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04节

  甚至还有模仿李走路,以前的走花马,变成吟诵李的《塞下曲》、《河陇取》等。

  甚至还有人在旁边弹奏乐器,无数人围观。

  连外出种地的百姓,蹲在地头歇息的时候,谈论的都是李的英雄事迹。

  当初追随李的文人士子,都身居高位。无数文人因没有去河陇而扼腕叹息。

  长安的龙首原靶场上,习武练箭比以往多数十倍。

  平康坊的青楼内,李的诗歌从《赏牡丹》、《江南春》、《忆江南》,到诸多边塞曲,都成为最火热的曲目。

  青楼的妓女若不会弹奏李的名曲,价格要低一倍,若因此技艺精湛,价格则翻数倍。

  曾经李去过的酒肆、茶肆,哪怕是李没出名前,都日进斗金。

  据说李喜欢穿圆领袍的样式,都供不应求。

  还有一些长安士庶,想跨越千山万水,一观黄河的源头,写出诗篇。

  李未婚配,连公主都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

  无数权贵想要提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成为郡王妃,以此得荣华富贵。

  当今李适之一脉,是唯一可以与杨氏抗衡的家族,跟天水王攀上关系,就不必害怕杨氏的算计。

  宋国公府。

  “父亲、祖父,今七郎凭功封天水王,你们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

  李适之在李象、李承干的灵位前祭拜,老泪纵横,哽咽失声。

  李适之是李象老而弥坚时生下的幼子,他七八岁的时候,李象就离开人世。

  那个时候,李适之家族正式破落。

  好在武则天杀李姓宗室杀得太多。

  在神龙政变后,为提升皇室的影响力,朝廷开始优渥提拔太宗皇帝的后代,在这种背景下,李适之登上政治的舞台。

  李适之性情疏狂,甚至有时候没有丝毫心机,通俗的讲就是“愚蠢”。

  但李适之治理地方,以强干、务实而著称,他不贪污受贿,政治宽和,使百姓和下属爱戴。

  一连任职十来个地方,李适之有口皆碑。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鉴于谷水、洛水年年泛滥,耗费民力,遂命李适之修筑堤防。当时任河南尹的李适之动用内库钱财,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

  李隆基龙心大悦,为李适之勒石记功,并让永王李书写碑文,令前太子李瑛题写碑额。

  从这里起,李适之就有入相之势。

  幽州节度使的戎马生涯,立下边功。

  当李隆基将李适之调往朝廷的时候,虽未立即拜相,但入相之势更为明显,其他宰相候选人皆不如李适之势大。

  李适之一直想使祖父李承干和父亲李象的归葬昭陵,陪伴太宗皇帝。

  在幽州节度使的时候,凭借李隆基的信任,完成这一愿望。

  但权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立仗马使谏官无声。

  李适之第一次感受到宰相非无所不能,在朝堂上举步维艰。

  是李在关键的金矿事件上出手,使李适之逃过一劫,并打击到李林甫的声威,此后的几年,更是逼得李林甫节节败退。

  李适之从未想过他的儿子能有超过卫霍的一天。

  天水王,也无愧列祖列宗。

  李适之也想过,以李越来越强盛的声望,加上文坛的名声,哪怕圣人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也得对李恭敬。

  “父亲,汝阳王来拜访您。”

  在李适之跪拜先祖的时候,李向李适之提醒。

  “大郎等还是要努力,因为弟弟而富贵,不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最起码要谦逊、务实,以免被人嘲笑。”

  李适之明白今日不是哭泣的时候,遂起身向李说道。

  “孩儿明白!”

