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学大会时,老李已教过自己以官府邸报为基础,办设报纸,以此来争夺和文坛的舆论话语权。
而这一招也确实好用,报纸发行之处,便一下子将民心归拢过来,让百姓都站在了自己这一边。
而如今,报纸已经成为大明最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了,甚至在方孝孺的主导下,官办报社已经出了好几份报纸了。
而报纸也成为全国各阶层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甚至是许多番邦,都通过报纸来获取大明朝廷信息。
就像是南征安南时,报纸的宣发,便为朝廷争取到了所有百姓的支持,不少番邦也深受报纸影响,对安南黎季嫠也是口诛笔伐。
虽然从应天府发放报纸到全国各地需要耗费一些时间,不过方孝孺考虑在各州府也兴办报社,通过无线电手台传递朝廷最新信息,以便在更短的时间内让百姓知道朝廷的动向和举措。
这便是舆论的力量,而如今不少百姓都想进入工厂做工,除了因为挣钱多外,报纸的宣传也功不可没。
现在老李又要传授于自己报纸的进阶用法,看来这家伙的新奇思路,总是层出不穷啊,自己得好好学习学习了。
“在论学大会时,我已经教过你,用报纸进行舆论宣传,让百姓了解工业的重要性,从而获取民心。
那么这一次,我们便更进一步,利用报纸,对文坛进行分化,在文坛内部,寻找支持的声音,并将反对的声音降到最低。”
这到是个好思路啊,朱元璋眼睛一亮,自己咋就没想到呢,还是老李的脑子好使。
俗话说文人相轻艺人相贱,文坛也不是铁板一块啊,他们互相之间的矛盾,也挺深刻的。
“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得了解在大明工业化的道路上所面临的阻碍,其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又是什么,分清主次,才好开展工作。”
咱就说嘛,矛盾!
朱元璋不由有些沾沾自喜,老李也提到矛盾了,说明自己想得没错,已经跟上老李的思路了。
“主要矛盾,其实老朱你在上一封信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咱们可以更深入一些,便是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
嘿嘿,没错没错,老李你这话说得真对!
朱元璋心中更加得意了,能够获得李晗的赞同,是他最为开心的时刻了。
“那么何谓次要矛盾呢,很简单,便是文坛内部之间的矛盾,毕竟文坛也不是铁板一块。”
瞧瞧,老李和咱想得一模一样,看来咱老朱也深得老李几分功力了啊!
朱元璋越来越得意,不过接下来他看到的,却是令他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这些都很好理解,那么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文坛内部继续细化,即文坛内,肯定有支持教育改革的,这一部分人天然便是我们的盟友,是一定要拉拢过来的。
而有一部分人,虽然不支持教育改革,但是支持工业化发展,这一类人,可以是小手工业者,也可以是小地主,小工商业主,需要进行思想工作,将他们也变成我们的人。
而还有一部分人,便是左右摇摆不定的,俗话说墙头草的一类,这些人其实最好办了,哪边强他们就帮哪边,无须花费太多心思。
而最后一部分,便是文坛中的死硬派,最古板也是最腐朽的一群人,这些人,便是地主士族阶层的中坚力量,也是我们需要坚决打击的对象!
你看,将文坛细分之后,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是不是思路就清晰许多了?”
