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将石堡城解决……
……
长安城。
一个月前,李派人快马加鞭将大破吐蕃的消息传到长安。
一连几天,都有驿卒七百里加急飞奔至长安城中。
从大非川骑兵破敌,到生擒尺带珠丹,全歼吐蕃士兵。
得到这些消息,李隆基激动不已。
特别是得到吐蕃全军覆没,生擒尺带珠丹的消息后。李隆基下诏休朝,大宴三日。
他登台击羯鼓,手舞足蹈,肆意纵情,连头发散开。
侍人想提醒,李隆基却置若罔闻,他用豪迈明亮的羯鼓声,表达他的心情。
自登基以来,从未有一件战事,让他如此兴奋。
他希望尺带珠丹像是当年颉利可汗见太宗皇帝一样,叩头行礼,并为他献上一支舞蹈。
李隆基也知道李还在处理战后的诸多事宜,短时间内无法回长安献俘。
现在李隆基只期待李将战报送达,他要仔细观看战报。
看李如何歼灭吐蕃三十三万大军,怎么生擒尺带珠丹?
之前李隆基相信李会获胜,却没想过短短数月间,有如此战绩。
有大臣提出应当令李乘胜追击,灭国吐蕃。
但被李隆基训斥:“你比七郎还懂得兵法吗?”
这些大臣不明白战争的意义。
唐军从秋天,对战到来年春天,士气已无之前强盛。
巴颜喀拉山口距离逻些城三千多里远。
相当于长安到岭南的距离。
而且路途艰难。
这也是吐蕃敢不计后果挑衅大唐的原因。
连好大喜功的李隆基都知道,没有一两年准备,大军无法继续深入。
这些大臣不一定是为难李,而是想以此得功,如果李能直接攻入逻些城,他们这些提议者也有功勋。
可是臣子之中良莠不齐,有些无能且无知。
暮春三月,蝶舞莺啼的时候,李的完整的战报,终于到达长安。
李隆基与杨玉环正在曲江赏花,曲江花树迷离,柳岸杨柳如烟,花絮飞满天。
曲江的岛上载来温婉的箜篌声,迷人心醉。
杨玉环和李隆基还观看那曲江石刻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两人都若有所思。
李隆基遗憾李的战报还未送到。
杨玉环则想到当时还很青涩的李,在亭子前吟下两首牡丹。
虽然刻在石碑上的牡丹妇孺皆知,但她更喜欢“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启奏圣人,李大夫从雪域高原传来战报……”
就在这时,一名羽林郎持一个包裹到李隆基面前禀告。
大煞风景!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紧急军情,都没必要打扰圣人的雅兴。
而此包裹非黑色,说名并不是紧急军情。
“起驾,去紫云楼!”
平时最爱游玩的李隆基兴致全无,他甚至来不及回宫,吩咐侍从到曲江的紫云楼中观看李的奏书。
“三位姨陪玉环在曲江游玩……”
李隆基离开前还不忘吩咐一声,然后加快脚步至紫云楼。
“七郎这次富贵太大了,直到现在,长安还议论七郎斩俘吐蕃三十万,擒吐蕃赞普的故事。”
秦国夫人十分羡慕地说道。
谁都知道,这段时间李隆基如此开心,全是因为李大破吐蕃,擒吐蕃赞普。
而长安城中的茶楼酒肆,十个里面有九个在议论李擒吐蕃赞普之事。
唐与吐蕃大战一百多年,吐蕃的强大已深入人心。
而李干的事情,真突破人心。
那些少年们听到这样的事迹,血脉偾张。
大丈夫就应该和李一样,这句话自李生擒双可汗时被提及,现在已经成为少年人的口头禅。
李的功劳太大,以至于遮掩斩杀吐蕃首席宰相,擒吐谷浑小王、通颊王、党项王的战绩。
时人都拿李与李靖相比。
相比于李靖大器晚成,年少成名,英雄之气纵横,诗才无双的李,更能吸引少年们去探索。
有些长安纨绔子弟,今年不再“看花马”,想在边关从军,成为英雄。
毫无疑问,李是大唐除李隆基外,最有名气的人。
这种声威很快就能通过长安、洛阳,传遍大江南北。
“七郎现在已是楚国公,会不会封王啊?”
