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61节

第262章 缺德带冒烟

  大明海贸股份公司成立了也有好几个月了,按照李晗提议,考核标准分为业绩、能力、行为、态度以及综合评比。

  当考核标准颁布之后的第一个月,勋贵子弟们还没太咋当回事儿,仗著自己身份超然,工作起来也是吊儿郎当。

  虽然公司是朝廷主办,不过更多的子弟只是将在公司的职务当做是一项差事。

  而勋贵子弟的爹们,大明的国公王侯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都想著办个官家的买卖而已,反正自己都出钱了,让孩子去公司当差,总比在家闲著强。

  至于干成啥样,反正有当爹的兜底,只要不惹是生非就行。

  然而当月底来临的时候,勋贵们都傻眼了,他们没想到,这个评比,是来真的啊!

  虽然当时船队刚刚起航,离返航还有段时间,不过公司的事儿却是一样都不少,杂多而繁忙。

  人事、生产渠道、后勤、采购、和其他各部乃至工厂的协调等等等等,一环套一环的,哪一样不需要有人认真去做,俨然就是朝廷六部之外的第七部了。

  到了月底一评比,这下勋贵子弟们便傻眼了,看著自己的评比打分,能力差,态度不端正,行为不规范等等,让他们瞬间便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自己是不是个大傻子,咋干啥啥不行呢?

  相比于评比不及格的扣钱,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那些皇子们的评比分,远远高出自己后那得意洋洋的样子。

  和勋贵子弟不同,皇室子弟们却是认真许多,因为朱元璋亲手削藩,他们不能再去地方上当藩王,而像朱棣这种善于打仗的,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别说上战场,他们就连在演武场上的苦都受不了。

  那么今后唯一的出路,就在大明海贸公司,因此皇室子弟是真把公司当成事业来干的。

  这下好了,勋贵子弟那不服输的性子一上来,也开始认真起来,然而当他们发现真要干好这些事情,还真是不容易,不说事情办不办得成,光是那些考核标准,便折磨得他们不要不要的。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都是他乐见其成的,也让勋贵子弟们知道,挣钱讨生活,不容易啊。

  眼见绩效考核制这一套行之有效,朱元璋便将此套制度,又平移到各工厂,甚至考虑也在朝堂之中施行。

  当然,工厂的工人和负责管理的官员的考核标准又各不相同。

  对于工人而言,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早就过贯了苦日子,这点考核根本算不了什么,唯一头疼的是,文化程度有点低,那些考核的条条框框,有时候还真看不懂是啥意思呢。

  不过他们都记住了,只要守规矩干得好,那么工钱也会越干越多。

  如今老李建议将这一套给搬到占城去,朱元璋露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容,只要进了绩效考核的套,那任谁也逃不了啊!

  “当然,制糖的技术也在大明手中,这说明大明从底层的制糖技术,到中间的绩效管理,再到上游的销售渠道,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用这三样,便能将占城贵族卡得死死的。”

  朱元璋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一种被肯定了的感觉,老李终于提到技术了,看来自己的思路,也不是完全跟不上嘛。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明只是出钱出技术,却能在这一套生产体系中处于超然的地位,因为矛盾最尖锐的劳资关系,却被占城贵族给承担了!”

  劳资关系?

  和李晗混了这么久,这些新名词朱元璋也是想了想便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劳,应该是指劳力力工吧,资,自然便是老板了,劳力和老板之间的矛盾,有时候确实挺尖锐的,在大明,小工弑主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何谓劳资矛盾,在这里有一点,老朱你得弄清楚了,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虽然能缓和,但永远无法消除。

  就像是地主和雇农之间,年景好时,大家都有饭吃,各自安好相安无事,一旦遇到灾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时候,那矛盾可就爆炸了。

  在工业生产体系中虽然关系不一样,但也有逻辑相似之处,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会拼命压榨工人,而工人被压榨得没有活路时,便会起来反抗要了资本家的命。

  当然,说到这里,我知道老朱你心里肯定开始担心了对不对?

  那便是大明这么多的工人,会不会产生尖锐的劳资矛盾!”

