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71节

  “那大帅有什么想法?”

  田良丘是哥舒翰一手提拔的判官,如果哥舒翰被杀,他也好不到哪去。

  这次大败,最大的责任是朝廷的催促。

  一个不慎,主帅就要被杀,这谁顶得住?

  而且骑、飞骑太自大,关键时刻不听战鼓的指挥。

  在李的军中,“击鼓不进,鸣金不止”者,直接斩杀衙将、押官、队头。

  金鼓,就是主帅的耳目。

  方圆百里的战场,靠喊和眼睛肯定是不行的。

  “占领河东郡城,守卫河东!”

  哥舒翰做出一个与历史上不同的决定。

  主要是哥舒翰在这个时空,并没有携带河陇的将士和胡人部落。

  那些二五仔现大多数都在李的麾下,被李训得服服帖帖。

  “我等追随大帅!”

  田良丘、李承光等愿意听从。

  他明白哥舒翰想占领河东郡城的原因。

  一些骑、飞骑残兵败将不听从哥舒翰的收编。

  两天期间,哥舒翰只能收一些新兵和原本朔方、河东的残兵。

  共计一万左右,向河东城而去。

  在这两天时间,崔乾佑趁机猛攻丧失胆气的潼关。

  这座天下雄关,透露著暮气森森。

  守城士卒有抵抗,但挡不住叛军的杀气。

  没有主帅指挥,人手不够,破绽太多。

  崔乾佑从十几个方位一起进攻,终于在两天后,攻破潼关……

第368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哥舒翰在灵宝大败后,逃出生天的部将就将消息传入长安。

  在这之前,李隆基和文武大臣已经陷入惶恐之中。

  因为西面战况陷入模糊。

  李若没有渡过金城黄河的时候,李隆基还能稍稍觉得安稳。

  这也是李隆基有史以来最“勤于政务”的时候。

  平日里使者在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项背而望。

  李隆基要在早、中、晚听到关于金城黄河的消息。

  得知防线稳固,他才能勉强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而李迟迟不渡黄河,给他一种金城黄河是“天险”的错觉。

  李的回复,也一度让李隆基认为十三郎完成对陇右军和陇右诸胡的掌控。

  他的十三郎也是天才!

  和面对安禄山不同,李隆基知道李贼骁勇善战,没有催促李主动出击。

  静等东面胜利,再大军支援,攻击西面。

  他会向李证明,能开疆万里,不是因为李勇敢,而是因为他更强悍。

  可偏偏事与愿违。

  西面失去消息,就如黑暗中的火把,突然熄灭。

  李隆基一等再等,他向往的晨曦,终未再出现。

  使者的消息只有一点:陇右军奉颖王之命,封锁沿途驿站、道路,缉拿陇右内乱。

  一连多日,都是模棱两可的消息。

  长安的王公贵族都道颖王出事了,李贼将要兵临长安。

  否则颖王一定会上奏说名,朝廷派的使者必可以通过。

  惟一的安慰,就是武威距离长安两千里远,不像潼关,近在咫尺。

  他们认为再探几日,或许就会有西面的消息。

  但四月六日传来灵宝大败的消息却如一只大手一样,扼住唐王朝的喉咙。

  李隆基双眼一黑,一度昏厥。

  他就指望潼关的十几万骑、飞骑大军能扭转不利的战局。

  现灵宝大败,还有多少兵马守卫潼关呢?

  潼关的副将不断地请求支援。

  可朝廷哪还有兵马可用?

  “哥舒翰误我!朕早知道他是庸才,他要没死,朕一定处死他。”

  李隆基苏醒过后,召文武大臣于兴庆殿,庄严肃穆的朝会,他却布满悲伤与失落。

  皇冠和龙袍能被宫人整理整齐,但颓废的神情,再也难以掩饰。

  本该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却接连被最信任的两个人背叛。

  一手缔造的强大帝国,面临崩塌的风险。

  这大厦将倾,谁能挽救?

