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00节

  再把军队放置在湟水城,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这样的布置,不是为了苟延残喘的吐蕃,而是为了更容易看管吐谷浑、党项、通颊、吐蕃等民族,甚至是震慑白兰羌国和苏毗国。

  绥和守捉,以后会改为振武军,进驻石堡城。

  现在石堡城虽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但却是河湟之地到青海的要道,可以作为监视之用。

  陇右其他军如宁塞军、振威军、合川守捉,也都离开宁塞、西平郡。

  它们虽然只有五百到一千人,但这种小军、守捉的意义,就是为了遥控戍堡,巡查边界。

  否则就不能算是边军。

  李将合川守捉调到乌海城,这实际上是苏毗的国境,但此要道一定要掌控在大唐的手中,苏毗也不会说什么。

  将振威军调到伏罗川,将宁塞军改为临蕃军,调到茶卡盐湖西北的乌兰地区。

  最后是计划新建立在柏海的三支军队,神威军、绥戎军、定戎军。

  这其中的重点是神威军。

  这一个月来,李考虑再三,突然觉得神威军的名字不好,他准备不取神威这个名义,而是改为神策军。

  接下来的一两年,李要想方设法入相。

  去长安不能把亲卫带上,因为李隆基会让金吾卫护卫他,最多带几贴身的卫士,或者招募奴仆。

  一共一万五千人的神策军,驻扎在水草肥沃的柏海,还有牛羊享用。

  李准备将亲卫,留在神策军,组成神策军的骨架。

  由临洮军副使南霁云,为神策第一任军使。

  以李晟为神策军副使,张万福为神策军副使。

  裴璎在神策军为骑将,其他神策卫,立跳荡功者,皆为神策、绥戎、定戎三军的衙将、郎将,未立者为押官。

  李提拔一名叫曲环的河源军副使为定戎军使,他在战斗中非常勇猛,值得提拔。

  提拔河西掌书记段秀实为绥戎军使,计划绥戎军比定戎军多两千人马。

  在僚属中,段秀实是让李放心为将的人。

  他要以神策为基,定戎、绥戎为两翼,这两万多兵马成为镇守吐蕃的第一防线。

  将来起事的时候,也能为他所用。

  等新占领的区域事态稳固,军士招募后,河东、朔方、河西步骑会抽调走。

  河西赤水军调回凉州城。

  而原本在凉州城的大斗军,调到白亭海边的休屠海,建立大斗军城,给回纥上一下压力。

  李打垮吐蕃,在休屠海筑城,距离回纥一步之遥,回纥一定会多想,也会畏惧。

  因为和强盛的吐蕃相比,回纥不算什么。

  而如此强盛的吐蕃,三年时间被李打垮,赞普也被生擒。

  青海至柏海发展规划,军事调动,此为第三份奏折。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家书。

  不知不觉,李又长一岁,到了及冠的年纪。

  按礼制,李当有一个表字。

  当然,大唐没有汉代那么重表字,有的文人权贵不称表字,也没有表字。

  奏折六百里加急送至长安后,李没有在多玛停留,他押送着尺带珠丹等人,准备前往青海。

  顺便将石堡城解决……

  ……

  长安城。

  一个月前,李派人快马加鞭将大破吐蕃的消息传到长安。

  一连几天,都有驿卒七百里加急飞奔至长安城中。

  从大非川骑兵破敌,到生擒尺带珠丹,全歼吐蕃士兵。

  得到这些消息,李隆基激动不已。

  特别是得到吐蕃全军覆没,生擒尺带珠丹的消息后。李隆基下诏休朝,大宴三日。

  他登台击羯鼓,手舞足蹈,肆意纵情,连头发散开。

  侍人想提醒,李隆基却置若罔闻,他用豪迈明亮的羯鼓声,表达他的心情。

  自登基以来,从未有一件战事,让他如此兴奋。

  他希望尺带珠丹像是当年颉利可汗见太宗皇帝一样,叩头行礼,并为他献上一支舞蹈。

  李隆基也知道李还在处理战后的诸多事宜,短时间内无法回长安献俘。

  现在李隆基只期待李将战报送达,他要仔细观看战报。

  看李如何歼灭吐蕃三十三万大军,怎么生擒尺带珠丹?

