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35节

  这种气度让许多大臣高看他一眼。

  在大臣们看来,如果能成尚书,谁会在边境呢?长安的繁华不好吗?

  高仙芝的话,让李隆基微微皱眉,他又想起高仙芝贪他钱财的事情了。

  尚书都不要,想留在西域干什么?

  “高都护不必忧心,可由天水王前往西域,代替你与大食对战。”

  杨国忠见李隆基不悦,表明了告知高仙芝。

  “臣的安西兵斗志昂扬,所向无敌,黑衣大食不过一新立国度,孱弱不堪,臣发誓能将其逐出。”

  高仙芝一听就急了,他不想离开西域。

  他想将这功劳揽入怀中。

  李的威名他如雷贯耳,如果李出马,就没他的事情了。

  “启奏圣人,大食是与大唐齐名的强国,如果不重视,必然会损兵折将,应由战功彪炳的天水王亲自出马。”

  李岘出列,向李隆基拜道,不给高仙芝面子。

  “足下竟敢说我不是大食的对手?”

  高仙芝见李岘怼他,怒目而视。

  他根本就不认识李岘。

  高仙芝上次来长安的时候,李岘只是郎中,还未达到京兆尹的高位。

  “只是提醒,将军不要过激。我听说拯蹈危溺,诛除凶暴,称之为‘义兵’,正所谓仁义之师所向无敌;敌人来攻击,不得已而反击,称之为‘应兵’,同仇敌忾,抗击侵犯的军队定能获胜;在小事上争胜斗狠不能克制一时的愤怒,加怒于人,称之为‘忿兵’,争气斗忿的军队必会失败;认为他国有金银珠宝有利可图的,称之为‘贪兵’,贪婪的军队一定会被击败;凭借国家幅员辽阔,以人口众多相夸耀,因而想在敌人那里表现自己的威风的,称之为‘骄兵’,骄傲的军队会被消灭。这五个方面不仅是由人事决定的,也是天道决定,将军要多多想想。”

  李岘一番长篇大论,讽刺高仙芝率领贪兵屠柘枝城。

  同时,也预言“骄兵必败”。

  大食是强国,哪怕刚创建,也不能小觑。

  这番话,差点让高仙芝破大防。

  都说朝堂是看不见的刀光剑影,真是太凶险了,与他无冤无仇的李岘却来攻讦他。

  高仙芝很想说“贪兵必胜”,但在朝堂上之上,他说不出口。

  这不符合汉人士大夫的价值观。

  后世都说高仙芝贪婪无度,实际上高仙芝善待士卒,非常大方。

  他将自己的珠宝,大量地赏赐给有功劳的部下,使兵卒愿意为他效死命。

  “臣等也认为天水王可坐镇西域。”

  见李岘这个李的铁杆支持者发话。

  呼啦啦地一群大臣上前,认同李岘。

  包括杨国忠新拉拢的大臣。

  这让高仙芝懵逼!

  他没意识到自己陷入争斗中,在朝堂上势单力薄的他,根本没人替他说话。

  但以萧隐之、达奚为首的保守派,反对高仙芝成为兵部尚书,这样高仙芝就能呆在西域。

  他们不想李在西域立功,以免圣人高兴,再让李拜相。

  可保守派在李林甫死后,根本无法阻碍杨国忠和李的党派。

  而且裴宽也不和他们一伙,他们的声音注定得不到李隆基的重视。

  “天水王,你愿意前往西域吗?”

  李隆基抬手让众大臣安静,然后询问李。

  “臣只听陛下命令!只要陛下一声令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唐土……”

  李出列拜道。

  天宝年间,郡王和亲王是不需要上朝的,他以尚书右仆射的身份,依旧在百官最前列。

  虽然不理政事,但尚书右仆射是从二品的官职,在六部尚书之前。

  他向李隆基表示一切听从圣人的吩咐,但后半句的意思不言自明。

  “好一句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唐土。”

  李隆基搓了搓手。他听李的话颇有斗志。

  后世很多人以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是汉代的话,实际上并不是,只是一些汉朝的崇拜者,从“日月所照,皆为臣妾”中加工出的话。

  但并不妨碍这句话所表达出的自信,是一种天朝上国的自信。

  李在朝堂上,说出过太多次“名言名句”,朝臣们不足为奇。

  “等上元节后,就对天水王进行任命!高都护免去安西节度使、安西副都护的职位,任兵部尚书,授紫金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密云郡公。”

