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62节

  老李欣慰,咱也很欣慰啊,朱元璋也是满面笑容。

  “正是因为大明自己造出了蒸汽机,所以我认为,造火车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了,新型蒸汽机完全可以作为用于火车头和船舶的引擎动力。

  其最大的特性在于,在铁路的两端,火车能够在其上连续不断的运行,运送货物或者是人员,甚至是兵员都可以。

  这么说吧,假设从应天府到顺天府,路程应该是两千多里,假设现在顺天府告急,老朱你要运送五千吨的粮草支援,按照现在明军的脚程,急行军的话至少也得接近个把月吧。

  而用火车的话,顶多两天,便能顺利送到了,当然,前提是应天府和顺天府之间铺设有铁轨。”

  五千吨粮草,差不多有十万石左右了吧,两天就能从应天府运送到顺天府?

  朱元璋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这运力,这速度,简直太恐怖了,哪怕是大明现在运力最强的蒸汽船,虽然运力相当,但是要跑这么远的路程,起码也得跑个七八天了。

  如果真的能在大明的疆土上,修满了铁路的话,啧啧,到时候恐怕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出十天之内,就能全国到达了。

  “具体情况的话,我给你送去了铁轨和蒸汽机车的详细建造图纸,按照图纸修建便好。

  对了,你送我的龙驭天机炉,巧夺天工精美无比,我甚是喜爱,不过能否帮我再制一个龙驭天机炉的模型,我那叫许年的朋友见了后甚是喜爱,也想获得一个,拜托啦老朱。

  对了,就跟黄金枪一样,帮他把名字也刻在上头吧。”

  嘿嘿,咱就知道老李会喜欢龙驭天机炉的模型,朱元璋心中甚是得意。

  这些日子以来,李晗对于他,对于整个大明的帮助,这恩德都大过天,别的不说,光是送自己的那手机,恐怕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神奇之物了。

  自己除了送他一些世俗之物外,也没什么可以报答的,不过幸好老李非常喜欢,也才让自己稍微能安下心来。

  否则亏欠老李的实在太多了。

  至于给老李的朋友再造一个,呵,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老李的朋友,那就是咱老朱的朋友,再造一个送与朋友,那不是应该的么,对了,还有那李默默应该是老李的红颜知己,咱也送她一个!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嘿嘿,既然老李说咱乱点鸳鸯谱,咱就乱点一通又如何?

  打定主意后,怀著一丝恶作剧的心理,朱元璋将信塞入怀中,拿起铁路的制造图,回到寝宫后,仔细翻看起来。

  好一会儿后,他一脸震惊的抬起了头,不由看向了远方,很想仰天长啸一番!

  这个铁路工程的建设,远远不是自己想的那么一回事!

  现在他明白了,为何老李将铁路又称为铁轨了,便是在地面上,铺设一条条钢轨,然后在其中再铺上枕木,而火车的轮子,卡在铁轨两端运行。

  而蒸汽机车,也不是自己想像的如同蒸汽船一般,而是一个蒸汽机火车头,拉著长长的货箱,宛如一条无比雄伟的钢铁巨龙,在铁轨上飞速驰骋!

  那画面,光是想一想就无比澎湃令人神往啊!

  一旦开工,这便是中华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工程,将远远超过长城的修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而且一旦完工的话,将彻底改变中华地域辽阔而导致运输缓慢的局面了,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还是兵运,都将得到飞速发展。

  朱元璋作为雄韬武略的开国皇帝,知道这将意味著什么,不光改变的是运输速度,恐怕连整个大明的行政结构、权力运行的逻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皇权、朝廷,对于整个疆土的把控,将上升到一个极为恐怖的高度!

  而且不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便是修建完后,大明便能马上就获利了,因为运输效率的改变,著实是迫在眉睫。

  唤来随身太监,下令道:“传朕旨意,宣工部尚书李敏、侍郎魏左谦,户部尚书杨思义,即刻前来觐见,朕有要事商谈!”

  ……

  李敏下朝后,并没有和以往一样,往工厂跑,而是径直回到家中,就连他夫人也是异常吃惊,今天太阳时打西边出来了么,自家老头那是头一次回家回这么早的。

  李敏自然不是闲的,他如此急匆匆的回家,是有更要紧的事情做。

  就在他家夫人上前准备和打招呼时,却见李敏只是随便点了点头,然后火急火燎的进了书房。

  如今松江府的船厂接近竣工,而匠造书院新培养出来的工人,也准备往松江府船厂进行分配。

  而新型蒸汽机,在经过验收后,也正式进入了预生产阶段,按照李敏的设想,新型蒸汽机龙驭天机炉的市场,肯定比原有的蒸汽机大得多,因此不光要在顺天府生产,还要在松江府新建机造厂,以配合松江府船厂新轮船的建造。

  然而,这些还只是需要启奏陛下批准的一部分事情,还有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也需要和陛下商量。

  那便是,京师匠造书院的培养技术人才的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需要了!

