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04节

  一般推荐官吏,大臣们还能提个建议,而封王之事,唯有看李隆基。

  谁也不敢僭越。

  “朕已决定,楚国公进为天水郡王,加七百户,共实封一千五百户。”

  “朕亲自书写封天水郡王书……宰相、宗正寺悉知,加刻王印,服饰,冠带,与诏书一起快马送至湟水。其余赏赐随军后至……”

  “今有因果,望诸卿自勉,使国家强盛,百姓欢乐。朕希望天宝封王非天水王一人,天水王之功,不可复制;诸位立下次于天水王的功绩,也可封王……”

  李隆基在兴庆殿正式宣告李为郡王,并对诸大臣进行勉励。

  他也认为大臣们功绩不可能比得上李,只要次于李,他还会封王。

  及冠封王!

  而封王的地方也是好位置。

  实封一千五百户,皇子和公主也没有这种待遇。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汉武帝时以此置天水郡。

  因其曾经为秦邑,魏文帝的时候置秦州。

  在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之前,天水郡就是称秦州。

  由于李家乡在陇西,而李的祖父被追封陇西郡王,天水是从陇西分离,再加上李封国公之前的爵位都是在天水郡,是以李被封为“天水郡王”。

  到这个地位,大臣可以不称李官职,称为“天水王”。

  而李直属的官吏,还得称李的官职。

  大臣们在李隆基话落不久,纷纷叫好。

  至于有几人真心为李高兴,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李隆基勉励诸臣,但大臣们都清楚,在开疆扩土的时代,唯军功者,方可封王。

  宰相、大臣,哪怕是李林甫这种,都没有封王的可能。

  圣人钟爱军功者,使许多大臣产生让子嗣去边关的想法。

  而草原和雪域高原的战事,很可能因此宴然,平时军功者多出两地。

  现想立军功,非常困难。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李封王后,已逝去的母亲,被追封为宋国夫人。

  李的一些堂兄弟,伯父,也因此得到升迁调动。

  李的三个姐姐被封为郡夫人,李的妹妹李玉莹更是被封为云阳县主。

  下朝后,李隆基选定林招隐为特使,并提前嘱咐林招隐。见到李后,询问几时能稳定局势,回长安献尺带珠丹等吐蕃诸王大臣?

  所以李隆基催促对陇右官吏的官职安排要迅速到位。

  只有这些安排到位,李才能完成布置,回到长安。

  ……

  长安,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天。

  李封天水王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遍长安城。

  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都在谈论天水王的事迹,“李将军”这个称呼将远去,以后朝野都以天水王尊称。

