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36节

  时间紧迫,现在移民去西域,肯定是来不及的。

  而且移民西域,不比移民陇右,那吃人的罗布泊沙漠,让人绝望,没有万全之策前,不可进行。

  而大唐在西域的汉人,基本都是随军出发的军户。

  扎根百年后,才有现在的一万多户,成为安西兵和北庭兵的后援。

  “七郎准备调河陇的哪些军?”

  李隆基起身来到花萼相辉楼的地图前。

  “陇右临洮军的两万骑兵,然后再从赤水军调一万骑兵。”李向李隆基回答道。

  吐蕃年年上贡一万匹战马,使陇右和河西不缺骑兵。

  在柏海、青海、九曲,还有多支军队。

  吐蕃的孩童还未长大,没有胆子进攻大唐。

  河西那边更不用说,磨延啜的目光正望向小海(今贝加尔湖),绝对不会因河西少一万骑兵,就与大唐决裂。

  大唐不去搞回纥,磨延啜都算烧高香了。

  “临洮军是天下第一军,去西域不太合适吧?”

  李隆基也知道李组建的临洮军非常强大,有号称五万匹战马,能日行二百里,长途奔袭。

  白亭海之战,就是以这支骑兵为核心的手笔。

  创造大唐面对草原损失最小,收获最大的歼灭战。

  “好钢用在刀刃,大食是我大唐前所未有的敌人,只要打败大食,圣人您成为天下共主,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吹捧李隆基。

  他入西域以后,八成要卸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他需要一些强劲的河陇兵,以保证他在河陇军的影响力。

  以便于将来能掌握河陇军。

  同时,更精锐的兵马,可以从容应对西域的冲突。

  高仙芝麾下的安西军,一定不是老实的人,李需要力量去震慑。

  “我同意七郎的调配,改临洮军两万骑为西域经略军,改赤水军一万骑为长城军,并入安西都护府,随七郎入西域。”

  李隆基听得很舒服,同意李往西域调兵的请求。

  他知道大食的强大后,明白与其对抗,要倾全国之力。

  但远在西域,大唐庞大的国力,有力无处使。

  李敢以数万兵马对抗大食,且不多耗大唐国力的情况下,李隆基没有理由不同意。

  正如李所说,河陇无战事,与其养兵,不如派精锐入西域为他奋战。

  “臣需要一批工匠,再从青海九曲的牧场,赶一些牲畜,带够一年以上的粮食养军、养马。今后的粮草臣会自己在西域经略,朝廷只需要转运军饷即可。”

  李又向李隆基请求道。

  临洮军的五万匹战马,再搭配些牛和骆驼,能驮运大量的物资到西域。

  “这是必然的。到时候我会给七郎敕令。”

  李隆基点头,西域的粮草有限,必须供给这支军队初期的粮食。

  “有圣人的英明,臣到达西域后,一定会尽快传回将河中地区纳入安西都护府的捷报。”

  见李隆基同意后,李全无顾虑。

  他去西域,不但要最少战胜大食一次,还要保存实力。

  否则只以安西的兵马,会出现许多变量。

  河中地区,也被称为河中十六国。

  高宗时期,为吐火罗国、哒部、诃达罗支国、解苏国、骨咄施沃沙、宾国、梵衍那、石汗那国、时犍国、怛没国、乌拉噶国、多勒建国、护蜜多国、久越得犍国、波斯国、俱密国。

  当然现在的目光看,有些国家已经不在。

  广义上的河中地区,包括曹国、石国、安国等昭武九姓。

  是乌浒水(今阿姆河)和药杀水(今锡尔河)之间,以及流域两旁的诸多部落、国度。

  河中十六国都是墙头草,现在名义上归属大唐,实际上看大唐和大食谁声势更大。

  而昭武九姓则完完全全被大食控制。

  特别是黑衣大食统一以后,高仙芝前脚刚离开,大食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就开始调兵遣将,到石国第二城怛罗斯,大有为石国讨回公道之势。

  正是因为呼罗珊总督这次调兵遣将,才使河中十六国完全倒向大食。

  虽然高仙芝屠戮石国,让河中诸国失心,但拳头才是硬道理。

  李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完成对河中地区的收复,这样就有理由与大食长期对峙。

  西域兵马的补给困难,李不可能与整个大食帝国死磕,远交近攻,才是上策。

  “希望七郎此次到西域,能丰富阅历,更加成熟。如一条鞭法、考成法这种,过于理想,是折腾官吏,苦难百姓,不适合推行。”