看到这里,朱元璋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突然间他想到,早在论学大会之时,其实老李就教过自己这个方法了。
即将百姓和文坛区分开来,在老李的讲解中,自己明白了,也利用报纸,将百姓的民心全部归拢。
这是老李教给自己的方法论啊,可自己被俗世所烦扰,事务太多,将这个方法论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得亏现在老李又一次点醒了自己,否则自己一看到文人反对,只知道干着急生气,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第279章 无解的阳谋
“在区分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又是骑墙两边倒的中间派后,我们要做的,便简单许多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便是将朋友变得更多,让敌人变得更少,将最顽固的敌人孤立起来,让他们当井底之蛙去吧。
那么接下来我们便来讨论讨论,如何运用报纸的舆论手段,分化文坛,将话语权彻底从他们手中夺过来,也让科学这一门学科,成为大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来促进工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见信中开始说到重点了,朱元璋屏气凝神,心情也不由跟著紧张起来。
“其一,由缺乏工人而引起的教育改革的问题,虽然是朝廷的问题,但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因此不应该由朝廷,更不应该由老朱你一个人来背负。
那么我们要做的,便是将这个问题,抛到民间,抛给社会吧,那么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让方孝孺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吸引所有人来讨论。
文章具体为何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工业对大明百姓、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二是缺乏工人对工业乃至对百姓民生会造成何等严重的影响。
文章的著眼点,在于严重影响,老朱你要记住,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所有人的通病,即坏消息一定传播得比好消息快而且广。
所谓积善三年人不知,作恶一日远近闻,老朱你在农村待过,肯定知道在村里边,谁谁做了什么好事讨论的人肯定不多,而一旦谁家娘子偷汉子,一定会被嚼舌根的在一日内给传遍整个乡里。
倒不是因为民众喜好坏消息,而是坏消息更具有讨论的属性。
究其根本原因,便是坏消息,能够很自然的勾起民众心中的危机感,便是有一次无伤参与的有惊无险的刺激经历。
那么我们便是利用这一点,来引起民众的广泛兴趣,尽可能快的在整个大明制造舆论热点。
这便是第一步,制造社会热点,重点是在大明所有百姓乃至文人心里要埋下一个概念,即工业是大明命根的概念,工业化受阻,会带来可怕后果,这也为我们后续的步骤埋下伏笔。”
啧啧,朱元璋又是摇头又是忍不住呵呵直乐,谁家娘子偷汉子这种粗鄙的话从老李这般逍遥的人物嘴中说出来,还真是……一言难尽啊。
还真是接地气呢,这种感觉就像是佛堂中的供奉的佛祖突然偷偷摸摸吃供果一样。
不过老李这番例子却是极其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为何要在报纸上刻意制造负面的消息,来吸引民众的关注了。
那么埋下伏笔后,接下来又该如何行动呢?朱元璋的好奇心已经被彻底吊了起来。
“当民众的注意力,都被这个议题吸引后,再进一步发表文章,指出工人缺乏的问题背后,是因为教育对技术的缺失所导致,到这一步时,便不光是制造热点的问题了,而是要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一旦有人讨论,便会形成观点,观点有相同自然也有对立的,这进一步分成派别,这样便可以初步区分文坛内,哪些人支持教育改革,哪些人反对了。
在这一阶段,便可利用报纸广泛吸收文坛众人的投稿,这样便可区分,哪些人支持教育改革,哪些人支持工业化却反对教育改革,哪些人反对工业化。
至于那些中间骑墙派,没有自己的观点,更不会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老朱你也不必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人身上。
这一招,叫做请君入瓮,当然老朱你也可以称其为不打自招,这不仅是为了区分文坛内部的派别,也是为了更好的分化离间他们。
文人见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自然要驳斥一番,投稿发表观点,是使命也是天性之使然,没有一个文人会拒绝,这是阳谋,无解的阳谋!”
看到这里,朱元璋终于感受到了信中蕴含的丝丝杀意,这一步一步的,让反对教育改革的文人,心甘情愿的走进为他们编织的大网之中。
“那么接下来就是关键的第三步了,便是上边提到的离间,当然,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引战’,或者说是挑拨文人不同派别的对立,让他们从内部自我分裂。
便是在文人之间互相引战,让文人来打败文人!”
老李,你终于图穷匕见了啊!
朱元璋感觉头皮开始发麻了,老李这完全就是杀人诛心,杀人不见血!
而互相扎向对方的利刃,虽说是大明提供,但却是他们自己主动拿到手中的。
“其实老朱你要做得也很简单,便是在文人的众多投稿中,挑选出观点对立最为尖锐的几份,然后给印在报纸上发行,这叫做引战,当然,还可以穿插官办报社对这些文章的评论。
这些评论,自然是要站在我们的朋友一边,但是要了无痕迹,要润物细无声,相信以方孝孺的文笔,一定能够做到的。
而后,鉴于文人喜欢辩经的特性,他们自然会自行组织各种辩经大会,在辩经会上,每人自会找到支持自己立场的人,进一步分帮结派。
而在这过程中,老朱你要做的,便是在加深对立的同时,将这些支持教育改革和支持工业的人,拉拢到自己这一边。
具体如何做,你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比我更清楚,就不用我过多赘述啊啦。
在这期间,还可以用报纸定期发布一些故事,就像是论学大会期间我给你写的故事一样,底层逻辑依然是穷苦百姓通过学习技术改变命运。
不过故事中的曲折,不再是恶女退婚,也不是恶丈人棒打苦命鸳鸯,而是要将矛盾的双方,放在文人和主角身上。
比如主角从小被读书人看不起,通过学习技术,终于让自身的成就超过看不起他的读书人一样。
当然,这样的故事,用真人真事效果会更好。
最后,在合适的时机,这个时机我认为是当支持改革的人和百姓的呼声达到最高潮时,老朱你再找几个当世大儒,在报纸杀光发表文章,给这件事来个一锤定音,生米煮成熟饭,让反对之人,再无回天之力!
