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他说得没错。”
李笑著回一句。
“博士!”
不等罗兴再说,李向管店博士招了招手。
“郎君有何吩咐?”
管店博士立刻跑来。
他从守门杂役那里得知,这客人也是军中之人。
回乐城是军镇,军人的地位,远超于官吏。
镇将王忠嗣,兼数使职,周围的郡县长官,都要受其节制。
“你听未听说过陈回光将军。”
李向管店博士询问。
“您怎么会连陈将军都没听过?”管店博士不解,李不也是军士吗?
“我刚来朔方军报到,我的上司是陈回光将军,故而向你打听。”
李随口说道,并请管店博士入座。
“唉!陈将军可是朔方军的传奇人物。以前他在回乐城的时候,经常来我们这里饮酒就食。看到刚才那几名军士没有?他们曾经都是陈将军的下属。只是去年陈将军被调到黄河外的丰安军去了。七日前,朝廷快马加急,免去陈将军的职位,调到长安。据说是有一个宰相的公子,来丰安军当副使,为了节制丰安军,知丰安军事,免了正使。哼哼!可惜没得逞,王帅直接升另一名副使为正使……”
管店博士入座后,向李说道,言语中不无痛恨走后门者。
李也彻底明白,自己被李林甫阴了。
老贼阴险,防不胜防。
正常思维下,李和李适之在得知是李林甫推荐的丰安军副使,下意识会认为丰安军正使是李林甫的人。
如果贸然过去,肯定会被害死。
当初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在与吐蕃作战的时候,因同行将领嫉妒其军功,在王海宾被吐蕃包围的时候,作壁上观,不予救助,导致王海宾力竭身死。
一个主将想害死一个没有亲信的副将,太容易了。
李不想“壮志未酬”,没考虑的太多,所以认同将陈回光调走。
因为历史上对陈回光的记载有限,李只知道其作为郭子仪的手下,平定安史之乱。
除此之外,李林甫动用驿站快马加急,先一步到灵武,宣扬李和李适之无缘无故调走陈回光,是为了以丰安军副使的身份“知丰安军事”,等混过去资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丰安军。
陈回光的老部下,常年与突厥、怒皆等游牧部落战斗,刀口舔血。
“募兵制”而来的士兵,基本上都只服从自己的上司,主帅。
对权贵没有太大的敬畏之心。所以敢肆无忌惮地辱骂李。
“陈将军有什么传奇?”
李还想了解更多。
“我们塞上流传的袍中诗,郎君可听过?”管店博士反问李。
“陈将军还会作诗?”李有些意外。
“非也……”
管店博士摇头,为李讲一个故事。
在讲之前,为李唱袍中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开元中期,李隆基为赏赐在苦寒之地戍边的朔方士兵,下令宫女制作棉衣为将士御寒。
李隆基皇宫内的宫女数量,可谓是前无古人。她们怀揣梦想进宫,可能终生未见皇帝一面。“宫怨”也因此而产生。
宫女嫔妃们心怀幻想,不再留恋宫中的富贵,精神上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浪漫和憧憬。
在制作棉衣的时候,一名宫女非常有文采,她写一首无名诗,缝入棉衣中,大胆地向可能得到这件棉衣的士兵求爱,并认为这名士兵是她的有缘人。
但诗的末尾也说了:今生她只能在宫中渡过,来世再与君结为良缘。
而得到这件棉衣的人,正是当时还是小兵的陈回光。
陈回光很害怕,将此诗交给当时的节度使李暹。
李暹在回京的时候,又将此事禀告给李隆基。
李隆基让宫中传阅,写诗的宫女主动承认,并请求赐死。
宫女一生关在笼中,未有皇帝允许,不得出宫。
唐中宗时期,李旦心血来潮,允许宫女在上元节出宫看花灯。
当再召回宫女时,发现已经少了三千人。
足矣证明宫女们深困高墙后,对自由的追逐。
但李隆基在开元年间并不是昏聩的皇帝,有包容之心。他怜悯这名宫女,并将她嫁给陈回光,得以今生结缘。
而这无名诗,也因此被称为《袍中诗》,在边塞广为流传。
“为表圣人的恩德,陈将军以死报效,每战必先。短短十余年,就累功为将军。”
最后,管店博士告诉李陈回光在边塞人尽皆知的原因。
这传奇故事,足矣让平民出身的小兵,视陈回光为偶像。
李林甫以此,把李的名声,搞得声名狼藉。
事已至此,李只能另想他法他。
现在想把陈回光再调回来,是不可能了。
“多谢告知!”
李向管店博士道谢一声,结帐离开酒肆。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李林甫还有后手。
他在王忠嗣的心中,已经留下不好的印象,做事的时候,需更加谨慎。
当天晚上,李与罗兴骑马到来鸣沙县的鸣沙渡口,这里是一个军事渡口。
李出示敕牒后,人马渡过黄河。
在渡口歇息一晚。
第二日,李骑马顺黄河而上,黄昏时刻,终于到达丰安军城。
丰安军城,筑于黄河外,在沙漠(格里沙漠)的东南角。
整个军城只是两丈高的土城,它仅靠黄河,也有一个军渡。
如果突厥大军袭来,随时可以渡过黄河,以黄河拒守。
当然,一个军事重镇,里面储存有大量的粮食、器械,不能轻易舍弃,否则会惹皇帝震怒。
平时丰安军的任务,主要是巡视贺兰山南麓以西,以及边境大漠一带。
在贺兰山以西,沙漠以北,有几个未臣服的突厥部落,隶属于突厥左厢。
王忠嗣已经收服突厥右厢,只有左厢还在王庭的指使下,负隅顽抗。
第28章 新任军使卢瑜
“莎莎……”
马蹄踏著黄沙,来到丰安军城外。
一边是波澜壮阔的黄河,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李来到了真正的边塞,一股豪情壮志产生。
他的威名,必从这里开始。
“来者何人?”
这时,一队巡逻的骑兵执刀,飞奔至李面前质问。
“新任丰安军副使,李。”
李驻马挺胸,向这一队骑兵回复。
“有何凭证?”
这些骑兵看李的眼神不对味,让李出示证明。
“敕牒在此,叫判官过来见我。”
李拿出敕牒,向这队骑兵吩咐。
丰安军的构成,他已经了如指掌。
正常情况下,是军使一人,副使二人,判官一人,推官两人,典军四人。
司兵、司骑、司胄、司仓、城防各一人。
衙将八名。
执鼓十二人,吹角十二人。
斥候营内有一百名探马,两百匹马匹。
还有一些辅助人员,杂役仆从。
八千丰安军士兵,骑兵五百人,弩兵五百人,弓手一千人。
剩下六千名步兵中,有跳荡军五百。
唐初的时候,唐军著甲率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在盛唐大发展以后,正式军队的著甲率已经到达百分之百。
著甲,指的是皮甲、铁甲,没有任何防御的布甲,不被称为甲胄。
铁甲制作繁琐,不可能人人都披铁甲。
在丰安军中,披铁甲的除了最精锐的五百跳荡军,就是排兵布阵最前列的五百陷阵士卒。
丰安军的骑兵都是轻骑,所以只披轻甲。
而这些军种,都分若干个队。
每队五十人,设押官一名统领,队头一名,副队头两名,执旗手一名,副执旗手两名,火长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