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郡几年失踪七十几名良家妇女,敦煌太守竟不上报朝廷。
“回圣人,臣也是刚得知这件事。”
李林甫心里苦啊。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李这孙子也太能折腾的,走到哪,杀到哪,没有一点顾忌吗?
李林甫当然知道,只要认真察,除新建的洮阳郡、九曲郡外的三百二十八个郡、府,最少有一半会出问题。
以前李林甫只以为诸郡是无伤大雅的小贪,为家族富贵,是人之常情。
李林甫见到李关于盛玉亮的描述后,顿时觉得自己像是个清官。
虽然他的底线比普通人深个十来丈,但他没低到这种程度。
“以后采访使这样的官职,不要再推荐了,由德高望重的郡守兼任!”
李隆基向李林甫发出警告。
意味著剥夺李林甫推荐采访使的权力。
因为李林甫不是这一次了,吏部大案拿下的采访使,都是李林甫推荐的。
“臣…遵旨!”
李林甫低头领命。
这意味著什么,他最清楚不过。诸葛亮剑,他难以得到了。
“之前朕听说有人对七郎任采访使不满意?难道他们对之前的采访使满意?那些采访使还记得自己有节杖吗?凡天宝二年以来在河西的采访使、监察御史,全部革职查办。”
李隆基又向裴宽命令道。
“臣遵旨……”
裴宽拱手。
“吩咐李将军,将玉门军使、玉门关阳关守将、敦煌太守、敦煌长史,全部腰斩于敦煌!将贼商全部斩首,首级摆在阳关三日,以儆效尤。涉事豪强一并斩首,奴仆、郡兵,为军之用。”
李隆基对李无比信任,凭借这一道奏折,就给予李大开杀戒的权力。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豪强一定富有,能为他带来大量金银珠宝。
而且得罪豪强的恶名,全部由李承担。
因此,李隆基很喜欢李。
……
“我今天才知道,威望也能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再这样下去,我的脑袋就没了。”
“本来还想等等,现在不得不行动了。先除掉王忠嗣,将太子扳倒,再寻找李的破绽。”
右相府中,李林甫握著拳头说道。
……
半个月后,太原城外,出现一具尸体。
此尸体像是被谋杀,身上财物不见。
这种事情,本应是地方小事。
但太原令手下的办案官在尸体身上找到证明身份的“籍牒”。
此竟然是太子府的奴仆!
得到消息后,太原令吓了一大跳,太子的奴仆,怎么会平白无故出现在太原?
奴仆没有主人的命令,哪能出长安?
更何况还是太子的奴仆!
在佐吏的提点下,太原令想起太原城内的河东、朔方两镇节度大使,王忠嗣!
王忠嗣自兼任河东节度使后,把办公地搬迁到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
谁都知道,王忠嗣是圣人的干儿子,和太子李亨一起东宫长大,称太子李亨为“兄”。
想到此,太原令立刻写奏折,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长安,李隆基召李入
京
沉香亭。
荷月已至,瑶芳清香。
李隆基和杨氏姐妹,于沉香亭前嬉戏。
用风罗纱制作的华丽衣裳,轻薄又透,酥胸半露,她们没有因为天热停止活泼,而是在花丛中与蝴蝶共舞。
李隆基这段时间被整的烦闷,现终于可以安逸一下。
一群人玩累了,去沉香亭的偏殿中玩游戏,偏殿的四面八方,都用银盆呈著冰块。
这些冰块时时会有宫女更换,冷气升腾,使炎热的夏天,似乎有雪花在身边飘飞,无比舒适。
“卢!卢!卢!”
在樗蒲游戏中,杨玉瑶不断呼卢,却总是大输。
“不玩了!”
杨玉瑶撒娇般的将樗蒲一推,她不玩了。
“哈哈……”
李隆基仰头一笑,他一直在赢,看到三姨的表情,他觉得很有意思。
“三郎,李七郎去年不是回长安了,天这么热,不是说夏天不打仗吗!”
