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72节

  “房侍郎书生之见,迂腐不堪,你认为多少兵马布防才能抵住二十万铁骑?”

  杨国忠直接人身攻击房。

  他早就看房不爽了,天宝十三载关中暴雨的时候,这家伙竟敢偷偷密奏圣人。

  与李亨有关系的大臣,哪能忍受杨国忠的专横跋扈,此时纷纷出列,开始攻击杨国忠。

  但杨国忠不慌不忙的狡辩,大有舌战群儒之势。

  整体来看,杨国忠落入下风,好像太子一方占据优势一样。

  殊不知,此时李隆基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嘭!”

  “够了!现在国家陷入危难之中,不是追究谁功谁过的时候。国家将亡,亏你们还是太子和大臣,竟然在窝里斗。如此还能打败李贼和安贼吗?”

  本就怒火中烧的李隆基见到这种争吵,更加生气。

  “退朝!右相与朕殿后议事!”

  李隆基不想再听乱糟糟的言语,将召杨国忠一个人谈论。

  这让李亨猛然醒悟,他中杨国忠的诡计了。

  李隆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最不想看到内部不团结。

  本就烦闷,现烦上加烦,哪能不生气呢?

  在文武大臣面面相觑下,杨国忠随李隆基一起退到交泰殿。

  “右相,什么时候能再召十万大军,朕决定御驾亲征。”

  李隆基忘不了御驾亲征。

  “臣不敢说啊!”

  杨国忠再次跪在地上。

  “朕恕你无罪!”

  李隆基焦急地让杨国忠说。

  “太子突然变得这么强势,那么多文武大臣附和他的话,怕是陛下一前往潼关,就会被尊为太上皇了。”

  杨国忠缓缓说道。

  他知道李隆基现在最担心什么。

  御驾亲征,是为保住权力。

  恰恰说明李隆基怕失去权力!

  李隆基听后嘴唇在颤抖,再也不提御驾亲征的事情。

  “圣人,渭水之畔的皇家马厩还有三千牧监兵,灞上也有三千新兵,可令李福德率领三千牧监兵和三千新兵去潼关支援,凭借险关还可以坚守。”

  杨国忠又趁机向李隆基建议道。

  “也只有这样了,速速命令他们吧!”

  李隆基点头同意。

  只是十几万大军惨败,如何能凭借六千新兵的弱师固守?

  “西面是重中之重,陛下当速速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大军返回支援。”

  杨国忠又建议道。

  “郭李二将,已在河北连胜啊!”

  李隆基皱眉,他一直憧憬李光弼和郭子仪直捣黄龙,使安禄山被迫退出洛阳。

  “长安是天下核心。如果李贼趁势而来,围攻长安。即便收复河北又有什么用呢?”

  杨国忠貌似有理有据地说道。

  “传我密诏,让郭子仪、李光弼,整合河东军、朔方军从井陉返回,支援长安。”

  李隆基凝目,点头吩咐杨国忠。

  “遵旨!”

  杨国忠拱手。

  “要尽快查清金城郡的军事,各地郡守,尽可自募义兵,保家卫国!也不要吝啬官位去封赏他们。”

  杨国忠临走前,李隆基不忘向他吩咐。

  一日不明金城的战况,他就难以合眼。

  “臣会多派探子,寻找山间小路,打探消息。”

  杨国忠回复后退去。

  李隆基独坐在空旷安静的交泰殿上,迟迟未回自己的寝宫,直到太阳落山,李隆基起驾到花萼相辉楼。

  这是最近每天都会做的工作。

  他登上花萼相辉楼的最高楼,一眼望长安全貌。

  可惜,在长安水灾的时候,他没有勇气掀开窗帘。

  水灾只是百姓受苦,叛乱则是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自安禄山起兵以来,潼关烽火,再次被点燃。

  按照大唐的制度,从潼关到骊山,每隔三十里设一烽火台。

  最后一座烽火台设计在骊山主峰的山顶。

  和一般的“烽火告急”不同,骊山上的烽火叫“平安火”。

  如果潼关安全,则清晨和傍晚各点燃一次,向长安报平安。

  这样形势的烽火,更能让李隆基心里慰藉。

  李隆基登花萼相辉楼正是为观看这平安火。

  这一天,崔乾佑昼夜不息,猛攻潼关。

  血流黄河,血洒高山,惨绝人寰!

  但潼关还在唐军手中,到了傍晚时分,李隆基看到骊山烽火台上的冲天烟柱,暗暗松一口气。

  叛军未攻破潼关,证明一切都好!

  当李隆基望向西面的时候,只能看到广阔的咸阳原。

  初夏到来,那里一片青意盎然。

  使李隆基忽然想起李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七郎,等抓到你,朕会当面质问你为何背叛我?”

  恍惚间,李隆基看到咸阳原上骑马而来,穿著金甲的李。

  他指著那个不存在的身影怒骂。

  身后躬著身子的高力士揉了揉眼睛,怔怔凝望。

  确定什么都没有后,叹一口气。

  一直到天黑!

  潼关还在呐喊。

  长安城中虢国夫人、韩国夫人、杨琦、杨等没有李隆基的忧愁,她们依旧在灯火通明的豪宅中狂欢。

  又是一天,早上的烽火如旧。

  而傍晚李隆基在花萼相辉楼的时候,发现时辰已到,但骊山的平安火并未升起。

  “平安火呢?要是因过失未点火,一定处死烽火台的官吏。”

  李隆基静静地伫立凝望,又等待半个时辰。

  只有月亮升起!

  距离长安三百多里的潼关,堆尸如山,城头上的军旗已经折断。

  叛军在庆贺自己拿下潼关,憧憬著所获得赏赐。

  “召右相!”

  李隆基拍著栏杆吼道。

  他死心了,这不是官吏们的过失。

  平安火未报平安!

  谁知杨国忠刚好前求见李隆基。

  “陛下,陇西太守传来消息,声称一队轻骑正马不停蹄地向长安而来,好像是李贼的麾下。这些轻骑大概数千,一人三马,日行百里,像是要突袭长安……”

  李隆基还未将“平安火”的事情告诉杨国忠,而杨国忠却先出说一个让李隆基呆若木鸡的消息。

  他捂住胸口,呼吸都停止,全身冰凉,双眼也一片昏,眼角湿润。

  他想说什么,张口结舌,一时竟说不出。

  抬起手的时候,手也颤颤巍巍。

  “陛下……”

  高力士赶紧上前扶正李隆基,十分担忧接连被打击到的李隆基。

  杨国忠也担心李隆基的身体,他凑上前,自己的身家性命,寄在李隆基身上。

  如果李隆基有闪失,那些人会将他吞得连骨头都不胜。

  他也怕李,那数千轻骑,或许已经进入京兆地区。

  杨国忠甚至觉得来自李的威胁会更大。

  陇右已经被李掌控,李光弼和郭子仪的援军,一定无法回援。

  新兵更来不及招募训练。

  李隆基被高力士和杨国忠扶著到榻上片刻后,终于能再次开口:“骊山烽火台未有烟火升起,潼关可能已经失去。西有李贼,东有安贼,天亡我也!”

  御宇近五十年,到头来会被这种突袭打断。

  纵然大唐江淮、山南、岭南、剑南难还有众多郡县,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一世英名,穷途末路了吗?

  先不说李在哪里,潼关被攻破,三百多里,叛军骑兵两天内就有可能到达。

  “圣人,大唐还未到绝路,挫折只是一时的,等天下义兵勤王,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正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李贼和安贼不得人心,他们不会有好下场。”

  杨国忠相比李隆基,言语稍显平静。

首节上一节672/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