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12节

  “必跟随李相澄清天下……”

  有这些三品大臣支持,其他无条件支持李的臣子就更多了。

  他们看到困难,但更愿意相信李能带著他们克服困难。

  李岘、路嗣恭、裴遵庆等,心中也被感染,他们看梨花落在李肩头,产生期望。

  或许一条鞭法和考成法,会如常平新法一样顺利呢!

  不论怎么样,在朝会上李会鼎力支持。

  变革派官吏离开李的府邸后,已经是日落。

  李不顾宵禁,乘车前往裴宽的府邸。

  告诉裴宽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事宜后,裴宽有和李岘一样的顾虑。

  李向裴宽担保,只需要裴宽的支持,其他事情李,哪怕是罢相,他一力承担。

  裴宽最终同意!

  如考成法这种,考核官吏,为民得利。

  李肯定不需要真正实施,但必然要让天下百姓知晓,这是被誉为‘小相公’的李所为。

  今年春天的时候,李以使职繁多为由,卸任常平新兵指挥使,推荐廖峥嵘接替。

  除了朝廷的文书,常平新兵更能将此事传到乡里。

  翌日,兴庆殿,朝会。

  隔了五日,李隆基终于通知文武百官上朝。

  由于些许大事,此次朝会李隆基没有像之前那么慵懒。

  此时此刻,坐在文官首位的李林甫一脸老态,虽戴著官帽,但能看到他两鬓皆是白发。

  任谁都能看出李林甫风烛残年。

  他自年入花甲后,一直饱受李打击。

  去年还得了一场大病。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成了如今的模样。

  李还感慨过,李林甫本来还能活了两年,现在看样子不一定活到历史上上的岁数。

  李林甫此时已经心灰意冷,李稳如老狗,让他根本没机会再对付李。

  而他在恍惚间,似乎经常梦到生命的尽头。

  明面上是李林甫主持朝会,实际上许多日常政务和地方事宜都是李来决断。

  天平倾斜后,现在李处理的事情,连保守派都懒得去反驳。

  “启奏陛下,当今地方官吏敷衍、贪腐严重……在税务上,租庸调紊乱,已经不适合朝廷,当颁布新的税法……臣思索考成法整顿风气,一条鞭法为新税法,望陛下同意……”

  日常事务处理完毕后,李按照惯例,将昨日的文书,重新呈给李隆基。

  高力士接过文书后,李隆基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番,然后由高力士念给朝堂的文武大臣。

  文武大臣得知李要颁布新法,侧耳倾听。

  但得知新法的内容后,脸色愈发精彩……

  李这是变著法整地方官吏。

  虽然利国利民,然组成天下的是士,而非民。

  李林甫枯瘦的身体突然一抖,浑浊的目光变得清明。

  “一条鞭法欲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等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绢钱,按亩折算缴纳。考成法能督促官吏恪尽职守,众卿对此有何看法?”

  高力士念完以后,李隆基开口向文武大臣问道。

  “启奏陛下,如今官员办事拖沓,政务堆积,考成法能明确职责,督促官员按时完成任务,于国于民皆有益处。而一条鞭法的税务改革也势在必行,抛除苛捐杂税,不仅减少贪腐,还会对国家有利。”

  礼部尚书韦见素在李的示意下,出列赞成,并说出理由。

  正三品的官吏,话语很有份量。

  “卿所言与朕一样。”

  李隆基认同韦见素的话。

  “启奏陛下,臣对此有所担忧。不论是考成法,还是一条鞭法,但操作起来恐过于严苛,易使官员为完成任务而急于求成,忽视郡县百姓,灾祸横生。”

  中书侍郎宋浑出列拱手道。

  此法令将损害的利益太多,宋浑是李林甫的亲信,他本很少站出来,现在他不得不辩解。

  他还是老一套说辞,明明是于国民有利的策令,却用“人心”去质疑。

  而对于宋浑的话,李隆基没有回复,显然想让李开口。

  “如果是宋太尉在此,一定会毫不犹豫同意新法,因为宋太尉问心无愧。”

  李面对宋浑,答非所问。

  宋浑的父亲是与姚崇并称的宋。

  李知道宋浑敛财众多,在历史上是巨贪。

  只是现在他收敛许多,李没有找到把柄问罪他。

  “家父在天有灵,也一定不会同意。”

  宋浑有些不自然,但他面不改色地说道。

  “之前宋侍郎说一条鞭法和考成法会使官吏急于求成。但是在颁布常平新法的时候,许多文武大臣也这么说,现在常平新法良好运行,那些阻挠新法的郡守、县令都已被处死,而阻挠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官吏,也会如此!”

