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听说这诸葛亮剑,是晋昌太守赠送给你的宝物。”
龙池旁的一座亭子前,李隆基指著面前的章武剑,向李林甫说道。
“圣人,臣愚钝,不清楚为何事?”
李林甫还以为李隆基召他入宫要有事吩咐,没想到这么一问。
熟悉李隆基的李林甫知道圣人在发怒状态。
但他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突然间,李林甫领悟到什么。
晋昌?
这不是在河西吗?
一提到河西,李的面孔跳入李林甫的脑海中。
李林甫虽是首席宰相,可以接收各地奏折。
但有一道奏折李隆基特意吩咐,入京直呈兴庆宫,由内侍省的高力士转给李隆基。
那就是李的奏折!
一定是李这小贼又在整他。
“自己看看吧!晋昌太守不惜杀死墨离吐谷浑部酋长的儿子来讨好右相,使吐谷浑叛变,截断丝路,围堵晋昌。”
李隆基将李的奏折丢给李林甫。
虽然惊惧,但李林甫还是打开奏折,哆哆嗦嗦看下去。
果然!
可恶的李,愚蠢的范昌海。
看完奏折后,李林甫欲哭无泪,简直是无妄之灾。
但范昌海已经招供,献诸葛亮剑给他,属于事实。
主要是诸葛亮剑太敏感了,又直接造成吐谷浑叛乱。
显得地方官吏,只要贿赂他,就能晋升一般。
“圣人恕罪,范昌海误国误民,当处以极刑!”
李林甫装作面色大变,跪在地上求饶道。
“右相,假如你收到诸葛亮剑,会不会给范昌海一个侍郎当?”
李隆基未让李林甫起身,突然发问。
“侍郎要从出类拔萃的郡守中选择,需要圣人的慧眼鉴别,臣怎么敢?”
李林甫不无应逢地道。
“退而求其次,当个少卿呢?”
李隆基又问。
“少卿者,必为品行端正,父辈显赫的人担任,圣人殿陛的光辉,会让品行不端的人无处遁形。”
李林甫继续回道。
“那右相准备安排他为何?”
李隆基听到李林甫的话,气怒渐消。
“如果是一柄普通的剑,臣会佩戴在身上,因为那是德行之剑;如果是一柄中等的剑,臣会弃于庭中,因为那是警示之剑;如果是一柄上等的剑,臣会埋于土内,因为那是伤人之剑。如果是诸葛亮的配剑,臣会双手奉给圣人,因为丞相是帝王所择,这样大不敬的事情,臣不敢去做,望圣人明鉴!”
说完,李林甫向李隆基再叩一头。
他将剑分为上中下,以锋利的程度去考虑如何用它。
最锋利的,埋在土里。
一般锋利,挂在庭中。
无刃之剑,携于身上。
代表他没有锋芒,也没有野心,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经过李林甫这么一说,李隆基怒气全消。
右相应该没问题,都是范昌海的错。
“范昌海自作聪明,传令,不需回长安,立即杖杀在路上,家人充为奴婢!晋昌别驾鸩酒赐死。”
李隆基向内常侍黎敬仁吩咐道。
他将罪责全怪在范昌海身上。
一个郡守,竟能引起一地叛乱,真是岂有此理。
“遵旨!”
黎敬仁领命离去。
李林甫这才松一口气,内心更恨李了。
还好他能揣摩圣意,逃过一劫。
李这小贼,屡屡坑害他,想置他于死地。
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就比如这一次,奏折上李只提范昌海欲赠剑右相,但其他的言语,都在描述范昌海认定把剑送给右相,就一定可以飞黄腾达。
这不是在暗示他任人唯亲吗?
关键是,他无法反击李。
虽然圣人不再发怒,但李林甫能感觉到,这事必然会对他有影响。
“右相,这诸葛亮剑,你觉得自己有无资格佩戴?”
李隆基将诸葛亮剑拔出一截,又推回剑鞘之中。
诸葛亮剑虽不错,可毕竟是臣子之剑,非帝王之剑。
他身为帝王,不可能去佩戴。
“……圣人若赐,臣能担负此剑,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林甫很挣扎地说道。
虽自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又不能推脱。
圣人得诸葛亮剑,欲赐大臣。
他身为首席宰相,若未得诸葛亮剑,必会成为长安的笑柄。
“在国家的事务上,右相还要多努力一番!”
李隆基这么说,就是暂不打算将诸葛亮剑赐给李林甫。
他在天宝三载的时候,就有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高居无为的心思。
可偏偏李林甫一再让他失望,不得不将这种心思打消。
吏部尚书为什么空缺者,不就是想找机会,再交给李林甫吗?
每一年产生这种心思的时候,李林甫总会犯下错误。
人生苦短。
他雄才伟略大半辈子,开辟煌煌文治,创造赫赫武功。
田舍翁还能颐养天年呢。他贵为天子,就不能享受几年吗?
李林甫不合格,谁又能继任,让他高居无为呢?
“臣……一定会完成圣人的嘱托。”
李林甫内心一叹。
圣人未赐他诸葛亮剑。
世人皆知这把剑的份量,如果赐给裴宽,谁才是首席宰相?
李林甫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威势”。
如果诸葛亮剑在长安、洛阳传开,凭借诸葛亮的名气,一把剑可以让身份产生质变。
他的猜测是对的,不久后,一个典故,会因此而生……
关于对赫连成英的处置,李隆基和李料想的一样,将其流放至黔中。
对于赫连成英来说,流放黔中比流放岭南好一点。
为彰显自己的恩德,李隆基听从李的建议,赦免吐谷浑部的罪责。
这一次墨离吐谷浑叛乱,不及之前护输之乱。
护输杀死大唐节度使,其部落都能被赦免。
更何况墨离吐谷浑事出有因。
新任的晋昌太守和晋昌别驾,李隆基交给裴宽去委派。
……
长安,五天后,又出现一件令李隆基勃然大怒的事情。
还是李的奏折!
李将河西妇女、婢女失踪案,从头到尾呈现。
李认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是为盛世抹黑,是轻视圣人之威,是侮辱泱泱大唐。
天朝上国,哪怕是平民百姓,都不能被欺辱。
像盛玉亮这样,不仅帮助贼商掳走大唐妇女,还阴谋造反,聚集豪强,欲杀大唐开国公。
“这样的官吏,为什么还能当一郡太守?吏部是怎么考核的?天宝年间,监察御史有没有去过敦煌?上一任采访使是饭桶吗?这么大的事情,朝廷竟然一点都不知,还是你们知道,并未告诉朕?”
李隆基将裴宽和李林甫召到政事堂,劈头盖脸一顿骂。
裴宽和李林甫二人已经看过奏折,虽然两人看起来诚惶诚恐,心境却是不一样。
裴宽刚当宰相还没一年,之前他为户部尚书,再之前为范阳为节度使。
当宰相期间,他不管官吏的考核。
圣人不可能死抓著他不放。
但李林甫不一样,他当宰相这么多年,御史台的负责人杨慎矜是李林甫推荐。
而监察御史是杨慎矜派出。
采访使也多是李林甫举荐。
先不说贼商之事。