  李拱手,汗颜无地。

  他是户部侍郎,早已感受到压力,知道朝野许多议论他靠弟弟当上侍郎的高位。

  虽确实如此,但让李更为努力,不敢懈怠。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平时和李适之一起喝酒养鸟的朋友,自然要亲自过来拜贺。

  ……

  右相府。

  李林甫处理完政务回到右相府。

  他心中更为落寞,李绝对不是封王爵这么简单,将来李入朝已经是必然。

  他必须想办法,提高圣人对他的信任。

  他总觉得李这小贼不是省油的灯,感受到太子的威胁后,会对太子动手。

  这段时间,他想坐山观虎斗,对待李的事情上,不再主动出击,以静制动,方为上策。

  李林甫已经到顶峰锐气,几年时间被李消磨得一干二净。

  吃一堑,长一智。

  他吃了好几堑,才反应过来。

  李林甫恨李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心底也对李产生一种敬佩。

  如以前的张九龄,他都不屑一顾,认为张九龄只是沽名卖直,用来钓取名声。

  如果不是文坛领袖的身份,张九龄必无法拜相。

  而李屡克他算计,且使他多次一败涂地。

  李那彪炳的武功,让李林甫看到太公尚父庙内名将的风采。

  甚至李每一首诗,李林甫都会第一时间诵读,也不知道是太恨李,还是怎么回事。

  李的诗,一字一句,他记得一清二楚。

  天下大诗人那么多,只有两个人的诗他全部会背,一个是李隆基,另一个李。

  而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大诗人写诗数以百计,李林甫只记得他们的名篇。

  他已无数次叹息,李适之能有李这样的好儿子。

  李岫知道李林甫心情不好,他出门将李林甫接入府邸。

  “大郎不必如此,圣人封天水王,我在朝堂上击笏,私下怎能不高兴呢!”

  李林甫向李岫说道,强颜欢笑。

  他见李岫如此,心中还是很欣慰的,这么多儿子,也只有李岫能得他心意。

  不是他儿子不够优秀,只是李太邪门。

  等时机成熟,他儿子也有宰相之才。

  不过想到今后的处境,李林甫暗叹一声:“大郎,与我去嘉猷观祈福吧!”

  他知自己是逃避,像是逃避一切烦恼,在嘉猷观中清净。

  有时候李林甫也向往生道合一,追逐长生不死的境界。

  在清净之地,心平气和的时候,李林甫想过如果能保全后代,他宁愿卸下重担,归隐山林。

  几年时间,他日渐衰老,心力憔悴,权势逐渐被剥夺,让他这个曾经不信道,只信自己的人,面向道祖。

  然李林甫知道,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先不说李的虎视眈眈,太子继位是他永远无法绕过去的槛。

  “拜见伯父……”

  李林甫到嘉猷观的时候,他的表侄女姜月瑶也在这里。

  她轻声细语,向李林甫一拜。

  由于姜皎的关系,李林甫善待姜氏子女,“弄獐宰相”的笑话就是从姜氏而来。

  也因如此,姜氏子女对李林甫很感激。

  “月瑶来了。”

  李林甫看见现已是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的姜月瑶,露出一丝笑容。

  好久未见,月瑶已经长这么大了。

  看到姜月瑶,他忽然有一种念想,能否将姜月瑶嫁给李?

  他可以以李及冠封王未有郡王妃为由,直接向圣人请求婚事。

  许多事情,李林甫有心无力,先和李牵扯上,不一定是坏事。

  有这层关系,李不至于在他死后整他全家吧!

  如果去找李适之,肯定会被拒之门外,李也是油盐不进。

  直接去找李隆基……

  李林甫又突然觉得不妥,李现在掌握三十万兵马,他首席宰相与李靠得太近,难免会被猜忌。

  除非李被解去兵马,回到长安。

  李林甫自顾自地摇头,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入嘉猷观,他的女儿李腾空继续为李林甫讲道德经。

  李和姜月瑶在旁边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林甫又迷茫了,不去争,他哪有今日的地位。

  直到李腾空细讲此此话的含义,他才终于明白,他好像走错了道路。

  贤明与奸佞,好与坏,一步错,步步错,直至找不到回路,也不知归途……

  ……

  大非川之战,李的封王的消息,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外国使节,也第一时间将这则消息传递给他们的君主。

  吐蕃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度,百国要通过上贡,表达对大唐的祝贺。

  特别是南诏这种与大唐产生间隙的国家。

  南诏创建在开元二十六年,当时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国家,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在大唐的支持下,南诏皮逻阁兼并其他五个国家,创建南诏。

  国王皮逻阁被封为云南王。

首节上一节404/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