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不服大明的统治,这点他是清楚的,不过在傅友德攻下云南后,鉴于当时的主要威胁在北方,为了当地的稳定,因此也没有对土司进行进一步清缴。
只要土司不闹事,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么过去了,而现在,安南人简直是胆大包天,居然把主意打到了土司身上,而土司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真以为他朱元璋不敢收拾土司?
看来是时候收拾这些地头蛇了!
第235章 南下开征
愤怒归愤怒,不过云南宣慰使刘承德已经在第一时间集结卫所官军进行镇压,朱元璋倒是不用太过担心。
云南距离帝国核心太远,加上交通不便,卫所官军的针发枪装备率只有两成左右,但总数也达上万人了,面对土司那些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私兵,完全不惧。
况且土司的私兵,根本就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对于大兵团作战的理念,还停留在顺风时一窝蜂上、逆风时做鸟兽散的状态,用乌合之众来形容也不过分。
和装备了热武器的卫所官军,完全就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当年傅友德和沐英远征云南时便碰见过这样的情况,在遇到南征的明军时,元军尚且还能抵抗一二,有时候甚至做困兽斗,但土司的兵马嘛……
用傅友德的话说,这些家伙平时鱼肉乡里那是一把好手,但真上了战场,那是跑得比狗还快啊,撵都撵不上,有时候元军甚至不是被明军打败的,而是被土司给拖死的。
至于黎苍和阮承平二人,倒是让朱元璋有些哭笑不得了,一个堂堂相国的大儿子,安南的骠骑将军,另一个是堂堂大学士,居然被傣家的百姓用农具给活活打死。
听起来也是有够荒谬的,不过这两人也算是死得活该,唯一可惜的是,不能从他们的嘴中撬出更多的有用信息了。
然后他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给傅友德,命其即刻赶往云南,以都指挥使到的身份,指挥云南各卫所官军对叛乱的土司进行镇压。
另一道便是给云南宣尉使刘承德了,在圣旨中,他先是表扬了刘承德,同时对赵翰中和孙二等人进行嘉奖,还将孙二升到了总旗,其手下士兵也都升了小旗。
然后便是对打死黎苍和软承平的傣家百姓进行赏赐,每人赏银百两以示鼓励。
除此之外,他又招来徐达和李文忠,商议南征一事。
朱元璋依然打算继续往云南派兵,不光是为了协助傅友德快速扫平叛乱的土司,更为下一步进入老挝和安南的战斗做好完全的准备。
至于派出多少军队作为南征的大军,几人一致觉得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派出十万人的火枪营刚刚好。
不光是因为相信火枪营的将士训练有素能够以一敌百,更重要的是,这十万将士中,已有两万余名士兵,装备了最新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
看著虽然装备的武器变复杂了,但实际上后勤的工作反而更进一步得到了减轻。
因为要带的东西比起北伐的时候,少了许多。
北伐时的军队,有步兵骑兵火枪兵弓箭手等等,而如今出征的军队,就只有火枪兵了,这让以前五花八门的各种辎重简化为只有背甲弹和纸包弹、粮草以及医药、酒精等,当然,还有朱元璋心心念已久的白糖!
