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68节

  但他却丝毫没有理会,甚至都不让太监给自己扇风,他的心思,此时全在火车头上。

  他要亲眼见证大明第一台火车头是如何诞生的!

  看在工人们用著各种工具,将一个个零部件拧在了一起,那井然有序的场面,有一种令人无法言喻的特殊美感,当真比任何画卷都更为美妙啊!

  坚硬的钢铁,和轮番敲打的大锤,形成了一副无与伦比的工业美画!

  朱元璋内心也是思绪万千,这才是大明力量的源泉啊,煤炭是工业的食粮,钢铁是工业的骨架,骨架越硬,大明便越强!

  渐渐的,工人们小心翼翼的将早已组装好的新型蒸汽机给吊装进了车架底盘上,用巨大的螺丝拧紧,紧接著不少工人又拿著工具走上前,有的装传动轴,有的装轴承座,忙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随著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朱元璋看到,火车头已经逐步成型,随著主体框架被安装了上去,终于,在众人的见证下,大明第一个火车头组装完毕。

  现场所有人,既是激动又是紧张,所有人都将目光死死的钉在火车头上,那黝黑的车身,粗犷的外形,犹如一头凶猛的钢铁巨兽,浑身上下散发著钢铁的雄浑气息,巨大的锅炉如同沉睡的火山,表面那厚实的钢板,却难掩其内蕴藏的磅礴力量。

  “陛下,还请陛下下令试车!”

  李敏难掩心中激动之情,颤抖著声音对朱元璋道。

  朱元璋亦是异常激动,看著眼前的钢铁巨兽,就如同当初见到蒸汽船一般不可思议。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沉声道:“朕,准了,即刻开始试车!”

  随著朱元璋一声令下,车间内传来此起彼伏的喊声,“陛下恩准了,所有人准备,试车!”

  虽然朱元璋等人很想亲自站在火车头里,就像是蒸汽船第一次适航时,亲身体验一番,但奈何火车头内空间实在狭小,当司机、副手、伙夫等人钻进去后,便实在没有多余的位置了,便只能叹息作罢。

  朱元璋此时掏出了手机,打开摄像模式,他要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给记录下来。

  一旁的徐达看著手机眼睛都直了,这玩意儿他可是想了好久了啊,听女婿说在绍兴时,便是这手机记录下了倭寇的实证,立下了大功。

  听说手机是奇人给送的,要不要问问陛下,也让奇人送自己一台呢?

  一边胡思乱想著,一边看著火车头,徐达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奇人带给大明的变化,实在超出所有人的想像,也不知道未来他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朝著一旁正紧张观察著火车头的李文忠小声道:

  “思本,你说咱当初设想的,将蒸汽机装入车厢里,然后造出不用马拉便能自己跑的蒸汽车来,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啊!”

  李文忠点点头,目光却是一动不动的盯著火车,下意识道:“听说火车头后边会拉上一截又一截的车厢,要是在车厢内能装上炮就好了!”

  徐达很是赞同的点头道:“没错,如果还能在蒸汽船上装上炮,那咱大明在大海和陆地上,那就真的是天下无敌了!”

  “只不过这火车得跑在铁轨上,能够机动的地域还是太少了。”李文忠的表情有些惋惜。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不需要铁轨的蒸汽铁甲车也能造出来呢?”徐达倒是畅想开了,“或许可以去问问奇人,看他老人家有没有法子。”

  就在二人感慨时,火车头内,司机仔细检查著每一个部件,从锅炉的燃烧情况到车轮的润滑,再到控制杆的灵敏度,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

  其他的人则在一旁紧张地忙碌著,伙夫在添加煤炭,副手在调整气压,确保机车处于最佳状态,随著一声响亮的哨音,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人群中的议论声渐渐平息,只留下心跳与机车内部机械运转的轻微响动交织在一起。

  突然,司机猛地一拉控制杆,机车瞬间活了过来。伴随著“轰隆隆”的巨响,蒸汽机车头缓缓启动,巨大的轮子开始缓缓转动,地面似乎都在颤抖。

  紧接著,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著它向前,速度越来越快,稳稳前进,势不可挡。

  看著火车头缓缓启动,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发动了,发动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工厂里的每一位工人,虽然脸上布满了污渍和汗水,但也掩盖不了他们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大臣勋贵们虽然碍于身份,没有像工人般欢呼,不过每个人的激动和喜悦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朱元璋脸上满脸的兴奋,这一天,他再次见证了奇迹!

