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02节

  看杨玉环如花笑靥,李隆基下意识向夜空望去。

  在心理作用下,他觉得今夜的紫薇帝星格外明亮。

  因为这个时辰的北极星,本就是最亮的。

  “七郎是宰相的才华,只是不知他愿不愿意入朝为官。”

  李隆基没有著急回兴庆宫,而是拉杨玉环坐在紫云楼前的台上,观看倒映著星辰的曲江,闻夜里幽香的花树。

  李隆基其实也有些矛盾,他还想将李调到西域,任安西四镇节度大使、西域经略大使,把大食人驱逐出雷翥海以西。

  但他又觉得李连年征战,沙漠、雪原、草原、大海、高山、雪域高原,战争太过频繁了。担心李和霍去病一样英年早逝,将气运都用在前半生。

  现在李还年轻,回长安呆两年也好。

  “三郎只要召唤,以七郎的忠贞,哪会不应呢。还得看三郎!”

  杨玉环向李隆基暗示道,她也想李回长安,时不时看李一眼,她就心满意足了。

  “苏毗、白兰羌、吐谷浑、通颊、党项,这些都是大部落。哪怕吐蕃愿为藩属,也必有异心;回纥这么老实,也是因为七郎坐镇河西。短时间内,七郎还是离不开河陇啊!”

  李隆基又微微摇头。他知道李对河陇的重要性,现陇右兼并众多,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

  “三郎令七郎将兵权交给副使,使副使节度军事。然后让七郎回长安。七郎哪怕顶著一个名头,就足以摄服诸部。就像三郎的威德能远播天下一样。”

  杨玉环聪慧善辩,帮助李的时候,还不忘夸赞李隆基。

  “玉环说的不错,如此确实可行。”

  李隆基点了点头,当初李林甫也兼任过河陇节度。

  但李林甫没什么威名,吓唬不住吐蕃。

  让李当名义上的主帅,诸部、吐蕃、回纥有不臣之心的时候就得思考一下,李会不会突然到达军中,接管军权。

  “需看吐蕃的态度,如果吐蕃不服。七郎还得在河陇呆两年!”

  李隆基目前无法调遣李,他急切见到尺带珠丹,都没有第一时间让李带著尺带珠丹回来。

  就是想等李将后事处理完毕。

  “一切决议都在三郎。”

  杨玉环适可而止,没有多说。

  接下来,他们一起欣赏曲江夜晚的美景。

  只是李隆基在观看曲江夜色和花树,而杨玉环仰望明月与星空。

  半个时辰后,李隆基和杨玉环起驾从曲江的夹道,直接回兴庆宫。

  ……

  次日为休朝日,李隆基一大早继续观看李送来的其他奏折。

  关于奏功的奏折,没什么好谈论的。

  大战完毕,必奏将士功勋,此亘古不变。

  在李隆基的思维中,盛世是开疆拓土的时代。

  重赏将士,才能使将士卖命。

  等明日朝会,他会让宰相和兵部拟订提拔。对于将士的赏赐,也会向敲定。

  李将运送二百多车金银珠宝回长安,朝廷付出一些绢钱赏赐将士,还能余下大半。

  倒是英雄勋章的获得者,李隆基多看几眼。

  这些将领中,他基本都熟识,哪怕是哥舒翰这种新秀将领,他也在上次的贺表上见到过。

  王难得斩杀尺带珠丹儿子的时候,李隆基召见。

  李曾为南霁云写下“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使李隆基记住南霁云,上一次九曲之战,南霁云斩吐蕃元帅,被封为大将军。

  按照规定,这些将领都要到兴庆殿前,接受圣人颁布的英雄勋章。

  同时,李隆基会立刻让名匠打造勇士勋章和跳荡勋章,送到河陇。

  最后是李提出的青海发展计划。

  李将新开拓的区域,除苏毗国外,分为青海、积石、柏海三郡。

  其中青海郡最大,堪称大唐第一郡,管理的胡人数量众多。

  青海郡的精华在青海的周围,水草丰富的牧场,肥沃的土地,能养活众多人。

  李隆基记得曾经杨广在青海一带设立四个郡。

  但那些郡都昙花一现。

  青海是一个整体,或许以李的布置,对青海地区的发展更有利。

  积石郡和柏海郡的设立也没问题,直接设郡,确立版图。比羁縻州更为妥善。

  赤水军功成身退,需调回河西,震慑回纥,随时出兵西域。

  大斗军北上休屠泽,敲打一下回纥。

  陇右诸军战线向高原移动,新治所为伏俟城,也符合李隆基的心意,边军就该如此,为他镇守边地。

  李新建神策、绥戎、定戎三军,坐镇两道和黄河源头,李隆基没觉得什么不对。

  因为李将军队的调防介绍得明明白白,一个陇右军,要震慑吐蕃、白兰羌、吐谷浑、通颊、党项、苏毗,兵力难免不够。

  神策军一万五千人,马匹一万。绥戎军七千人,马匹两千。定戎军五千人,马匹一千。

  一共增加两万七千人。

  这么多胡人部落,可以轻易供养这支军队。

  陇右现有神策、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莫门、临蕃、积石、武宁、宁边、威胜、金天、绥戎、定戎等大中小十六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

