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望十年之内,棉花能开满河陇,像桑、麻一样常见。
“李帅,这是何物?”
刘晏不解李帅为何用一千五百匹绢换一百多袋这种东西。
“这是来自大食国的农作物,被称为棉花,等此物开花,能避免许多百姓被冻死……”
刘晏向李解释道。
“有此神奇!”
刘晏惊讶。他只知道木棉,不清楚棉花。
“努力吧!先利用节度使军屯,将棉花培育起来,然后将种子发放到百姓手中,这才是我们这些官吏该做的事情。”
李郑重地向刘晏说道。
等棉花开花,他将棉花弓弄出来,填充一件棉衣,世人就会知道棉花的好处。
当然,这种棉花产量低也是不可忽视的。
将来李要考虑中原的百姓,有无耕地去种植棉花。
毕竟一切要以粮食为主。
“元帅,后会有期!我回去后立刻将您的信件交给国王。”
翌日,携带著李写给哥罗仆禄的信件,曹吐罗满载而归,向李告别。
“希望我们将来还可以再见!”
李说了一句话,让罗兴送曹吐罗出府衙。
“三年多了。”
曹国国王哥罗仆禄的求救,让李意识到自己与西域近了。
高仙芝的性格,注定他会经营西域失败。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高仙芝身上拥有闪耀千古的亮点,也拥有令人不齿的恶习。
估计现在高仙芝已经快到达小勃律。
历史上吐蕃没来得及支援小勃律。
现在更没有机会支援。
不久前,高仙芝率一万安西军经过三个月的翻山越岭,突袭连云堡,又俘杀依靠连云堡安营扎寨的九千名吐蕃士兵。
而后,高仙芝留下老弱,带人进攻小勃律,斩杀诸多投靠吐蕃的酋长,俘虏小勃律王和身为吐蕃公主的王后。
小勃律王在得知唐军杀来前,派人经过藤桥向吐蕃求援。
但吐蕃兵马尽在青海,西域方向大勃律国内的吐蕃士兵也被抽调。
剩下的吐蕃士兵害怕,不敢如历史上一样去支援。
以至于夷夏都认为高仙芝能大获全胜,全靠李牵制吐蕃三十万兵马。
否则以高仙芝的兵马,必然抵挡不住吐蕃的援军。
甚至高仙芝也这么认为。
他已经做好应对吐蕃援军的准备,但派兵到婆娑夷藤桥后,过藤桥数十里,都未发现吐蕃士兵的踪迹。
……
“启禀李帅,末将亲自带人探查吐蕃在九曲的营垒。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派遣轻骑驱逐我们几次,但最终还是被我们接近。吐蕃九曲军营的营垒看起来很不牢固,末将都看出数道破绽。末将觉得九曲十万大军全力攻击,一天就能攻破营寨,杀入营垒。”
赤水军副大使李朱师特意从九曲回来,禀告这件事情。
之前他们的探马,只是远远观察吐蕃营寨。
得到李的命令后,他靠近营垒,已经做好大战一次的准备了。
没想到吐蕃很轻易就被他们突破,得以窥探九曲吐蕃军营的全貌。
“按照李将军的经验,九曲吐蕃军营可容纳多少兵马?”李问李朱师。
有李朱师的探查,李觉得李泌的推测八九不离十。
吐蕃在玩虚实战术。
李对吐蕃用过这招,现在吐蕃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回李帅,按照营寨估算,大概在五万到八万之间。另外,他们有一两万马匹,竟然和牛羊圈在一起。如果我军攻击吐蕃的大营,他们的骑兵短时间内无法骑上马。”
李朱师向李回答道。
“吐蕃一定还有兵马隐藏在大非川一带。如果我军攻击九曲营寨,那些兵马突然杀出,将乱我阵脚。”
李在心中想道。
李甚至怀疑大非川的吐蕃兵力超过十万,还是以铁骑居多。
在李与李朱师讨论军事的时候,麾下禀告,河源军使荔非元礼求见。
李让荔非元礼一同入堂。
“启禀李帅,末将在敌军苦拔海阵营观看数日,每当末将率骑距离吐蕃营寨附近的时候,那里人头攒动,有密密麻麻的吐蕃士兵出现在营寨前,列阵防守。给末将一种苦拔海营寨士兵数不胜数的景象。另外,末将还在苦拔海营寨发现吐蕃大相没庐穷桑倭儿芒的帅旗,在苦拔海镇守的吐蕃元帅疑似为没庐穷桑倭儿芒。”
荔非元礼向李说道:“末将想抓住一名吐蕃探马为俘虏,可吐蕃探马轻骑距离我军数里的时候,一人双马,撒腿就跑,不给我军机会。”
李听到荔非元礼的消息后眉头一皱。
荔非元礼带回来的消息很值得思考。
“荔非将军率多少骑去观察吐蕃苦拔海营寨。”李问荔非元礼。
“轻骑一百余。”
荔非元礼向李回答道。
“一百余骑,所过之处吐蕃严阵以待。好似在像我们炫耀营垒之中兵强马壮一样。”
荔非元礼的话,让李更确定吐蕃苦拔海军营并不是表面上的“百里连营”,而是虚张声势。
不过正如李泌所说,即便是吓唬人,营寨里数万兵马还是有的。
“李帅,有没庐穷桑倭儿芒的帅旗在,会不会有吐蕃赞普?”