  之前李隆基相信李会获胜,却没想过短短数月间,有如此战绩。

  有大臣提出应当令李乘胜追击,灭国吐蕃。

  但被李隆基训斥:“你比七郎还懂得兵法吗?”

  这些大臣不明白战争的意义。

  唐军从秋天,对战到来年春天,士气已无之前强盛。

  巴颜喀拉山口距离逻些城三千多里远。

  相当于长安到岭南的距离。

  而且路途艰难。

  这也是吐蕃敢不计后果挑衅大唐的原因。

  连好大喜功的李隆基都知道,没有一两年准备,大军无法继续深入。

  这些大臣不一定是为难李,而是想以此得功,如果李能直接攻入逻些城,他们这些提议者也有功勋。

  可是臣子之中良莠不齐,有些无能且无知。

  暮春三月,蝶舞莺啼的时候,李的完整的战报,终于到达长安。

  李隆基与杨玉环正在曲江赏花,曲江花树迷离,柳岸杨柳如烟,花絮飞满天。

  曲江的岛上传来温婉的箜篌声,迷人心醉。

  杨玉环和李隆基还观看那曲江石刻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两人都若有所思。

  李隆基遗憾李的战报还未送到。

  杨玉环则想到当时还很青涩的李,在亭子前吟下两首牡丹。

  虽然刻在石碑上的牡丹妇孺皆知,但她更喜欢“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启奏圣人,李大夫从雪域高原传来战报……”

  就在这时,一名羽林郎持一个包裹到李隆基面前禀告。

  大煞风景!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紧急军情,都没必要打扰圣人的雅兴。

  而此包裹非黑色,说名并不是紧急军情。

  “起驾,去紫云楼!”

  平时最爱游玩的李隆基兴致全无,他甚至来不及回宫,吩咐侍从到曲江的紫云楼中观看李的奏书。

  “三位姨陪玉环在曲江游玩……”

  李隆基离开前还不忘吩咐一声,然后加快脚步至紫云楼。

  “七郎这次富贵太大了,直到现在,长安还议论七郎斩俘吐蕃三十万,擒吐蕃赞普的故事。”

  秦国夫人十分慕地说道。

  谁都知道,这段时间李隆基如此开心,全是因为李大破吐蕃,擒吐蕃赞普。

  而长安城中的茶楼酒肆,十个里面有九个在议论李擒吐蕃赞普之事。

  唐与吐蕃大战一百多年,吐蕃的强大已深入人心。

  而李干的事情,真突破人心。

  那些少年们听到这样的事迹,血脉偾张。

  大丈夫就应该和李一样,这句话自李生擒双可汗时被提及,现在已经成为少年人的口头禅。

  李的功劳太大,以至于遮掩斩杀吐蕃首席宰相,擒吐谷浑小王、通颊王、党项王的战绩。

  时人都拿李与李靖相比。

  相比于李靖大器晚成,年少成名,英雄之气纵横,诗才无双的李,更能吸引少年们去探索。

  有些长安纨绔子弟,今年不再“看花马”,想在边关从军,成为英雄。

  毫无疑问,李是大唐除李隆基外,最有名气的人。

  这种声威很快就能通过长安、洛阳,传遍大江南北。

  “七郎现在已是楚国公,会不会封王啊?”

  杨玉瑶一听到李,就兴奋得不行。

  她很想看看李斩敌的时候,是怎样的威风。

  可惜永远也难以见到。

  “富贵之极,又是宗室。圣人一定会封七郎为王。不久前,圣人刚追封七郎的祖父为陇西郡王,此一定是为封王做准备。”

  韩国夫人接话道。

  不仅仅是她们,长安也有这样的议论。

  封李为王,没有人不服气。

  李所为,就是万户侯的功绩。

  李的祖父为李承乾的儿子李象。

  由于李承乾造反,李象被牵连,没有一个像样的爵位,只是怀州别驾。

  李适之为幽州节度使的时候,上请李隆基将李承乾和李象,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李隆基同意,并追封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连李象的兄弟李厥也被追封为青州都督、宗正卿。

  李象是陇西人,追封为陇西郡王,也算是身后显贵。

首节上一节400/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