  李刚才提起宋是先声夺人,现在则正言正色地厉声质询。

第303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子;杨氏远亲

  众所周知,李对鱼肉百姓的官吏和贪官污吏,绝不手软。

  正因为李以身作则,和严谨的律法,地方官吏才有所收敛,使天宝年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机。

  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只要无法根治,李压制得越狠,届时反弹得就越厉害。

  宋浑自知辜负父亲宋,哪怕李拜相以来不再贪污,但他一向与李林甫友善。

  而心中的欲望,也一直被撩拨。

  这也使宋浑在此次朝会上,第一个反驳李。

  然而李的话,让宋浑外厉内荏,无从反驳。

  此时,李的老对手,精通经典的达奚站出来,想再与李对峙一次。

  他忽略本质,以为只要不让李推行新法,就是保守派的胜利。

  李林甫老矣,他是时候在保守派中创建自己的声望了。

  “启奏圣人,恶欲在心,乃人之本性。都说尧舜是圣朝,民风淳朴,首领无私,但在尧舜时代已有缙云氏那样聚众敛财的贪官。世人皆知秦律严苛,然赵氏二世而灭。我大唐以儒家为本,李相的行径却是法家之事,过往的教训还不够吗?”

  “法家的代表商鞅竟然认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种蠹虫,这种荒谬的理论,能学习吗?”

  “太史公在《酷吏列传》说过,上等的统治者重视道德,世人发自内心尊重守则;下等的统治者用威胁和惩罚的手段,世人畏而不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仅仅是对百姓,对官吏也一样。”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佞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在法家得势,律法最严苛的时候,天下的法网一层套著一层,十分严密,然奸诈刁民和贪官污吏,依旧层出不穷。臣敢断定,一旦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施展,地方官吏时时刻刻不会再想著治理百姓,劝课农桑,而是想著如何钻法律的漏洞,如何逃避责任。历朝历代,律法已补一千年,然不全面,即便再过一千年,依旧如此。更别说有些被逼急的地方官吏,弄虚作假,谎报成果,祸患全会加诸于百姓身上……”

  “臣尽良言,请陛下明辩要害。”

  达奚向李隆基一拜后,吐出一番长篇大论。

  他不再与宋浑一番说辞,而是驳斥李为法家。

  这个时代,法家是为人所诟病的,说你是法家,等同说你是酷吏。

  孔子认为道德是可以影响法律的,但是商鞅却认为道德绝对不能干涉法律,因为道德本来就非常虚伪。法律就应该冷酷绝情,犯罪就死,甚至小罪都要杀。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这是商鞅主张的信条。

  另外,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刻薄寡恩,冷酷无情,通常没有好下场。不过这也符合法家的逻辑立场,按照他们的观念,人与人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所以他们被君主利用完毕,自然就被无情抛弃。

  “李相……有何要说?”

  李隆基竟然被达奚微微说动,他沉吟一番后,看向李。

  被达奚偷换概念后,他也认为李有法家倾向。

  “达奚侍郎这种混淆视听的话,请不要用在我的身上。”

  “正如达奚侍郎所言法家对六蠹的定义,我遵从礼乐,工于诗书,孝悌、仁义、贞廉,我亦未有缺失。我虽军功入相,但绝不会做非兵羞战的事情。”

  “既然达奚侍郎满口尊儒,那是否知晓儒家以忠恕一以贯之,忠乃尽心待人,恕乃推己及人。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官吏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以身作则,难道不应该吗?”

  “以前诸葛亮执法严苛,狄仁杰有过必罚,他们能算是法家吗?”

  “天地万物,皆为陛下所有,陛下给予,才算拥有,明争暗夺,就是大逆不道。连百姓都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道理,你难道不清楚吗?”

  “别妄想给我扣上法家的帽子,如果有人同情贪官污吏,那这个人一定是贪官污吏;如果有人庇护豪强,那他一定与豪强有利益。”

  李正颜正色地说道。

  法家既不相信天道,更不相信人道,它只讲霸道,它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法律纯粹以利益为导向,严刑酷罚,赏善罚恶,完全不考虑道德。

  李肯定是不提倡法家的。历史已经证明,纯粹的法家不适合。

  后世人们渴望“公平”,憎恨“特权”的心理,让法家有一批崇拜者。

  殊不知,正是因为儒家中庸的外衣,美化了法家的残酷。

  许多人不经意间,犯下死罪。就人性而言,法家的残酷性任何人都无法接受。

  而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更适合“顺”,引导人性渴求。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而非个人权力。

  这亘古不变。

  但变得是人心,人心若变,本末倒置,一切都会崩塌。

  所以李听到达奚扣他法家的帽子就想笑。

  “李相善辩,我自愧不如。但就算将黑的说成白的,也不能不遵循规律。难道李相幻想著天下没一个贪官?这符合实际吗?”

  达奚心中一虚,李话落以后,他用“善辩”来讽刺李。

  人都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但李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地方官吏也要求严格。

  完全不考虑实际。

  “我从未想过天下间一个贪官都没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朝廷大臣要做的,就是要将大部分不良官吏,变为小部分。放任不管,风气将越来越恶劣。只有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实施,才能有限遏制这种现象。《论语》上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为地方官,这只是最基本的准则。”

  李重申自己重在遏制贪腐蔓延。而且惩治贪污腐败,不是一蹴而就,要源源不断。

首节上一节512/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