杨玉瑶一听到李,就兴奋得不行。
她很想看看李斩敌的时候,是怎样的威风。
可惜永远也难以见到。
“富贵之极,又是宗室。圣人一定会封七郎为王。不久前,圣人刚追封七郎的祖父为陇西郡王,此一定是为封王做准备。”
韩国夫人接话道。
不仅仅是她们,长安也有这样的议论。
封李为王,没有人不服气。
李所为,就是万户侯的功绩。
李的祖父为李承干的儿子李象。
由于李承乾造反,李象被牵连,没有一个像样的爵位,只是怀州别驾。
李适之为幽州节度使的时候,上请李隆基将李承干和李象,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李隆基同意,并追封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连李象的兄弟李厥也被追封为青州都督、宗正卿。
李象是陇西人,追封为陇西郡王,也算是身后显贵。
“玉环,有机会你求求圣人,给杨也封一个郡王……,我们杨家也算光耀门楣了。”
秦国夫人向杨玉环说道。
她认为以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幸,这是不难办到的事情。
“没有七郎的能力,谁能承载郡王的重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只有河间王因宗室而封,其余皆为国公。我们杨家非宗室,难道还能比得凌烟阁的功臣吗?阿姊,以后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
杨玉环断然地说道。
她怎么可能左右圣人封王呢?她的姐姐把异姓王看得太简单了。
那凌烟阁上,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尉迟恭、秦琼、李绩,他们的威名到现在还在传颂,可也不过开国公而已。
而且她的兄长杨和杨,都是从普通人,一跃而成就高位。
本就让人心生嫉妒。
杨玉环觉得阿姊的话太欠缺考虑。
“好吧,玉环!不过杨钊是一个大才,圣人都多次夸赞。他与我们家的关系,也不是很远。”
秦国夫人见杨玉环这么说,也不敢再提封王之事。
他们杨家也想培养一名大臣,但杨、杨不争气,只能选择有志气,有能力的杨钊。
“杨钊所立功绩,与七郎相比不值一提……”
杨玉环心思根本不在杨钊身上。
“七郎毕竟是外人,他刚正的时候,连我杨家人都得避让……”
韩国夫人想起长安外的果园,李往那一站,就是地界。一向嚣张跋扈的杨和太华公主,也得忍气吞声。
更别说这次与大战后,连他们都无法想像李的富贵。
“七郎像是古代的君子一样,秉公执法。如果杨氏与七郎冲突,那一定是杨氏的错,我会劝说圣人,大义灭亲。”
杨玉环知道姐姐和兄长在长安不安分,她把丑话说到前头。不论李以后逮捕杨,还是杨,亦或者其他杨家人。她会向著李。
杨氏三姐妹非常吃惊,他们一个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过话又说回来,杨玉环一句话,就可以让任何一名身居高位的杨家人脱去官服。
“玉环,不说这些了,我们上画舫……”
见气氛僵住,杨玉瑶拉著杨玉环去登画舫游湖。
……
紫云楼。
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侍下,先将《大非川破吐蕃、擒赞普书》打开。
“力士,这内容我要观看三天三夜!”
李隆基看到厚厚的一沓厚,诙谐一笑。
实际上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只是李隆基打趣的话。
这份奏折,李隆基等了许久,因此吩咐宫禁内侍,一旦李的奏折到来,不论他在干嘛,都必须在第一时间传给他。
“战事持续数月,一定有许多细节与惊险,七郎又要降伏那些吐蕃附属部落,有此记录,理所应当。”
圣人问,高力士自然要接话。
“史书哪有这战报的滋味,我情愿这份战报再厚十倍,这是我的功绩啊,古代的帝王,也应该和我一样的心思。”
李隆基笑著将战报打开。
这是点缀他盛世的丹青,是让他真正比肩太宗皇帝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