  李隆基安排完西域之事后,又向李教育道。

  “圣人说得是。臣食君之禄,总想让国家百姓更好,使天下都感激圣人。奈何考虑不周,让圣人为难,罢相也是咎由自取。”

  李缓缓向李隆基说道。

  语气和去年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听得让李隆基舒心。

  李隆基很惆怅,早这样,他就不会罢李了。

  他知道一些原则上的事情上,李变得和张九龄一样,让他如鲠在喉。

  按照李隆基的想法,这是太较真了。

  国家这么富裕,杨氏就算奢靡,也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把大食打败,让那个大食君主臣服,朕还会考虑七郎为相的,像张说一样……”

  李隆基萝卜大棒一起用。

  不管他心中怎么想,表示李再度拜相,并非不可能。

  因为李的身份太特殊,名扬文坛,是毫无疑问的盛世宰相。

  “臣必不负圣人之望。”

  李拱手说道,这种话对他没有任何意义。

  又与李隆基在花萼相辉楼半个时辰,两人“相谈甚欢”……

  上元节的前一天,李隆基下诏对李的任命。

  李的诸多使职被罢免。

  同时,李隆基罢免李河西、陇右节度使。

  正式任命哥舒翰为河西节度大使,王难得为陇右节度大使。

  而李身兼的使职,只剩下河西长行转运使,陇右群牧使,闲厩使。

  河西长行转运使的起点在西州(今吐鲁番),李可以管辖到,也方便李将西域之物运送到长安。

  养马的官职,李隆基依旧让李兼任。

  李隆基认为李养马养得好,继续指挥副使张文俨和判官柳绩。

  实际上,李只是规划一下,由副使行使权力。

  闲厩使,掌宫廷牛马。这只是个荣誉的官职。

  同时,李隆基任命李为安西大都护,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经略大使,北庭经略大使。

  本来安西大都护一直由李林甫遥领。

  安西节度使只能当副都护。

  李的地位非同一般,直接领从二品的大都护。

  大唐对西域东西分疆。由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各管各的。

  李隆基为李统领北庭兵马,将北庭经略大使也交给李。

  这意味著架空北庭都护府,李主导北庭军政。

  北庭节度使本就空缺,但李隆基没让高仙芝兼任。他本想让夫蒙灵察去任北庭节度使。

  现李隆基权衡后,选择李。

  之前李已经求情节制北庭兵马,将北庭的兵马投入到与大食的战斗中。

  李隆基令李二月前往西域上任。

  现李的官职为:

  安西大都护;摄尚书右仆射;领安西、北庭节度大使;兼安西、北庭经略大使,河西长行转运大使,陇右群牧大使,闲厩使;授紫金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天水郡王,实封一千五百户。

  李也趁机推荐陈藏器为济生堂使,李岘兼慈幼堂使。

  常平新法大使为杨国忠。

  第三批陇右移民,已经完成迁徙。

  陇右边地,汉人多出数十万,缓解了河北和河南的压力,提升了陇右的力量。

  一旦吐蕃有不臣,可以从边地招兵,从牧场取马。

  由于吐蕃的大量进贡,使汉人牧民越来越多。

  边地家家户户,都养有牛羊。

  李拜相的时候坚持让高适、刘晏、杨绾继续任边地太守,只不过是调换一下。

  现高适调为青海太守,刘晏调位九曲太守,杨绾调为柏海太守。

  他希望按照他的思路发展边地,使那里的百姓真正富裕。

  任何有产生豪强的苗头,直接掐灭。

  ……

  正月十五,元正日。

  华灯初上,宛如璀璨星河洒落人间。天街之上火树银花,灯火通明,光影交织间,千家万户的百姓走出大街小巷,在各街道游览。

  皇帝、大臣、权贵、百姓,共同庆祝佳节来临。

  相比于华清宫,长安更有烟火气息,这一夜的长安,真如不夜城一般。

  李隆基和杨玉环,带著文武大臣,先是登上天下第一楼花萼相辉楼的三楼,观赏这人间的最华美。

  长安的各个坊市,都仿佛有铁花绽放。

  李隆基要让百姓看到,绚丽的铁花,让长安的胡人,看到这壮丽的繁华景象。

首节上一节536/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