杨玉瑶突然向李隆基说道,一年不见李的英俊脸庞,她思念得很。
像杨钊那样,多没意思,她早就玩够了。长安的王公贵族,也多是虚有其表。那种纸醉金迷的奢靡,都没有李的少年英雄气有感染力。
“七郎安边守土,还要兼采访使的职责,今年应该是回不来了。”
李隆基摇了摇头。
他本来前段时间想将李召回来的,但李因为墨离吐谷浑造反,敦煌大案等事情,一直劳心劳力。
又考虑到李要全力备战吐蕃,所以暂未征召。
他又得到消息,吐蕃赞普要御驾亲征,倾尽全军之力,召内四部、所有附属,准备在青海与大唐决战。
在剑南,吐蕃以往一直与维川、安戎军的边军进行攻防战,双方你来我往。由于全是山地战斗,双方出兵不多,但战斗频率非常高。
半个月前,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汇报吐蕃已经退出维川、安戎军战线,进入防守态势。
这意味著什么李隆基自然清楚。
吐蕃很可能会从西川一带,抽调兵力,北上河陇。
李隆基心中想著令朔方、陇右,派遣一部分骑兵,支援河陇。
回纥被李教训一顿后,已经不敢再南望。
一个月前,回纥叶护磨延啜来到长安后,献上两车黄金,一车玉石珠宝,一百匹极品良马。
这是李隆基自登基以来,收到最贵重的上贡之礼。
磨延啜带著骨力裴罗可汗的承诺,以后每年都为大唐上贡三千匹战马,五千头牛,三万只羊,十车貂皮,以表诚意。
李隆基对回纥的朝贡非常满意,认为回纥已经被他征服了,以后再也不敢冒犯。
遂让磨延啜返回。
由此,就算将朔方、河东的骑兵全调走,也不担心北方空虚。
再说,还有足够的步兵,可以守卫军城。
“三郎,朝堂上那么多大臣,怎么什么事情都让七郎做了呢!那些官吏们,都是沽名钓誉之徒,总是败坏三郎的名声!”
杨玉瑶缓缓向李隆基说道。
她认为正是这样,李才没回到长安。
丝毫忘记自己已经举荐好几个“能臣”给李隆基。
“七郎确实是为我分忧的忠臣良将!”
提到李,李隆基一脸满意。认为自己慧眼识金。
这几年,连李林甫都不让他省心,也只有李令他顺意。
“三郎,你经常说九龄风度,我看七郎的风度更甚,妾身也读过文史,就算是古代,也找不到像七郎那样诗才无双,风度翩然,英雄豪气的人。我听说长安有关于七郎不好的传言,三郎可要好好辨别呀!”
杨玉环穿著薄纱裙来到偏殿的冰盆前,从冰盆内拿出一盘切好的西瓜。她又顺手将一小块冰块握在洁白如玉的手心中。
她说话的时候,眼里有光,嘴角含笑,但李隆基没有看到。
“哈哈,玉环多心,我会那么糊涂吗?”
李隆基再次一笑。
见杨玉环款款而来,李隆基伸手从盘中取出一片西瓜,内外都很舒坦。
“给我也来一片。”
杨玉瑶姐妹也各自拿一片。
而杨玉环没有吃,只是手心的寒冰在慢慢融化,直至成为液体……
就位李隆基享受欢快惬意的时候,高力士急急忙忙进入偏殿中。
一般情况下,高力士是不会打扰李隆基的,除非有大事发生。
“力士,何事?”
李隆基见高力士神情严肃,皱眉问道。
他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上一次高力士这样,是开元二十九年,石堡城丢失的时候。
“太原令有奏折送至中书省,右相已经入宫,将奏折呈给老奴。请圣人出殿。”
高力士看了杨玉环和杨氏姐妹一眼后,小声地向李隆基说道。
“玉环,三位姨,你们继续玩,我出去一趟。”
当李隆基严肃起来的时候,杨玉瑶就不敢胡闹了。
她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分寸。李隆基若开心的时候,她怎么撒娇都没事,反而更吸引李隆基。
李隆基若严肃生气的时候,也只有杨玉环能安抚李隆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