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义这“不过”两字一出口,众人的心又悬了起来,然后一个个紧盯著他。
杨思义仿佛没有注意到几人的目光一样,依然自顾自的说道:
“不过这铁路的铺设,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天文数字!
按照现在贸易增长速度,光是江南一带,至少各州府之间得有一条铁路连接上,别的不说,光是从应天府到松江府,最起码就得铺设八百里左右的铁轨,这意味著,光这一条铁轨,就得用上一千六百多里的钢铁!”
“咝~~”所有人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一千六百里的钢铁,这是什么概念啊!
“如果要将江南各州府之间,如松江至绍兴、绍兴至扬州等等,都铺上铁路的话,至少也得需要上万里的钢铁了。”
杨思义继续不慌不忙的说著,不过朱元璋几人的心情却是跌到了谷底,上万里的钢铁,好家伙,还真是用钢铁铺就万里长城啊!
“那依杨尚书的意思,此事目前还办不了了?”
李敏看著杨思义,小心翼翼的说道。
“能办!”杨思义斩钉截铁的说道。
“啊?”
李敏和魏左谦都愣住了,而朱元璋也是一脸惊讶的看著杨思义,刚才瞧听你那般说得振振有词的,还以为这事办不了呢。
杨思义完全不在意众人惊讶的态度,反倒是继续慢里斯条道:“铁路又不是一下子就要在全国铺开,咱们先修一段试试看,花不了多少钱。”
李敏瞪著杨思义,这家伙,刚才那说话的语气,让众人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个错觉,便是这铁路必须得一下子就在全国修完。
早说可以一段一段修嘛,不过话说回来,明明铁路设计图上的铁路就是一段一段的,都怪这杨思义,说话的语气太深沉,完全把几人都给带沟里去了。
“按照铁路设计图的说明,这铁路包括钢轨、枕木、道床、以及碎石等等构成,钢轨的话需要重新锻造,依魏侍郎所看,这钢轨的锻造和枪管的锻造哪个更容易一些。”
杨思义看著魏左谦问道。
魏左谦作为工部侍郎,钢铁制造便是其主管的政务之一,他又重新翻看了一下铁路设计图中关于钢铁材料的部分,一会儿开口道:
“陛下,李大人还有杨大人,这铁轨的材料,需要高强度耐磨,而枪管的钢材,需要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腐蚀性,以及更为精细的精加工,因此制造铁轨的材料相对而言加工更简单一些。”
“既然如此的话,还请陛下帮我找个算盘。”杨思义朝朱元璋鞠了一躬道。
朱元璋连忙唤人在宫中找来了算盘,然后杨思义开始“噼里啪啦”的打起了算盘。
看著杨思义飞快的拨弄著算盘珠子,李敏忍不住小声道:“看杨尚书这样子,还真有几番帐房先生的模样啊!”
朱元璋和魏左谦忍不住乐了出来,朱元璋倒是毫不掩饰自己的笑意,而魏左谦则是觉得笑话上官不雅,便在一旁捂著嘴偷偷笑。
“帐房先生倒是有些小看杨尚书了,依咱看呀,这才是大明财神的模样嘛。”朱元璋抚须笑道。
好一会儿,杨思义才停止下来,然后开口道:
“那么按照枪管钢材的标准的话,这铁轨的材料,制造一里路的话大约为四十吨左右的钢材,加上其他的枕木一类,一里路的造价应该大概是五千贯钱左右,当然,这只是个大概数字。”
“五千贯啊!”
几人不由异口同声,同时在脑海中算开了。
一里五千贯,十里是五万,百里是五十万,千里是五百万,万里……那简直不敢想像。
“诸位,帐不是这么算滴。”
仿佛是看穿了几人的心思一般,杨思义神秘一笑,“诸位请想想,修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加快运输速度。”
“提高贸易量。”
“加强对基层的统治。”
三人分别给出了三个不同的答案,杨思义笑道:“诸位说得都对,综合三位的说法,那么当铁路修建好后,是不是货物运输和贸易量就增加了?”
“对!”三人异口同声。
“贸易量增加了,是不是收的税也多了,这还不算铁路运输本身所带来的收益,毕竟坐火车也不是免费的不是?”