第265章 李敏的心思

  京师匠造书院,以半年为一期培养工厂需要的技术工人,到目前为止,也向各大工厂输送了上千名工人了。

  而这些工人到了工厂后,也迅速成为中坚力量,为工厂的顺利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随著工厂的日益增多,而且对工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人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而且匠造书院的学子们自行造出来的改良型蒸汽机,也让李敏意识到,以书院模式培养工人,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唯一的缺憾是,培养工人数量还是太少了。

  一开始他想的是,那就再建几所技术类型的书院,先把规模扩上去再说,不过在某次无意和太医院院正楼英闲聊后,他改变了主意。

  自从获得《赤脚医生手册》后,楼英也在不遗余力的推广该本医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太医院还好,但是在地方上,各家医馆大夫的行医标准,并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因为所谓医术精湛,其实更多的方面,还是看大夫的经验丰富不丰富,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就算是同一种症状,不同的大夫也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出来。

  倒不是这些大夫医术不行,而是他们在看病时,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望闻问切的出发点也各不相同。

  而且很多大夫,在传道受业时,都习惯于留一手,即不会将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授出去,敝帚自珍的习气很严重。

  因此楼英决定启奏陛下,开设全新的医学学校,便以《赤脚医生手册》为标准教材,来传授医学培养医生。

  通过和楼英的闲聊,彻底启发了李敏,他瞬间意识到,之所以培养工人的速度慢,便是因为这些工匠在入学之前,完全没有受过统一的标准教育。

  所有的一切关于工业方面的知识,只有等到进入匠造书院后,才能重新学习,这样便大大减缓了培养人才的速度。

  在李敏的设想中,应该在匠造书院以下,另设新学,按照工业人才的标准,教授更为基础的知识,如算术、米、厘米、吨等各单位的应用,力臂、扭矩、马力等基础知识的培养等等。

  和工业流水线生产一样,也将新学传授的知识统一标准,全国推广。

  而京师匠造书院,则作为更高一级别的学府,专为大明培养高级精锐技工或是研究型人才,专攻新型机械的改进和革新,或是其他工业品如钢铁、炸药、白糖等的研究和改进。

  而匠造书院这样的高级学府,还可以多建几所,甚至在富裕的地方省份,也可以各建一所。

  而学子们从低一等级的工匠学校毕业后,便已接受了完整的工业知识培训,想要更进一步,便可以考取匠造书院这样的高级学府,即便考不上,也可以直接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

  还可以……

  李敏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便是在地方各书院中,加入工业培训的课程,这样即便学子们考不上秀才举子,也可以去工匠学校进学嘛。

  甚至是,在娃娃启蒙时,便可以加入基础的工业知识,予以培养。

  当然,这一举措要开展实行的话,无异于撬动了文人文坛的基石,必定会面临来自文坛的巨大压力,他李敏,甚至有可能会被文坛骂成是千古罪人。

  因此这事儿,必须得征得陛下的同意,没有陛下肯首,此事绝对成不了。

  就在他奋笔疾书时,突然间,门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李尚书,李尚书在吗?”

  这不是宫里的掌印太监王景弘吗,他来家里,那必然是陛下要宣自己觐见了。

  放下笔,李敏清理了一下衣服,然后走了出去,行了一礼道:“王公公,请恕李某一直在书房,不知王公公前来,未能亲自迎接,还请公公原谅则个。”

  王景弘阴柔一笑,他虽然贵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在那皇宫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不过还没狂妄到给李敏上眼色的地步。

  对于他们太监而言,最重要的便是眼力见,如今工部尚书李敏和户部尚书杨思义,都是陛下跟前的大红人,说是陛下的左膀右臂都不为过,他可不会傻到在李敏面前自讨没趣。

  “李尚书言重了,咱家也是刚刚才来,还是陛下看中李大人呢,这不,遣咱家来宣李大人进宫面圣呢。”

  “有劳李公公了。”李敏笑道。

  “除了你,陛下还宣了工部侍郎魏左谦和户部尚书杨思义,咱家想著,这便是陛下又有啥大工程,想要交由几位大人办理呢,李大人可谓是陛下的肱股之臣啊!”

