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培养买办阶级
南北朝私底下的小动作,自然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眼睛,而崔文渊对南北朝提出的高丽样本,更是让他老怀大慰。
这个崔文渊,脑瓜子还挺好,不像礼部和鸿胪寺的那些夫子,只会啃著书本背礼制,自己只是提点了一句,他便能想到那么多,说明此子值得栽培。
根据毛骧提供回来的信息,日本两朝针对大明的工业秘密的刺探,越来越猖獗,很快便能收网了。
虽然说,他们并未刺探到什么有用的信息,而刘三悟,更是给了北朝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纸,为此,北朝花了几百两金,还以为捡了个大便宜。
当然,这些钱全部进了大明的国库,按照朱元璋的想法,这些钱用来作为军器局技术改进的资金再合适不过了。
记得看抗日视频时,有句话怎么说来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嘛!
虽然几百两黄金对于大明庞大的武器制造而言,也属于杯水车薪就是了。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两朝的使臣,正在逐渐失去耐心,而崔文渊更是利用两朝的敌对心理左右逢源,让他们如热锅里的蚂蚁一般团团转却找不到出路。
朱元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现在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了大明手中,而崔文渊也在完美的时机提出高丽样本,那么是时候,就朝贡体系的模式,和两朝进行谈判了。
能者多劳,和日本使团的谈判,就由崔文渊来主持吧。
“崔少卿,朕的意思,你是否已经清楚?”
大明要达成的具体目的,这个可就不能让崔文渊自己去揣摩了,毕竟有许多新概念,就连朱元璋自己,都是在得到李晗的解释后,才明白的。
当然得和崔文渊详细说个清楚明白了,有时候朱元璋觉得自己在和大臣打交道时,更像是老师一样,啥都要手把手的去教。
就像是要用商品一步一步控制日本的市场,然后用货币控制日本的经济,这些概念,整个大明恐怕也就一个半人了解了。
其中一个自然是朱元璋自己了,另外半个,则是户部尚书杨思义。
这些知识,让崔文渊自己去想的话,一辈子都成不了事儿。
有时候他也感慨,如今大明最缺乏的是什么,人才!
技术型人才,经济型人才,外交型人才……啥都缺,得抓紧人才的培养了。
不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朱元璋还是明白的,这些事情不能急于一时。
崔文渊努力消化著朱元璋所讲授的东西,什么叫市场,什么叫货币流通,这些玩意儿,圣人没教过啊!
不愧是陛下,懂的东西真多!
好半天,才将陛下的意思给弄清楚一点,大概就是,大明要用商品货物和宝钞,来初步控制日本列岛。
至于货物和宝钞为何能控制一个国家,这些问题崔文渊就彻底不弄不明白了,当然他也不需要完全整明白,只要让日本人接受就好了。
“陛下,请恕微臣愚钝,这买办不就是咱大明的采买使吗,为何大明能通过买办,逐步实现对日本的控制,微臣不是很明白,还请陛下解惑。”
此时的崔文渊在面对朱元璋时,更像是学子面对先生一样,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而朱元璋也很乐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手底下的大臣们,这让他心中总会产生一种“咱比你们都懂”的小小优越感。
“此买办并非彼买办也,崔少卿,你且听好了,咱给举个浅显的例子,你便明白了。”
“陛下,微臣洗耳恭听。”崔文渊连忙竖起了耳朵,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比如说此时的日本,由于南北分立,互相攻伐,连年征战,百姓耕种受到极大影响,粮食异常匮乏,如果日本想获得更多的粮食,有哪些途径?”
