新增市场需求!
一下子市场增加了五倍,这下子老朱你是不是得小小的发疯一下了,于是你开始加倍从农户手中收购大鹅,你一加倍,农户也疯了,于是开始成倍增加养殖数量。
但是,市场上可不止老朱你一个人能卖烧鹅呀,别人眼见老朱你卖烧鹅卖疯了,于是开始眼红,于是他们也开始卖起了烧鹅。
卖烧鹅的人一多,大鹅的需求就增加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参与到养殖大鹅的行为中来。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养大鹅,越来越多的人卖烧鹅,但是,吃烧鹅的人就只有那么多,直到有一天,徐达吃烧鹅吃腻了,决定暂时不吃烧鹅了,那么此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看到这里,朱元璋想都不用想,烧鹅卖不出去,那么剩下的烧鹅只会亏损在商贩手中,而养殖大鹅的农户也跟著一起倒霉,除了自己吃,没有别的办法。
这,就是老李在提醒自己,市场是盲目的!
两个简单的例子,朱元璋便将市场的本质了解得一清二楚,不过此时他并没有刚才那般的高兴,而是陷入了思考中。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作为大明的统治者,又该如何处理?
莫非,这便和老李所说的宏观调控有关,那么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又该如何发挥作用呢?
政令,决策,那只是方法和手段,总不能下令禁止百姓不要卖这个卖那个吧?
那自己真的就成昏君了,朱元璋自嘲般笑了笑,治理国家,引导市场健康发展,肯定不能如此简单粗暴了。
还是先看看老李怎么说吧,他继续读信下去。
“想必后果你也已经猜到了,没错,当市场达到饱和后,甚至需求开始减少后,那么此时,市场需求又回到了原来的一百只的状态,甚至会更少,可此时市场上除了老朱你之外,却多了众多的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