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20节

  “长安!”

  尺带珠丹仿佛从恶梦中惊醒。

  但他看到那琼楼玉宇之后,又陷入另一个恶梦之中。

  他知道,他要面对他原本妻子金城公主的兄长,李隆基。

  他曾想过他们在两军阵前面对,但从未想过是现在这样。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也是李隆基选择花萼相辉楼下献俘的原因,因为他在天上,他的敌人尺带珠丹在地下。

  那屡屡对他出言不逊,那时时寇侵大唐让他颜面尽失的尺带珠丹,将如臣子一样下拜。

  象雄王、党项王、通颊王、吐谷浑小王都已经下车,到花萼相辉楼前。

  但尺带珠丹还无法挪动步伐。

  他看著昔日向他下拜的附属诸王,现在却跪拜在花萼相辉楼下,祈求李隆基饶恕一命。

  还有那曾经跪在红山宫堡的政务大臣,似乎已经遗忘了自己的君主。

  李隆基看到长胡子的尺带珠丹立在原地,他知道这就是尺带珠丹。

  和描述中的一样,颔下极为夸张的胡须,绰号梅阿迥,意思是长胡子。

  李隆基没有让下拜的吐蕃诸王和政务大臣起身,就是在等待尺带珠丹服从。

  花萼相辉楼上其他文武大臣,番邦使节甚至连呼吸都屏住,他们的目光都放在尺带珠丹上。

  如果尺带珠丹不服气,圣人又会怎么处理呢?

  唯有广场上和街道上的百姓对尺带珠丹指指点点,毫不忌讳的言语。

  “你能到达这里,说明你想赧颜苟活。长安一路,百姓已经将你记在心里,知道吐蕃赞普的狼狈样子。圣人只是以胜利者的眼神看你,觉得羞愧只是你自己。”

  “圣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突厥可汗乌苏米施向圣人臣服,现在能安乐活著;你想去做那个死去的君王吗?”

  李向尺带珠丹警告道。

  他想献俘顺顺利利的结束,而不是突生波折。

  尺带珠丹幡然醒悟。

  他要活著,去了解吐蕃的消息,看著吐蕃重新焕发生机。

  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吐蕃如何?

  是哪个儿子继位,又是谁把持朝政?

  他怕吐蕃已经在大乱之中,这样郁闷在胸,死难瞑目。

  尺带珠丹迈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到诸王大臣的最前方,扑腾一下,跪在花萼相辉楼下,然后俯首:“野祖茹拜见大唐圣人!”

  这一跪,他失去作为“赞普”的尊严。

  这一俯首,他屈服于大舅哥之下。

  野祖茹是尺带珠丹王子时候的名字。

  不再以赞普号称,而是称自己真正的名字,代表他乞求大唐的圣人能饶恕自己一命。

  “奴奴嫁给你,两国本应该像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一样,结为同盟,共同进退。可尔却不修德行,变本加厉地侵害大唐,天下间有这样的道理吗?”

  李隆基向尺带珠丹指责道。

  他心中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痛快。

  之前的乌苏米施算什么?

  不过是一个被临时推上去一年多的可汗而已。

  要能力没能力,要声望没声望。

  而脚下的尺带珠丹,为丝绸之路上赫赫有名的王者。

  是能一言不合,驾驭四十万兵马入侵大唐的人物。

  他一句话,能让周围的国家,瑟瑟发抖,主动将国家的金银珠宝和美女,献至逻些城。

  他想著和大唐争锋西域,征服小勃律,迫使二十多个西域国家臣服。

  作为大唐帝国的掌控者,征服弱小国家,不足以心动。

  征服强大国家的强大君主,才让李隆基痛快。

  “野祖茹向圣人赔罪,今见圣人天威,方知自己不自量力;见长安之貌,想吐蕃犹如偏地。吐蕃的一切都是我的罪过,是我贪图军功。看在我们舅甥一家的份上,请圣人饶恕我一命。”

  尺带珠丹向李隆基再拜。

  败者没有任何反驳可言,胜者通吃。

  因为大唐的边帅也经常为军功入侵吐蕃,也会阻挠吐蕃的信件入长安。

  有的战争,输了只能是自不如人。

  “你对国家之伤,理应斩于西市。念在是奴奴的丈夫,我饶恕你一命。吐蕃应该向大唐臣服,自降为番邦,你为吐蕃旧主,我封你为河源县侯,居于长安,作为与吐蕃之好的见证。”

  在王公大臣、长安百姓、番邦使节的观看下,尺带珠丹卑躬屈膝,只为苟活。

  李隆基不再想著杀死尺带珠丹。

  本来李隆基对尺带珠丹恨之入骨,但看到尺带珠丹这种样子,更觉得他活著才能满足虚荣。

  以后在大小宴会上,让尺带珠丹见证大唐的强盛。

  河源县,为大唐柏海郡新设之县,是为黄河源头之地。

  作为吐蕃曾经的领地。如果尺带珠丹知道这个县在,一定会面红耳赤。

  封大唐之爵,也意味著尺带珠丹是大唐之臣。

  “臣谢圣人宽恕!”

