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03节

  “神勇无双!现李大夫年轻,今后必还有功勋,百年之后,在太公尚父庙,成为主祭都不为过。”

  “李大夫眼光独到,他占领的地方,正好扼制巴颜喀拉山口,香日德高地,还有柏海居中,随时支援两地。”

  “有此一战,吐蕃必不敢再挑衅我大唐……”

  ……

  李的老朋友李林甫只是看着地图,一语不发。

  这功勋卓著,让李林甫这个文臣看了都慕。

  更慕李适之那个老匹夫有李这样的儿子。

  三年前的信誓旦旦,现在面对李,有些失去自信。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将李扳倒。

  他仿佛几年前就坐在偃月堂苦思冥想,而今年偃月堂的花树再次绽放。

  这几年光阴岁月,他明明是宰相,也做出几件大事,却感觉自己一直活在李的阴影里。

  李总是能料到他做什么一样,剥夺他的吏部尚书和数十使职。

  使他把持朝政的梦,成为泡影!

  这一张地图出现后,李林甫生出一种有心无力。

  而李的入相之势,再明显不过。

  哪怕是酒楼茶肆的白身文人,都觉得时机一成熟,李有青年拜相的机会。

  自十二月杜有邻案以后,李林甫每日都要到嘉猷观中焚香祷告。

  以前他只是因圣人信奉道家,他才跟风在家中兴建道观。

  现在他在嘉猷观内,心中却有种如潭水一样的安静。

  “诸卿,此功当推崇否?”

  李隆基笑看文武大臣议论半天,才开口说道。

  “启奏陛下,此为大唐开国以来最大的功勋,当制定文书,昭告天下,与民同乐!”

  左相裴宽出班说道。

  这段时间,裴宽非常轻松。一是李林甫不掌三司,失去攻击政敌的犬牙。二是李林甫变得安分,不再有之前那种不可一世。

  以前李林甫还是第三宰相的时候,就干出“一鹰挟二兔”,现在回归成一个正常首席宰相的样子。

  裴宽的话,让文武大臣附和。

  没有人敢说不同的意见。

  李隆基令裴宽观看战报,修改为文书,传至郡县。

  关于立郡,改军之事,也得到右相和左相的同意。

  现在李林甫不敢去否定李的建议。

  李有理有据,所获财宝全部上缴国库,李林甫难道还能说李造反吗?

  按照李建议,举荐刘晏为青海郡太守,杨绾为积石郡太守,高适柏海郡太守。

  这些边地僚属,深知军事,能统御胡人。

  随意调一个大臣到这三郡,不一定能担任。

  李这么安排,有他的意思。

  因为他准备谋划离开河陇,他的僚属要有归宿。

  不单单是太守,连别驾、长史,李都推荐他的僚属。

  河西判官为颜真卿,陇右判官为刘单,让他们主持幕府。

  等回长安,李再去提拔他们。

  除了这三郡的长官,还有关于神策三军的任命。

  南霁云正式任神策军使,李晟和张万福任神策军副使。

  段秀实任绥戎军使,曲环任定戎军使。副使为立功的郎将提拔。

  李将张兴举荐为临洮军副使,兼陌刀军主将。

  宁寇军使战死,李举荐一名叫赵盛的副使,为宁寇军主将。

  李又连续提拔数名副将,包括河东、朔方的将领,李都有提拔。

  至于其他的位置,暂时还不好提拔,一个萝卜一个坑。

  李只能等他走的时候,进行一次大调整。

  除勋章外,李隆基以两京府库的绢钱赏赐河西、陇右、河东、朔方的兵卒。

  战利品运回长安九成,剩下一成奖励有功的士兵,由李分配。

  最后就是关于对李的封赏。

  (本章完)

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国的态度

  按照勋章制度,李隆基授予李玉麟勋章。

  并亲自选玉,交给匠人。

  李隆基下令赏赐李彩缎千匹,黄金五十斤,金器一百件,玉器一百件,漆器两百件。

  大唐一斤为十六两,五十斤黄金为八百两。

  虽比起李献上的金银珠宝不算什么,但这是对臣子最顶格的赏赐。

  “朕曾下诏,擒杀尺带珠丹者,封异姓王。楚国公为宗室,破敌寇、擒赞普、立天功……”

