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18节

  “李将军如果与我议论军事,我欢迎之至。其他就不要再说了,我意已决。平生的初愿,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兵权都在监军之下,军中征伐,皆奉国命;该做的我已经做了,北方已经平静,短时间不会用祸乱,这一生尽职尽责,无愧于心。如果圣人责怪,不就是失去一个金吾羽林将军,回朝廷做侍卫吗?其次,难道还缺少一个在黔中辅佐的人吗?这些我也心甘情愿。”

  王忠嗣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

  他也知道,这件事情要么是意外。要么就是有人陷害。

  如果有人陷害,是针对他,还是针对太子呢?

  其他后手一定会有的!

  坦然面对就是了!

  “末将担心大夫被误,因而向您提出忠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不是我能做到的。”

  李光弼暗叹一口气后,提著袋子恭敬退去。

  “如果我回不来了,将此强弓赠给河陇节度使!”

  李光弼走后,王忠嗣向一名亲卫吩咐一声。

  他认为李是天下将领中最独特的人。

  孙子兵法上说,进不求名,李提出将领安边守土的理念。

  李自始至终未攻击石堡城,而是先剪除石堡城周围的障碍。

  若石堡城两翼,九曲和青海被夺,石堡城就成为一座废城。

  王忠嗣希望李在平定吐蕃后,完成“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缴功名”的誓言。

  至于会不会将两石强弓封存于袋中,那是李自己的事情。

  ……

  仅仅数日,一名叫董延光的羽林将军率领数十名羽林军前来太原,宣布圣人的旨意。

  旨意中由羽林军带王忠嗣回长安。

  怕河东、朔方骚乱,李隆基没有立刻罢免王忠嗣的职务。只是让副使暂代军中事务、防务。

  王忠嗣没有反抗,任由董延光将他带著出太原城。

  麾下将领一个个义愤填膺,他们拍打栏杆,但无法制止王忠嗣被带走。

  抵抗羽林军,等同于谋反,李光弼等将领只能眼睁睁地看著。

  董延光见王忠嗣没有反抗,也不敢加以绳索,他们需要骑马迅速回去。

  死亡奴仆的尸体已经腐烂,无法带回长安。董延光只能将尸体上的“籍牒”和验查尸体的信息带回去。

  有“籍牒”对手,很容易确认这是否是太子府的奴仆。

  回程的时候,羽林军带著王忠嗣通过驿站快马,日夜兼程,每天只休息三个时辰,就继续赶路。

  王忠嗣很配合,一直在羽林军的中心。

  实际上,王忠嗣若想逃跑,可以轻易离开,但他要弄清楚一切,证明他的清白。

  十天后,王忠嗣回到长安。

  但是在长安弘化门前的时候,更多的羽林军涌出,将王忠嗣五花大绑。

  这意味著李隆基要重惩王忠嗣。

  一入长安,身不由己。

  最终,王忠嗣被押往御史台的牢房之中。

  李隆基根本就没见王忠嗣,他免去王忠嗣所有的职事官、散官、差遣官,下令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进行三司推事,由李林甫和裴宽两名宰相监督审理。

  务必要将真相查明。

  御史台和大理寺官吏,先来到东宫太子府,查探关于死亡奴仆的信息。

  太子府果然失踪一名奴仆。

  但经过调查,从奴仆离开,到奴仆死亡,整整两个月时间。

  按照太子府的说辞,那奴仆因犯错,被鞭子抽了二十下。

  等伤好的时候,出门采购货物,然后消失不见。

  丢失一个奴仆,太子府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李亨不想多事,只是一个奴仆而已。低调行事的李亨,不愿看见满城风雨。

  太子也终于知道他被禁足的原因。

  原来他的那名奴仆跑去太原了。

  一个奴仆,如果没有人帮助,跑去太原谈何容易?

  一定是李林甫这老贼栽赃陷害他。

  但三司也有理由怀疑是太子让那奴仆通关去太原。

  杨慎矜遂揪住这一点,让王忠嗣说太子奴仆到底跟他说了什么。

  但王忠嗣表明自己并不认识那奴仆,矢口否认自己有异心。

  他请大理寺卿李道遂禀告圣人,让监军求证,可以在军中尽查。

  王忠嗣拒不招供,李亨又有一套说辞,似乎无法证明王忠嗣拥护太子的意图。

  恰逢监军韩斌向李隆基禀告,军中士兵尽职,王忠嗣赏罚分明,不任人唯亲。

  这让李隆基陷入疑虑之中。

  不过,军中虽然没有谋反的迹象,但李隆基每每想到太子奴仆出现在太原,就如鲠在喉。

  “河东、朔方军中,似无谋反,然王忠嗣威望太高,一呼就会响应。譬如宝刀在鞘,它不显露的那一刻,无人知其锋利!”