这是陛下在考较自己啊,崔文渊想了想,马上回答道:“回陛下,日本获得额外粮食的途径,只有两种,其一便是努力耕种,但由于连年征战的原因,这一条路短时间内是走不通的。
那么想要得到更多的粮食,只能通过第二条途径,对外购买了,日本四面环海,周边只有高丽、琉球和咱们大明,琉球为数个小岛组成,耕地不多,粮食亦要从大明购买,因此琉球可以排除。
那么只剩下高丽和大明了,而如今高丽,在事实上已经属于大明之疆土,所以日本唯一可以获得粮食的来源,便只有大明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这崔文渊虽年纪不大,但对外边世界的了解,比起那些夫子来,不知强多少了。
用老李的话来说的话,这个年轻人,对国际局势还是有些认知的嘛。
“很好,现在你崔少卿是个日本商人,有一个和大明通商的机会,有资格从大明收买粮食贩卖到日本,你会选择卖给谁?”
陛下的这个例子非常通俗易懂嘛,崔文渊此时正将自己努力代入到“日本商人”这个角色中,一个能从大明买到粮食的日本商人,会将粮食卖给谁呢?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卖给百姓,突然之间,他意识到,自己此时的角色并不是大明的官员,而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日本商人!
作为商人的话,自然是谁有钱,就卖给谁了!
如今之日本,谁有钱?
答案呼之欲出。
“回陛下,如果微臣是作为日本之商人的话,会选择将粮食卖给幕府或者皇室,其次是各地藩镇割据的大名!”
说到这里,崔文渊的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似想到了什么,但那灵光一闪而逝,总也抓不住重点。
“那么你通过粮食的买卖赚到钱后,接下来会怎么做?”
朱元璋就跟以前李晗教导自己似的,一步一步引导著崔文渊自己去思考,这让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我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成为日本唯一的粮食商人,无论是幕府还是皇室,亦是大名还是百姓,都只能从我这里买粮!”
突然间,崔文渊猛的抬起头来,他抓住了脑海中的那一点灵光,终于醒悟大明在日本设置买办的意义在哪里了!
“陛下,微臣明白了!”
崔文渊异常激动道:“如果我作为这个日本商人还想继续赚钱,甚至是成为日本唯一的粮食商人,那他就必须得听命于大明,因为大明掌控了他的粮食渠道!
也就是相当于,大明通过掌控买卖粮食的买办,来控制整个日本粮食的供给!”
第185章 传承
说完后,崔文渊大口喘著粗气,头皮发麻,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他把自己都给说震惊了!
此时他已明白,什么叫控制买办控制市场了,以前,他还以为,商人做买卖,便只是低买高卖而已,却从没有想过,其中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这通商的威力,简直强大到令人无法想像的地步,兵不血刃,便能操纵一国之生死!
甚至大明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源源不断的赚钱!
陛下太恐怖……不,实在是太厉害了!
在日本培养大明的买办,这不就是在培养日奸么?
只是,这实在是有违圣人之道啊,崔文渊在心中小小感慨了一下,要是这话给礼部或者鸿胪寺那群夫子听到了,可得跳起来破口大骂说陛下有违天德了,说不定还得以死谏言,让陛下下罪己诏呢。
不过他并非迂腐之人,大明不用对外用兵,便能掌控日本之生死,他是非常愿意去实现的。
“崔少卿,你说得非常不错,朕心甚慰!不过,你考虑得还是不够深远!”
还不够深远,难道买办的意义,对于大明还不止于此吗?
“还请陛下教我!”崔文渊恭恭敬敬给朱元璋行了个大礼,他是真心实意想求教。
虽然说拜陛下为师有点过于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此时此刻,他是真的将朱元璋当成知识渊博的老师来看待了。
“只要是商人,都恨不得将这个行当所有的买卖,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在咱大明也屡见不鲜,许多欺行霸市之徒,便是如此。
不过换成另一种说法便是,所有的商人,都想垄断本行业!”
垄断?
崔文渊一愣,垄断这个词对于熟读儒家经典的他而言,并不陌生。
这个词,最早可见于《孟子.公孙丑下》第十章中,“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大概意思是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从而能够全面地观察市场并获取利益,按照陛下的说法,垄断在这里便是控制行业买卖的意思了。
不过倒是还挺贴切的。
见崔文渊若有所思的样子,朱元璋继续说道:“假设你这个日本的粮食商人,为了垄断日本列岛所有的粮食买卖,除了听命于大明之外,还需要干什么呢?”