荔非元礼向李说道。
没庐穷桑倭儿芒是吐蕃首席大论。御驾亲征的尺带珠丹和没庐穷桑倭儿芒在一起很正常。
“尺带珠丹不会将自己置身于险地。”
李摇头。
尺带珠丹身为赞普,一定会为全局考虑。
没庐穷桑倭儿芒的帅旗亮相,目的是让唐军意识到苦拔海的吐蕃军不好惹。
吐蕃的首席大论不惧危险,坐镇苦拔海稳定军心,只为他们赢得最后的胜利。
李又向李朱师、荔非元礼交待一番后,让他们回去休息几日,再上前线。
“先生运筹帷幄,钦佩之至。”
李下午就回府邸,去见李泌。
可以说李泌的推断几乎已经验证,吐蕃表面上当缩头乌龟,实际上挖一个大坑让李跳。
“我就算没有识破吐蕃的计策,将军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赢得此次大战!”
李泌的心波澜不惊。
最近他也有些迷茫,因为他似乎离向往的长生不死之道越来越远。
之前他以为是自己离开仙山福地的原因,后来发现并不是。
和李接触的时候,李泌心无法平静。
“如果将士死伤超过十万,哪怕俘杀三十万吐蕃士兵,我也是一败涂地!”
李也十分郑重地说道。
河西、陇右军是他的班底,这些士兵极度崇拜他。
如果这些士兵死伤惨重,会直接影响他的将来造反。
这也是李不愿意与吐蕃硬碰硬的原因之一。
凭心而论,就算李泌不识破,李也不会上当!
“将军爱兵如子,能成为将军麾下,士卒死又何惧?”
李泌感慨李说得话。
纵观古今,李的功绩可能不如古代的军神,但是战损比绝对是第一。
“先生,我准备在九月于青海北部发动一次青海之战,挫敌锐气,鼓舞士气。”
“如果吐蕃的苦拔海营寨不出兵,那我的骑兵就长驱直入,攻击伏俟城古道。不过我相信吐蕃一定会有拦截,就算不是苦拔海的兵马,也有可能来自于其他方向。吐蕃亦需要首胜。”
“这是我们试探性的一战,能试探出吐蕃的一些具体布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与吐蕃对峙下去。”
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李泌。
“看来将军要亲自统领兵马。”
李泌猜出李的想法。
“不错,表面上我只携带三千骑。实际上我会调遣超过六万骑,布置在青海北部。”
李点头。
他虽然神勇盖世,但身为主帅,自然不会只带数千骑。
六万骑,除了临洮军的一部分轻骑、精骑外,还有从河朔而来的五万骑兵。
这五万骑兵,都是王忠嗣训练的精锐,其中还有一万多著明光甲的铁骑。
“六万骑奔行起来大地震动,停留下来在山满山,在谷满谷,怕是不容易隐藏。”
李泌向李提醒。
“我会清剿祁连山山口,从那里奔袭而过。另外,我还会派数千轻骑,驱赶吐蕃探马。不过就算是被发现,我也会攻击伏俟城古道。六万多骑与吐蕃的骑兵有一战之力。”
在李的想法中,要与吐蕃长时间对峙,需削弱吐蕃的有生力量。
只要苦拔海吐蕃大军和赤岭吐蕃大军无法撤离,主动权就在唐军手里。
“恕我直言,将军没必要在九月进行战斗。只要将军在,将士们就有士气,一场小的胜利,暴露河朔五万精锐骑兵,不太值得。我们的目的主要是黏住苦拔海和赤岭的吐蕃兵马,等待时机,一战定乾坤!”
李泌建议李放弃进行青海之战的打算。
因为他觉得没必要试探!
还有就是,河朔骑兵刚到,肯定有一部分不适合这里,需要调养一两个月。
如陇右的临洮军,特意在海拔高的九曲南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