  王景弘提前给李敏透露了一点消息,对于李敏这般二品大员,又深受陛下器重,他不介意用一点消息来博得李敏的好感。

  “那就多谢王公公了。”

  送走了王景弘,李敏换上官服,便马不停蹄的向皇宫赶去。

  李敏的夫人看著他匆匆离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有些心疼,自从陛下将工业发展的重任交给他后,自家相公就没好好休息过了,哪怕是过大年,也都是在家写著发展规划。

  看看朝廷六部,又有哪家尚书像自己相公一样,忙起来便不知天昏地暗。

  来到皇宫,正巧在午门前遇到了杨思义和魏左谦,寒暄一番后,三人便结伴向内殿寝宫走去。

  来到寝宫,三人便看见朱元璋手中拿著一张纸全神贯注的看著,脸上的表情甚是严肃。

  三人走进寝宫,向朱元璋行礼道:“微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见三人来了,顿时露出了笑容,“三位爱卿快快平身,都说了多少次了,在这内殿寝宫内,没那么多规矩。”

  不等三人询问,他直接说道:“朕寻你们来,便是有些东西想给你们看。”

  说完,他命人给三人赐座,然后将一迭厚厚的纸塞到了李敏的手上,而杨思义也忍不住好奇,凑了过去看了起来。

  虽然魏左谦身为工部侍郎,比李敏低了整整一个品阶,不过身为李敏的下官,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既然陛下说是给三人看的,他便也凑了过去看了起来。

  三人起初看到铁路二字时,还有些迷茫,心中的想法和朱元璋一样,铁路,用钢铁修路,这匪夷所思了一点吧。

  然而随著三人不断翻看,脸上的表情,也是异常的精彩。

  先是恍然大悟,紧接著便是严肃,再是释然醒悟,朱元璋在一旁观察著三人的表情,也是忍俊不禁。

  和自己起初看到的时候简直是一模一样的,现在,是时候也让他们震撼一把了。

  好一会儿后,李敏抬起了头,满脸的震惊,然后颤抖著声音道:“陛下,如果这真的能实现,那便将彻底改变大明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格局,此乃千古第一工程啊!”

第266章 帐房先生杨思义

  “在蒸汽机车头后挂上车厢用来牵引,这主意,啧啧。”

  李敏感慨过后,开始认真思考起方案的可行性。

  “按照图纸里的设计,进一步改进新型蒸汽机,应该可行,新型蒸汽机用于轮船引擎,工业司的人计算过了,能运行六千吨以上的轮船。

  如果用于蒸汽机车的话,那么一趟拖个几千吨的货物,再运上一千来号人,完全没有问题!”

  “李尚书,这工程如何,能干吗?”朱元璋笑眯眯的说道。

  李敏的心思他早就摸透了,这位洪武老臣,如今一门心思都在工业上,修建铁路制造火车,他没理由会拒绝。

  李敏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将目光看向了杨思义,光他一个人觉得能干还不行,得经过这位大明财神爷的认证。

  其实在弄明白了铁轨和火车是怎么一回事后,杨思义便敏锐感觉将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影响,不说别的,光是货物的运输吞吐量,恐怕就得成倍增长。

  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儿,他自然是绝对赞同的。

  虽然同为大明工业党,但他的思路和李敏还不一样,李敏首要考虑的是以现在的工业力量能不能造出来,而他放在第一位思考的则是,要花多少钱。

  思量片刻,杨思义这才缓慢开口道:

  “如今新型轮船的建造已经在论证阶段,排水量六千五百吨,由于采用新技术缘故,据估算大概第一艘的造价在十五万贯左右。”

  众人一听,便明白杨思义是什么意思了,即要开造火车铁路,而新型轮船也不能停。

  “而这火车的话,按照图纸上所描述,虽然也有不少部件是要重新研制再制造的,就像是减震器、制动装置、偏心轮等等,也需要进一步锻造新型钢材。

  不过整体而言,其核心在于火车头的引擎,而引擎虽要按照图纸进一步改造,不过和新轮船的蒸汽机倒是通用,这样一来,可以省下不少银钱。

  而且火车头的用料,加上连接的车厢,也远远比不上轮船,因此其造价应该不会太贵,一旦实现量产,价格还会更低。”

  说到这里,朱元璋等人倒是松了一口气,听杨思义的语气,造这火车的话,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可以和新轮船一起开工。

  “不过……”

首节上一节162/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