  对啊,咱刚刚才想到这个问题,不说其他地方,就拿应天府举例,如今应天府内大大小小的工厂已经有近百家,工人之数包括从外地来做工的已超过十万余人,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一旦爆发了矛盾,那于大明而言,便是灾难性的!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最极端的情况,如今大明工业才刚刚开始起步,贸易也才刚刚开始,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大家都有钱赚,根本无须担心。

  况且绩效考核制虽然缺德了点,不过也能有效保证工人的利益,只要工人肯干活那就有钱拿,有了制度的保障,工头、主事一类的管理人员,也不能像以前手工作坊一样,随意克扣工人工钱。”

  好嘛,老李你还知道绩效考核缺德啊,这套制度对于工人而言,其实还算友善,不过对官员甚至是勋贵而言,那就真是缺德带冒烟了。

  君不见汤和蓝玉家的小子,被绩效考核折磨得是天天哇哇叫,傅友德家的三小子,都差嚷嚷著要去云南寻他爹投军去了。

  朱元璋忍不住嘀咕了几句,不过这种场面,却是他乐于见到的。

  “大明的百姓,其实是天底下最善良的百姓了,他们不迂腐,又懂是非对错,只要有口饭吃,老板对他们好,他们便能勤勤恳恳的干下去。

  按照大明如今的劳资关系,除非工厂亏损赚不到钱往死里压榨工人,否则工人是不会闹事的。

  当然,工厂会不会亏损的事情,老朱你也不用担心,正好说到这儿了,那么我便详细和你说一下,生产贸易的发展规律吧。”

  嗯嗯嗯,朱元璋情不自禁的点著头,自己正担心这个呢,虽说现在大明工厂生产的货物供不应求,但哪能有天天都赚钱的时候,一旦出现亏损,那又该如何是好?

第263章 真有钢铁铺的路啊!

  “老朱你得明白,现在我们所说的贸易,大体而言包括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卖出货物这三个环节。

  这便包括了原材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个区域。

  整个贸易过程,便和这三个区域息息相关。

  首先说原材料产地,作为贸易主导方即生产销售方而言,原材料的供应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价格低廉,第二便是稳定供应。

  这你能理解吧?”

  老李你这是小看咱老朱啊,朱元璋撇嘴一笑,这咋不能理解了?

  以白糖为例,两广产甘蔗差不多六个铜钱一斤,琼州岛是四个铜子,不过加上运费的话,折合下来差不多也要七个铜子了。

  那么用两广的甘蔗生产白糖,自然是更便宜一些,不过这还涉及到甘蔗的品质。

  琼州岛的甘蔗品质要好上一些,因此不少糖厂也愿意用琼州来的甘蔗。

  “其二便是生产环节,主要便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生产出更多种类的物美价廉的货物出来。

  生产出货物后,便要卖到市场去,市场越大,卖的货物越多,才能保证越来越赚钱。

  而这三个环节,都处于起步阶段,上升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可以说整个世界都是大明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所以说老朱你与其担心工厂亏损,不如好好琢磨一下如何开拓市场。

  真要到亏损那一步,那也得等到大明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的时候吧。”

  说了这么多,别以为咱看不出来老李你打的什么主意,不就是让大明加快对外贸易扩张的步伐么?

  李晗的意思朱元璋是彻底明白了,只要大明能持续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商品,那么工厂就不会有亏损的时候。

  这其中,包括不断寻找新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输出地,当然原材料供应地也是产品输出地之一,这一点在老李讲解剪刀差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这样一来的话,在占城创立联合种植园和糖厂,实际上便是剪刀差理论的一次完美应用。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里还有些小得意,瞧瞧,咱老朱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嘛。

  “说回占城,在了解了占城的权力结构后,由于婆罗门体系特有的束缚人思维的价值观念的存在,因此让高种姓来管理低种姓,再合适不过了。

  虽说大明吃肉,占城喝汤,不过既然喝了汤,那也要干喝汤的活嘛。

  况且占城那帮深受婆罗门教影响的百姓,有没有反抗这个概念还两说呢。

  这也是为何我建议让占城贵族管理人力的原因,便是将劳资矛盾,转移到了贵族身上。

  因为大明是去赚钱,而不是去做善事的。

  说不定你对占城提出建联合种植园的要求,人家还要向你感恩戴德呢!”