现如今,大明的军队,也能像那英吉利一样,将白糖作为战略资源使用了。
而且一旦掌控了南洋诸国的甘蔗种植,白糖的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价格也会继续下降。
将白糖作为军队的补给,一方面是调解士兵的口味,能在战场上吃口甜的,那比什么都重要,而且用老李的话说,白糖热量高,一旦断粮,白糖是绝佳的补充体力的食品。
而且白糖还能作为医药使用,能够有效止血杀菌,至于老李而言,白糖还能作为炸药使用,朱元璋就觉得有些太过奢侈了,现在还没必要,炸药什么的,大明还不缺。
确定了战斗方案后,徐达和李文忠便开始组织火枪营以及辎重后勤部队,准备好了足够物资,然后向云南进发了。
朱棣和徐辉祖照例在南征的队伍中,他俩虽然还是狙击营百户,但在装备了新枪后,狙击营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两人压根儿就没想过升官的事儿。
在徐辉祖看来,与其和他爹待在军营大帐中,不如在前线杀敌来得爽快,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该做得事情。
而朱棣则纯粹是因为喜欢打黑枪,而且喜欢和他营中的兄弟混在一起,只有在军营中,他才能彻底摆脱自己四皇子的身份,无拘无束。
当然,除了这两位外,南征的队伍还多了一人,便是三人组中的李景隆了。
在朱元璋看来,虽然李景隆自带“大明军神”的“光环”,不过也著实有些心疼这个外甥,思来想去,只要不让他任主帅指挥战斗,想来应该不会出什么大篓子。
虽然李景隆也是百户,不过却被编入了朱棣的狙击营中,有朱棣照应著,这家伙也掀不起啥风浪来。
一路上,徐辉祖和朱棣是有说有笑的,神色轻松,看两人的样子,不似去打仗,倒像是去踏青一样。
而李景隆却是话少了许多,满脸的严肃,如临大敌一般,不时拿出自己的五六式半自动擦拭一番。
徐辉祖和朱棣是看在眼中,两人也是相视一笑,看李景隆的眼神,就像是看新人后辈一样。
新兵蛋子第一次上战场,总会感到紧张,正常得很,等杀了人后就会好很多了。
“大外甥,枪擦得不用那么勤快,放松啦,别整天绷著个脸,笑一笑,笑一笑就好了。”朱棣笑著对李景隆道。
李景隆咧著嘴笑了起来,脸上的肉一抽一抽的,笑得却是比哭还难看。
“得,你还是别笑吧,看著怪吓人的。”徐辉祖连忙阻止了李景隆。
“别紧张,放松就好了,现在打仗不像以前了,还得拿著刀和敌人近身去砍。”
徐辉祖安慰道:“现在我们用枪,大多数时候,敌人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况且新枪的有效射程足足有四百米,可能等你还没见著敌人的面,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对对,俺舅子说得对,大外甥,到时候你就跟在俺身后,俺干啥就跟著干啥,俺让你打谁你就打谁就好了。”朱棣也笑著说道。
“可,可是一旦子弹打光了,但是敌人还没被消灭怎么办?”李景隆不无担心的问道。
朱棣和徐辉祖对视一眼,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新兵蛋子,没得个经验,大外甥,俺告诉你,咱们一次战斗最多能打个上百发子弹不错了。
不说火枪营,咱们狙击营,每次执行任务,每人基本备弹一百五十发,如遇特殊情况,携带子弹还会进一步增加,这还不算后勤组带的备用弹药。
所以说子弹打不完,根本打不完,况且……”
朱棣凑到李景隆耳边故作神秘道:“你知道咱们这一次南征,咱们一共带了多少弹药吗?”
“多少?”李景隆一愣,然后好奇的问道。
“不说纸包弹,就光咱们新式步枪的弹药,就带了足足三千万发!”
第236章 啥,老李是李景隆家的先人?
“三千万发子弹?”
李景隆不由有些傻眼,三千万是什么概念啊,要是堆在一起,怕不是能堆成山了吧。
他往队伍后头看了看,只见装子弹的马车,一眼望不到头。
“所以说大外甥,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子弹的事情,俺和你叔北伐打了那么久,拢共也才消耗了千万发子弹,这里三千万发子弹,足够用了!”朱棣笑道。
“三千万发子弹,得用多少钱来造呀!”
李景隆不由感慨了一句,“现在我才知道,打仗就是烧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一发新的背甲弹的造价是四文钱,加上人工得有五文钱左右,三千万发便是一亿五千钱,也就是十五万贯!”
徐辉祖一边计算著,突然间他想到了在演武场时,他爹徐达曾经放出豪言要把造子弹的钱给包了。
现在想来,他爹是纯纯的只懂打仗不懂算帐啊!
“十五万贯虽然看起来很多,不过和海贸的收益比起来,也是九牛一毛,大明的财政完全负担的起。”
徐辉祖道:“一旦大明的海贸完全做起来后,恐怕到时候会有更多的金银财宝涌入朝野,那么造子弹就更不在话下了。”
“现在想想,从俺爹遇上了奇人开始,这才过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大明的变化,还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就连俺也有些看不懂了。”
朱棣感慨著,“别的不说,就拿打仗而言,以前的各种兵书里写的各种排兵布阵的战法,现在完全用不上了,如今大明打仗,只要保证火力充足,那便是无往不利!”
