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21节

  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会被教导将来成李那样的英雄。

  长安学堂中的老师在教导学生诗篇时,如果是李的诗歌,比教导别的诗歌要多数个时辰。

  学生也喜欢听李的英雄事迹。

  诸多文人以李为当世风流。

  当然,与李有利益冲突的人遍地都是,他们恨李恨得牙痒痒。

  之前歌谣遍长安,李隆基派李琦查证散播谣言者百人。

  李隆基将他们全部流放两千里。

  这百人都是受雇于人,虽然没逮住散播谣言的真凶,但震慑住长安游手好闲的混混。

  如果再有人诱导他们传谣,一定会被这些混混抓起来,到官府领取巨额赏钱。

  花萼相辉楼的二楼,无数珍馐被呈上,美酒飘香。

  李和诸位将领,甚至还有尺带珠丹等,都要到参加李隆基对李的接风宴。

  只是这样的宴会,尺带珠丹等注定如坐针毡。

  旁边的酒杯他们碰都不敢碰,还有那人间的美味,他们只能闻一闻。

  也没有大臣敢与尺带珠丹等交流。如此情景,还不如坐牢。

  李作为众星捧月的对象,不论大臣们心中如何想,表面上要对李执礼,尊称“天水王”。

  这一次,只是一个接风洗尘的小宴。

  因为八月还有诸多大宴。

  如八月五日的千秋节。这是李隆基的生日,所以是大唐的法定节假日。

  还有八月十五中秋的夜宴。

  如不出意外,李隆基都不会取消。

  特别是中秋节,是大唐非常重要的宫廷节日,皇帝会亲自祭月,百姓也会摆上月神的牌位叩拜。

  宴会上,李隆基先一一召见南霁云、哥舒翰、李光弼等人,并亲自赐予一杯美酒,勉励他们。

  李在下方与诸臣互礼。

  不一会儿,李隆基就问候好其他将领,将李叫到主座的玉案旁。

  他一上来,就问询李生擒尺带珠丹的细节,他认为奏书上,记录的还不太详细。

  编故事李最在行了,他绘声绘色地向李隆基讲述擒尺带珠丹的过程。

  对李来说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却讲得差一点就被尺带珠丹跑了一样,在山穷水复的时候,突然间柳暗花明。

  李隆基听后抚掌大赞,为李敬酒。

  李隆基又仔细询问黄河源头,以及黄河源头那么细小的原因。

  李给的答案很科学合理,让李隆基茅塞顿开,感叹天地的奇妙,更觉得李博学。

  “现吐蕃臣服,臣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兼任河东、朔方两镇,请圣人免去臣这两镇节度的职位。不过臣请圣人保留臣河朔采访使的位置,那些豪强不仅指使朝廷命官,藐视朝廷;还派刺客刺杀朝廷边帅,这与谋反何异?所以臣想去河东行采访处置之事。”

  与李隆基足足攀谈一个时辰,李这才说起此事。

  他主动放弃无法控制的朔方、河东两镇。

  控制节镇需要时间,历史上安禄山本来能在五年时间,控制河东。

  他也很机智,掌控河东军的第一年,就发动征讨契丹的大战,试图以军功掌军。

  可是那一战,安禄山败于土护真水,且败得很惨,自己逃到山谷,躲避二十多天。

  事后,安禄山竟然把河东兵马使鱼承仙杀死,将失败的罪责归于河东兵马使和一个在太原北部的附属突厥部落。

  是以失去河东军心,五年未能再掌控。

  李只是在河朔骑兵中有威望,想要掌控两镇,必须率领全军经过一次大胜,奖赏全军。

  而李已经没有时间,去挑唆回纥,率领两镇获得军功。

  李懂得取舍之道,他第一步计划放弃这两镇。让李隆基知道他没有任何异常的心思,对他更加信任。

  (本章完)

第252章 与圣人论国事,出将入相

  “刺杀边帅,等同谋反,不可容忍!至于卸任河东、朔方两镇之事,待七郎从河东采访处置回来再说吧!”