  三军建成后,陇右的兵马依旧有十一万余。

  这一日,李隆基又捧著《大非川破吐蕃、擒赞普书》看一遍,爱不释手。

  ……

  翌日早朝,李隆基正式宣告大非川之战的胜利。

  “啪啪……”

  文武大臣不管出于什么心理,击笏不绝。

  直到李隆基抬手,方才停止。

  紧接著,李隆基令人将地图拿到兴庆殿上,文武大臣们一起观看。

  根据李送到长安的羊皮卷,黄河的具体位置,也被在地图上标出。

  包括这一次大非川之战将大唐疆域推至哪里。

  这些疆域内的部落,都有标注。

  大臣们观看地图,能清晰感受到李开疆扩土的程度,一个个在朝堂上发出惊叹,窃窃私语。

  “李大夫真英伟也,一战拓地千里。”

  “是啊!这大山大河,尽入我大唐囊中,卫霍也做不到这样的事情啊!”

  “黄河的源头原来是这里,李大夫在柏海擒尺带珠丹,已深入雪域。据说李大夫又是在大雪纷飞中作战,那等场景,何其壮观……”

  “神勇无双!现李大夫年轻,今后必还有功勋,百年之后,在太公尚父庙,成为主祭都不为过。”

  “李大夫眼光独到,他占领的地方,正好扼制巴颜喀拉山口,香日德高地,还有柏海居中,随时支援两地。”

  “有此一战,吐蕃必不敢再挑衅我大唐……”

  ……

  李的老朋友李林甫只是看著地图,一语不发。

  这功勋卓著,让李林甫这个文臣看了都羡慕。

  更羡慕李适之那个老匹夫有李这样的儿子。

  三年前的信誓旦旦,现在面对李,有些失去自信。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将李扳倒。

  他仿佛几年前就坐在偃月堂苦思冥想,而今年偃月堂的花树再次绽放。

  这几年光阴岁月,他明明是宰相,也做出几件大事,却感觉自己一直活在李的阴影里。

  李总是能料到他做什么一样,剥夺他的吏部尚书和数十使职。

  使他把持朝政的梦,成为泡影!

  这一张地图出现后,李林甫生出一种有心无力。

  而李的入相之势,再明显不过。

  哪怕是酒楼茶肆的白身文人,都觉得时机一成熟,李有青年拜相的机会。

  自十二月杜有邻案以后,李林甫每日都要到嘉猷观中焚香祷告。

  以前他只是因圣人信奉道家,他才跟风在家中兴建道观。

  现在他在嘉猷观内,心中却有种如潭水一样的安静。

  “诸卿,此功当推崇否?”

  李隆基笑看文武大臣议论半天,才开口说道。

  “启奏陛下,此为大唐开国以来最大的功勋,当制定文书,昭告天下,与民同乐!”

  左相裴宽出班说道。

  这段时间,裴宽非常轻松。一是李林甫不掌三司,失去攻击政敌的犬牙。二是李林甫变得安分,不再有之前那种不可一世。

  以前李林甫还是第三宰相的时候,就干出“一鹰挟二兔”,现在回归成一个正常首席宰相的样子。

  裴宽的话,让文武大臣附和。

  没有人敢说不同的意见。

  李隆基令裴宽观看战报,修改为文书,传至郡县。

  关于立郡,改军之事,也得到右相和左相的同意。

  现在李林甫不敢去否定李的建议。

  李有理有据,所获财宝全部上缴国库,李林甫难道还能说李造反吗?

  按照李建议,举荐刘晏为青海郡太守,杨绾为积石郡太守,高适柏海郡太守。

  这些边地僚属,深知军事,能统御胡人。

  随意调一个大臣到这三郡,不一定能担任。

  李这么安排,有他的意思。

  因为他准备谋划离开河陇,他的僚属要有归宿。

  不单单是太守,连别驾、长史,李都推荐他的僚属。

首节上一节402/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