“话也不能这么说,虽然因为兵器的发展,战争的形式对于我们大明而言是改变了,但战争的本质并没有变,因此兵法上关于谋略关于庙算的篇章,还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
李景隆有著不同的意见,“就拿这次南征而言,虽然舅爷在获悉黎季嫠架空了安南王后,完全可以以‘伐不臣’为理由,大举进攻安南,但舅爷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等待黎季嫠发兵老挝这个时机。
为何,却是为了战争的正当性,同时也是为了给大明的各番邦看,大明出兵,完全是为了应对安南的进攻,是为了保护属地,这样而言,大明就完全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徐辉祖和朱棣饶有兴致的看著李景隆,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这也契合了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对兵书上‘人和’这一理念的完美应用!
我想在这背后,不光是单纯为了战争,舅爷考虑的,肯定还有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便是为了那些番邦异国能更心甘情愿的被纳入进大明的工业生产体系吧,或者说是经济体系当中来吧。
或许这便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徐辉祖和朱棣皆是眼睛一亮,徐辉祖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不错,总结得很精辟到位了,九江没想到你还有两下子啊!”
“得了吧,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大外甥肯定是从哪里听来的呗,他自己哪有那本事了。”朱棣倒是毫不留情的拆著李景隆的台。
李景隆倒是没有生气,而是直接承认了,“这句话确实是我从舅爷那听来的,当时就觉得很有道理,便铭记了下来,现在细细回味,却是越品越觉得有道理!”
“俺倒是觉得,俺爹也说不出这么精妙的话来,应该是从奇人那听来的。”
反正没在皇宫,现在已经出了应天府,这天高皇帝远的,朱棣也是尽情的编排著他的皇帝父亲。
一说到奇人,李景隆突然似想到了什么,双眼放射出豪光。
“你们说,当初舅爷无缘无故称我为大明战神,是不是就是从奇人那听来的啊!”
徐辉祖和朱棣一听,顿时忍不住“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朱棣更是忍不住打击道:“得了吧,说你胖你还喘上了,奇人是何等逍遥神秘的人物,人家心怀的是大明,哪会对小公爷你那么上心呢?”
李景隆没有在意朱棣的嘲讽,而是喃喃自语道:
“舅爷当初不让我参与北伐,定是在磨练我的意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见李景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朱棣和徐辉祖相视一眼,也是无奈的摇头笑了。
得,就让“大明战神”自我沉醉去吧。
突然间,李景隆抬起头来,神色颇有些肃然和虔诚。
“听怀庆说,奇人也姓李,名曰李晗,说不定就是我李家宗亲的哪一位先人啊!”
这一下朱棣再也受不了了,一巴掌拍在了李景隆的脑袋上。
“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翻翻你家族谱去,看看到底是哪个先人叫李晗的!”
……
安南,交州府,相国府内。
黎季嫠刚刚回府,他满面笑容,看起来春风得意,心情似乎非常不错。
今日总算是把明朝的使臣给送走了,也算是去了一桩心事。
这段时间,明朝使臣那是毫不客气,对自己的态度可谓是极其嚣张,那话中,明里暗里都是在讽刺自己是不忠的权臣。
就差贴脸让自己乞骸骨还权于陈日炜了!
更可气的是,陈日炜仗著有明使撑腰,对自己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起来。
不过黎季嫠政坛沉浮多年,早就练就了唾面自干的本事,哼,你们明使想效仿那汉使,逼著自己一怒之下杀掉你们,然后给大明的皇帝落下口实?
我黎季嫠偏偏不会让你们的阴谋得逞,中原的史书,我也是熟读于胸的!
你们骂我,我受著,你们总不至于还要动手打人吧!
幸好这明使都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没有汉使那么脾气火爆,史书记载,汉使在出使西域时,那是真的当著人家国君的面抽出宝剑杀人的!
如今明使总算班师回朝了,自己也算是熬了过去,能松一口气了。
事到如今,他和陈日炜之间,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得想办法让陈日炜退位了!
吩咐下人,做好一桌丰盛的酒菜,又唤来歌姬,喝上几口美酒,吃著美食,看著歌姬妖娆的身姿,算是解了这几日心中的烦闷。
吃饱喝足后,正欲好好歇息一番,突然间下人来报,礼部侍郎陈文泰求见。
陈文泰乃自己一系的礼部官员,今日才和自己一起送走明朝使臣,这个时间来找自己,莫非又出了什么事?
吩咐下人将陈文泰迎了进来,陈文泰请安后,黎季嫠问道:“陈侍郎,你来找本相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