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友朱元璋 第156节

  徐达倒是无所谓,“伤什么天和了,这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能够实施下来,那才是契合仁政啊!

  再说了,这狠,你得分对谁,对安南的那群地主老财,确实够狠,不过对老百姓而言,那便是天大的好事了。”

  李文忠凑到徐达跟前,有些神秘道:“你说,这打土豪分田地的法子,真是陛下一个人想出来的?”

  徐达一愣,然后和李文忠对视一眼,两人同时说道:“奇人!”

第252章 安南归顺

  洪武十六年八月五日,明军在休整一番后,以迅猛凌厉的攻势,从老挝桑怒长驱直入,直插安南桑代。

  黎季也以桑代北边的班纳芒和东北边的关山和班纳章设置了第一道防线,班纳芒、关山和班纳章三地之间是形成一个开阔的三角地带,角尖在关山,以此为驻守核心,试图卡住关山碍口,阻拦明军脚步。

  而在关山之后,又在甘囊和枚州之间,设立第二条防线,随时可以支援关山,同时又在甘囊和枚州以东的和平府,设立了第三条防线,拱卫交州府。

  而明军则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管你几路防,我只一路去,在八月十日到达第一条防线后,仅仅耗费一日,便直接捅穿了关山碍口。

  在甘囊和枚州还没来得及调兵支援时,便已拿下第一条防线。

  虽然关山碍口足足有十万人之众,而且把守著碍口,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奈何人家明军根本就不和你玩刀枪,也就只有弓箭能给明军造成一点麻烦。

  而且守军多为当地乡勇,平时仗著士绅老爷的面子欺负乡里那是一把好手,但真上了战场,而且面对著明军的强大火力,没有尿裤子都算好的了。

  事实上,当明军第一轮炮射,打死了数百人后,乡勇私兵便已经吓破胆了,如果不是正规军拼命拦著他们组织防守,恐怕一众乡勇早就跑了个干净了。

  攻下关山后,明军并未停歇,而是一鼓作气继续向甘囊进发,尽管从地形上看,枚州方便攻克,不过枚州距离和平府有点远,徐达不想在路上浪费时间,便决定直取甘囊,再取和平府。

  八月十四明军行军至甘囊城下时遭到安南军队的抵抗,不过在被打退后,安南军队便退入甘囊城,死守不出了。

  八月十五中秋夜,大雨,晚上一片漆黑,就在甘囊守将以为明军受困大雨不会有任何行动时,没想到明军趁著夜色,在夜视仪的帮助下,潜伏到了甘囊城下。

  而狙击营的侦查小队,则戴著夜视仪静默默的用连夜赶制的梯子爬上了城墙,在大雨的掩护下,悄无声息的干掉哨兵,然后打开了城门,明军趁机一拥而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甘囊。

  在甘囊休整一日,明军继续出发拿下和平府,剑指交州府!

  至此,黎季精心布置的三条防线,被明军轻松攻破,这一下,黎季算是彻底坐不住了。

  更要命的是,明军每到一处后,都会带著当地老百姓,对支持黎季的士绅地主进行清算,然后将土地财产等物,按户分给农民。

  听到这一消息后,黎季气得直吐血,这明军,是在毁他黎相国的根基啊!

  而且这势头愈演愈烈,明军所到之处,皆受到农民的极大欢迎,因为明军来了,他们便有土地分了,甚至在民间开始流传出一句民谣,“明军至,喜气扬,分田分地乐无疆。军旗招展民心向,土地肥沃家业旺。”

  虽然在一众心腹的劝说下,让黎季嫠赶紧逃出交州府,但是却被他拒绝了,他明白,不说大明朝,光是安南王一旦掌权,便会要了他全族的命!

  安南很小,也没有他黎季的容身之所,虽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这安南,压根儿就没有他黎季的青山啊!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安南没有黎季的青山,但占城有啊,在心腹们的劝说下,在安南王重新夺回权力时,黎季便携家带口,席卷多年贪污的民脂民膏出了交州府,绕过明军进攻的路线,一路逃到占城。

  只得再寻时机,东山再起。

  没过几日,明军便来到交州府的城门下,安南王亲自来到城门前,恭迎大明天军的来临。

  不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吧,那也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不说老百姓吧,安南王陈日炜是真把明军当亲人看了。

  赶走黎季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为了彻底清算黎党余孽,陈日炜依然需要明军的支持,而徐达,则趁势向陈日炜提出了大明的要求。