  李隆基需要好好想想怎么安排李,就先免去高仙芝,确认李去西域。

  “臣谢陛下……”

  高仙芝只能向李隆基一拜。

  他也不是蠢货,知道不能再反驳。

  毕竟他是升职的,只是作为胡人,留恋安西的权力,不适应与汉人士大夫在朝堂上的争斗。

  一时间,高仙芝患得患失,他是个将领,渴望鲜血与战斗。

  他又看向一直平静的李。

  李没去过西域,但在西域大名鼎鼎,许多人称呼其为“天将军”。

  短短三年,歼灭吐蕃和其附属五十万大军,自身死伤不过数万。

  说实话,高仙芝也佩服。

  但此时此刻,他总感觉不对劲。

  “臣遵旨!”

  李也拱手领命。

  确定去西域后,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第310章 安西 北庭节度大使,经略大使,灯火阑珊处

  下朝以后,李隆基召李到花萼相辉楼。

  这是李罢相后,李隆基第一次召李入兴庆宫。

  李和李隆基之间,也没有冰释前嫌这一说。

  李隆基不知道,他与李之间,有深层次的矛盾,无法愈合。

  再也回不到当初那样。

  而从李表现出的“忠心”,李隆基以为李还能为他开疆拓土。

  其实在高力士和杨国忠劝说之前,李隆基就有考虑将李调往西域。

  那横推一样的统帅能力,在大食大敌当前下,不仅燃起李隆基收复羁縻州之心,也勾起李隆基的雄雄野心。

  将领胜战,也是帝王的功绩。

  “大食强大,且不知其具体的兵马部署。七郎需要多少兵马?”

  温暖的花萼相辉楼二楼,李隆基向李询问道。

  “葱岭以西,兵马越多越难行。虽有战马,犹不及步兵。然大唐需要威慑西域诸国,必须长驻兵马至西域。否则西域终不能如河西一样,并入华夏。”

  李隐晦地提出,确实需要大量兵马。

  河中诸国受制于大食,大唐必须在那里创建据点,并动用人力物力,凿宽山路,使两边通行时间大大缩减。

  这样大唐才能够影响河中,是经略西域的长久之策。

  就如高仙芝此次破石国一般,攻破以后,就收兵回龟兹,短暂威慑河中,只是口头臣服。

  而高仙芝一走,大食一来,河中诸国又立刻改旗易帜。

  而大唐调兵遣将,也得数月时间。

  凿宽主要道路,是一项大工程,有时候高山绝涧,必要死成千上万的人。

  而且沿途一定要有大唐的城堡,驿站。

  所以需要大量的俘虏,去开拓道路,且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

  “西域钱粮有限,大唐无法养太多兵马,七郎如何看待?”李隆基问李。

  “臣估算一下,只要将安西交给臣,臣可养精兵五万,有五万兵马,再给臣节制北庭的权力,哪怕大食有百万大军,臣亦不惧。”

  李向李隆基请求道。

  大唐在西域只有一万四千户,共七万多汉人。

  哪怕别的国家要承担安西都护府的军政开支,也养不了多少兵马。

  而大唐不可能穿过沙漠,去运送大量粮食、布匹到西域。

  所以西域的军政财,基本上与大唐分割。

  只是每年朝廷转运一些布匹作为军饷和赏赐。

  有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和安西经略大使的头衔。

  比什么采访使,支度使,营田使,盐铁使等架起来还要好使。

  如果在西域养兵,是重中之重。

  从理论上讲,军屯最多满足一支军队七成,这还是没战事的情况下。

  不说河中地区,就大唐现在的实际控制地,就有数十个小国家。

  西域的财政是否充足,取决于这些国家,是否稳定。

  “西域可不好招兵啊!”

  李隆基向李说道。

  基本上所有征伐,都是一部分唐军,带领一部分仆从军。

  就算招兵,也只等召胡人。一支唐军可以有相当一部分胡人,但不能大半都是胡人。

  “河西、陇右,暂无战事。抽调三万骑兵,不会对国家有任何影响。且河陇军善武备,可以大战!”

  李向李隆基回答道。

  这正是他的目的。

首节上一节535/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