  从一介白身,到及冠封王,古今未有。

  少年们,游侠们,纨绔子弟,贵族子弟,无不把李当成崇拜的对象。

  甚至还有模仿李走路,以前的走花马,变成吟诵李的《塞下曲》、《河陇取》等。

  甚至还有人在旁边弹奏乐器,无数人围观。

  连外出种地的百姓,蹲在地头歇息的时候,谈论的都是李的英雄事迹。

  当初追随李的文人士子,都身居高位。无数文人因没有去河陇而扼腕叹息。

  长安的龙首原靶场上,习武练箭比以往多数十倍。

  平康坊的青楼内,李的诗歌从《赏牡丹》、《江南春》、《忆江南》,到诸多边塞曲,都成为最火热的曲目。

  青楼的妓女若不会弹奏李的名曲,价格要低一倍,若因此技艺精湛,价格则翻数倍。

  曾经李去过的酒肆、茶肆,哪怕是李没出名前,都日进斗金。

  据说李喜欢穿圆领袍的样式,都供不应求。

  还有一些长安士庶,想跨越千山万水,一观黄河的源头,写出诗篇。

  李未婚配,连公主都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

  无数权贵想要提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成为郡王妃,以此得荣华富贵。

  当今李适之一脉,是唯一可以与杨氏抗衡的家族,跟天水王攀上关系,就不必害怕杨氏的算计。

  宋国公府。

  “父亲、祖父,今七郎凭功封天水王,你们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

  李适之在李象、李承乾的灵位前祭拜,老泪纵横,哽咽失声。

  李适之是李象老而弥坚时生下的幼子,他七八岁的时候,李象就离开人世。

  那个时候,李适之家族正式破落。

  好在武则天杀李姓宗室杀得太多。

  在神龙政变后,为提升皇室的影响力,朝廷开始优渥提拔太宗皇帝的后代,在这种背景下,李适之登上政治的舞台。

  李适之性情疏狂,甚至有时候没有丝毫心机,通俗的讲就是“愚蠢”。

  但李适之治理地方,以强干、务实而著称,他不贪污受贿,政治宽和,使百姓和下属爱戴。

  一连任职十来个地方,李适之有口皆碑。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鉴于谷水、洛水年年泛滥,耗费民力,遂命李适之修筑堤防。当时任河南尹的李适之动用内库钱财,修筑上阳、积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

  李隆基龙心大悦,为李适之勒石记功,并让永王李书写碑文,令前太子李瑛题写碑额。

  从这里起,李适之就有入相之势。

  幽州节度使的戎马生涯,立下边功。

  当李隆基将李适之调往朝廷的时候,虽未立即拜相,但入相之势更为明显,其他宰相候选人皆不如李适之势大。

  李适之一直想使祖父李承乾和父亲李象的归葬昭陵,陪伴太宗皇帝。

  在幽州节度使的时候,凭借李隆基的信任,完成这一愿望。

  但权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立仗马使谏官无声。

  李适之第一次感受到宰相非无所不能,在朝堂上举步维艰。

  是李在关键的金矿事件上出手,使李适之逃过一劫,并打击到李林甫的声威,此后的几年,更是逼得李林甫节节败退。

  李适之从未想过他的儿子能有超过卫霍的一天。

  天水王,也无愧列祖列宗。

  李适之也想过,以李越来越强盛的声望,加上文坛的名声,哪怕圣人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也得对李恭敬。

  “父亲,汝阳王来拜访您。”

  在李适之跪拜先祖的时候,李向李适之提醒。

  “大郎等还是要努力,因为弟弟而富贵,不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最起码要谦逊、务实,以免被人嘲笑。”

  李适之明白今日不是哭泣的时候,遂起身向李说道。

  “孩儿明白!”

  李拱手,汗颜无地。

  他是户部侍郎,早已感受到压力,知道朝野许多议论他靠弟弟当上侍郎的高位。

  虽确实如此,但让李更为努力,不敢懈怠。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平时和李适之一起喝酒养鸟的朋友,自然要亲自过来拜贺。

  ……

  右相府。

  李林甫处理完政务回到右相府。

  他心中更为落寞,李绝对不是封王爵这么简单,将来李入朝已经是必然。

  他必须想办法,提高圣人对他的信任。

  他总觉得李这小贼不是省油的灯,感受到太子的威胁后,会对太子动手。

  这段时间,他想坐山观虎斗,对待李的事情上,不再主动出击,以静制动,方为上策。

  李林甫已经到顶峰锐气,几年时间被李消磨得一干二净。

  吃一堑,长一智。

  他吃了好几堑,才反应过来。

  李林甫恨李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心底也对李产生一种敬佩。

  如以前的张九龄,他都不屑一顾,认为张九龄只是沽名卖直,用来钓取名声。

  如果不是文坛领袖的身份,张九龄必无法拜相。

  而李屡克他算计,且使他多次一败涂地。

  李那彪炳的武功,让李林甫看到太公尚父庙内名将的风采。

  甚至李每一首诗,李林甫都会第一时间诵读,也不知道是太恨李,还是怎么回事。

  李的诗,一字一句,他记得一清二楚。

  天下大诗人那么多,只有两个人的诗他全部会背,一个是李隆基,另一个李。

  而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大诗人写诗数以百计,李林甫只记得他们的名篇。

  他已无数次叹息,李适之能有李这样的好儿子。

  李岫知道李林甫心情不好,他出门将李林甫接入府邸。

  “大郎不必如此,圣人封天水王,我在朝堂上击笏,私下怎能不高兴呢!”

  李林甫向李岫说道,强颜欢笑。

  他见李岫如此,心中还是很欣慰的,这么多儿子,也只有李岫能得他心意。

  不是他儿子不够优秀,只是李太邪门。

  等时机成熟,他儿子也有宰相之才。

  不过想到今后的处境,李林甫暗叹一声:“大郎,与我去嘉猷观祈福吧!”

首节上一节404/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