相信一定会有支持朝廷的大儒的,即使没有,以你老朱的能力,一定会找到几个出来的,毕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像方孝孺那般有骨气不是吗?”
看到这里,朱元璋已是一身的冷汗,老李的计划,几乎是将挑拨离间、借刀杀人、借力打力给运用到了极致!
他设身处地的将自己代入到了这场阳谋之中,发现自己根本无力阻止,因为这一步又一步的计划,都是按照文人、甚至是所有人的人心量身打造,文人发表观点乃天性使然,而更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百姓也不可能置身之外,一定会参与到其中。
朱元璋突然意识到,与其说这是在拉拢文人,不如说这是在造势,在为大明彻底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而造势!
第280章 比报纸更好的工具
至于老李所言,找几个支持工业的当世大儒写几篇一锤定音的文章,那倒是问题不大。
朱元璋冷静下来后,也是不由在心中腹诽著李晗。
老李你也太小看咱老朱了,咱要找几个支持自己的文人大儒,那还不是手到捏来?
何须强迫呢,咱老朱是那般蛮横又粗暴的人么?就像老李你以前所说的那样,自有大儒为咱辩经啊!
细细想来,吴道行、蓝智等大儒,便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特别是吴道行,如今已经是科学二字不离嘴了。
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儒生目前也转向了所谓科学的研习,新型蒸汽机的研发成功,可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因而那股子干劲也是越来越足。
因此这最后的一锤定音,这锤子,定是要吴道行来拿的。
“看到这里,老朱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不,这才刚刚开始!”
朱元璋不由瞪大了眼睛,老李这是什么意思,刚才所讲述的一切,仅仅只是个开始?
“还有一个比报纸更为优秀的舆论宣传工具,老朱你应该知道吧?”
比报纸更优秀的宣传工具?
朱元璋猛的怔住了,老李所说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存在吗?
自己咋一点印象都没有?
他强忍著去继续看信寻找答案的冲动,努力在脑海中思考著,自己一定要跟上老李的思路,不然每次和老李通信时,总感觉自己越来越是个笨蛋了。
比报纸更优秀的宣传工具,朱元璋在脑海中将所有能进行宣传的方式过了一遍,朝廷和各地衙门发布的公榜,官府的公开宣告,百姓的吆喝口口相传,游街……
没有一个能和报纸能相比拟啊。
朱元璋挠了挠脑袋,长长叹了一口气,最终还是放弃了。
心中还颇有一些羞愧,仿佛是年幼时上私塾时没有认真听夫子讲学,被夫子叫起来考教,结果回答不出来一样。
算了,老李是神人也,咱老朱也就是区区一国之君而已,哪能与之相比,还是乖乖看信吧。
“这个工具,其实老朱你也异常熟悉,便是那电影啦。”
电影!原来是电影啊!
这个答案既超出了意料之外,但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可恨自己咋没想到呢?
看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有种想抽自己几下的冲动,明明不久前,自己就按照老李所说开展了电影下乡活动,将那中华历史的纪录片放给各地的百姓观看,而且还取得了异常显著的效果。
那黎季的公子黎苍是咋死的,不就是云南边远山区的百姓,在观看了纪录片后,将黎苍等人给一网打尽了吗?
可恨自己居然没有想到,明明在上封信时,自己还问过老李电影怎么拍呢。
此时的他有些懊恼,又有些沮丧,老李身上的仙气,自己是一点都没沾上啊。
唉,还是被世俗缠身,或许某一天,当自己完成了肩负的使命,便可和老李一起去逍遥自在吧。
“和报纸上的文字比起来,电影以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展现内容,更容易理解,更为直观,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老百姓不一定都识字,但一定能看懂画,老朱你说是吗?
想想你第一次见到视频时是什么心情,百姓们看到电影画面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第一次看见视频时啊,朱元璋不由回想起往事来,就是当时老李给子送来电脑和未来战争的视频时。
那时的自己,别说视频了,就是刚打开电脑那会儿都被吓了一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