“我还需要干什么?”
崔文渊一点就通,很快便反应过来,然而答案却是让他大汗淋漓,这个答案,实在有违天和啊!
刺激,实在太刺激了,以至于他犹豫了半天,才开口回答道:
“我还有不择一切手段,甚至是利用大明的力量打压日本国内其他的粮商,而且会拼命压榨农民,让他们无法耕种产粮!
我还会拼命树敌,成为孤家寡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对我放心,将粮食的买卖全部交由我来做。
而且日本国从上到下无论是皇室还是浪人,没人敢动我,因为我是大明的粮商,动了我,就等于向大明宣战,断了自己的活路!
这样的我,事实上,已经是日本的太上皇了!”
说完后,崔文渊双腿一软,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上,满头大汗,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无地可种的农民拖家带口,流离失所,甚至是饿殍千里。
有违天和,实在太有违天和了!
而且,这并非阴谋,而是光明正大的阳谋,还是日本人自己求上门来的!
这一番话,如果被外界知道了,那一定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崔文渊,你乃大明鸿胪寺少卿,而非日本之商人!”
朱元璋的一句话,如同当头棒喝,让崔文渊清醒了过来。
“对敌人的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忍,崔少卿,你记住了吗?”
朱元璋何尝不知道崔文渊在想些什么,便是那颗熟读了圣贤书的心作怪了,对日本人产生同情心了呗。
于是便把李晗讲给他的话,又重新说给了他听。
对敌人的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忍,崔文渊闻言,顿时幡然醒悟过来,倭寇屠杀我大明百姓时,他们的百姓,会对大明的百姓,产生怜悯之心吗?
恐怕他们只会拍手叫好,因为倭寇从大明劫掠的财物,不也是便宜了他们?
更别提不少倭寇在日本时,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户、商户了。
自己堂堂大明五品官员,竟然连这一点都看不穿吗?
如今大明用如此温和的手段控制日本,还能让这些家伙吃上饭,已经够仁慈了!
“陛下,刚才微臣陷入太深,多谢陛下提醒,微臣记住了!”
他想了想道:“陛下,微臣想到了更多,除了粮食之外,是否在其他行业,也可以设置大明的买办?
就像是白糖、布匹、茶叶等等,而且大明之白糖,绝对是能让所有日本人趋之若鹜的好东西!”
崔文渊越说越兴奋,朱元璋笑眯眯著,看来,自己又成功培养了一个对外积极扩张分子了。
心中还真是别有一番成就感呢,看著眼前的崔文渊,他又想到了最初和李晗通信的那段日子。
那时的自己,虽已经历了无数杀戮,成为一国开国之皇帝,但在李晗面前,自己就如同什么都不懂的孩童一般。
是老李使自己坚定了,要将大明,将中华带上世界巅峰的宝座的信念。
是老李扭转了自己固有的观念,教会了自己什么是贸易,什么是货币,并让自己亲眼见识到了,工业强大的威力!
如今,自己又将这些知识和信念,传授给了徐达、李文忠、李敏、杨思义乃至朱标和朱棣几兄弟,也包括眼前的崔文渊。
老李说,传承是中华的特点,自己将老李传授的知识再传授给其他人,这或许也是传承的一种方式吧。
在定下了暂时由崔文渊代行鸿胪寺寺卿一职,由他来主持和日本使团谈判后,崔文渊便领著手谕告退了,而朱元璋,此时还有要紧的事情做。
给李晗回信!
小兵张嘎和亮剑带来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最起码来说,宫里的人,如今干活都更起劲了。
虽然不知道李晗给朱福宁的回信中写了什么,不过这闺女,现在的变化可大了,朱元璋也不知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