此时三人恍然大悟,明白了杨思义的意思。
“所以说,修建铁路,其实是一项长期投资的赚钱买卖!”杨思义作了最终总结。
朱元璋一拍手掌,“好家伙,杨爱卿,这笔帐算的,你还真是咱大明的头号帐房先生啊!”
第267章 要靠奇人出马了
“那按照几位爱卿的意思,这铁路第一段,应该从哪里开始修为好?”朱元璋道。
“应天府至马岭铁矿!”
李敏、杨思义和魏左谦三人异口同声道。
说完后,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又看了看朱元璋,最后几人不约而同的哈哈大笑起来。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咱以为,大明主要钢铁厂就在应天府,而应天府的铁矿来源,主要来自于马岭铁矿,因此这第一条铁路,应从应天府至马岭铁矿为妙!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之所言,正是臣心中之所想啊!”魏左谦连忙道。
“魏侍郎所言甚是,且马岭至应天府,大约一百余里左右,按照杨尚书的说法,铁路造价应该在五十万贯上下,大明财税收入加上海贸股份公司的收入,负担起来也不会太过吃力。”
李敏也学著杨思义的思路开始思考起来。
“不光如此,马岭一带,自古以来便是东西交通的要冲,南下北上的咽喉,襟江带湖,接壤金陵,地近扬州,物产丰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第一条铁路,从应天府到马岭铁矿,应视为首选。”
“李尚书说得没错,微臣认为,除此之外,马岭一带的工商业也较为发达,一旦铁路开通后,和应天府之间的商贸往来也会频繁增加,届时,光是运费,不出几年便能收回成本了!
况且,以设计图来看,铁路运输的难点在于铁轨材料和蒸汽机车头的制造,但是铺设的话,技术含量相对而言低了许多,因此铺设铁轨并不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
说到这里,杨思义脸上露出了耐人寻味的笑容,让人很难不怀疑他在打著什么鬼点子。
“陛下,这一次南征,魏国公不是带了一大批俘虏回来了么,总数应该有个近十万人左右吧,用这些人来修铁路,这就省得再去征用民夫了,这可以省下不少银子啊!”
好嘛,朱元璋不由再次感慨,看来自己说杨思义是大明第一帐房先生还真没说错。
这个家伙的小算盘打得,那简直精到家了。
很快,修建铁路一事,便这么决定下来,由李敏总领蒸汽机车和铁路的制造的各项事务,魏左谦则具体负责督造,至于杨思义嘛,便是负责预算和掏钱了。
虽然事情这么定下来后,不过还需要走一遭朝会的程序,自然便由李敏负责提起奏折,然后放到朝会上去讨论了。
铁路修建一事商议了罢,李敏又趁机提出,“陛下,微臣还有一事须禀报陛下。”
朱元璋一愣,说道:“李爱卿有事还请直言。”
李敏便将自己在家写的奏折,提炼了一番后,便详细的说了出来。
听罢,朱元璋等人却是沉默了,建新学是好事,而且将技术型书院分为几个档次,确实也能够为大明工业甄选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出来。
但是,李敏所提到的,在目前各地的书院中,加入工业技术的学习,甚至在私塾幼儿启蒙阶段,便开始技术型学习,这阻力,将大到任何人都无法想像的地步啊!
虽然朱元璋非常想这么做,立刻就著手开始改革教育体系,甚至是在科举中加入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但是……
这么做的话,那就真是在挖文坛的根脚了,甚至很有可能会将整个文坛给逼到对立面去。
虽然在论学大会之后,大明工业党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让整个文坛闭了嘴,也争取到了部分文人的支持,甚至像是吴道行、蓝智这些当世大儒们,也开始进行科学这一学科的研究。
但这并不等于,儒生文人们,会眼睁睁的看著让科学之道,插足他们坚守了一辈子的儒学之道。
而且如今虽说工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在暗地里,依然有不少文人儒士对京师匠造书院是持反对意见的,只是迫于大趋势而不敢说出来公然和朝廷叫板而已。
李敏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困难到底有多大,不过他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先提出来,至于行不行,那就交给陛下定夺吧。
朱元璋思量片刻,觉得教育改革还是势在必行,毕竟随著工业的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只会越来越多,可不能因为人才的缺乏而成为工业发展的桎梏啊!
