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34节

  长安的上元夜灯会,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时候。

  “时间虽紧迫,但臣必然会让圣人和贵妃满意。”

  杨国忠拍著胸脯说道。

  长安有现成的灯楼、灯塔、灯轮,数以万计的灯具,都可以拿出来展现。

  更何况,李培养的铁花队,更加成熟。

  杨国忠为取悦李隆基,不计国库的消耗,但求华丽。

  “甚好!”

  李隆基开怀一笑,兴致来了,在亭中写一书法。

  杨国忠身为宰相,竟然屁颠屁颠上前为李隆基研墨。

  但看到李隆基书法的内容后,杨国忠像是打翻醋坛子一样酸。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李七郎的新作啊!

  据说是李七郎在长乐坊的酒肆中醉酒写下,最近在长安疯传,一时间“洛阳纸贵”。

  ……

  此时此刻,李正在后花园的梨树下抚琴。

  从袅袅琴音中,能看出李心境。

  “真羡慕天水王的才华啊!”

  李曲罢,被婢女引入后花园的李岘拍手称赞。

  “每次一弹《流水》,知音就会到来……”

  李起身,请李岘到亭中入座。

  李岘现任京兆尹,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人。

  哪怕是杨国忠,都不能轻易免去。

  因为免掉一个大臣,总得有借口说服李隆基。

  否则隔三差五搞一下,那还得了啊!

  历史上杨国忠只能借助天灾,免去李岘的京兆尹。

  “不敢当,未能辅助天水王完成新法,是我的遗憾!”

  李岘拱手,他是被李宴请来的。

  而一入府邸,就听《流水》,意味深长啊!

  “我不在相位,京兆诸县,有没有安分一点。”

  李向李岘询问道。

  “和预料中的一样,豪强想坐地起价,除非废除常平新法。有的地方官吏施压,使豪强归还粮食。有的地方官吏还在观望。”

  李岘向李回答道。

  他是京兆尹,能得到第一手消息。

  “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想杀我谈何容易呢?”

  李笑道。

  他知道名声的重要性,自穿越以来,就在经营自己的名声。

  他虽然硬刚李隆基,但和张九龄的强硬相比还差点。

  张九龄也不过是被贬罢了。

  再说,他的“诗名”,张九龄即便是文坛领袖也比不上。

  “就看圣人怎么处置了。”李岘也是这么认为。

  “杨国忠任首席宰相,五杨将无法无天,你为京兆尹,保全自己为主吧!”

  李知道李岘有明哲保身之道,在变法的时候,他极力劝阻,预料到了失败,但他还是提醒一声。

  “天水王这么提醒我,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吗?”

  李岘诧异,在他看来,李一定进退之法。

  “我想大变,在渺茫中寻找机会,只是失败了而已。”李避重就轻地回复。

  “圣人决心不够,耐心不足,否则一定会成功。”

  李岘认为是李隆基拉胯了。

  后花园只有他和李两个人,他也不担心他的话泄密。

  李一再请求调兵震慑,但李隆基瞻前顾后,皆拒绝。

  “唉!我若有机会再变法,大尹还会辅助我吗?”

  李没有去回答李岘的问题,而是问这么一句话。

  如果说李泌是他的张良,那李岘就是萧何,有王佐之才。

  现朝廷之中,李的亲信众多,但才华和审时度势,无一人及李岘。

  “哪怕再失败,也一定会的。”

  李岘目光灼灼地回复道。

  国家积弊已久,总要大臣们迎难而上。

  如果百姓们“迎难而上”,那就是改朝换代的开始。

  “大尹相信历史是不断向前的吗?”

  李又问李岘这个问题。

  “相信!”

  李岘点头。

  “那为何每一次都在循环著改朝换代,你方唱罢我登场。”

  李笑问。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天下在进步。周代家天下,而孔子诞生,他有教无类,使平民百姓可以学习,他创立因材施教,使人更容易成才。然后是秦始皇天下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我朝的科举,从造纸术,到印刷品,打破了士族对书籍的垄断。平民百姓能读书,筛选更多的人才入朝廷,这些都是进步……”

  李岘从知识方面陈述。

  “不错!千年的沉淀,才有盛世大唐。”

  李点头,又说道:“我想再出长安,复军功入相,大尹觉得如何呢?”

  “李相想再军功入相,比以往更难。”

  李岘真诚地说道。

  李隆基现在沉迷于享乐,大臣们看破不说破。

  李再拜相前,李隆基一定与李问询,大概会问拜相后搞不搞事。

  那时李该怎么回答呢?

  而变法,一直是李的初心。

  “我愿意试试,我也想再舞动长槊,跃马西域!”

  李微微一笑,说出他的目的。

  “安西节度使是高仙芝,他刚立大功回来,挤下他怕是不容易。”

  李岘没想到李会与高仙芝抢西域。

  但他仔细一想,除了范阳平卢,也就西域最容易获得军功。

  因为西域势力错综复杂。

  如高仙芝一样,随意找个理由,把石国屠了,就是一个“灭国之功”。

  “现大食创建,其皇帝号称屠夫。高仙芝狂妄自大,一定无法对付大食。所以我要亲自出马。”

  李向李岘说道。

  后世以为怛罗斯之战,大唐失败,是因为葛逻禄的背叛。

  实际上,大唐翻山越岭三个月,远征而来与大食这种帝国对抗,僵持下去,已经算输了。

  即便没有葛逻禄背叛,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大唐在安西无法养太多兵力,高仙芝最多率领一万五千名唐军远征,其他的皆是仆从军。

  仆从军只能打顺风战,打不了逆风。

  葛逻禄作为大唐多年的附属,如果不是逆风,怎么可能背叛大唐呢?

  “天水王想让下官在朝廷提此事?”

  李岘对高仙芝不太了解,但他听信李的。

  “不用,我已经找高翁,实在不行,请贵妃娘娘出马……”

  李希望在朝堂上提及此事的时候,由李岘出马辩驳。

  他将高仙芝为边功和财富,屠柘枝城老幼,掠夺石国的事情告诉李岘。

  让李岘有切入点。

  李岘明白了,到下午的时候,他离开天水王府。

  翌日,兴庆殿。

  “启奏陛下,当今兵部尚书空缺,高都护是名将之后,文武双全,屡立战功,臣愿意推荐高都护为兵部尚书。”

  日常事务处理完毕后,杨国忠出班向李隆基奏道。

  高仙芝此刻也在朝堂,他很吃惊杨国忠突然提拔他。

  他只是个胡人,他想过自己会被封大将军,但不敢想像尚书这个职位。

  尚书一直是汉人中最有威望的大臣担任,距离宰相一步之遥。

  六部尚书中,除了存在感不高的户部和工部,其他四部都有机会拜相。

  但高仙芝是特殊的人,他知道胡人不能拜相,不想在朝堂上被这群老臣钳制。

  在西域,他就是说而一不二的土皇帝,哪个国王见他也得小心侍奉,他希望一直在西域。

  “众卿有何异议?”

  李隆基问文武百官。

  “启奏陛下,臣才疏学浅,难达尚书之位。臣想为陛下开疆扩土,将大食驱逐出粟特故地。”

  在大臣们窃窃私语,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时候,高仙芝出列推辞道。

首节上一节534/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