  尺带珠丹心中苦涩,进行第三拜。

  他听到吐蕃向大唐臣服,这是谁的主意?

  仔细一想,尺带珠丹心中释然。

  他使三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除了臣服大唐,还有路可走吗?

  吐蕃绝对无法承受李的再一次攻击!

  他希望吐蕃新任掌控者,有忍辱负重的意志,而非真正的趴在大唐的脚下,再也抬不起头。

  他是一个失败的赞普……

  剩下的附属诸王,政务大臣,李隆基没有封赏,只是让将他们全部关在尺带珠丹的宅院中。

  那里今后就是他们的活动场所,除非圣人召见,否则他们不能踏出一步。

  和附属国的质子不同,他们只是俘虏。

  一场隆重的献俘仪式,随著李从通阳门入兴庆宫而结束。

  长安的百姓,意犹未尽。

  对李的谈论和崇敬,原本就未平息,现再次推向高潮。

  三次行走在朱雀大街,使长安百姓无不知晓。

  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会被教导将来成李那样的英雄。

  长安学堂中的老师在教导学生诗篇时,如果是李的诗歌,比教导别的诗歌要多数个时辰。

  学生也喜欢听李的英雄事迹。

  诸多文人以李为当世风流。

  当然,与李有利益冲突的人遍地都是,他们恨李恨得牙痒痒。

  之前歌谣遍长安,李隆基派李琦查证散播谣言者百人。

  李隆基将他们全部流放两千里。

  这百人都是受雇于人,虽然没逮住散播谣言的真凶,但震慑住长安游手好闲的混混。

  如果再有人诱导他们传谣,一定会被这些混混抓起来,到官府领取巨额赏钱。

  花萼相辉楼的二楼,无数珍馐被呈上,美酒飘香。

  李和诸位将领,甚至还有尺带珠丹等,都要到参加李隆基对李的接风宴。

  只是这样的宴会,尺带珠丹等注定如坐针毡。

  旁边的酒杯他们碰都不敢碰,还有那人间的美味,他们只能闻一闻。

  也没有大臣敢与尺带珠丹等交流。如此情景,还不如坐牢。

  李作为众星捧月的对象,不论大臣们心中如何想,表面上要对李执礼,尊称“天水王”。

  这一次,只是一个接风洗尘的小宴。

  因为八月还有诸多大宴。

  如八月五日的千秋节。这是李隆基的生日,所以是大唐的法定节假日。

  还有八月十五中秋的夜宴。

  如不出意外,李隆基都不会取消。

  特别是中秋节,是大唐非常重要的宫廷节日,皇帝会亲自祭月,百姓也会摆上月神的牌位叩拜。

  宴会上,李隆基先一一召见南霁云、哥舒翰、李光弼等人,并亲自赐予一杯美酒,勉励他们。

  李在下方与诸臣互礼。

  不一会儿,李隆基就问候好其他将领,将李叫到主座的玉案旁。

  他一上来,就问询李生擒尺带珠丹的细节,他认为奏书上,记录的还不太详细。

  编故事李最在行了,他绘声绘色地向李隆基讲述擒尺带珠丹的过程。

  对李来说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却讲得差一点就被尺带珠丹跑了一样,在山穷水复的时候,突然间柳暗花明。

  李隆基听后抚掌大赞,为李敬酒。

  李隆基又仔细询问黄河源头,以及黄河源头那么细小的原因。

  李给的答案很科学合理,让李隆基茅塞顿开,感叹天地的奇妙,更觉得李博学。

  “现吐蕃臣服,臣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兼任河东、朔方两镇,请圣人免去臣这两镇节度的职位。不过臣请圣人保留臣河朔采访使的位置,那些豪强不仅指使朝廷命官,藐视朝廷;还派刺客刺杀朝廷边帅,这与谋反何异?所以臣想去河东行采访处置之事。”

  与李隆基足足攀谈一个时辰,李这才说起此事。

  他主动放弃无法控制的朔方、河东两镇。

  控制节镇需要时间,历史上安禄山本来能在五年时间,控制河东。

  他也很机智,掌控河东军的第一年,就发动征讨契丹的大战,试图以军功掌军。

  可是那一战,安禄山败于土护真水,且败得很惨,自己逃到山谷,躲避二十多天。

首节上一节420/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