  其一,安南官话确定为大明官话,全国书堂学孔孟之道,孩童启蒙必须学汉字,说汉话。

  其二,明确科举取仕为安南基本国策,所考之试卷,由大明出题印发。

  其三,安南和大明之间全面开放市场,贸易互通有无,而安南之货币,须全面改用宝钞。

  其四,安南境内所有矿藏的开采,由大明海贸股份公司承包,同时大明海贸股份公司每年向安南朝廷支付矿藏收益四成左右的承包费用。

  其五,大明在安南设立都指挥使和卫所,安南国防,由大明负责。

  这五点,陈日炜是毫无保留的同意了,他倒不是昏庸卖国,一方面由于打土豪分田地,民间对明军的拥护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没有大明的支持,陈氏一族想要坐稳王位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另一方面,早在大秦派遣大军南征百越,创建象郡之时,安南一带,便是中华之领地,即便五代十国之时,安南出现割据势力,但依然作为中华之属国存在。

  因此从历史传承来看,安南全国上下对于大明的统治,并无多大的排斥心理。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实的利益。

  在此之前,朝堂由黎季把持,财政大权也不例外,这黎季出逃时,卷走了国库中大量的金银,此时的陈日炜,就是个穷酸国王,甚至连大臣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而李文忠给陈日炜算了一笔帐,不说别的,光是每年分的四成采矿收益,便能给安南国库带来几十万两的进帐,如果再加上贸易的话,那银子便是海了去了。

  虽然陈日炜还想将开矿份额提高到五成,不过却被李文忠告知,开矿成本全部由大明负责,便作罢了。

  协议签订后,有了明军撑腰,陈日炜开始全国范围内清算黎党余孽。

  而发生在安南的惊天巨变,也被各国看在眼里,虽然大明早就下发了诏书,不过在看到短短十几天的工夫,大明仅用二万五千兵马,便攻克了安南全境,也是让各国朝堂目瞪口呆。

  很快,各国便派出使臣出使大明,除了再一次向大明表忠心外,也想和大明创建全面的贸易关系。

  除了藩国外,还有不少西洋诸国,也纷纷派出使臣,大明的实力已经深深震撼了他们,如今各国加入朝贡体系和大明贸易已成潮流趋势,他们也想分一杯羹。

  而黎季,也被占城国王捉拿,然后派兵同使臣一起押送回了大明。

第253章 龙驭天机炉

  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中,

  虽然徐达率领的南征大军还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不过百姓们早早就做好了迎接将士凯旋的准备了。

  只是朱元璋此时却没有多少心思与民同乐,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一大堆事情等著处理。

  首当其冲的,便是交通运输的问题,而这一次南征,便将交通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

  按照原定作战计划,徐达和李文忠在老挝打败阮多方大军后,应立即攻入安南,不给黎季嫠留任何反应时间,但因为补给弹药路上耗费太多时间,让明军失去了最优的战机。

  幸好明军的武器对安南有著碾压一般的优势,这才让作战计划顺利执行下来。

  这还只是一方面,而在工业生产和贸易方面,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各主要工厂现在都集中于应天府和松江府一带,而铁矿石等各种矿藏,却是和工厂距离太远。

  铁矿还好,应天府附近的有马岭铁矿山和凤凰山铁矿,开采规模每日上千吨左右,堪堪能够满足工厂的生产。

  但铜矿就非常缺乏了,虽然附近也有九华山铜矿,但规模太小,大明无论是造铜钱还是造子弹,亦或是造其他的铜制品,都得从湖南、川黔等地运送过来。

  然而路途遥远,运送一趟不不过区区数十吨,根本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

  当然,朱元璋不是没想过直接将工厂开在矿山附近,但是一来当地没有足够优质的工人,二来子弹运输也成问题。

  很多时候,都是工厂在等著矿石到来后才能开工,这让杨思义也是急得直掉头发。

  如今杨思义,早已脱离了读书人的低级趣味,成了锱铢必较的帐房先生,在他手中,每一文钱都应该花在刀刃上,这工厂开了工,产生不出价值,这比割他的肉还难受。

  除此之外,由于海贸的发展,大明国内的贸易,也如火如荼的进行著,但是长远的路途,却成了阻碍贸易发展的桎梏了。

  就像是大明内地要往大漠、高丽等地运送货物,往往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才能送到,这让贸易量根本上不去,也让朱元璋用贸易控制高丽和大漠的计划施行缓慢。

  案头上,堆满了各种奏折,这其中最多的便是和生产贸易有关的,这让朱元璋不禁笑了起来。

  什么时候,自己这个最痛恨商人的人,也变得如此市侩了,整天想得最多的,便是做买卖。

  当然,贸易带来的好处也是实打实看得见的,不说第一次海贸带来的庞大收益,光是这段时间来,国内贸易收税,就已经超过以往一年的财税收入了。

  从长远来看,大漠、安南甚至西伯利亚等地的矿藏,也要为大明所用,那么交通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

  所以说,交通运输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正想著给李晗回一封信,此时,门外传来太监的声音。

  “陛下,工部尚书李敏求见。”

  朱元璋愣了一愣,此时李敏来干什么,他放下笔头道:“宣!”