只是如何改,才能将文坛的影响降到最低,还不能急于一时。
杨思义也是冥思苦想,从某种程度而言,他比李敏更急迫工人问题的解决,因为越多的技术工人,意味著能生产更多的商品,也意味著,财税将有更多的进帐啊!
突然间,杨思义灵机一动,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微臣有个想法,不知该讲不该讲。”
朱元璋一听就急了,“哎呦杨大尚书啊,有什么好法子你就说嘛,在咱面前你有啥好藏著掖著的?”
杨思义清了清嗓子道:“陛下,微臣的想法是,要不去问问奇人,自论学大会以来,臣便觉得,要对付那些整天只会吊书袋子的儒生文人,他是最有办法的!”
对啊,真是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朱元璋瞬间大喜,以老李那般经天纬地的才能,对付文坛,那还不是手拿把掐的?
一听到杨思义提出去问问奇人的意见,李敏顿时也放下心来,在他的眼中,奇人那是真的无所不能,不信的话,且看如今之大明发生的变化,这都是他带来的啊!
很快,三人便告辞了,他们得抓紧时间为铁路的建造做好准备。
在出宫的路上,魏左谦有些好奇的问道:“两位大人,那奇人,真的有办法对付文坛?”
在前任工部侍郎因为年纪太大而致仕之后,魏左谦因为在船厂表现出色,而被升为新的工部侍郎。
虽然从一开始便参与了大明工业化的进程,不过当时并未身处高位,而对报纸、论学大会等的一些辛秘并不了解,因此才发出如此疑问。
“呵呵,魏侍郎,看来你对奇人还真是不了解啊!”
杨思义笑眯眯道:“知道论学大会吧?”
“杨大人,论学大会那么大的事情我自然知道,便是奇人给出热气球,飞升到那天空之中,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啊,如今也是记忆犹新。
当时我在现场,看著洪文昌那些人的嘴脸,由得意到震惊再到沮丧,还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啊!”
“哈哈哈哈,魏侍郎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李敏哈哈大笑道。
“还请李大人解惑!”魏左谦恭敬说道。
“那你可知,在论学大会之前,利用报纸造势这一妙计,又是谁想出来的?”李敏问道。
魏左谦怔上一怔,然后便恍然大悟,一脸不可思议道:
“原来如此啊,看来要对付文坛,还真得依靠奇人了!”
第268章 一个大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李敏等人离开后,朱元璋正准备给李晗回信,突然想了起来,对啦,还得给他造两个龙驭天机炉的模型。
干脆等模型造好后,再一并给他回信吧。
李敏正好没走多远,急忙唤来侍卫,让他追上李敏,转达再造两个龙驭天机炉的旨意。
而且还要分别刻上许年和李默默这两个名字。
李敏接旨后,心领会神的对侍卫表示他明白了,许年和李默默这两个名字他并不陌生,上次打造黄金枪时,陛下也让刻上这两个名字。
看来此二人和奇人之间应该有著非常密切的关系啊,得让工业司里的工匠们用心打造。
毕竟奇人高兴了,大明就好了,大明好了,陛下便高兴,陛下高兴,满朝文武也能跟著享点福。
想来这一年多来,陛下的性子似乎也转变了许多,想当年,陛下对大臣们虽然说不上暴戾,但也是极度严苛了。
不说那少得可怜的俸禄,也不说那严苛至极的剥皮枭首的刑罚,光是一个锦衣卫,便能让整个朝堂乃至民间乡里闻风丧胆,一个胡惟庸案,便能诛杀近十万人,让满朝文武无不人人自危。
可自陛下遇到奇人后,这一切都开始有了改变,整个朝堂也朝著新气象发展,除了赵瑁、洪文昌那等死不足惜的蠢货外,陛下对待大臣,也是宽容和蔼了许多,甚至高兴起来,还会赏点奇人送来的新鲜小玩意儿。
想到这里,李敏摸了摸袖中的眼镜,这副眼镜可以说是自己收到过的最好的赏赐了。
对了,还有那些美酒,那真是此酒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陛下赏赐了自己两瓶,自己喝了小半瓶后,就一直舍不得喝了,给珍藏了起来。
如今之朝堂,乃至整个大明的官员,虽说贪污受贿的现象依然存在,不过比之以前,还是好上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