  李林甫拿著他调查的信息,告知李隆基。

  太子府的奴仆,李林甫只能选择对太子府心怀怨恨者。

  他派人许以重诺,将太子府奴仆引诱到太原,使其住在河东节度使府衙旁边。

  本来此奴仆用的是伪造的“籍牒”。

  当奴仆出太原,将其袭杀后,不仅取走其身上的钱财,还取走那伪造的“籍牒”,将太子府奴仆的“籍牒”留下。

  看似繁琐,参与这件事情的,只有李林甫的一个探子和一个伪造“籍牒”的小吏。

  那伪造“籍牒”的小吏,已经被李林甫杀死。

  那探子不久前回长安时,李林甫派人过潼关后将其杀死,尸体已经掩埋。

  毕竟在太原城中,一定会有人看到奴仆和探子在一起。

  再说奴仆的尸体已经腐烂,李林甫相信就算李回到长安,也束手无策。

  在李林甫的煽动下,李隆基认定不论如何,也不能再相信王忠嗣。

  恰在此时,济阳别驾魏林的奏折送达。

  李隆基看后勃然大怒。

  而安禄山的奏折也如约而至,让李隆基觉得王忠嗣有这样的意图。

  他将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御史中丞叫来一顿训斥,让他们加大力度审讯,尽快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什么是满意的答复?

  其意不言自明。

  他们再去仔细研究案子,与此同时,李林甫让依附他的官吏,去构造罪证,向三司“告发”王忠嗣。

  王忠嗣从威名赫赫的两镇边帅,变成一个破锣鼓,是个人都能跳出来锤一下。

  虽不能对王忠嗣严刑逼供,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让王忠嗣心神几近崩溃。

  他请求见李隆基,但李隆基拒绝见王忠嗣。

  有同情王忠嗣的大臣,却不敢求情。

  刑部侍郎和大理寺卿,都不是李林甫的人,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只能跟著御史台去审问王忠嗣。

  谁敢为王忠嗣说情,谁必会因此触怒龙颜。

  李林甫其实并不像表现出的那么淡定。

  他知道王忠嗣不会招供!

  但李隆基迟迟不下令废除太子,让李林甫很郁闷。

  太子一直在东宫,就是不承认奴仆是他派到太原的。

  太子府的奴婢、属吏,皆表示那奴仆只是一个小杂役,平时看不见太子之面。

  太子怎么可能将这小杂役派往太原呢?

  李隆基在一次朝会后,又以此问李林甫,好在被李林甫搪塞过去。

  他甚至感觉到李隆基没有废太子的意图,这让他十分惊惧。

  如果太子不被废,现在对太子的伤痛,将来会十倍、百倍,加在他或他的后人身上。

  他第一次感觉,自己看不透圣人……

  ……

  敦煌,太守府。

  李经过玉门关、阳关的视察后,返回敦煌。

  颜真卿已经全部审讯完毕。

  “启禀李帅,盛玉亮已经全部招供,这是他的罪状!”

  堂内,颜真卿将几份罪状,交给李。

  他还没开始上刑,盛玉亮就全招了,只求速死。

  李接过罪状,上面主要描述盛玉亮贪污受贿,与贼商狼狈为奸。造反的帽子也被扣在头上,由不得他不同意。

  其他的罪状是敦煌长史、敦煌令等人的,皆有贪墨。

  不仅仅是与贼商串联,还与豪强联合,欺压百姓,甚至还有以权谋私,售卖流外官的事情。

  流外官虽不在品级之内,但可以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李帅,那三个贼商队不仅仅是他们三支,还有联盟的同伙,只是他的同伙不干劫掳妇女的事情,充当正经商队。这些商队准备混在一个商盟中,配合贼商,在沙漠中洗劫那些商盟。可惜李帅您封锁玉门关,使他们的计划一直得不到实施。”

  颜真卿又向李说:“属下已经掌握那四支商队的动向,通知豆卢军、墨离军抓捕他们。不知抓到他们后,该定下什么样的罪行?”

  “与贼商同罪!”

  李没有丝毫犹豫,为这些商队定罪。

  颜真卿点头,那些贼商死不足惜,将他们的罪行披露后,商人们会感到情形。

  因为李揪出“奸细”,让许多商队逃过一劫。

  “从贼商口中得知,西域也有贩卖汉人妇女的贼商,但西域汉人,往往与军人浑居,很难得手。”

首节上一节318/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