  哈哈哈,这老李,真是损到没边了,占了大便宜还要卖乖,朱元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看到这里,他已经完全明白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了,占城使者希望贸易,那咱就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时可以以大明海贸股份公司的名义,向占城派遣使臣,寻找合适的代理人买办,来建种植园和工厂。

  至于其他各国,亦是如此,他们需要大明的商品,而大明也需要他们的原材料、金银以及劳动力,联合建厂这一套方法,可以复制到各国去。

  对于建厂这一块儿,李敏最有经验也最感兴趣,便交给他去办理了。

  当然,还有货币结算问题,如何说服各国使用大明的宝钞,那就交给杨思义去处理吧,他现在对钱这个字极其敏感,手下的侍郎也是听到钱字就两眼放光,想必非常乐意效劳的。

  “前边说了这么多,那么接下来,该来到我们这个话题的重点了,即贸易的核心,运输问题。”

  终于说到运输的问题了啊,朱元璋精神一震,咱还以为老李你都忘记了。

  看老李的语气,莫非他真的有解决办法,可是关于如何提高运输的速度,整个朝堂已经讨论过无数次了,就连工部已验证过无数个方案,无非就是修路,要么是修建运河。

  随著贸易量的增长,路是一定要修的,至于运河的话,工程量属实太大,还得因地制宜,不能急于一时。

  况且,有句话说得好啊,运河一开,那便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不光是运河,从隋开大运河开始,还有长江等各大河流上,存在著万千靠水吃饭的结社。

  这些结社力量强大,有时甚至盖过了官府,已经成了尾大不掉的问题了。

  再开运河,恐怕又得多出多少是非出来,不比修路,得慎之又慎。

  朱元璋心中又是紧张又是期待,不知道李晗关于这个问题会如何作答。

  突然间他想到了那一迭厚厚的资料,最上头写的“铁路”两个字,莫非老李的答案是用钢铁修路?

  这也实在令人太匪夷所思了!

  “事实上,运输涉及到的,还不仅仅是贸易,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治理、民生、国防、安全等方方面面。

  有句话说得好啊,路修到哪里,朝廷的力量就延伸到哪里,其实也很好理解,为何有天高皇帝远的说法,不就是因为交通不便,朝廷的政令不能及时传达那些偏远地带么?”

  确实是这么回事啊,这交通问题,可是困扰了华夏几千年了,远的不说,就像是去年的洞庭湖洪涝,由于消息政令传递太慢,导致朝廷不能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态势,致使救灾出现延误。

  虽然后来老李送来了无线电手台,解决了政令消息传达的桎梏,但在人员物资的运输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无论是人的脚力,还是牲畜,一天就只能走那么点距离,想要再快,那就真得跑断腿了。

  “因此,路是一定要修的,但修路,只是解决通达的问题,那么如何要解决运输效率的问题呢,老朱啊,这可是项艰巨的工程,关系到大明百年国运,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大明的百年国运?

  见李晗说得如此认真,朱元璋顿时肃然起来,这么说的话,老李真的有办法?

  他心中大喜,不由有些激动起来,如果真的能解决运输速度问题,那说是影响大明的百年国运,还真不带半点夸张的!

  于是他展起信纸,又仔细的看了下去。

  “我这里给你介绍的,便是一种全新的运输形态,名为铁路,铁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铺设在地面上的铁轨,二是在铁轨上运行的蒸汽机车,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火车……”

  看到这里,朱元璋不由有些傻眼,好家伙,我的天爷啊,老李这家伙还真是要用钢铁来铺路啊!

第264章 史上最宏大的工程

  按照李晗的描述,朱元璋算是明白了一点点,即是修一条钢铁铺成的路,其上专门用来跑蒸汽机车。

  一说到蒸汽机的话,他便明白了,应该是用蒸汽机来作为发动机来作为蒸汽机车的动力,就像是那蒸汽船一样。

  只不过蒸汽船是在水上跑,而蒸汽机车是在钢铁修的路上跑。

  然后他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在一条无比宏伟的钢铁大道上,一辆辆巨大的如同船舶一样的古怪车辆,冒著滚滚黑烟,鸣著刺耳的汽笛声在奔驰著。

  “咝~~”

  朱元璋长长出了一口气,脑海中的画面,实在有些莫名诡异,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而且有一点他死活想不明白,只要有路就能跑车了,为何非得造一条钢铁大道呢,意义又是什么?

  不过老李应该不会无的放矢,还是继续看他如何解释吧。

  “令我没想到的是,才过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大明已经完全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造成改良型的蒸汽机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很欣慰,这意味著大明的工业力量,将跨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首节上一节161/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