  老李啊,这一刻咱老朱真想和你一起分享,朱元璋一边用手机拍摄著,一边想到。

  随著火车头缓缓驶出车间,众人也一路跟随著走了出去。

  一会儿后,火车蒸汽从烟囱中喷涌而出,化作一朵朵壮观的白云,在蓝天下划出一道道绚丽的轨迹。

  随著火车头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快,便飞速跑了起来,这一刻,所有人再次被震撼了。

  人们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难以置信地看著这一幕,那不仅仅是金属的轰鸣,更意味著大明帝国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无数的工匠们眼眶湿润了,李敏更是激动得不能自己,这一刻,他见证了从马车到蒸汽机的跨越,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列火车的启动,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打开!

第277章 大明工业之现状

  火车头的试车成功,铁路也已开始铺设,接下来火车头该进入量产阶段了。与此同时,新的蒸汽船也准备开工建造。

  这也意味著,工厂车间需要更多的熟练技工。

  朱元璋拖著疲惫的身躯回到寝宫,不过精神却是异常饱满。

  给自己倒上一杯可乐,加上冰块一饮而尽,顿时浑身的燥热被一扫而尽,舒畅。

  凉爽了一点后,激动的心情也逐渐恢复平静,脑海中也开始思考起了大明的未来。

  如今大明的工业也初步形成体系,也形成了以采矿、钢铁冶炼锻造、机械制造为支柱的产业。

  除此之外,也有好几个大型糖厂,但是纺织业、丝绸织造等依然集中在士族手中,并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这离朱元璋所憧憬的英吉利式大规模纺织业生产集群,还有遥远的距离。

  除了新船厂建在松江府外,其余主要工厂都集中在应天府,但在应天府之外的州府,还并未形成产业集群,很多州府,只拥有一两个只能从事简单加工的工厂,造一点农具和炊具什么的。

  甚至在更偏远的地方,还和以前一样,工业还处于手工作坊的阶段。

  因此著眼于整个大明的话,事实上整个工业制造依然不够强大,很典型的就是大明各个阶层对工业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甚至是海外也眼馋大明的商品。

  这一次各番邦国前来大明,便都是带著贸易的渴求来的。

  可大明的制造力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渴求,就像是煤炉厂,从全国飞来的订单都排到明年了,哪怕工厂一再扩招,也根本忙不过来。

  这便是目前大明的工业现状,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朱元璋叹了口气,他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解决眼前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建厂,持续扩大生产规模。

  可是,人手从哪里来呢?

  造车需要工人,造船需要工人,造枪更是少不了工人,矿场、机造厂、钢铁厂、糖厂等等,都眼巴巴的等著补充更多的人员。

  虽然北伐和南征抓获了近二十万俘虏,但在和安南签订了合约后,北伐所抓获的俘虏都被遣往安南采矿,而安南的俘虏,则都在铺设铁路。

  在去年年底,杨思义曾统领户部做过一个全国的人口统计,目前大明共有人口六千一百余万,这其中,刨去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哪怕是加上适龄妇女,也只有三千万左右,还要抛去两千多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

  那么合适工业生产的,也就是几百万左右,还要抛去一百一十万大明官军,而剩下的人中,识字的,不到其中的三成。

  而且这三成人,还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能不能有效组织起来生产还是个问题。

  也就是说,真正能进厂的合格工人,也就一百来万左右,这还把那些一心想科考当官的人给算进去了。

  虽然不少简单的工位不需要工人识字,只要有胳膊有手,有把子力气拧螺丝就行,但是很明显,他老朱需要的是有文化的工人。

  你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去锻造钢铁,听不听得懂指令工号那还是小事,一个不小心把自己掉进熔炉里那就是大事了。

  就更别说造枪、造机器这些技术性要求更高的工位了。

  因此唯一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是按照李敏所提议的,创建三级教育体系,将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从娃娃启蒙时开始教起。

  办学需要钱,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钱不是问题,来自文坛的阻力才是最大的问题。

  真想把那群家伙通通都抓进工厂去,让他们也尝尝生产的辛苦是什么滋味,否则他们一边高高在上的享受著工业制造带来的实惠,一边却对工业生产嗤之以鼻。

  朱元璋狠狠在心里暗骂著,一边又习惯性的走进佛堂,然后便看到佛案上来了新的信件。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老李一定会有办法的,朱元璋心中一喜,他已经对李晗产生了盲目的自信了。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老李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佛案前,迫不及待的打开信封,然后认真读了起来。

  “老朱啊,首先要和你明确一点,我也不是无所不能,这个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东西是我不会的,比如生孩子这事儿我就搞不定。”

  刚看到开头,朱元璋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重重的拍著大腿,这老李,真是想笑死人不偿命么?