  李隆基缓缓地向台下的大臣说道。

  他希望早些确定李的封爵。

  唐初大唐“非李姓不王”。

  吴王杜伏威、燕郡王罗艺、彭城郡王刘季真、北平郡王高开道、定襄郡王胡大恩等都是作为“诸侯”追随大唐,从而获得了王爵,并且他们都被皇帝赐姓为李。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普遍现象。一个诸侯拥护李氏立国,总不能封一个普通的爵位吧!

  武周时期封梁王武三思、魏王武承嗣、定王武攸暨等武氏子弟,当属正常现象。

  发动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台,复辟李氏的功臣,被封为异姓王,如汉阳王张柬之、博陵王崔玄、扶阳王桓彦范、南阳王袁恕己、平阳王敬晖以及辽阳郡王李多祚。

  这些人的结局虽不太好,但属于大唐真正的异姓王。

  李多祚这个名义一听就是皇帝赐的名字,而李多祚是族。

  哪怕是汉族的李氏,只要不是宗室,被封王也算异姓王。

  到李隆基时代,只封一些胡人部落酋长为王。

  大臣们还未踏足这个领域。

  事实上,李隆基早就有封异姓王的念想。

  因为他认为盛世非乱世,除了太子皇子,其他大臣不论谁造反,都会受到口诛笔伐,功亏一篑。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民间,特别是两京地区,对李隆基的拥戴甚高。

  郡王,其后代无法继承,按照制度,只能继承国公之位。

  给予荣耀一时的地位,换来忠心耿耿,是李隆基想要的。

  而李隆基未想到短短几年,宗室李异军突起,势不可挡。

  封王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李隆基早有计划,哪怕李没擒到尺带珠丹,甚至尺带珠丹跑掉,只要战胜吐蕃,就封李为王。

  只是李擒拿尺带珠丹,给李隆基一种迫切的想法,让李早得王位。

  而李封王,一定是郡王。

  凡爵九等,亲王名义食邑万户,为正一品。

  郡王为从一品,名义食邑五千户。

  亲王只有皇帝的儿子可封,而郡王是皇太子的儿子,亦或者受皇帝喜爱的皇孙。

  这些亲王公主的封爵,皆有实封。

  封亲王需要“封王典礼”,郡王则只需册封诏书即可。

  郡王的正妻为妃,媵妾也有品级,为正七品,但有数量规定。

  一般情况下,母亦为妃,哪怕逝去也会追封。

  而封地也有严格要求,名山大川不封,畿内不封。

  李隆基重新陈述封王事宜,虽然在文武大臣们的意料之中;但结果出来,依旧让他们面面相觑。

  哪怕是信安王李,也是承袭太宗皇帝十一子李嚣的爵位,然后在开元十二年被李隆基封为信安郡王。

  信安王尊贵的身份在前,然后才立下战功。

  和李的性质不同,李是将家族失去的荣耀捡起,难度堪比异姓王。

  朝堂上足足沉默十几呼吸,鸦雀无声。

  “啪啪……”

  李林甫举起板笏,带头拍打手掌。

  而后裴宽也以板笏击掌。

  顷刻间,整个朝堂响起赞扬声,大臣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这种板笏击掌的声音,代表着李隆基英明的决定。

  以笏击掌是朝堂上的传统。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带头以板笏而击。

  必须是三品以上,有威望的大臣,多是宰相。

  若是坐在兴庆殿后面,一个萌荫父辈的五品官突然如此,不仅朝堂会哗然,李隆基也会不高兴。

  这种大臣想要汇报,要出班先拜后奏。

  木已成舟的事情,李林甫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驳李隆基,哪怕他恨李恨牙痒,也会顺着李隆基的心意。

  李隆基看着朝堂一片和谐,微微点头,露出满足的神色。

  他抬起手,板笏声才停下。

  所有文武大臣都看向李隆基,他们知道圣人心里已有决定。

首节上一节403/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