  李敏匆匆走了进来,在行礼后,朱元璋问道:“李爱卿,何事如此匆忙?”

  李敏笑道:“陛下,大喜事啊!”

  朱元璋见李敏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也被他的笑容感染了,问道:“喜从何来?”

  李敏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喜从匠造书院来!”

  “匠造书院?”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那里不是培养工匠读书的地方吗,发生什么事情了值得你李尚书如此高兴?”

  “嘿嘿,陛下,微臣就直说了,匠造书院的学子,利用新的钢材,自己造出了一台全新的蒸汽机,其体积比起工厂里用的,缩小了一倍左右,但是动力,却是更充沛了,用于蒸汽船的建造,再合适不过了。”

  李敏那叫一个喜笑颜开,毕竟他是匠造书院名义上的祭酒,书院出了成果,他脸上也有光啊。

  “此言当真?”朱元璋顿时心中大喜,蒸汽机可是大明工业的心脏啊,改良了蒸汽机,意味著生产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放在船上作为动力,意味著可以建造更大的船只了。

  “所以微臣请陛下,一同前往匠造书院,检验检验学子们的杰作。”李敏笑道。

  “走走走!”

  李敏这么一说,朱元璋也有些迫不及待了,连忙催促著李敏就往宫外走去,什么仪架也不用了,直接叫上几个侍卫,然后骑著马就往匠造书院赶去。

  来到匠造书院,朱元璋却见在书院的平地上围满了学子,而在学子的中间,则摆放著一个造型奇特的机器。

  想必那就是新型蒸汽机了,新机器造好后,学子们也不上课,都来看新鲜玩意了。

  和李敏一同走进书院,此时学子们才看到陛下来了,纷纷跪拜行礼,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平身后,便迫不及待的来到新的蒸汽机面前。

  就连当世大儒吴道行也在一旁观看著,眼中全是惊讶之色。

  此蒸汽机和原来的蒸汽机样子类似,不过确实小了许多,此时蒸汽机的锅炉正烧著开水,源源不断给轴承输送著动力,还不时发出“呜呜”的汽笛声。

  “好,好啊!”

  朱元璋欣喜道:“匠造书院,不愧为大明之栋梁,造出如此精美机械,实乃为大明立下赫赫功劳啊!”

  吴道行道:“陛下,微臣初见蒸汽机,恍若神工降世尘,云雾缭绕腾天际,铁马轰鸣震乾坤。奇技非人力,烈焰烹水化龙腾,古来未有之壮观,著实令人叹为观止啊!”

  朱元璋抚摸著胡须,心道,这大儒就是大儒,这出口成章的,不过这蒸汽机,确实令人惊叹。

  “吴大儒,这便是科学的力量啊!”李敏接著话茬说道。

  “李祭酒所言甚是,想我学儒一世,如今才明白,科学才是强国之道也!”

  吴道行感慨著,自从进入匠造书院以来,全新的知识令他大开眼界,再一次让他感受到什么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此时李敏开口道:“还请陛下为此新型蒸汽机题字命名。”

  朱元璋一愣,哈哈大笑道:“好啊李敏,你叫朕来,是打著这个主意呢,拿笔来!”

  众人连忙给朱元璋端来文房四宝,只见他想了想,然后提笔在纸上凤舞龙飞。

  众人一看,只见朱元璋写下五个大字

  龙驭天机炉!

第254章 能者多劳

  虽然眼前的事情一大堆,不过匠造书院的改良型蒸汽机,还是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在给蒸汽机提完字后,李敏如获至宝,然后还向朱元璋提议道,以后每生产一台新型蒸汽机,就将刻有龙驭天机炉的铭牌给镶在机器上。

  朱元璋大喜,当即决定,将匠造书院的经费,再提高三成,专门用于新机械的研究,同时给造出新型蒸汽机的学子每人赏赐白银五百两,在学成毕业后,封正八品司务,直接进入工业司。

  这一举措,顿时赢得满堂喝彩,李敏笑得两眼都挤成一条线了,一旁的吴道行眼睛都看直了,做了一辈子学问,却是没想到,原来这做臣子的,还能这么做啊。

  瞧瞧人家李敏,怪不得人家能坐到尚书之位呢,这既有能力又会做人,哪像自己个老学究,只会拽几句酸文,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真是学到了啊。

首节上一节156/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