  一时间朱元璋笑得嘴角都疼,但还是忍不住想笑,老李啊老李,这不是你一个人不会,天下所有的男人,都不会生孩子啊!

  这老李啊,也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这些俏皮话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只不过只要老李你想的话,大明会有无数的姑娘争先恐后的为你生孩子的。

  对了,以后如果徐天德那老匹夫还在自己面前吹嘘他无所不能,那咱老朱就让他自己生孩子去!

  “读了你的来信后,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大明其实人才辈出,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一旦能够打破思维定式,他们一定能还你一个奇迹。”

  呵,老李这话说的,咱大明肯定人才辈出啊,朱元璋心中有些小得意。

  “李敏所提出来的创建高等学府、中等技术官学和对娃娃进行启蒙教育的三级体系,这是一个天才般的设想,也是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人才的人才制造机。

  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综合细化一下这个教育体系,以便为大明提供德智兼备的人才,当然,在讨论这个教育体系之前,我们得先解决文坛的问题。”

  朱元璋的嘴角忍不住翘了起来,露出一丝有些阴险的微笑,嘿嘿,咱就知道老李有办法,而且他的办法,肯定能把那些迂腐文人给拿捏得死死的。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文人们气急败坏但是又无能为力的表情了。

  “首先老朱你得明确一个观点,即儒学属于中华传统思想的核心,儒学和其他思想如道家、释家以及其他诸子百家构成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基底,是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乃至永远生生不息的源泉。”

  没错,朱元璋重重一点头,关于这一点,早在关于中华文明特点的时候就讨论过了。

  “因此儒学本身无罪,有罪的,是那些打著儒学的旗号掌控了话语权,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对新生事物进行压迫,阻碍国家进步发展的人!”

第278章 主次矛盾

  没错啊,老李这话说得简直太对了,那些阻碍工业发展的迂腐文人才是坏人!

  朱元璋在心中想著,继续看了下去。

  “事实上,儒学本身而言,对于新生的事物并不排斥,甚至其对于所有新生事物所持的态度,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铭记于心的。

  《中庸集注》中所言‘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这体现了儒学对于事物发展的平衡和适度的追求,对于任何事物,我们所需要秉承的态度,便是平衡和适度的追求。

  《易传》有云‘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周易正义》也提到过,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这充分表明了儒家认为,万物都是在不断地生成、变化和发展中,这种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过程,正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新生事物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其认为新生事物的产生是宇宙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果老朱你能够认同这一点,那么我们便可以此来作为反抗文坛的思想基础。

  当然老朱你麾下大儒如云,就像是方孝孺,对于儒学经典的理解,肯定比我深刻得多,具体如何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在思想上战胜对手,得靠他们来操作,而我在这里要传授于你的,是如何进行斗争的方法论。”

  啧啧,老李,谦虚了啊,我看你就是想偷懒,所以故意拔高方孝孺他们吧。

  经过这么多次通信交流,朱元璋早已认定李晗无所不知,乃天下第一博闻广记之人,他才不信李晗对于儒家的理解,没有方孝孺那小伙子深刻呢。

  不说别的,光是他以前所说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所融合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石,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永世流传,光是这一观点,就已经超出大儒们太多了。

  他是站在整个历史的维度来理解儒学的,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咱老朱看来就没几个大儒能做到。

  不过老李所说的方法论,又是何种方法,老李这家伙鬼点子最多了,鬼点子就鬼点子嘛,还非得整出方法论这般高深的词汇。

  “那么接下来,我便传授于你报纸的进阶使用方法统战!”

  统战?

  这个词令朱元璋不由浑身一震,虽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总感觉有种凌厉而肃然的杀气扑面而来。

首节上一节168/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