  人们无法达到李隆基的高度,不明白李隆基从天上衰落是何等感受。

  无病无灾的李隆基,在此时如风烛残年一般。

  殿下的文武大臣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声。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忧虑。

  他们最难接受李东进京兆,带来噩梦一样的统治!

  “朕亲自挂帅,御驾亲征!”

  李隆基突然从榻上起身,他瞪大眼睛,咬牙下诏:“朕会让太子监国!”

  文臣武将皆不可思议地望著李隆基。

  要是有十万大军还可。

  但长安已经没有兵马了,想在京兆继续召兵,还需要一定时间。

  “陛下万万不可,您是天子,怎能以万圣之尊,亲临前线呢!国不可一日无君呐!”

  杨国忠一听就急了,他噗通一下跪地,劝李隆基收回成命。

  太子监国,他还会有活路吗?

  怕是李隆基刚离开,李亨就会在大臣们都怂恿将他杀死。

  李亨也一定会干这种获取名望的事情。

  此时的兴庆殿的最前方,站著一个本不该在此的人物。

  太子李亨!

  这是李亨太子以来,李隆基首次批准他参与朝政。

  说明李隆基御驾亲征的想法,可能不再是说说而已。

  李亨心中窃喜,二十年了,他终于站在这里。

  但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站在这下面。

  “陛下不可……国家危难,天子应该坐镇中央。”

  “陛下万万不可……”

  杨国忠的党羽也站出来跪在地上劝谏。

  直到现在,还有大臣认为潼关能守住。

  毕竟大家都去过洛阳,“飞鸟不可渡”的天下第一雄关,深入人心。

  但不管是哥舒翰,还是郭子仪、李光弼,都提出据险而守,持久疲敌,伺机而出的战略,可杨国忠只为自己,根本不听。

  现在杨国忠就是抱著能活一天是一天,能富贵一天是一天的心思。

  只要他还有权力,哪管两京古道的饿殍遍地?

  “安贼一胡儿,竟然践踏我大唐之宫殿,淫乱宫女嫔妃。有唐一百四十年来,从未有过如此奇耻大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虽老,但也想有光复洛阳的志向。将士们见我御驾亲征,定会人人拼死,将安贼打败,将祖宗的基业夺回来!”

  李隆基没有被杨国忠的劝谏所动。

  “太子,请您劝说一下陛下啊!”

  杨国忠看自己的劝谏没用,眼睛一转,反其道而行之向李亨说道。

  李亨太想监国了,听李隆基这么一说,他耐不住性子,以为机会来了,向杨国忠发难:“启奏陛下,安禄山深受朝廷恩宠,造反毫无道理可言,右相与安禄山不和,以至于积怨越来越深,总想置安禄山于死地。如此相逼,以逆贼得以口实,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兵。另李贼与右相仇怨,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也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如今洛阳失守,灵宝大败,金城无消息,宰相杨国忠焉能无过?”

  李亨直接将安禄山叛乱和李叛乱的过错全部算在杨国忠的头上。

  他认为只要杀死杨国忠,最起码李没有叛乱的理由。

  如果李继续进军长安,会被天下人诟病。

  但李隆基只是看著李亨侃侃而谈,沉默不语。

  他总感觉有人在点他。

  见此,杨国忠没有丝毫心虚畏惧,他理直气壮地向李隆基拱手:“陛下,臣早料安禄山必反,上奏陛下多年。时至今日,安禄山起兵谋反,非宰相之过。”

  “安贼和李贼清君侧,为什么直指右相?这不是宰相的缺失是什么?”

  大理寺卿张均是出了名的刺头,本来一直被杨国忠打压,郁郁不得志。现在指著杨国忠的鼻子骂。

  “此言差矣!汉代的时候,吴国和楚国以杀死晁错的名义清君侧叛乱。最终汉景帝腰斩晁错,难道吴国和楚国最终收回兵马了吗?你这是像袁盎一样进谗言。”

  杨国忠振振有词地回复张均,颇有忠臣气节。

  “内地空虚,安贼长驱而入,不费吹灰之力渡过黄河。宰相没有提前布防,这是宰相缺少大局。”

  宪部(刑部)侍郎房也出列奏道。

首节上一节671/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