  李隆基没有答应李辞去两镇节度之职,而是让他挂着两镇节度的身份去河东。

  他从林招隐口中得知李在湟水桥被数十名刺客刺杀。

  又通过李的奏书,知晓这些刺客是河东豪强收买的燕赵豪杰。

  李隆基对此事非常愤怒。

  李杀豪强,是因为豪强罪证确凿,而豪强杀边帅,把律法当儿戏。

  没有皇帝不痛恨豪强,他们都知道豪强会动摇自己的统治。

  只是他们拿豪强没有办法。

  在继位之初,李隆基也动过豪强。

  先天年间,大唐经过一系列政变、动乱,豪强趁机私吞土地,肆意兼并。

  李隆基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的策令。

  开元初年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实际上是豪强的“农奴”,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赋税。

  从先天元年到泰山封禅之间,李隆基的检田括户政策收到实效。

  他任命大臣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收回朝廷。

  只是李隆基也有所顾忌,不敢像李一样动辄成片成片杀人。

  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百姓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

  如此,李隆基在开元初年建设国家的时候,获得一大笔财富。

  但当初的漏网之鱼一定还在,二三十年过去,政令早已松懈,豪强再次明目张胆。

  因为开元初年对付豪强,并没有流血。

  这让豪强觉得,哪怕鱼肉乡里,不过是再出现一次开元初年的情况,有恃无恐。

  哪想到李这个狠人出世,根本不怕得罪豪强。

  也正中李隆基心坎。

  因为大族维护乡里稳定,天下乡绅大族那么多,李隆基也不能全得罪。

  那些大族也将自己视为“特权阶级”,这样一念之错,就会成为豪强。

  而李收回他们的特权,一旦犯罪,与平民百姓无异。

  死罪就是死罪,流放就是流放。罪责轻的,也要缴纳罚款。

  “臣遵旨……”

  李为入朝堂,两镇节度,迟早要卸任。

  李隆基都这么说了,李不必急于一时。

  “国家的兴盛,在于人口的数量。人口众多,自然为盛世。但有臣子说,国家的人口,最多到达六千万人,再往上就不会增长,是这个道理吗?”

  李隆基换了话题,向李问道。

  李是边帅,李隆基却向李询问这种民生问题。

  这通常是与宰相讨论的国事。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皇帝不去关心人口数量,会想方设法增加国家的人口。

  “自然不是如此!”

  李微微摇头。

  天宝元年,户口统计,天下县一千五百二十八,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八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三,人口四千八百九十万九千八百。

  离五千万人口大关,只有一步之遥。

  “但自古好像有应召,人口突破六千万,苍天就会发怒,天灾与人祸共生!”

  李隆基继续说道。

  “臣斗胆,这是不实之语。单单此时,加上军籍、贱籍、僧侣、道士、教坊,还有被豪强控制的农奴,以及未被统计的黑户,国家人口就不下于六千万,甚至更多。即便有天灾,但根基绝不会动摇。”

  李向李隆基解释道。

  大唐统计的户口,都是编户,也就是俗称的良民。

  大量的奴籍人员,是为非编户。

  还有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黑户、农奴。

  这还不算归属于大唐的诸多胡部。

  “七郎这种断论,朕倒是相信。”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问李:“七郎觉得如何增加国家的人口,大唐幅员辽阔,有诸多荒地可以开拓。”

  “臣以婴儿夭折的角度观察,发现以下几点。这是臣通过医者、百姓乡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如果不恰当的地方,请圣人斧正。”

  “其一,自古人们都陷入误区,以为妇女早生育,能激增人口。其实不然,如果一个少女十三岁生孩子,所生之子,就会先天性不足,容易夭折,并且少女因为身体未发育完全,容易有生命危险。”

  “其二,妇女在生育的时候,接生的稳婆接生不恰当,这也是致命的因素之一。”

  “其三,穷苦百姓家的女子生活条件差,奶水不足。还有许多无力扶养的弃婴存在。”

  “其四,如今依然有百姓未意识到炭火毒的危险,冬日在家中烧炭,未给炉火通风。”

  “其五,自古有制,同姓不婚。但臣觉得这大可不必。最重要的是出五服以后。而表哥与表妹结婚的事,比比皆是,他们诞生的子嗣,必然会身体虚弱,夭折率高。”

  李一口气说出以上五点,直指切要。

  看似是无稽之谈的话,在后世已经是最基本的知识。

  一味的提升人口,不如想如何让婴儿健康的成长起来,让妇女能顺利的生下孩子,不会有后遗症。

  首先,当前朝廷规定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可以结婚。

  虽然这时代的人独立成熟,再成熟也是人,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

  他妹妹李玉莹十三岁的时候,就跟孩子一样。

  李所见到的十几岁的小娘子,都是和李玉莹差不多。

  这样生下的孩子,哪会不容易夭折?

  甚至一尸两命都常有发生。

  贵族还好,唐代的女子地位还是有的,可以不那么早嫁人。但平民百姓往往不由自己。

首节上一节421/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